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肝胆疾病.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01031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PPT 页数:179 大小:56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肝胆疾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中医学肝胆疾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中医学肝胆疾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中医学肝胆疾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中医学肝胆疾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肝胆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肝胆疾病.ppt(1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学-肝胆疾病,中医学-肝胆疾病,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肝胆及其经络的气血阻滞、功能失调而导致以一侧或两侧的胁下疼痛为主症的疾病。,一、概念(一)定义:,(二)相当于西医以下疾病: 急慢性肝炎, 急慢性胆囊炎, 胆结石, 胰腺炎, 胰腺癌, 肝 癌, 肝硬化, 肝脾肿大, 肋间 神经痛、胆道蛔虫等以胁痛 为主症的疾病。,(二)相当于西医以下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情志不遂 2.外邪侵入肝胆(湿热、结石) 3.饮食不节 4.劳累过度及跌扑损伤 5.久病、重病伤肝,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实证多于虚证实证-病邪侵入肝胆及其经 络气血运行受阻虚证-肝胆及经脉失养

2、肝阴虚,(二)病机:实证多于虚证气滞(郁),三、分型证治,(一)肝气郁结 1.辨证要点胁下胀痛或窜痛,痛引胸背、少腹、前 阴, 常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情志舒 畅、嗳气、矢气、太息而减轻,脉弦。,三、分型证治(一)肝气郁结,2.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3.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川芎、 香附、陈皮,2.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二)肝血瘀阻 1.辨证要点胁下刺痛拒按,夜间加剧,或胁下 可触及坚硬肿块,或胁肋有外伤史, 舌紫暗,脉沉涩。,(二)肝血瘀阻,2.治则:活血袪瘀,行气通络3.方药:膈下逐瘀汤 (兼气滞)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牡丹皮、五灵脂、 延胡索、香附、

3、枳壳、乌药、甘草 复元活血汤 (外伤所致) 桃仁、红花、当归、穿山甲、酒制大黄、天花粉、柴 胡、甘草,2.治则:活血袪瘀,行气通络,(三)肝胆湿热 1.辨证要点胁下胀满灼痛、拒按,口苦口干, 恶心呕吐,厌食,或黄疸而色鲜明 如橘皮, 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三)肝胆湿热,2.治则:清利肝胆湿热,疏肝通络3.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 车前子、泽泻、当归、生地、甘草、 川楝子、延胡索、郁金,2.治则:清利肝胆湿热,疏肝通络,(四)肝阴不足 1.辨证要点胸胁隐隐灼痛,时发时止,迁延 不愈,遇劳则发,两目干涩,视力 下降,脉弦细或数。,(四)肝阴不足,2.治则:滋阴柔肝

4、,养血通络3.方药:一贯煎加味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 杞子、川楝子、五味子、白芍、 佛手、甘草,2.治则:滋阴柔肝,养血通络,四、转归预后,胁痛只要治疗得法,一般预后良好;但各证型之间可互相转化。 如延久未治或治疗失当,可转化为癥瘕、黄疸、鼓胀等病,则预后较差。,四、转归预后 胁痛只要治疗得法,一般预后,五、预防与调摄,1. 预防外邪侵入。2. 保持精神愉快。3. 饮食清淡、卫生而富于营养。,五、预防与调摄1. 预防外邪侵入。,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二节 黄疸,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二节 黄疸,一、概念,(一)定义:是由内、外病邪侵入肝胆脾胃,导致肝胆气滞,胆汁排泄受阻而逆流,泛溢全身,而以身

5、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一、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 炎、胆结石、胰腺炎、肝硬化、 消化道肿瘤及钩端螺旋体等急 性传染病而出现黄疸的疾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外感时邪疫毒 以湿、热多见 2.饮食不节 3.体质虚或病后脾 胃虚弱,湿邪兼,热邪寒邪气滞血瘀结石,二、病因病机(一)病因:湿邪兼热邪,(二)病机:阳黄湿热蕴结肝脾阴黄- 寒湿困阻肝脾 脾胃虚寒挟湿,湿热兼表证湿热内蕴疫黄,(二)病机:湿热兼表证湿重于热,阳黄和阴黄的鉴别要点:,阳黄和阴黄的鉴别要点:發病急,病程短黄疸色鮮明如橘皮發热、,三

6、、分型证治,阳黄(一)湿热内蕴兼表证 1.辨证要点发热口苦, 脘痞身重,黄疸逐渐显现, 小便短少灼热,兼一定的表证。,三、分型证治阳黄,2.治则:清热利湿,解表退黄3.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桑白皮、生姜、大枣、甘草,2.治则:清热利湿,解表退黄,(二)热重于湿 1.辨证要点黄疸色鲜明如橘皮, 高热烦躁,口 渴喜冷饮,胁下胀痛、灼热而拒按, 便秘, 舌红绛苔黄腻。,(二)热重于湿,2.治则:清热利湿,通腑退黄3.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茵陈、栀子、大黄、滑石、黄芩、连翘、木通、藿香、白豆蔻、石菖蒲、射干、贝母、薄荷,2.治则:清热利湿,通腑退黄,(三)湿重于热 1.辨

