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01010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PPT 页数:171 大小:52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ppt(1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一、概念,(一)定义: 由内外病因导致胃腑气血不畅,而以上腹部正中及剑突下疼痛为主症的疾病。,一、概念(一)定义:,(二)相当于西医疾病: 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胃痉挛、 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以及慢性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心绞痛等疾病出现反射性或牵掣性胃痛为主症者。,(二)相当于西医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 饮食不节 2. 外感六淫 3. 情志不调 4. 劳累过度 5. 继发于其它疾病 6. 肠道寄生虫,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 1.前期 实证2.中期 实证3. 后期 虚中夹实,(二)病机:外感寒、湿、热邪寒湿肝

2、胃郁热(肝火犯胃)脾胃气虚,三、分型证治,实证(一)寒邪客胃 1.辨证要点突然胃脘剧痛,遇热而缓解,口淡不渴,恶寒肢冷,舌淡紫,苔白 滑,脉沉紧。,三、分型证治实证,2.治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3.方药:良附丸合平胃散高良姜、香附、苍朮、厚朴、 陈皮、甘草,2.治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二)食积胃脘 1.辨证要点胃脘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 或吐出酸腐食物后痛减,多有饮食 不节史,舌暗苔厚腻垢浊。,(二)食积胃脘,2.治则:消食导滞,健脾理气3.方药: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 皮、茯苓、连翘,2.治则:消食导滞,健脾理气,(三)肝气犯胃 1.辨证要点胃脘胀痛或窜痛,牵连胸胁,常因

3、 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因情志舒 畅、嗳气、矢气而减轻,脉弦。,(三)肝气犯胃,2.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3.方药:柴胡疏肝散合 金铃子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川芎、 香附、陈皮、川楝子、延胡索,2.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四)肝胃郁热(肝火犯胃) 1.辨证要点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 口苦而干,心烦易怒,舌红苔黄 燥,脉弦数。,(四)肝胃郁热(肝火犯胃),2.治则:清肝泻火,和胃止痛3.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牡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 归、薄荷、茯苓、白朮、甘草、 生姜、黄连、吴茱萸。,2.治则:清肝泻火,和胃止痛,(五)湿热中阻(脾胃湿热) 1.辨证要点胃脘灼痛痞满,口苦

4、嘈杂,口渴但 饮水不多,恶心呕吐,食少纳呆, 小便短黄灼热,舌略红苔黄腻。,(五)湿热中阻(脾胃湿热),2.治则:清热化湿,理气和胃3.方药:清中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白豆蔻、黄连、栀子,2.治则: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六)瘀血阻胃 1.辨证要点胃脘刺痛如刀绞,痛有定处且拒 按,食后或夜间加剧,或吐血或 便黑如沥青,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六)瘀血阻胃,2.治则:袪瘀通络,行气止痛3.方药: 失笑散合丹参饮 五灵脂、蒲黄、 丹参、檀香、砂仁,2.治则:袪瘀通络,行气止痛,虚证(七)脾胃阳虚(中焦虚寒) 1.辨证要点胃脘隐痛绵绵不止或时发时止,常因 受凉、劳累或饥饿时发作或加重,遇热、 按

5、摩或食后减轻,神疲乏力,食少纳 呆,脉细弱。,虚证,2.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3.方药:(1) 黄芪建中汤(缓急止痛作用较强)黄芪、饴糖、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2) 桂附理中汤(温阳散寒作用较强) 肉桂、附子、干姜、白朮、人参、 甘草,2.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八)胃阴亏虚(肝胃阴虚) 1.辨证要点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嘈杂干 呕,口干咽燥,消瘦乏力,舌红少 津少苔。,(八)胃阴亏虚(肝胃阴虚),2.治则:滋阴养胃,理气止痛3.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生地、沙参、麦冬、枸杞子、当归、川楝子、白芍、甘草,2.治则:滋阴养胃,理气止痛,四、转归预后,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易治,虚

