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第七章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292474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PPTX 页数:67 大小:13.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心理学》第七章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护理心理学》第七章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护理心理学》第七章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护理心理学》第七章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护理心理学》第七章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心理学》第七章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心理学》第七章课件.pptx(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第七章 |,心理干预,| 第七章 | 心理干预,目录,目录心理干预概述1心理干预的常用方法2,心理干预概述,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第一节,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1.1 心理干预的概念,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一)心理干预的类型,健康促进是指在普通人群中建立良好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健康促进包括: 积极的心理健康,即保护抗应激损伤的能力,增强自我控制,促进个人发展; 危险因素,即易感的人格因素或环境因素; 保护因素

2、,即不易发生某种心理障碍的人格因素、行为方式或环境因素。健康促进面向普通人群,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属于一级干预。,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一)心理干预的类型健康促进是指,预防性干预是指有针对性地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包括普遍性干预、选择性预防干预、指导性预防干预3种方式。预防性干预针对高危人群,目标是降低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性,属于二级干预。,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预防性干预是指有针对性地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3、促进其成长的过程。,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心理治疗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个体,目标是减轻障碍,属于三级干预。,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二)心理干预的范围,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难以应对的心理社会压力,从而导致

4、适应困难,出现自卑、自责、退缩和攻击等心理行为问题和躯体症状。此时可借助一些心理疗法,如支持疗法、松弛训练及危机干预等给予其帮助。,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二)心理干预的范围1社会适应不,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对于各种不良行为,如人格障碍、肥胖、酒瘾、烟瘾、行为障碍和口吃等的矫正,可借助认知行为矫正疗法、正强化法等进行治疗。,各类神经症性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和癔症等,以及其他精神科疾病,如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等。,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2各类行为问题对于各种不良行为,,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心身疾病患者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在治疗时可采

5、用心理支持与疏导、认知调整与行为训练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急性疾病患者急性疾病起病较急,且一般病性较重,往往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在给予临床医疗紧急处置的同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以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水平,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慢性疾病患者慢性病一般病程较长,由于无法全面康复,患者往往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了机体的康复。,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4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心身,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1,良好的干预关系原则,良好的干预关系是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条件。干预者只有对被干预者表现出尊重、真诚、积极关注、关心、支持的态度,才能建立彼

6、此接纳、相互信任的干预关系。由此,被干预者才能毫无保留地吐露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为明确被干预者的心理问题、设计和修正干预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一)心理干预的原则,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1良好的干预关系原则良好的干,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2,发展性原则,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干预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和处理被干预者的问题。由于人的心理问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因此,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被干预者的需要、动机、态度、情绪及行为表现等也会随着干预的进程不断发生变化。干预者不仅要关注当前被干预者的各种不良行为或认知,也要根据其阅历、兴趣、性格等个性特点,思考被干预者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可能

7、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引导。,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2发展性原则在心理干预的过程,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3,个性化原则,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干预者在注重被干预者与同类问题的人的共同表现和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被干预者的具体情况。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心理特征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每一个心理干预方案都有其特殊性。,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3个性化原则在心理干预的过程,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4,中立性原则,干预者对干预中涉及的各类事件,均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能把个人观点强加于被干预者;否则,容易妨碍对事件判断的客观性,从而影响干预效果。,1.3 心理干预的

8、原则和注意事项4中立性原则干预者对干预中涉,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5,综合性原则,因为人类的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评估病因时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在制定干预策略时,也要采用心身综合的干预方法。同时,由于各种干预手段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因此在干预实践中也要灵活使用。,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5综合性原则因为人类的疾病是,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6,保密性原则,干预者要尊重被干预者的权利和隐私。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被干预者会暴露自己的隐私,这些隐私可能会涉及被干预者的名誉和前途,或涉及他人的利益,一旦泄露,将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干预者一定要为