7、证要点低热或身热不扬,身重嗜卧,口苦 而干,但饮水不多,厌油腻,便溏 不爽,舌微红,苔白(微黄)厚腻。,(三)湿重于热,2.治则:健脾袪湿,清热退黄3.方药:茵陈四苓汤加味茵陈、泽泻、茯苓、猪苓、白朮、 厚朴、陈皮、大腹皮,2.治则:健脾袪湿,清热退黄,(四)疫(急)黃毒入營血兼湿热內蕴 1.辨证要点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深黄色), 高热烦渴,剧烈呕吐头痛,嗜睡或 神昏谵语,抽搐或吐衄便血,舌绛 苔黄(灰黑)而燥,起芒刺。,(四)疫(急)黃毒入營血兼湿热內蕴,2.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袪湿退黄3.方药:千金犀角散合温病三宝犀角、黄连、栀子、升麻、茵陈,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

8、2.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阴黄(一)寒湿困脾 1.辨证要点黄疸色晦暗如烟熏,口腻不渴,脘 痞腹胀, 便溏不爽,肢冷畏寒,舌 淡苔白腻。,阴黄,2.治则:散寒除湿,健脾退黄3.方药:茵陈朮附汤茵陈、白朮、附子、干姜、甘草,2.治则:散寒除湿,健脾退黄,(二)脾虚挟湿 1.辨证要点黄疸迁延不愈,色淡黄而晦暗,神疲乏力,气短心悸,食少纳呆, 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边有齿痕, 苔白膩(滑)。,(二)脾虚挟湿,2.治则:健脾益气,袪湿退黄3.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饴糖、黄芪、当归、茵陈、薏苡仁、 茯苓,2.治则:健脾益气,袪湿退黄,四、转归预后,阳黄一般预后良好;阴黄若

9、阳气渐复,黄疸渐退,则预后较好;而疫黄邪入心肝,耗血动血,预后多不良。黄疸久治不愈,若黄疸加深,转为鼓胀,则预后较差。若黄疸由癌肿所致,则病险恶,多预后不良。,四、转归预后 阳黄一般预后良好;阴黄若阳气渐复,五、预防与调摄,1. 保持精神愉悦,情绪安定。 2. 饮食有节。 3. 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休息。 4. 黄疸急性期后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五、预防与调摄 1. 保持精神愉悦,情绪安定。,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三节 积聚,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三节 积聚,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正气虚弱,脏腑失调导致气滞、血瘀、痰凝而形成的腹部可触及的肿块,伴有以局部胀或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顽固性疾病。,一、

10、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积可触及较硬而位置固定不移的肿块, 如腹腔肿瘤、肝脾肿大、脂肪肝、 增生性肠结核等. 聚时聚时散而位置移动不定的肿物, 如胃肠功能紊乱(肠痉挛)、不完全性 肠梗阻、蛔虫团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情志失调 2.饮食不节 3.先天不足 4.外感因素 5.继发于其它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內因,正气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脏腑功能失调,互结于腹腔积聚,外因外感六淫脏腑内生,(二)病机:內因正气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脏腑功,积与聚之间可互相转化。,聚肿块时聚时散,时發时

11、止,病位不固定,以脹痛、窜痛為主,兼噯,三、分型证治,聚病(一)肝气郁结兼血瘀(早期) 1.辨证要点腹部肿块时聚时散,常因情志不遂而发作或加重,伴胁下、脘腹部胀痛、窜痛,频繁嗳气、矢气, 脉弦。,三、分型证治聚病,2.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活血3.方药:木香顺气散 苍朮、厚朴、陈皮、甘草、木香、砂仁、乌药、枳壳、生姜、香附、青皮、肉桂、川芎,2.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二)食积气结兼痰阻 1.辨证要点腹部胀痛明显而拒按,厌食嗳腐, 脘痞肠鸣,矢气臭秽.便秘或排便不 畅,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肿块,舌暗 苔厚腻或垢浊, 脉弦滑。,(二)食积气结兼痰阻,2.治则:消食导滞,理气化痰3.方药:六磨汤合保

12、和丸沉香、烏药、木香、槟榔、枳殼、 大黄、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 陈皮、茯苓、连翘,2.治则:消食导滞,理气化痰,积病(一)血瘀兼气滞(初期-实证) 1.辨证要点积块较硬,且固定不移,按之压痛, 脘腹胀满,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 瘀奌瘀斑, 脉弦涩。,积病,2.治则:化瘀消积(癥),行气散结3.方药:膈下逐瘀汤合荆蓬煎丸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五灵脂、 延胡索、牡丹皮, 赤芍、香附、枳壳、 乌药、甘草、三棱、莪术、木香、青 皮、小茴香、槟榔,2.治则:化瘀消积(癥),行气散结,(二)瘀痰互结兼气虚(中期实中夹虚) 1.辨证要点腹部肿块增大,质更坚硬,局部胀 痛或刺痛加重而拒按,逐渐消瘦, 神