6、实夹杂或正虚邪实者,疗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若伴严重出血而见气随血脱之候,需及时抢救,否则将危及生命。,四、转归预后 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易治,虚实,五、预防与调摄,1. 饮食有节,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 常,宜少食多餐,饮食应清淡而易消 化,戒烟酒。 2. 保持心境舒畅愉悦,情绪稳定,注重 劳逸结合。,五、预防与调摄 1. 饮食有节,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第二节 脘痞,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第二节 脘痞,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外感、内伤多种病因导致上腹部气机阻滞,而以自觉胃脘气机堵塞不通为主症的慢性疾病。 脘痞的特点:不觉痛胀,按之柔软,压之无痛,触之无形。,一、概念(

7、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下垂、 贲门松弛(伴泛酸)、胃神经 官能症、消化道溃疡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饮食不节 2.外邪犯胃 3.情志失调 4.脾胃虚弱(体质或病后虚弱),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二)病机:中焦气机阻滯实证湿热阻胃食积胃脘痰湿蕴胃肝气犯胃,三、分型证治,实证(一)湿热蕴胃(热痞) 1.辨证要点 胃脘痞满不舒,伴灼热感,嘈杂吞酸,口苦口干而不欲饮,呕恶食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濡)数。,三、分型证治实证,2.治则:清热化湿,和胃消痞3.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合连朴饮大黄、黄芩、黄连、栀子

8、、淡豆豉 厚朴、半夏、石菖蒲,2.治则: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二)食积胃脘(食痞) 1.辨证要点脘痞兼腹胀,嗳腐吞酸,厌食, 或吐出酸腐食物,舌偏暗苔厚腻 垢浊。,(二)食积胃脘(食痞),2.治则:消食导滞,行气和胃3.方药:保和丸加味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 皮、茯苓、连翘、枳实、白术、厚 朴,2.治则:消食导滞,行气和胃,(三)痰湿阻胃(痰痞) 1.辨证要点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头重眩晕, 口淡不渴,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 腻,脉沉滑或濡。,(三)痰湿阻胃(痰痞),2.治则:燥湿化痰,理气和胃3.方药:平陈汤加味苍朮、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甘草、藿香、白豆蔻、紫苏梗,2.治则:燥湿化痰

9、,理气和胃,(四)肝气犯胃(气痞) 1.辨证要点脘痞兼胸胁胀满,善太息,大便不 爽,常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 脉弦。,(四)肝气犯胃(气痞),2.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消痞3.方药:越鞠丸合柴胡疏肝散香附、川芎、苍朮、神曲、栀子、 柴胡、白芍、枳壳、陈皮、甘草,2.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消痞,虚证(五)脾胃气虚(虚痞) 1.辨证要点脘痞经久不愈或时发时止,喜暖喜按,食少纳呆,食后脘痞腹胀加 重,神疲乏力,脉细弱。,虚证,2.治则:益气健中,理气消痞3.方药:(1) 气虚兼气陷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朮、甘草、当归、 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2) 气虛兼痰气互结香砂六君子汤 木香、砂仁、人

10、参、白朮、茯苓、 甘草、半夏、陈皮,2.治则:益气健中,理气消痞,(3) 气虛兼湿阻参苓白朮散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 气虚兼寒热互结半夏泻心汤 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 大枣、甘草 气虚兼阳虚附子理中汤 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3) 气虛兼湿阻参苓白朮散,四、转归预后,脘痞一般预后良好,但多为慢性过程,应坚持长期治疗。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逐渐发展为胃痛、鼓胀、胃癌等更严重的疾病。,四、转归预后 脘痞一般预后良好,但多为慢性过程,五、预防与调摄,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2. 饮食宜清淡,勿暴饮暴食、贪凉

11、饮冷 ,力戒烟酒。,五、预防与调摄 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于激动。,第三节 呕吐,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第三节 呕吐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多种病因导致胃气上逆而以 胃中内容物经口腔排出为主症的疾病。 古称: 呕有声有物 吐无声有物 皆属呕吐范畴 干呕有声无物 恶心欲吐未吐,一、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 阻、肠梗阻、胃神经官能症、胃溃疡 、胃肠功能紊乱症、急性胃肠炎、急 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 尿毒症、肾功衰竭、颅内压增高、脑 出血、高血压等疾病均可引起呕吐。,(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