9、其保密。但是,如果被干预者可能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或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时,干预者则应该将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告知相关部门或其父母及监护人。,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6保密性原则干预者要尊重被干,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二)心理干预的注意事项,1,明确心理干预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心理干预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对于心因性疾病,心理干预起主导作用;而对于急性疾病和躯体疾病,心理干预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疾病都提倡心身综合治疗。,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二)心理干预的注意事项1明,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2,恰当选择心理干预的适应证,一般来

10、说,被干预者的求治动机越强,心理社会因素对被干预者的影响越大。被干预者文化水平越高,干预效果就越好。相反,对智力低下、无自制力的人,则不宜实施心理干预。每种心理干预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及最佳适应证等,同时,干预者也要选择自己较为熟练的干预技术和干预方法实施干预。,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2恰当选择心理干预的适应证一,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3,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心理干预者应注重完善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敏锐的感觉和观察能力。心理干预者还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善于与被干预者进行交流沟通。,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3注重自身的素质培

11、养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常用方法,第二节,心理干预的第二节,2.1 心理支持与疏导,(一)倾听技术,倾听是指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倾听不仅是了解情况的必要途径,也是建立良好干预关系和为患者提供帮助的重要手段。,1倾听的概念,2.1 心理支持与疏导(一)倾听技术倾听是指凭借听觉器官接受,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倾听的方法,在倾听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非言语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目光接触、身体语言、空间距离、沉默等,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在运用非言语关注时,要让患者有被关注感,从而促进其自我表

12、达。护理人员在听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非言语反应,如点头、微笑,或用表情动作表示理解,从而使患者产生被关注感。,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倾听的方法1非言语关注在倾听的过程,2.1 心理支持与疏导,重述是指护理人员重复叙述患者所表达的内容。重述不仅可以帮助护理人员验证自己是否理解了患者所表达的内容,还可使患者意识到对方在注意听自己讲话,从而对继续表达起到鼓舞作用。重述一些关键内容时,可使患者后续的谈话主题得以明确。此外,重述有时还能使患者所述的内容得到整理和归纳,帮助患者对问题进行自我审视。,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重述重述是指护理人员重复叙述患者所表,2.1 心理支持与疏导,询问就是通常所说的

13、提问。询问分为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询问。开放式询问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句式向患者提问,其具有交谈自由、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引导患者对某些内容进行深入表达,迫使患者就某些内容做出进一步思考,有助于护理人员深入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情况。封闭式询问是用“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句式提问,患者只需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封闭式询问可以使收集的资料更加准确,但信息量较小。在实际应用中,两种询问方式通常会结合使用。,2.1 心理支持与疏导3询问询问就是通常所说的提问。询问分为,2.1 心理支持与疏导,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适当地表示理解。不带个人偏见,不作价值评判。对患者讲的任何内容不表

14、现出惊讶、厌恶、奇怪、激动或气愤等神态,而是予以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倾听不仅用耳,更要用心。不但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省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是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正确的倾听要求护理人员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患者的感受中去,细心地注意患者的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遇到的问题作出反应。,3倾听的注意事项,2.1 心理支持与疏导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3倾听,2.1 心理支持与疏导,(二)安慰与开导技术,安慰与开导是指个体通过语言和非言语行为向持有消极心理的个体传达理解、

15、支持和鼓励,引导其积极向上的过程。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恰当的安慰与开导能尽快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安慰与开导的概念,2.1 心理支持与疏导(二)安慰与开导技术安慰与开导是指个体,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安慰与开导的方法,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产生恐惧、悲观的情绪,并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指点。此时,护理人员应近距离与患者接触,与患者聊天,微笑着用眼神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可以陪伴患者在绿化区域内散步,聆听患者倾诉,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安慰与开导的方法1亲近微笑法患者在,2.1 心理支

16、持与疏导,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及性格和修养的不同,导致患病后所产生的心理变化也不一样。护理人员要从患者的语言、行为特点去捕捉其内心活动,给予必要的关怀,使患者在正确的指导下,了解疾病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知识,做好自我调节,争取尽快康复。,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开导指导法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心,2.1 心理支持与疏导,性格内向的患者常常会陷入消极低沉、萎靡不振甚至悲观绝望的不良情绪状态中。护理人员应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疾病,并为其制造宣泄情感的机会,从而使患者的情绪舒适平静,精力全然释放,摆脱精神压力。随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采取支持和鼓励措施,使他们能够坚定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勇