13、疲乏力,食少脘痞,舌紫暗或淡紫, 舌上有瘀奌瘀斑,苔白腻。,(二)瘀痰互结兼气虚(中期实中夹虚),2.治则:袪瘀消癥(积),化痰益气3.方药: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五灵脂、 延胡索、赤芍、牡丹皮, 香附、枳壳、 乌药、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半 夏、陈皮,2.治则:袪瘀消癥(积),化痰益气,(三)正虚兼邪结(后期虚中夹实) 1.辨证要点肿块坚硬而凹凸不平,疼痛加剧, 极度消瘦,不能进食,精神萎靡, 面色萎黄,或面浮肢肿,舌淡紫少苔, 脉细弱或涩。,(三)正虚兼邪结(后期虚中夹实),2.治则:益气养血固本,化瘀袪痰消癥3.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 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白朮、

14、 茯苓、人参、甘草、莪朮、三棱、 五灵脂、苏木、瓦楞子、香附、海 浮石、槟榔、阿魏、雄黄,2.治则:益气养血固本,化瘀袪痰消癥,四、转归预后,本病常由实证向虚证转化或向虚实夹杂证转化,良性者易治,恶性者难愈。积病后期,可致黄疸、鼓胀、出血、昏迷及水肿等重症,甚至导致气脱、亡阴或亡阳而死亡。,四、转归预后 本病常由实证向虚证转化或向虚实夹杂证转化,五、预防与调摄,1. 积极治疗胁痛、黄疸、气郁等病证。 2. 注意精神调摄,保持情志舒畅。 3. 饮食宜清淡,切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膏 粱厚味,勿酗酒、贪凉、饮冷。 4. 劳逸均衡,动静适宜。,五、预防与调摄 1. 积极治疗胁痛、黄疸、气郁等病证。,六、治

15、疗恶性肿瘤的常用中药,六、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中药活血袪瘀药丹參三棱莪朮赤芍紅花郁金,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四节 鼓胀,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四节 鼓胀,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肝脾失调,导致气滞、血瘀和水湿蕴结于腹腔,而以腹部胀大如鼓,四肢消瘦,皮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顽固性疾病。,一、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腹水(由肝硬化、腹腔内肿瘤、 结核性腹膜炎等病引起),(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情志内伤 2.饮食不节(长期酗酒) 3.劳累过度 4.外邪侵袭(湿、热、血吸虫等) 5.继发于其他严重疾病(黄疸、积聚),二、病因病机(一)

16、病因:,(二)病机:,本虚-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虚、阴虚、阳虚),标实-气滞、血瘀、水湿 (或兼内热)停蓄腹部,结合,初中期-实证为主后期-虚实兼夹,(二)病机:本虚-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虚、阴虚、阳虚)标实,三、分型证治,(一)气滞湿阻 (早期) 1.辨证要点腹部胀大,胸胁胀闷或胀痛,按之 柔软,嗳气、矢气则减轻,脘痞 呕恶,食少纳呆,舌暗苔白腻。,三、分型证治(一)气滞湿阻 (早期),2.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化湿3.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川芎、 香附、陈皮、苍朮、厚朴、泽泻、 猪苓、茯苓、桂枝、白朮,2.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化湿,(二)寒湿困脾 1.辨证要点

17、腹部膨胀如鼓,按之如囊裹水或有 振水音,得热则减,遇寒加重,便 溏不爽,舌淡暗而胖大,苔白厚腻。,(二)寒湿困脾,2.治则:温中散寒,行气除湿3.方药:实脾饮干姜、附子、草果、白朮、木香、槟榔、厚朴、木瓜、茯苓、甘草、 生姜、大枣,2.治则:温中散寒,行气除湿,(三)湿热蕴结 1.辨证要点腹部胀大如鼓,按之坚满而拒按, 发热心烦,口苦而干,小便短赤 灼热,大便秘结或溏垢,舌红苔黄 厚腻。,(三)湿热蕴结,2.治则:清热利湿,行气消胀3.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黄芩、黄连、知母、泽泻、猪苓、 厚朴、枳实、茯苓、陈皮、半夏、 砂仁、姜黄、人参、干姜、白朮、 甘草、茵陈、栀子、大黄,2.治则:清热