12、,(一)病因: 1.饮食不节 2.外邪犯胃风寒、湿热、寒湿 3.情志不调 4.病后或素体虚弱,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二)病机:胃气上逆实证外邪犯胃食积胃脘痰飲停胃肝气(火)犯,三、分型证治,实证(一)外邪犯胃 1.辨证要点突然呕吐,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脘痞食少,脉浮或兼濡、滑、紧。,三、分型证治实证,2.治则:袪邪解表,和胃止呕3.方药:(1)藿香正气散风、寒、湿邪犯胃(2)新加香薷饮暑湿犯胃(3)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外感湿热侵犯 三焦(湿重于热)(4)银翘散去桔梗、淡豆豉,加竹茹、陈 皮风热犯胃,2.治则:袪邪解表,和胃止呕,(二)食积胃脘 1.辨证要点呕吐未消化食物,

13、胃脘胀痛或痞闷, 吐后减轻,嗳腐吞酸,厌食,舌暗 苔厚腻垢浊。,(二)食积胃脘,2.治则:消食导滞,降气和胃3.方药: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 茯苓、连翘,2.治则:消食导滞,降气和胃,(三)痰饮停胃 1.辨证要点频繁呕吐清稀痰涎,胸闷脘痞,恶 心食少,胃脘有振水音,舌淡胖边 有齿痕,苔白滑。,(三)痰饮停胃,2.治则:温中化饮,和胃止呕3.方药:苓桂朮甘汤合小半夏汤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半夏、生姜,2.治则:温中化饮,和胃止呕,(四)肝气犯胃 1.辨证要点呕吐泛酸,胸胁胀满,嗳气频作, 常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脉弦。,(四)肝气犯胃,2.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呕3.方药:四

14、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半夏、 厚朴、生姜、茯苓、苏叶,2.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呕,虚证(五)脾胃气虚 1.辨证要点长期反复呕吐,或饮食稍不慎则呕 吐,时作时止,食少纳呆,食后腹 胀,脉弱缓。,虚证,2.治则:益气健脾,和胃止呕3.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木香、砂仁、白朮、茯苓、人参、 甘草、半夏、陈皮,2.治则:益气健脾,和胃止呕,(六)胃阴不足 1.辨证要点呕吐反复发作,干呕或吐出物量少, 嘈杂,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 红少苔少津。,(六)胃阴不足,2.治则:滋养胃阴,和胃止呕3.方药:益胃汤加味 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 半夏、陈皮、竹茹,2.治则:滋养胃阴,和胃

15、止呕,四、转归预后,实证呕吐病程短,病情轻,易治愈;虚证及虚实夹杂者,病程长,病 情重,且反复发作或时发时止,较为难治。若失治误治,亦可使病情由轻转重,导致胃痛、噎膈、吐血等重病。,四、转归预后 实证呕吐病程短,病情轻,易治愈;,五、预防与调摄,1. 避免风寒暑湿等外邪的侵袭。 2. 避免精神刺激。 3. 避免进食腥秽、不洁之物,勿暴饮暴 食,勿过食生冷、辛辣、香燥及霉烂 变质的食物。,五、预防与调摄 1. 避免风寒暑湿等外邪的侵袭。,第四节 呃逆,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第四节 呃逆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导致喉中 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 主症的疾病

16、。,一、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胃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 胃癌、肾衰晚期、脑血管疾病等 出现膈肌痉挛的疾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饮食不当 2.情志不调 3.年老或久病体虚,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二)病机:实证寒邪客胃胃火上逆肝气犯胃 虚证脾胃阳虚胃阴不,呃逆实证和虚证的鉴别要点:,呃逆实证和虚证的鉴别要点:实呃逆突發呃声响亮、連續、有力舌,三、分型证治,实证(一)寒邪客胃 1.辨证要点呃逆突发,呃声沉缓而有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恶寒,喜热饮, 脉沉迟或紧。,三、分型证治实证,2.治则:温胃散寒,降逆止呃3

17、.方药:丁香散丁香、杮蒂、高良姜、甘草,2.治则:温胃散寒,降逆止呃,(二)胃火上逆(沖) 1.辨证要点呃逆突发,呃声洪亮有力而急促, 口渴喜冷饮,烦躁口臭或牙龈肿痛, 舌红苔黄燥。,(二)胃火上逆(沖),2.治则:清胃泻火,降逆止呃3.方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冬、半夏、沙参、生甘草、粳米(可不用),2.治则:清胃泻火,降逆止呃,(三)肝气犯胃 1.辨证要点频繁呃逆,常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 加重,胸胁胀痛,脘痞食少,嗳气 矢气, 脉弦。,(三)肝气犯胃,2.治则:疏肝理气,降逆和胃3.方药:五磨饮子加味 沉香、乌药、木香、槟榔、枳壳、 丁香、杮蒂、赭石,2.治则:疏肝理气,降逆和胃,虚证(