17、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走向康复之路。,2.1 心理支持与疏导3宣泄鼓励法性格内向的患者常常会陷入消,2.1 心理支持与疏导,首先,安慰与开导是建立在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的,通过护理人员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来实现;其次,安慰与开导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使用,必须与相应的治疗阶段结合起来;最后,护理人员要有丰富的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及广泛的协调能力。,3安慰与开导的注意事项,2.1 心理支持与疏导首先,安慰与开导是建立在良好的护患关系,2.1 心理支持与疏导,(三)解释、建议与指导技术,解释、建议与指导,是护理人员依据一定的理论、科学知识及个人经验对患者的问题、困扰、疑虑作

18、出说明。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准确把握,否则会解释不到位;其次要把握好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理论、怎样解释才好。解释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护士的知识经验和理论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这些知识能否在实践中灵活、熟练和有创造性地应用。,1解释、建议与指导的概念,2.1 心理支持与疏导(三)解释、建议与指导技术解释、建议与,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解释、建议与指导的方法,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为其介绍住院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及相关制度等。同时,护理人员还要详细询问病史,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并收集资料。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基本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在宣教中一定要向患者讲清原因,

19、提出具体建议,指导也要具有可操作性。,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解释、建议与指导的方法1知识宣教在,2.1 心理支持与疏导,在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应履行护理操作的一些解释、建议和指导义务,如操作的目的、方法及怎样配合等。例如,患者要做CT、磁共振、B超等检查时,护理人员要提前告知患者检查的时间、饮食、注意事项、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的配合及检查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等。,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操作说明在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应履行,2.1 心理支持与疏导,在进行解释、建议和指导时,应多采用通俗的比喻,从而易于患者理解。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认识水平,运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予以恰当的解释。,2.1

20、 心理支持与疏导3通俗比喻在进行解释、建议和指导时,应,2.1 心理支持与疏导,在进行解释、建议和指导时,应该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解释、建议和指导,不要使解释、建议和指导过于表面化、经验化,缺乏说服力。另外,解释、建议和指导时,应考虑对患者的积极影响,尽可能地消除和减少消极影响,不要让患者因接受解释而背上更沉重的心理负担。,3解释、建议与指导的注意事项,2.1 心理支持与疏导在进行解释、建议和指导时,应该从理论的,2.1 心理支持与疏导,(四)暗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促使患者按照暗示者所指引的方向行动或者思考。暗示分为

21、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有意识地运用积极肯定的心理暗示,能够对患者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使患者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如若采用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使患者不自觉地自我贬损,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自卑感,影响正常的救治。,1暗示的概念,2.1 心理支持与疏导(四)暗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2.1 心理支持与疏导,(1)言语暗示言语暗示是通过言语的形式,将暗示的信息传达给患者,从而对患者产生影响。(2)操作暗示操作暗示是指通过某些操作,如躯体检查、仪器检查或虚拟的简单手术等,引起患者心理、行为改变的过程。(3)药物暗示药物暗示是指给患者使用某些药物,利用药物的

22、作用进行暗示。,2暗示的方法,2.1 心理支持与疏导(1)言语暗示2暗示的方法,2.2 认知调整与教育,(一)认知转变疗法,1常见的不良认知形式,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互相矛盾之时,武断地做出结论;选择性概括,即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过度引申(过度泛化),即从一件琐碎的事件出发,引申出关于能力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夸大或缩小,即指对某些事物的过分重视或轻视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表现为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双极式思维(走极端的思维),即把生活看成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绝无中间状态可言;个人化,即在缺乏相应联系的情况下,把外部事件的发生全都归因于自己的过失与无能。,2.2 认知调整与教育(一)

