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298320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解题: 1968年12月24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这一瞬间也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 他从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2001年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食 指朦胧诗代表人物,新诗潮诗歌第一人。,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1

2、955年,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1964年,初中升高中失利未被录取。1965年,开始创作海洋三部曲。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幕,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时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1968年,写出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1969年,与21名北京知青落户杏花村插队。1971年,在济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写出新兵架设兵之歌澜沧江,湄公河等反映部队生活的诗歌。1973年,2月退伍,抑郁寡欢,北医三院确诊其为精神分裂。1975年,病愈,与李雅兰(李立三之女)结婚,七年后离异。1976年,“文革”结束,创作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又名有这样的婚礼,陈凯歌报

3、考电影学院时以此诗为面试时的朗诵作品。1978年,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创作著名诗歌疯狗。,知青, 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 知青文学,反映的都是当年知识青年的经历和感受。,历史背景,“上山下乡”: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群众路线运动。上山下乡,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70年代末结束。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

4、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上山下乡运动,对大多数知青们的确是一个严酷的锻炼,客观上并没有解决我国农村三大差别,由于当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历史环境下,知青各自家庭政治背景的不同 ,知青返城的政治待遇也是不同的,也存在着下乡锻炼镀金走过场和所谓的永远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现象,有些地方知识青年在农村遭受迫害的事件也屡屡发生,特别是最后期返城的部分知青,多数是文革遭迫害最后得到解放平反的家属

5、子女们,他们是最后一批被中央下发文件各省经过统计上报落实实名回城的。,阅读诗歌,感知内容。,第一节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告别北京,第二节 火车开动离京 迷惘失落,第三节 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第四节 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第五节 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第六、七节 依恋北京 惶惑忧虑,精读品析,1、第一节“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出现两次,有什么作用? (诗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2、第二节“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是 的错觉。

6、一是当时火车开动造成的错觉,二是作者当时内心的抖动,内心的强烈的撞击和震撼。此句也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物我颠倒,3、第三节“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 (因为马上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他不愿离开这里又不得不离开,所以内心 无比痛苦。),4、第五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这里有什么含义?(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5、第六节”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

7、啊,北京!” 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母亲”和“北京”重叠,妈妈代指党和国家,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 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牵动着读者的心,使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 ),6、第七节“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最后”有什么含义?(“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惜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预知将来能否回来,这也是诗人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表达。),主题探究,本诗通过诗人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描写了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凉场面,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到“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瞬间,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