18、四)脾胃阳虚(中焦虚寒) 1.辨证要点久呃不止,或因它病而致呃逆, 呃声低微,畏寒肢冷,神疲气短, 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虚证,2.治则:温中健脾,和胃降逆3.方药:理中汤加味 人参、白朮、干姜、甘草、 丁香、吴茱萸、陈皮,2.治则: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五)胃阴不足 1.辨证要点久呃不止,或因它病而致呃逆, 呃声急促乏力,嘈杂或饥而不欲食, 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而干。,(五)胃阴不足,2.治则:滋阴养胃,降逆止呃3.方药:益胃汤加味 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 杮蒂、刀豆子、枇杷叶,2.治则:滋阴养胃,降逆止呃,四、转归预后,一时性呃逆大多轻浅,简单处理,便可不药而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

19、者,服药后多可止呃。若慢性虚衰性重病的后期出现呃逆者,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而元气欲脱的危候。,四、转归预后 一时性呃逆大多轻浅,简单处理,便,五、预防与调摄,1. 保持精神舒畅。 2. 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 免饥饱失常,发作时应进易消化的 食物。,五、预防与调摄 1. 保持精神舒畅。,第五节 噎膈,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第五节 噎膈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内外因素导致胃与食道气虚、津枯、血燥,兼有气滞、痰阻、血瘀,引起以吞咽困难(噎),甚至食物不能入胃或食入即吐(膈)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重病。,一、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肿瘤(多见于食道癌、

20、贲门癌) 食管憩室、食管炎、食管痉挛,食道狭窄,(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食道狭窄,与反胃和梅核气的鉴别要点:,与反胃和梅核气的鉴别要点: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特殊、嚴重的呕,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饮食不节 (1)饮食过快、过热 (2)过食辛辣、霉烂之物 (3)嗜酒 2.情志失调 3.年老或病后体虚,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 本虚体质虚弱 标实病邪停聚于食道和胃脘初中期实中夹虚,晚期虚中夹实。,脾胃素虚其它疾病损及胃,气滞痰阻瘀血火(热),脾胃气虚脾胃阴虚,结合,(二)病机:脾胃素虚气滞脾胃气虚结合,三、分型证治,(一)痰气交阻(气郁痰结) 1.辨证要点吞咽梗阻,伴胸膈胀满

21、或隐痛,可 因情志舒畅而减轻,精神抑郁而加 重, 排便不畅或大便干结,脉弦滑。,三、分型证治(一)痰气交阻(气郁痰结),2.治则:理气化痰,和胃降逆3.方药:启膈散加味 郁金、砂仁、丹参、茯苓、贝母、沙参、荷叶蒂、杵头糠、瓜蒌、 半夏、天南星,2.治则:理气化痰,和胃降逆,(二)津亏热结 1.辨证要点吞咽梗塞而灼痛,食物难下,食后 呕吐,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如羊屎, 形体逐渐消瘦,舌红少苔少津或有 裂纹。,(二)津亏热结,2.治则:养阴生津,清热散结3.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味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白扁豆、生甘草、浙贝母、瓜蒌,2.治则:养阴生津,清热散结,(三)瘀血内阻 1.辨证要点吞咽

22、梗阻严重,食入即吐,甚至滴 水不进,胸膈刺痛拒按,面色紫暗 或黧黑,舌暗红或舌上有瘀点瘀 斑。,(三)瘀血内阻,2.治则:破血逐瘀,养阴和胃3.方药:通幽汤加味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熟地、升麻、槟榔、丹参、莪朮、三七,2.治则:破血逐瘀,养阴和胃,(四)气虚阳微 1.辨证要点噎膈晚期,长期吞咽不下,食入即 吐,神疲乏力,气短畏寒,面浮足 肿,脉沉细弱或微。,(四)气虚阳微,2.治则:温补脾肾,回阳救逆3.方药:(1)补气运脾汤脾阳虚为主黄芪、白朮、茯苓、人参、甘草、半夏、陈皮、砂仁(2)右归丸肾阳虚为主熟地、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 杜仲、肉桂、附子、鹿角胶、当归,2.治则:温补脾肾,回