23、认知转变疗法1常见的不良认知形,2.2 认知调整与教育,2矫正不良认知的方法,自动性思维也称自动化思维,是指大脑中自然出现,无须努力就自动产生的思想、观念或想法。求助者的自动性思维往往成为其一种负面的思维习惯,并且多数患者不能意识到其在不良情绪反应之前还存在着这些不良性思维习惯。因此,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应通过提问、指导、患者自我演示或模仿等形式,帮助患者学会发掘和识别这些自动性的思维过程。,2.2 认知调整与教育2矫正不良认知的方法1识别自动性思维,2.2 认知调整与教育,所谓认知性错误,是指患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如任意推断、过分概括化、“非黑即白”的思维等。这些错误相对于自动性

24、思维更难于识别。因此,护理人员应听取患者诉说的自动性思维及不同的情境和问题,帮助患者归纳出一般规律,找出共性,辨别哪些思维模式是正确的、哪些是扭曲的。,2.2 认知调整与教育2识别认知性错误所谓认知性错误,是指患,2.2 认知调整与教育,验证真实性是将患者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观念视为一种假设,然后鼓励患者在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通过这一过程,使患者认识到他原有的观念基本甚至完全不符合实际,并能自觉加以改变。随后要求患者按照新的认知结构去实践,检验它是否切实可行,这就是认知转变。此外,还要通过给患者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其反复练习,以巩固新的认知结构,这是认知疗法的核心。,2.2

25、认知调整与教育3验证真实性验证真实性是将患者的自动性,2.2 认知调整与教育,很多患者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他人的品评特别是不好的品评,并且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脆弱的。通过引导患者的行为,使其意识到其实很少有人在注意他言行的变化,不必像以前那样认为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2.2 认知调整与教育4去中心化很多患者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2.2 认知调整与教育,多数抑郁和焦虑的患者往往认为自己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地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往往有一个开始、发展、高峰和消退的过程。如果患者能够对这一规律有所认识,那么他就能比较容易监测并控制自身的情绪。所以

26、,鼓励患者对自己的忧郁或焦虑情绪加以自我监察,就可以使他认识到这些情绪波动的特点,从而增强治疗信心。,2.2 认知调整与教育5监察忧郁或焦虑的水平多数抑郁和焦虑的,2.2 认知调整与教育,(二)合理情绪疗法,1心理诊断阶段,这是治疗的最初阶段。首先,治疗者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患者关心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根据所属性质和患者对它们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加以分类,从患者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2.2 认知调整与教育(二)合理情绪疗法1心理诊断阶段1心,2.2 认知调整与教育,这一阶段主要帮助患者认识自己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或症状是什么,并要寻找产生这些症状的思

27、想或哲学根源,即找出它们的非理性信念。在寻找非理性信念并对它进行分析时可按以下顺序进行:第一,了解有关激发事件A的客观证据;第二,患者对A事件的感觉体验是怎样反应的;第三,让患者回答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恐惧、悲痛、愤怒的情绪,找出造成这些负性情绪的非理性信念;第四,分析患者对A事件同时存在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看法或信念,并且将两者区别开来;第五,将患者的愤怒、悲痛、恐惧、抑郁、焦虑等情绪和不安全感、无助感、绝对化要求和负性自我评价等观念区别开来。,2.2 认知调整与教育2领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帮助患者认识自己,2.2 认知调整与教育,修通阶段是该疗法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治疗者主要采用辩论的方法动摇

28、患者的非理性信念。用夸张或挑战式的发问要患者回答他有什么证据或理论对A事件持与众不同的看法等。通过反复的辩论,患者理屈词穷,不能为其非理性信念自圆其说,使他真正认识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患者开始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2.2 认知调整与教育3修通阶段修通阶段是该疗法最重要的阶段,2.2 认知调整与教育,再教育阶段是治疗的最后阶段,为了进一步帮助患者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信念,还要探索是否还存在与本症状无关的其他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使患者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进而养成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