18、利湿,行气消胀,(四)肝脾血瘀兼湿热 1.辨证要点腹部胀大如鼓,按之坚硬,脘腹刺 痛拒按,腹壁青筋暴露,面色肤色 苍黄晦暗,口苦而干,但不欲饮水, 舌紫暗或有瘀点,苔黄腻。,(四)肝脾血瘀兼湿热,2.治则:活血化瘀,清热利水3.方药:调营饮莪朮、大黄、赤芍、川芎、延胡 索、当归、瞿麦、赤茯苓、葶苈子、 桑白皮、陈皮、大腹皮、槟榔、肉 桂、细辛、甘草,2.治则:活血化瘀,清热利水,(五)脾肾阳虚兼水湿内停(晚期) 1.辨证要点腹部胀大如鼓,形如蛙腹,朝宽暮 急,畏寒肢冷, 小便不利,四肢浮 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五)脾肾阳虚兼水湿内停(晚期),2.治则:温补脾肾,化气利水3.方药:(1

19、) 脾阳虚为主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附子、人参、白朮、干姜、甘草、茯苓、泽泻、猪苓、桂枝(2) 肾阳虚为主济生肾气丸 牛膝、车前子、肉桂、附子、熟地、 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2.治则:温补脾肾,化气利水,(六)肝肾阴虚兼湿热挟瘀(晚期) 1.辨证要点腹部胀大如鼓,按之较硬,四肢消 瘦,口苦而干,午后或夜间潮热, 眩晕耳鸣, 腰膝酸软,舌暗红少苔。,(六)肝肾阴虚兼湿热挟瘀(晚期),2.治则:滋补肝肾,兼清利湿热、活血化瘀3.方药:(1)湿热较重六味地黄丸合茵陈蒿汤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茵陈、栀子、大黄(2)血瘀较重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生地、沙参、麦冬、枸杞子、当归、

20、川楝子、川芎、桃仁、红花、赤芍、 牡丹皮、五灵脂、延胡索、乌药 、香 附、枳壳、甘草,2.治则:滋补肝肾,兼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七)晚期恶化急证: 鼓胀兼大出血(热入营血,迫血妄行) 1.辨证要点鼓胀晚期突然吐血或便血或肌衄, 势急量多,色深红或夹紫暗血块, 或大便色黑如柏油, 舌红绛苔黄或 灰黑而燥。,(七)晚期恶化急证:,2.治则: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血止后再治鼓胀3.方药:(1) 初期:十灰散合泻心汤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栀子、 茅根、大黄、牡丹皮、棕榈皮、黄连、黄芩(2) 出血不止:加三七、蒲黄、仙鹤草(3) 大出血后,气随血脱 (气脱): 改用独参汤固本救逆。,2.治则

21、:清热凉血,化瘀止血,(八)晚期恶化急证: 鼓胀兼神昏(热陷心包) 1.辨证要点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嗜睡、狂 乱,强直抽搐,肢厥,舌红绛,苔 黄燥或腻。,(八)晚期恶化急证:,2.治则:清心开窍,涤痰醒神 神醒后再治鼓胀3.方药:清营汤送服温病三宝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竹叶心、 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丸或至宝丹,2.治则:清心开窍,涤痰醒神,四、转归预后,本病在临床上往往虚实并见,或实中夹虚,或虚中夹实,各证型之间常互相转化。本病早期合理治疗,尚可控制或治愈;若病至晚期,则预后不良;若见出血、神昏、痉厥则病危。,四、转归预后 本病在临床上往往虚实并见,或实中,五、

22、预防与调摄,1. 注意对病毒性肝炎的早期防治,及 时治愈黄疸和癥积患者。 2. 注意膳食营养,宜低盐饮食,避免 酗酒,忌食生冷、油炸、坚硬食物。 3. 避免接触血吸虫疫水,避免接触或 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物质。 4. 患者应多卧床休息,腹水较多者可 取半卧位。,五、预防与调摄 1. 注意对病毒性肝炎的早期防治,及,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五节 头痛,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五节 头痛,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外感、内伤多种病因导致以头部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或脑部失养所产生的以头痛为主症的常见病。,一、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凡在西医疾病中出现以头痛为主症者 皆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常

23、见者有血管性 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 神经官能症、部分颅内疾病、急性感染性 疾病、眼耳鼻喉科疾病、脑震荡后遗症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外邪侵犯头面经络 2.情志过激 3.劳累过度 4.继发于其它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1.外感头痛:,(二)病机:1.外感头痛:实证风寒外邪阻滞头面经络 外感,2.內伤头痛:,2.內伤头痛:实证肝阳上亢(上实下虚,实中夹虚)虚证气血不足,三、分型证治,外感头痛(一)风寒犯头 1.辨证要点 突发头痛,以枕部和项背强痛为主, 常因感受风寒而诱发或加重,恶风寒, 无汗, 脉浮紧。,三、分型证

