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1).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15467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1).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绘就农谷核心乡村振兴新画卷*市*管理区曾是湖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国营农场。近年来,*管理区抢抓国家发展重大机遇,坚持发挥党建引领红色引擎作用,不断放大*悠久的文化品牌效应,充分释放国有农用地的集中规模优势,持续加大善治乡村的建设保障力度,绘就了一幅党建引领、文化铸魂、产业助力、三治融合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基层组织“强起来”,筑牢乡村红色堡垒近年来,*管理区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党建的鲜明导向,着力在解决村(社区)“战斗力薄弱、凝聚力不强、带动力偏低”等问题上求突破、求创新、求实效。选优头雁,配强“火车头”。自五三农场建场以来,村(社区)“两委”干

2、部均为上级党委任命,且一任管终身,“两委”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长期不交流、不更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的创新活力。为破除长期体制机制带来的影响,*管理区利用2021年“两委换届契机,破困局、开新局,开展首次党组织和村(居)委会同步换届选举,打破“两委”干部任命制惯例。坚持“上下结合”,将年纪偏大、学历偏低、看摊守业的支部书记从岗位上退下来,调整覆盖面达到40%;将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学历高、热情高、帮带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两好两高两强”型的年轻干部选上去,“两委”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占比52%,45岁以下主职干部占比超过25%。坚持优中选强,重点从致富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退

3、役军人、”一村多名大学生”、村(社区)公共服务岗位人员等选任“两委”干部,“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3岁,有双带能力的“两委”干部占比达到32%,选出了群众满意、组织认可、党员信任、发展需要的“带头人”,为乡村建设配优强劲“火车头”。倾斜资金,形成“助推器”。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阵地设施建设完善,有效解决服务功能发挥不够问题。出台关于健全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实施办法(试行),返还土地租赁费IOoO余万元保障基层干部、村级运转、服务群众等工资和运转经费,以制度机制固化基层保障措施,有效解决基层干部待遇和经费保障不足问题。出台*管理区国有农用土地经营管理办法,扎实开展

4、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清查核实固定资产1952万元,比账面增加500万元;清理土地租赁合同数额1921万元,较以往增加800万元;清理国有农用地15.52万亩,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2021年以来共安排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860万元,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扶持。村社共联,厚植“动力源”。为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鼓励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社实施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示范带领群众(社员)致富增收,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19家,培育出国家级1家、省级4家、市级11家、区级12家,共入社农户10850户,户均增收2万元,入社社员的平均收入超过非社员的30%。建立土地租赁费征收返还机制,村委会

5、从农户和合作社等群体收缴的土地租赁费按照比例予以返还,近三年返还1150万元,极大地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发展型”党支部,形成了向家河村千亩水稻基地带动万亩种植的规模效应、月宝山村党建引领万亩黄桃产业的品牌效应、潘台村丰盛农场辐射万千群众的集聚效应、梭墩村莲藕梅花鹿带富广大村民的富民效应。文化传承“活起来”,托起乡村深厚底蕴*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管理区坚持在做活文化、讲好故事、带火旅游方面下功夫、出实招、见实效。文化铸魂,凝聚“精气神”创造力量。坚持以农垦文化和农垦精神铸魂育人,

6、常态化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汇聚农谷发展的磅礴力量。举办“喜迎二十大、逐梦新征程,奋进十年路、农谷再沸腾”主题展演活动,进一步屡续红色血脉、弘扬农垦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组织开展“不忘初心、逐梦农谷”主题宣讲活动,追忆垦荒先辈们的艰辛,歌颂新时代农谷人的坚守,谱写农垦人的希望和勇气,教育辐射党员群众3000余人。选树宣扬扎根农谷、奉献农谷的各级党组织中的优秀共产党员100人次、先进基层党组织30个,营造奋发进取、担当作为、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聚焦聚力文化“六进”,坚持将文化宣传融入日常,推进实施进学校、进党校、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深度讲好*故事,传承好优秀历史文化,汇聚振