29、惯。,2.2 认知调整与教育4再教育阶段再教育阶段是治疗的最后阶段,2.3 行为训练,(一)系统脱敏疗法,1进入放松状态,选择一处安静适宜、光线柔和、气温适宜的环境让患者坐在舒适的座椅上,要求其随着音乐的起伏开始进行肌肉放松训练。训练依次从手臂、头面部、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到下肢部位。放松训练一般需要练习610次,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2次,以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2.3 行为训练(一)系统脱敏疗法1进入放松状态选择一处安,2.3 行为训练,2建立恐惧或焦虑的等级,首先,与患者一起讨论使其感到恐惧或焦虑的事件,并报告其对每一事件恐惧或焦虑的主观程度,该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

30、度来衡量;然后,将患者报告的恐惧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2.3 行为训练2建立恐惧或焦虑的等级首先,与患者一起讨论,2.3 行为训练,3系统脱敏,系统脱敏应当让患者想象着某一等级的刺激物或事件。若患者能清晰地想象并感到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之后反复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患者不再对想象对象感到焦虑或恐惧,那么该等级的脱敏就完成了。以此类推做下一个等级的脱敏训练。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4个等级,如果训练中某一等级出现强烈的情绪,则应降级重新训练,直到可适应时再往高等级进行。当通过全部等级时,可从模拟情境向现实情境转换,并继续进行脱敏训练。,2.3 行为训练3系统脱敏系统脱敏应

31、当让患者想象着某一等级,2.3 行为训练,(二)冲击疗法, 严重的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瘤、癫痫、脑血管病等;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等;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 老人、儿童、孕妇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身体虚弱者; 各种精神病性障碍。,2.3 行为训练(二)冲击疗法 严重的心血管病,如高血压、,2.3 行为训练,应仔细地向患者介绍治疗的原理、过程和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尤其应清楚地向患者说明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承受的痛苦,不能隐瞒和淡化。同时说明冲击疗法疗效迅速,是其他任何治疗方法所不能比的。如果患者及其家属下定决心接受治疗,医患双方应签订行为治疗

32、协议。签订治疗协议的目的在于增强患者的自我约束,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2.3 行为训练应仔细地向患者介绍治疗的原理、过程和各种可能,2.3 行为训练,首先,确定刺激物。刺激物应该是患者最害怕和最忌讳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是引发症状的根源。若刺激物不止一种,那么就选择一种在患者看来最可怕的。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决定治疗的场地。如果刺激物是具体的、无害的而且可以带入室内,则最好在治疗室内进行。治疗室不宜太大,布置应简单,只放置患者最感恐惧的刺激物。要使患者在治疗室的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刺激物,不能使患者有回避的地方。若刺激物是一种气氛或一个特定的环境,可将治疗选在某一个特定的现场进行。另外,为了防止意外

33、,应准备安定、普萘洛尔、肾上腺素等应急药品若干。,2.3 行为训练首先,确定刺激物。刺激物应该是患者最害怕和最,2.3 行为训练,在接受治疗之前,患者要正常吃东西、喝水,并排空大小便,穿着应简单、宽松。患者进入治疗室后,医生应该迅速、猛烈地向患者呈现令其感到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此外,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的生理变化。,2.3 行为训练在接受治疗之前,患者要正常吃东西、喝水,并排,2.3 行为训练,(三)厌恶疗法,厌恶疗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而必须首先确定打算弃除的是什么行为,即确定靶症状。患者或许有不止一种不良行为或习惯,但是只能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是迫切要求弃除的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2.3 行为训练

34、(三)厌恶疗法厌恶疗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而,2.3 行为训练,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因为不良行为常常可以给患者带来某种满足和快感,如饮酒后的惬意、吸毒后飘飘欲仙的体验等。这些满足和快感不断地强化着这些不良行为。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只有使其产生的不快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常用的厌恶刺激有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刺激等。,2.3 行为训练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因为不良行为常常可以给,2.3 行为训练,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但不是每种刺激都能立即产生厌恶体验,时间要控制准确。