24、治外感头痛,2.治则:袪风散寒,通络止痛3.方药:川芎茶调散 川芎、羌活、防风、白芷、细辛、 荆芥、薄荷、甘草、茶叶,2.治则:袪风散寒,通络止痛,(二)风热犯头 1.辨证要点突发头痛,头额胀痛、跳痛、裂 痛,受热加重,发热恶风, 口苦咽 痛,渴喜冷饮,舌(尖)红,苔薄黄。,(二)风热犯头,2.治则:袪风清热,通络止痛3.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藁本、羌活、黄芩、蔓荆子、薄荷、蒺藜,2.治则:袪风清热,通络止痛,(三)风湿犯头 1.辨证要点突发头痛,以头部沉重钝痛为主, 阴雨天加重,全身困重,胸闷脘痞 ,舌苔白厚腻。,(三)风湿犯头,2.治则:袪风胜湿,通络止痛3.方药:羌

25、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蔓荆 子、川芎、甘草,2.治则:袪风胜湿,通络止痛,内伤头痛(一)肝阳上亢 1.辨证要点头额、颞部胀痛、掣痛为主,眩晕, 烦躁易怒,烘热失眠, 脉弦兼细数。,内伤头痛,2.治则:平肝潜阳,清热安神3.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黃芩、 川牛膝、益母草、桑寄生、杜仲、 夜交藤、茯神,2.治则:平肝潜阳,清热安神,(二)痰蒙清阳(痰湿中阻) 1.辨证要点头部重痛伴昏蒙,耳鸣耳聋,恶心 呕吐,脘痞腹胀,舌淡胖边有齿 痕,苔白厚腻。,(二)痰蒙清阳(痰湿中阻),2.治则:化痰袪湿,升清降浊3.方药:半夏白朮天麻汤加味半夏、陈皮、茯苓、白朮、天麻、 甘草、旋

26、覆花、蒺藜、蔓荆子,2.治则:化痰袪湿,升清降浊,(三)瘀阻脑络 1.辨证要点头部刺痛不移,日轻夜重, 经久不 愈,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舌 上瘀奌瘀斑, 脉弦细或涩。,(三)瘀阻脑络,2.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3.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味桃仁、红花、川芎、赤芍、麝香、 生姜、葱白、大枣、益母草、细辛、 白芷、没药,2.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四)肾精亏虚(脑髓不足) 1.辨证要点头脑空痛,伴眩晕健忘, 耳鸣耳 聋,腰膝酸软,遗精早泄,月经不 调,脉沉细弱。,(四)肾精亏虚(脑髓不足),2.治则:补肾填精,化髓养脑3.方药:(1) 大补元煎 (肾气虚)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 当归、人

27、参、杜仲、炙甘草(2) 左归丸 (肾精虚) 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 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怀牛膝(3) 杞菊地黄丸 (肝肾阴虚)(4) 右归丸 (肾阳虚衰),2.治则:补肾填精,化髓养脑,(五)气血不足 1.辨证要点头部隐痛,时发时止,常因劳累过度而诱发或加重,头晕心悸,神疲 乏力,舌淡瘦,苔薄白, 脉细弱。,(五)气血不足,2.治则:益气养血3.方药:八珍汤加味熟地、当归、川芎、白芍、白朮、 茯苓、人参、甘草、蔓荆子、菊花、 酸枣仁,2.治则:益气养血,治疗头痛的常用引经药1.太阳头痛:羌活、藁本、桂枝2.阳明头痛:白芷、蔓荆子、葛根3.少阳头痛:柴胡、川芎、黄芩4.太阴头痛:苍朮、

28、防风、藿香5.少阴头痛:细辛、独活、附子6.厥阴头痛:吴茱萸、薄荷、蒺藜,治疗头痛的常用引经药,四、转归预后,外感头痛一般病程短,预后较好;内伤头痛一般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疗程较长。有些严重头痛可诱发中风、晕厥、痴呆、癫狂等病, 须加警惕。,四、转归预后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短,预后较好;内,五、预防与调摄,头痛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不宜食用辛辣、炙煿、味厚食物。若患者情绪紧张波动,应疏导、劝慰以稳定情绪。头痛缓解后应注意情志、饮食及寒温的调理,以防复发。,五、预防与调摄 头痛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不,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六节 眩暈,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六节 眩暈,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

29、头脑失养或邪阻清窍致神机失运, 而出现以头昏眼花,严重者如坐舟车, 不能站立而欲晕倒作为主症的疾病。,一、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脑动脉 硬化、美尼尔氏病、贫血、脑部基 底动脉缺血、神经衰弱等病以眩晕 为首要症状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 2.劳累过度及头脑外伤 3.情志失调 4.饮食不节,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二)病机:虚证-头脑失养气虚脾胃气虚实证-邪阻清窍肝阳化,三、分型证治,虚证(一)气血亏虚 1.辨证要点头晕眼花,遇劳累或运动而诱发或 加重,心悸失眠,神疲短气,