23、阳救逆,四、转归预后,若只出现噎的症状,病情较轻而偏实,预后良好。若由实转虚,由噎至膈,则病情转重,预后不良,终则脾肾衰败,危及生命。,四、转归预后 若只出现噎的症状,病情较轻而偏实,五、预防与调摄,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营养丰富 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牛奶、蜂蜜、 藕汁、梨汁等,禁食烧烫、霉烂食 品,进餐时细嚼慢咽。 2. 情志保持舒畅、放松。,五、预防与调摄 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营养丰富,第六节 腹痛,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第六节 腹痛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腹部气血运行不畅,而以脐腹、少腹和小腹部疼痛为主症的内科疾病。,一、概念(一)定义

24、:,(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急慢性胰腺炎、不完全性肠梗阻、 过敏性肠炎、消化不良、腹膜炎、 肠道激惹综合征(IBS)、胃肠痉挛及 蛔虫病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外邪入里寒、湿、热邪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4.素体或病后阳气虚弱,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二)病机:腹部脏腑气血不通暢实证寒凝气滯实热壅滯食滯腸道肝,三、分型证治,实证(一)寒凝气滞 1.辨证要点突然发病,腹部拘急冷痛,痛势剧烈,得温则减,遇寒加重,恶寒身 蜷,脉沉弦紧。,三、分型证治实证,2.治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3.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高良姜、香附、乌药、

25、苏梗、 陈皮、干姜,2.治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二)实热壅滞 1.辨证要点脐腹或少腹胀满疼痛拒按,便秘或 排便不爽,烦渴引饮, 汗多恶热, 舌红苔黄燥。,(二)实热壅滞,2.治则:攻下通腑,清热行气3.方药: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2.治则:攻下通腑,清热行气,(三)食滞肠道 1.辨证要点脐腹胀痛拒按,痛而欲泻,泻后痛 减,泻出臭秽或酸腐气味的溏便, 厌食嗳腐, 矢气频传,舌暗苔浊腻。,(三)食滞肠道,2.治则:消食导滞,理气止痛3.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味神曲、枳实、大黄、黄连、黃芩、泽泻、茯苓、白朮、木香、青皮、 槟榔,2.治则:消食导滞,理气止痛,(四)肝气犯脾(肝脾不和) 1.

26、辨证要点脐腹和胸胁胀痛或窜痛,甚至牵掣 少腹,时发时止,常因情志不遂而 诱发或加重,嗳气矢气则舒,脉弦。,(四)肝气犯脾(肝脾不和),2.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止痛3.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川芎、 香附、陈皮、川楝子、延胡索,2.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五)瘀血内阻 1.辨证要点少腹或小腹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夜晚加重,或吐、便血,或有外伤、 手术史,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五)瘀血内阻,2.治则:活血袪瘀,行气止痛3.方药: (1)膈下逐瘀汤(胁下、上腹,行气力强)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 五灵脂、牡丹皮、延胡索、乌药、香 附、枳壳、 甘草(2)少腹逐瘀汤

27、(少腹、下腹,温经力强) 当归、川芎、赤芍、没药、五灵脂、 蒲黄、延胡索、干姜、肉桂、小茴香,2.治则:活血袪瘀,行气止痛,虚证(六)脾胃虚寒 1.辨证要点腹部隐痛绵绵,时发时止,受凉、劳累 或饥饿时加重,喜暖畏寒,神疲乏力, 便溏或泄泻完谷不化,脉沉细弱或迟。,虚证,2.治则:温中益气,緩急止痛3.方药:(1)黄芪建中汤 (气血双补,缓急止痛) 黄芪、饴糖、桂枝、白芍、甘草、 生姜、大枣(2)桂附理中汤 (温阳与益气并重) 肉桂、附子、干姜、白朮、人参、甘草(3)香砂六君子汤 (益气与行气并重) 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木香、砂仁,2.治则:温中益气,緩急止痛,四、转归预后,体