35、电刺激容易控制,可在患者的不良行为或不良冲动出现时立即予以电击,厌恶体验立即出现。不良行为停止,电刺激停止,厌恶体验也停止。较难控制的是药物,要深入了解药物性能和患者的反应情况,使药物作用高峰期与不良行为紧密相连。,2.3 行为训练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良,2.3 行为训练,(四)正强化技术,首先,护理人员应确定患者的哪些行为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即需要正强化的行为;然后,确定目标行为出现的条件和频次等;最后,量化目标行为,作为强化治疗的效果评价指标。,2.3 行为训练(四)正强化技术选择和确定目标行为1首先,护,2.3 行为训练,强化物按其内容可分为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

36、、操作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等。强化物的选择应注意个体差异,以达到最佳目标。,一旦患者出现适应行为或要巩固的行为,必须立即给予强化物,直至这一行为巩固。,2.3 行为训练选择强化物2强化物按其内容可分为消费性强化物,2.3 行为训练,(五)生物反馈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生物反馈疗法主要适用于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高血压、腰背痛、儿童多动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痛经、内分泌失调、生殖系统发育不良、精卵质量低下等。

37、,2.3 行为训练(五)生物反馈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现代生理,2.3 行为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的操作步骤如下:,首先,进行肌感练习,以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患者一边注意听仪器发出的声调变化,一边注意训练部位的肌肉系统,逐步让患者建立起肌感。同时在进行训练时,要采取被动注意的态度,患者利用反馈仪会很快掌握这种技巧,迅速打破长期紧张的疾病模式而进入放松状态。其次,为了逐步扩大放松的成果,将仪器灵敏度降低,使患者的适应性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塑造技术。此技术能将放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患者学会在没有反馈仪的帮助下运用放松技术处理所遇到的各种事件,将技能转换成完全适应日常生活的技术,这可以使患者完

38、全自觉地运用放松技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3 行为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的操作步骤如下:首先,进行肌感练,2.3 行为训练,(六)松弛疗法,呼吸松弛训练法采用稳定的、缓慢的深吸气和深呼气方法达到松弛目的。该方法一般要求连续呼吸20次以上,每分钟呼吸1015次。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拳,微屈手腕,最大吸气后稍屏息一段时间,再缓慢呼气,两手放松,处于全身肌肉松弛状态,如此重复呼吸。训练时注意力应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杂念,思想专一,使全身肌肉放松。,2.3 行为训练(六)松弛疗法呼吸松弛训练法1呼吸松弛训练法,2.3 行为训练,该方法要求遇到不良情境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情绪时,运用自己充分和逼真的想象力,主

39、动地想象最能使自己感到轻松愉快的生活情境,用以转换或对抗不良心理状态。想象的内容最好是自己过去亲自经历过的生活情景,并且能唤起终生难忘的轻松愉快心理。例如,想象自己躺在和煦的阳光下,在海边聆听大海的波涛声,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情趣等。,2.3 行为训练想象松弛训练法2该方法要求遇到不良情境产生紧,2.3 行为训练,自我暗示松弛训练法又称“自我命令法”,是利用指导性短语进行自我暗示、自我命令,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镇定平衡的心理状态。指导性短语由患者自行设计制定,要求短小精悍、流畅顺口,具有鼓舞斗志和自我命令、自我镇静的作用。例如,“这些感觉虽然可怕,但不足畏惧,我可以改变它的意义!”“我太惊

40、慌失措了,我不必为此小事大惊小怪,我会自己克服的!”“这些情境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一定会排除克服的!”,2.3 行为训练自我暗示松弛训练法3自我暗示松弛训练法又称“,2.3 行为训练,(七)示范法,示范法是指提供特定行为的模型和范本进行行为示范,患者对榜样进行观察学习,获得榜样的示范行为并进行模仿性操作。示范法所用的示范榜样称为示范模型。示范模型是否能起到示范作用,除了与使用的模型类型有关外,还取决于模型与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身份等方面的相似性及疾病各方面的匹配性等。二者之间的相似性越大,模仿学习的效果越好;其匹配性越紧密,学习效果也越好。示范模型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人物(即活体模型),也可以是电影或电视中的某个人物(即象征模型)。,2.3 行为训练(七)示范法示范法是指提供特定行为的模型和范,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