30、舌淡 瘦苔薄白。,三、分型证治虚证,2.治则:益气养血, 健脑安神3.方药:(1) 归脾汤 (心脾气血两虚) 人参、黄芪、白朮、茯神、炙甘草、当归、 酸枣仁、龙眼肉、远志、木香、生姜、大枣(2) 补中益气汤 (气虚为主) 人参、黄芪、白朮、甘草、当归、陈皮、 升麻、柴胡(3) 人参养荣汤(血虚为主) 人参、黄芪、白朮、茯苓、甘草、当归、 白芍、熟地、肉桂、五味子、远志、陈皮、 生姜、大枣,2.治则:益气养血, 健脑安神,(二)肝肾亏虚 1.辨证要点眩晕反复发作或久发不止,伴视力 下降,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耳鸣 耳聋,舌淡或红,苔少或无苔。,(二)肝肾亏虚,2.治则:滋养肝肾,填精养血3.方药:

31、(1) 左归丸 (精血不足)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 杞子、怀牛膝、鹿角胶、龟板胶(2) 杞菊地黄丸加味 (阴虚内热较重)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2.治则:滋养肝肾,填精养血,实证(三)肝阳化风 1.辨证要点眩晕欲倒,头目胀痛,因情志不遂 而诱发或加重,烦躁易怒, 口苦失 眠,肢麻震颤,脉弦兼细数。,实证,2.治则:平肝潜阳,滋阴熄风3.方药:(1) 天麻钩藤饮 (肝阳上亢为主)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 益母草、桑寄生、杜仲、夜交藤、茯神(2) 镇肝熄风汤 (阴虚动风为主) 川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版、 白芍、天冬

32、、玄参、川楝子、茵陈、麦芽、 甘草,2.治则:平肝潜阳,滋阴熄风,(四)肝火上炎 1.辨证要点眩晕兼头目胀痛,烦躁易怒,胸胁 胀满、灼痛,面红目赤, 舌红绛苔 黄燥(腻)。,(四)肝火上炎,2.治则:清肝泻火,疏肝利湿3.方药:(1) 丹栀逍遥散加减 (肝郁化火,肝脾不和) 牡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 白朮、茯苓、薄荷、甘草、夏枯草、 蔓荆子、菊花(2)龙胆泻肝汤加减 (肝火亢盛兼湿滞)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 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甘草、 夏枯草、白蒺藜、钩藤,2.治则:清肝泻火,疏肝利湿,(五)痰蒙清窍(痰湿中阻) 1.辨证要点眩晕如坐舟车,不能坐立,恶心 呕吐,胸闷脘

33、痞,头重耳聋,舌淡 暗而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五)痰蒙清窍(痰湿中阻),2.治则:燥湿袪痰,健脾升清3.方药:半夏白朮天麻汤加味半夏、陈皮、茯苓、白朮、天麻、 甘草、石菖蒲、菊花、蔓荆子,2.治则:燥湿袪痰,健脾升清,(六)瘀血阻窍 1.辨证要点顽固性头晕头痛,健忘失眠,或有 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六)瘀血阻窍,2.治则:活血化瘀,通络开窍3.方药:通窍活血汤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麝香、 老葱、生姜、大枣、黄酒,2.治则:活血化瘀,通络开窍,四、转归预后,眩晕病情轻者,若治疗得当,预后多良好;病重经久不愈,发作频繁,病程长者,则难以根治,甚至可致中风、失明、耳聋、痴呆等重

34、病。,四、转归预后 眩晕病情轻者,若治疗得当,预后多,五、预防与调摄,1. 患者应充分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2. 严重发作时病人宜卧床休息,少作或 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 3. 患者应保持心情愉悦。 4.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忌烟酒、肥 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五、预防与调摄 1. 患者应充分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七节 痫病,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七节 痫病,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肝风夹痰导致突然昏仆, 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强 直,发出怪叫、口吐涎沫,醒后一 切如常为主要表现的发作性疾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癫痫病,一、概念(一)定义:,二、病因病机,(

35、一)病因: 1.先天病因: 先天缺陷肝肾亏虚或痰浊内停 2.后天病因: (1) 情志不调突受惊恐气逆痰阻 (2) 头脑外伤清窍闭塞不通(瘀血、痰浊),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2. 间歇期,1. 发作期,肝风内动兼痰浊蒙蔽清窍,实证风痰、痰火内蕴,阴痫: 不兼内热,阳痫: 兼内热,虚证气血虚,虚实兼夹,、肝肾虚,(二)病机:1. 发作期实证风痰、痰火内蕴阴痫: 不兼内热,三、分型证治,发作期(一)阳痫1.辨证要点发作急重,初期面色潮红、紫红,四肢抽搐频繁有力,牙关紧闭, 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三、分型证治发作期,2.治则:开窍醒神,清热涤痰熄风3.方药:先针刺或灌服安宫牛黄丸;