28、质好,病程短,正气尚足者预 后良好; 体质较差,病程较长,正气不足 者预后较差。,四、转归预后 体质好,病程短,正气尚足者预,五、预防与调摄,寒痛者要注意保温,热痛者忌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物,食积者注意节制饮食,气滞者要保持心情舒畅,虚痛者宜进食易消化食物。,五、预防与调摄 寒痛者要注意保温,热痛者忌食肥,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第七节 泄泻,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第七节 泄泻,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脾失运化和湿滞肠道导致以大便次数明显增加,便质稀溏或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一、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IBS、 肠结核、中毒性消化不良、糖尿病 型腹泻

29、及某些传染病等以泄泻为主 要症状的疾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饮食不节 2.外邪侵入肠道(寒、湿、热、疫邪) 3.情志失调 4.年老或病后体虚,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 1. 暴泻突然发作的泄泻 实证为主,2. 久泻时轻时重或经久不愈的泄泻 虚中夹实,(二)病机:湿热侵犯肠道 2. 久泻时轻时重或经,三、分型证治,暴泻(一)大肠湿热(热重于湿) 1.辨证要点急性发作,泻下急迫而不爽,粪质水样 或溏酱粘稠,臭秽灼肛,腹痛, 发热,烦 渴,舌红苔黄腻。,三、分型证治暴泻,2.治则:清利大肠湿热,理气止泻3.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葛根、黄芩、

30、黄连、甘草、藿香、木香、厚朴、白芍,2.治则:清利大肠湿热,理气止泻,(二)寒湿困脾 1.辨证要点突然发作,泄泻水样清稀粪便, 腹痛肠鸣,头身困重,呕恶恶寒, 或兼风寒表证,舌淡苔白腻。,(二)寒湿困脾,2.治则:化湿散寒,健脾理气3.方药:(1)藿香正气散湿滞胃肠兼风寒表证 藿香、紫苏、白芷、生姜、茯苓、陈 皮、半夏、甘草、白朮、厚朴、大腹 皮、大枣、桔梗(2)胃苓汤寒湿困脾较重而无表证 苍朮、厚朴、陈皮、甘草、白朮、 桂枝、泽泻、茯苓、猪苓、,2.治则:化湿散寒,健脾理气,(三)食滞肠道兼湿热 1.辨证要点泄泻不爽,大便臭秽而溏酱灼肛, 脘腹胀痛,泻后痛减,厌食嗳腐, 肠鸣矢气,口苦而干,

31、舌暗苔垢腻, 脉滑而数。,(三)食滞肠道兼湿热,2.治则:消食导滞,理气健脾3.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味枳实、神曲、大黄、黄芩、黄连、 泽泻、茯苓、白朮、青皮、山楂,2.治则:消食导滞,理气健脾,久泻(一)肝气犯脾(肝郁脾虚) 1.辨证要点腹痛即泻,时发时止,常因情志 不遂而诱发或加重,泻后痛减,肠 鸣矢气,嗳气食少,脉弦细。,久泻,2.治则:疏肝健脾,理气止泻3.方药:痛泻要方合逍遥散 白芍、白朮、陈皮、防风、柴胡、 当归、茯苓、甘草、薄荷、生姜,2.治则:疏肝健脾,理气止泻,(二)脾虚湿滞 1.辨证要点泄泻久发不止或时发时止,水泻或完谷 不化,常因飲食不慎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或加剧,食少纳呆,食

32、后腹胀,头身困 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二)脾虚湿滞,2.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止泻3.方药:参苓白朮散人参、茯苓、白朮、山药、莲肉、 白扁豆、砂仁、薏苡仁、桔梗、 甘草,2.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三)脾肾阳虚 1.辨证要点久泻不止,完谷不化, 滑脱不禁, 或五更泻,伴肠鸣、畏寒肢冷, 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迟或弱。,(三)脾肾阳虚,2.治则:温补脾肾,涩肠止泻3.方药:(1)真人养脏汤脾阳虚为主兼气陷 肉桂、人参、白朮、炙甘草、木香、 肉豆蔻、当归、白芍、诃子、罂粟壳 (2)四神丸脾肾阳虚 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2.治则: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四、转归预后,1. 暴泻的转归

