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292907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PPTX 页数:25 大小:38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ppt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这首词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思考:这种“雄浑豪放”的基调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出来的?,景,人,用典 又称用事,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

2、达思想感情。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典故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使诗歌辞约而意丰,含蓄蕴藉;但也有人认为用典容易造成语言的晦涩难懂。,作者用了哪些典故?快速查找,并做好标记,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二、分析典故,把握情感,1.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2.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思考: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共同点: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思考:作者通过这两个英雄人物表达怎样的情感?,

3、“英雄”:赞美孙权敢于与曹魏抗衡。,孙权:,孙权是国君,在赤壁之战中,正是因为有了孙权的坚持和力挺,周瑜才能大展拳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而如今君主怯懦无能,表达自己闲置不用的苦闷。,“英雄无觅处”,英雄难再,千古江山,江山本代有才人出,可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承平气象的象征,“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的繁华和英雄的业绩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千古江山,可南宋国势日渐衰微,而南宋朝廷却依然苟安于江左、忍气吞声、怯懦无能。,仰慕英雄鞭策自己,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斜阳草树下掩映的故居如此的荒凉,刘裕出身寒微,而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4、虎”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形成鲜明的对比。,刘裕:,赞美英雄,对南宋即将北伐的激励,对自己报效朝廷的含蓄表达。,上片小结:,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3.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草率出兵惨败。“草草”,“封狼居胥”想建功立业。血的教训,用张浚兵败符离,主张有备而战,反对韩侂胄为个人私利草率出兵,对国事的担忧。,4.“佛

5、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佛狸祠是民族耻辱的象征,而百姓却以为是福佑人民的神庙。今昔对照,警示沦陷区的百姓不要忘却国恨家仇,不要安于异族的统治,劝诫南宋统治者要北伐收复失地。也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5.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

6、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以廉颇自况,虽65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下片小结:,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总结:,三、了解作者,体会主旨,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

7、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词集。,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

8、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诗歌主旨:,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四、对比分析,明晰怀古,越台怀古明 王佐干戈初定息黄云,鹿死中原势已分。汉室未忘三孽庶,长沙曾罢两将军。谩劳玉玺敷忠厚,有待楼船扫翳氛。今日孤舟台下过,鹧鸪声里又黄昏。

9、,思考:王佐的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与辛词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诗人登台怀古,慨叹忠臣良将不能善终的命运,悲凉之气顿生。 用典,怀古诗的一般特点,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