36、 醒后黄连解毒汤送服定痫丸 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天麻、僵蚕、 全蝎、胆南星、川贝母、姜半夏、竹沥、 石菖蒲、远志、茯苓、茯神、琥珀、朱 砂、麦冬、丹参、生姜汁、甘草,2.治则:开窍醒神,清热涤痰熄风,(二)阴痫 1.辨证要点发作稍缓,发作形式多样化,双眼半闭 而神志昏憒, 面色晦暗萎黄,手足欠温, 抽搐时发, 口吐涎沫较多,舌淡苔白 腻,脉沉弦滑迟。,(二)阴痫,2.治则:开窍醒神,涤痰温阳3.方药:先针刺或送服苏合香丸 醒后用涤痰汤加味: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 茹、人参、石菖蒲、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2.治则:开窍醒神,涤痰温阳,间歇期(休止期)(一)痰火扰神 1.辨证

37、要点阳痫发作后,急躁易怒,失眠胸闷,口苦 咽干,咯痰不爽,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间歇期(休止期),2.治则:清热涤痰, 宁心安神3.方药:(1) 黄连温胆汤加味轻证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 黄連、天麻、钩藤、僵蚕(2) 当归龙荟丸合二陈汤加味重证当归、龙胆草、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大 黄、青黛、芦荟、木香、麝香、半夏、陈皮、 茯苓、甘草、全蝎、地龙、僵蚕、胆南星,2.治则:清热涤痰, 宁心安神,(二)脾虚痰盛 1.辨证要点眩晕胸闷,咯吐白稠痰,情志抑 郁,倦怠乏力, 纳差便溏, 呕吐涎 沫, 舌淡暗苔白腻, 脉弦细滑。,(二)脾虚痰盛,2.治则:健脾涤痰,开窍熄风3.方药:六君

38、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 甘草、天麻、钩藤、天南星、全蝎,2.治则:健脾涤痰,开窍熄风,(三)心脾两虚 1.辨证要点痫病反复或长期发作,神疲乏力,心悸失眠, 面色淡白,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形体消瘦, 舌淡苔薄,脉细弱。,(三)心脾两虚,2.治则:健脾益气,养血安神3.方药:归脾汤加味人参、黄芪、白朮、茯神、酸枣仁、 当归、远志、龙眼肉、木香、炙甘草、 生姜、大枣、石菖蒲、天麻、天南星,2.治则: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四)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1.辨证要点癫痫反复或长期发作,眩晕耳鸣, 腰膝酸软,健忘失眠,两目干涩, 神思恍惚, 舌淡或红苔少,脉细弦 而略数。,(四)肝肾亏虚(精血

39、不足),2.治则:滋补肝肾,填精养血3.方药:(1) 左归丸 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怀牛 膝、鹿角胶、龟版胶、鳖甲、牡蛎、玄参(2)杞菊地黄丸加味 (兼痰热者)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 茯苓、牡丹皮、天麻、川贝母、胆南星、姜半 夏,2.治则:滋补肝肾,填精养血,四、转归预后,本病易反复发作,一般病程较长。病轻者坚持治疗可治愈;重病患者终身难愈;若体质强而正气尚充足者,治疗得当可控制或减轻发作。为此, 尤应重视休止期的治疗及精神、饮食的调理。,四、转归预后 本病易反复发作,一般病程较长。病,五、预防与调摄,1. 重视精神调摄,养成健康的饮食、 作息习惯。妇女注意孕期

40、卫生。避免头 部外伤。 2. 本病患者不宜从事高空、驾驶及水上 工作。 3. 发作期要取出义齿,保护舌头。重证发 作期密切观察神志、呼吸、瞳孔等。,五、预防与调摄 1. 重视精神调摄,养成健康的饮食、,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八节 郁病,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八节 郁病,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产生的以焦虑忧郁、情绪多变、胸胁胀闷及咽喉梗阻感等作为主要表现的精神性疾病。,一、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精神性疾病中的神经官能症(神 经衰弱、癔病、抑郁症、焦虑症等)、 围绝经期综合征、产后抑郁症及反 应性精神病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外因

41、情志过激内因心理、性格缺陷 (忧郁、多愁善感、内向等),結合,二、病因病机結愤怒肝气郁结化火火郁伤阴痰湿痰郁、湿郁,三、分型证治,实证(一)肝气郁结(气郁) 1.辨证要点忧愁焦虑,悲哀忿怒,情绪不宁,胸闷 太息,胁肋胀痛或窜痛,嗳气矢气, 脉 弦。,三、分型证治实证,2.治则:疏肝解郁,理气调神3.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川芎、 香附、陈皮、合欢花、佛手、玫瑰花、郁金,2.治则:疏肝解郁,理气调神,(二)气郁化火(火郁) 1.辨证要点烦躁易怒,甚至狂乱,胸胁灼痛, 口苦咽干,头痛失眠,面红目赤, 嘈杂吞酸,舌红苔黄燥, 脉弦数。,(二)气郁化火(火郁),2.治则:清肝泄火,