33、:一是治愈;二是暴泻 无度,伤阴耗气,可致亡阴亡阳; 三是少数病人迁延日久,由实转虚, 变为久泻。 2. 久泻的转归:一是經过长期治疗获愈; 二是由于反复泄泻导致脾虚加重,甚至 中气下陷之证;三是久泻不止导致脾肾 阳虚,最终造成气脱或亡阳。,四、转归预后1. 暴泻的转归:一是治愈;二是暴泻,五、预防与调摄,1.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 防外邪入里引起暴泻。 3. 泄泻痊愈后应注意饮食、精神的调 养 ,加强体育锻炼。,五、预防与调摄 1.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第八节 痢疾,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第八节 痢疾,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 洁等

34、导致肠道气血壅滞,血肉腐败,传导失常,而以腹痛泄泻、里急后重、大便次多量少而以粘液脓血便 为主的疾病。,一、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外感时邪疫毒 2.内伤饮食不洁,热邪湿邪寒邪,二、病因病机(一)病因:热邪,(二)病机: 1. 初中期急性 实证为主,2. 后期慢性 虚中夹实,(二)病机:湿热痢湿热蕴结大肠 2. 后期慢性,三、分型证治,(一)湿热痢 1.辨证要点腹痛阵作而拒按,大便次数明显增 加而多为粘液脓血便,臭秽灼肛, 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5、三、分型证治(一)湿热痢,2.治则:清利湿热,行气活血3.方药:芍药湯 黄芩、黄连、大黄、赤(白)芍、当归、木香、槟榔、肉桂、甘草,2.治则:清利湿热,行气活血,(二)寒湿痢 1.辨证要点腹痛阵作而拒按,大便次数增加而 多为粘液便(白多赤少),脘痞腹胀, 头身重困,舌淡苔白腻, 脉濡缓。,(二)寒湿痢,2.治则:温中燥湿,行气活血3.方药:不换金正气散苍朮、厚朴、陈皮、炙甘草、藿香、半夏、炮姜、桂枝、木香、枳实、当归、白芍、生姜、大枣,2.治则:温中燥湿,行气活血,(三)疫毒痢 1.辨证要点发病急骤,高热剧吐,大便频数, 而以紫红色脓血便为主,神昏谵语, 肢冷抽搐,舌红绛苔黄(灰黑)燥, 具较

36、强传染性。,(三)疫毒痢,2.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3.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合安 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大黄、 黄芩、赤芍、当归、木香、槟榔、肉桂、 甘草, 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2.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四)休息痢 1.辨证要点 暴痢迁延不愈,时发时止,常因饮食不 当或劳累过度而发作或加重,腹痛及里 急后重较轻,大便中偶见粘液脓血。 气虚者兼食少腹胀,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阴虚者兼口干咽燥,心烦潮热,舌红苔少, 脉细数。,(四)休息痢,2.治则:扶正袪邪,即益气健脾或滋阴 养血,清泄余热3.方药:(1) 连理汤气虚兼湿热 干姜、白朮、人参、甘草、黄连、茯苓

37、 驻车丸阴虚兼热毒 阿胶、当归、干姜、黄连(3) 开噤散噤口痢 人参 茯苓 陈皮 陈米 黄连 丹参 冬瓜仁 石菖蒲 石莲子 荷叶,2.治则:扶正袪邪,即益气健脾或滋阴,(五)虚寒痢 1.辨证要点痢疾久延不愈,大便失禁,便出不 消化食物, 或带粘液脓血,腹部隐 痛,喜暖喜按,舌淡苔白, 脉沉细。,(五)虚寒痢,2.治则:温中健脾,涩肠止泻3.方药:真人养脏汤合桃花汤 肉桂、人参、白朮、炙甘草、木香、 肉豆蔻、当归、白芍、诃子、罂粟 壳、赤石脂、干姜、粳米,2.治则:温中健脾,涩肠止泻,四、转归预后,痢疾经过正确及时的治疗,一般可在两周内痊愈。体质较差,正气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者,可迁延日久,转为

38、慢性痢疾。疫毒痢病情多危重, 预后较差。,四、转归预后 痢疾经过正确及时的治疗,一般可在,五、预防与调摄,在夏秋季节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加强饮食、 水、粪的管理等。 疫毒痢患者须隔离治疗.,五、预防与调摄 在夏秋季节积极采取有效的,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第九节 便秘,第三章 脾胃肠疾病第九节 便秘,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大肠传导受 阻或传导无力,而以排便困难兼大 便干结,或兼排便周期延长为主要 表现的疾病。,一、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习惯性便秘、功能性便秘、IBS、 痔疮、肛裂、肛瘻、手术后肠粘连、 直肠癌等以便秘为主症的疾病。,(二)西医对应的常