7、兴精神和奋进力量。文化塑形,彰显“文创+”驱动优势。为扩大*文化的品牌影响和价值,*管理区大手笔、高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中国农谷.*文化IP征集活动”,共收集来自中国及28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美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文创作品2476件(套),评选出初评入围复赛作品360件/套,初评入围的多彩纷呈作品通过两个月社会公众网络投票引发广泛关注,点击量超300万,成功转化实物5000多个,投放市场并产生效益1000多万元。同时聘请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为*文化大使,激发了*文化创新活力,为*文化的焕新、传承与发展赋能,更为*乡村建设增添浓彩的文化魅力。文化赋能,推

8、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近年来,*抢抓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深入挖掘*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全力推进*国家遗址公园挂国牌验收,打造*农文旅融合的强大“引爆点”,形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的硬支撑。*文化遗址荣获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2021年湖北省六大考古发现,*遗址博物馆被命名为第九批湖北省唯一一家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和*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近年来,共接待区内外游客、中小学生和党员干部参观学习交流63万人次,推动产生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进一步推动文化育万家、润乡村、促发展。产业振兴“旺起来”,激发乡村动力引擎产业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管理区坚持发挥土

9、地、资源、生态、文化优势,持续深耕“农”字文章,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立区、文旅活区、生态兴区、科技强区“四轮”驱动,推进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四大”工程,走好农工、农文、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努力绘就新时代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画卷。做大农工体量,提升产业实力。积极融入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重大部署,坚持招大引强和现有企业培育壮大并重,着力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瞄准国内外百强企业、隐形冠军、行业龙头,综合运用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亲情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招引一批税收贡献大、投资密度强、技术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制定和

10、完善激励政策,引导扶持现有骨干涉农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大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推动农业更加高质高效发展。做优特色农业,激发产业活力。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充分发挥20余万亩国有土地易于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优势,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下,大力扶持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一只鹿”“一篮菜”“一颗果”等产业,着力建设五万亩黄桃、五万亩蔬菜、五万亩蛋白桑、五万头梅花鹿全产业链基地为代表的种养加基地,推动农业向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转变,使土地变成绿色车间,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让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强品牌影响,增强产业动力。通过强化市场专

11、项整治、做实中国农谷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两品一标”认证等手段,建立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文化IP全球征集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农业品牌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类大型农展会、农交会、博览会,打造*农产品区域特色品牌,逐步形成以产业育品牌、以质量树品牌、以开放塑品牌、以文化润品牌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走出一条以*文化为引领的“绿色品质、世界共享”的品牌农业发展之路。三治融合“建起来”,夯实乡村善治根基加强乡村治理是统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管理区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

12、、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的治理格局,走好乡村善治之路。激活自治动能。坚持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制度,借建场70年来首次换届选举契机,加强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完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下属委员会组织架构,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发动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等担任村监委成员,实行统一选任、统一挂牌、统一保障,切实加强对村务监督。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探索建立“一约多会”自治组织,健全完善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支持群众积极开展村级事务监督管理,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疫情防

13、控、治安巡逻等公共事务服务,基层治理基础更加夯实。建设法治乡村。加强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创建成功率占比村(社区)数量的20%。实行基层派出所所长兼任乡镇党委委员制度,提升乡镇统筹协调和维护稳定能力。全面推行“一居(村)一警(辅警)”机制和村(社区)网络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矛盾调处中心、帮扶援助中心“四心合一”联动机制,覆盖率100%o建立法律顾问进乡村制度,推进乡村法律顾问和法律服务全覆盖,强化乡村法治保障。持续强化法治宣传教育,近年来建设法治广场3个、法治长廊5个、法治橱窗50个、法治书屋20个,开展法治课堂30次,下发法治书籍资料2万余册,受教育3万余人次。加强德治教化。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培育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活动,让乡村散发文明魅力、绽放文明之花。大力开展文明村(居)、最美家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好人评选活动。96岁离休干部、*爱在农谷志愿服务队总顾问张力文当选“中国好人”“荆楚楷模”、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易家岭办事处回龙寺社区清阳村职工刘玉薄当选“湖北好人”、被评为第八届湖北省“道德模范”、入选“中国好人榜”,何集办事处下洋村被评为“全省文明村”。近三年共创建市级“最美家庭”20户次、区级“最美家庭”44户次,在广大党员群众中共同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