39、见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 过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 2. 外感热邪入里 3. 年老、产后、病后体虚 4. 情志过激 5. 阴虚、阳热体质,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 实证大肠传导受阻 (实秘),虚证大肠传导无力 (虚秘),(二)病机:里热亢盛 气虚,三、分型证治,实秘(一)胃肠积热 (热秘) 1.辨证要点大便干结,数日不排便,腹部胀满疼痛拒按,或触及燥屎,口渴口臭, 舌红苔黄(灰黑)厚燥。,三、分型证治实秘,2.治则:攻下泻热,润肠通便3.方药:(1) 麻仁丸轻证大黄、厚朴、枳实、火麻仁、杏仁、 白芍、白蜜(2) 大承气汤重证大黄、厚朴、枳实、芒硝,2.治则:攻下泻

40、热,润肠通便,(二)胃肠气滞(气秘) 1.辨证要点大便略干结,排便不畅,脘腹胀痛 或窜痛,肠鸣矢气,脉弦。,(二)胃肠气滞(气秘),2.治则:行气导滞,润肠通便3.方药:六磨汤加味沉香、乌药、木香、槟榔、枳实、 大黄、火麻仁、郁李仁,2.治则:行气导滞,润肠通便,(三)寒凝大肠(冷秘) 1.辨证要点便秘伴脐腹拘急冷痛而拒按,恶寒 喜暖,口淡不渴,舌淡紫苔白腻。,(三)寒凝大肠(冷秘),2.治则:温里散寒,通便止痛3.方药: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2.治则:温里散寒,通便止痛,虚秘(一)脾胃气虚 1.辨证要点排便困难,努挣乏力,排出软便, 便后疲倦自汗,气短乏力, 脉细弱 无力。,虚秘,2

41、.治则:益气健脾,润肠通便3.方药:(1) 黄芪汤 (轻证) 黄芪、陈皮、火麻仁、蜂蜜(2) 补中益气汤加味 (重证) 黄芪、人参、白朮、茯苓、陈皮、 当归、甘草、升麻、柴胡、枳壳、 火麻仁,2.治则:益气健脾,润肠通便,(二)津亏肠燥(阴虚) 1.辨证要点大便干结、坚硬如羊屎,排便极为 困难,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红 绛少苔少津。,(二)津亏肠燥(阴虚),2.治则:滋阴生津,润肠通便3.方药:增液汤加味玄参、生地、麦冬、火麻仁、枳壳、瓜蒌仁,2.治则:滋阴生津,润肠通便,(三)血虚肠燥 1.辨证要点大便干结,排便困难,面色淡白或 萎黄,头晕心悸,失眠健忘, 舌淡 嫩苔少。,(三)血虚肠燥,2

42、.治则:养血润肠3.方药: 润肠丸生地、当归、火麻仁、桃仁、枳壳,2.治则:养血润肠,(四)脾肾阳虚 1.辨证要点排便困难,粪便不干结,腹部隐痛,喜暖喜按,畏寒肢冷,腰膝冷痛, 舌淡胖苔白滑。,(四)脾肾阳虚,2.治则:温阳化气,降浊通便3.方药:(1) 济川煎肾阳虚为主 肉苁蓉、怀牛膝、当归、枳壳、 升麻、泽泻(2) 温脾汤脾肾阳虚较重 附子、干姜、甘草、人参、大黃,2.治则:温阳化气,降浊通便,四、转归预后,便秘一般预后良好,但属继发者需注意治疗其原发病,如肛裂、痔疮等。年老体弱、产后病后体虚者,治疗宜緩緩图之,不可求速效。,四、转归预后 便秘一般预后良好,但属继发者需注意治疗其,五、预防与调摄,1. 习惯性便秘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适宜, 多摄取高纤维食物,並定時登廁。 2. 久卧而少体力活动者,应适度增加体 力活动。,五、预防与调摄 1. 习惯性便秘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适宜,,感谢聆听,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