42、疏肝解郁3.方药:(1)丹栀逍遥散加减(肝郁化火兼肝脾不和)牡丹皮、梔子、柴胡、白芍、當归、白朮、 茯苓、甘草、薄荷、青皮、郁金、合欢花(2)龙胆泻肝汤加味(肝火亢盛兼湿邪内蕴)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泽泻、 车前子、当归、生地、甘草、香附、郁金,2.治则:清肝泄火,疏肝解郁,(三)血行瘀滞(血郁) 1.辨证要点精神抑郁,神思恍惚,性情急躁, 失眠健忘,胸胁刺痛或拒按,或头 痛头晕,舌紫暗或舌上有瘀点瘀斑。,(三)血行瘀滞(血郁),2.治则:活血化瘀,疏肝解郁3.方药:血府逐瘀汤加減柴胡、白芍、枳壳、甘草、桃仁、 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 川牛膝、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2.

43、治则: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四)痰气郁结(痰郁) 1.辨证要点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吐之 不出,忧郁焦虑,情绪多变,胸闷 太息,咳吐痰涎,脉弦滑。,(四)痰气郁结(痰郁),2.治则:化痰散结,行气解郁3.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味半夏、厚朴、苏叶、茯苓、生姜、佛手、郁金、石菖蒲,2.治则:化痰散结,行气解郁,虚证(五)心虚神惑(心神失养) 1.辨证要点精神恍惚,悲忧善哭,情绪波动, 多疑易惊,时时欠伸,心悸失眠, 舌淡苔少。,虚证,2.治则:益气养血,宁心安神3.方药:甘麦大枣汤合酸枣仁汤炙甘草、淮小麥、大枣、酸枣仁、川芎、茯苓、知母、郁金、合欢花,2.治则:益气养血,宁心安神,(六)心脾两虚

44、1.辨证要点多思善疑,胆怯易恐,惊悸失眠, 头晕健忘, 神疲气短,食少纳呆, 舌淡瘦,苔薄白, 脉细弱。,(六)心脾两虚,2.治则:健脾益气,养血安神3.方药:归脾汤 人参、黄芪、白朮、茯神、炙甘草、 龙眼肉、酸枣仁、当归、远志、木 香、生姜、大枣,2.治则: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七)心阴亏虚 1.辨证要点烦躁失眠,情绪不宁,心悸健忘, 五心烦热,口干咽燥, 舌(尖)红少 苔少津。,(七)心阴亏虚,2.治则:滋养心阴,清热安神3.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黄、天冬、麦冬、玄参、 酸枣仁、柏子仁、当归、远志、 丹参、茯苓、人参、五味子,2.治则:滋养心阴,清热安神,(八)肝肾阴虚兼气郁 1.辨证

45、要点情绪不宁,烦躁易怒,头晕眼花, 目干畏光,耳鸣耳聋,腰酸腿软, 胸闷胁胀,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八)肝肾阴虚兼气郁,2.治则:滋补肝肾,清肝解郁3.方药:滋水清肝饮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 茯苓、 牡丹皮、栀子、柴胡、 当归、白芍、 酸枣仁,2.治则:滋补肝肾,清肝解郁,四、转归预后,若能针对具体情况,消除致病的情志刺激,郁病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反复或波动,可使病情加重,且需较长时间的治疗;若病情迁延日久,亦可转化为癫狂,或加速痴呆提前到来。,四、转归预后 若能针对具体情况,消除致病的情,五、预防与调摄,1. 调节情志,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情。 2.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作好心理辅导的

46、工作,使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增强 治愈的信心。 3. 及时消除其情志刺激的环境因素, 为郁病的康复创造有利的条件。,五、预防与调摄 1. 调节情志,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情。,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九节 瘿病,第四章 肝胆疾病第九节 瘿病,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气滞、痰凝、血瘀于肝胆经脉,而以颈前结喉部出现瘿瘤肿块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一、概念(一)定义:,(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单纯性甲状腺肿大 (缺碘)、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 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 腺癌、甲状旁腺腺瘤等多种甲 状腺类疾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 情志过激 2

47、. 环境因素 (水土失宜) 3. 饮食失调 4. 体质因素 (1) 阴虚内热 型 (2) 脾虚痰湿型,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二)病机:,虚实兼夹,实:气、痰、瘀、火 虚: 阴虚火旺(心、肝) 气血两虚(心、脾) 气阴两虚(脾、肺、肾) 阴阳两虚(肾),后期,(二)病机:虚实兼夹实证初期气滞互结于肝胆经络 瘿瘤中期,三、分型证治,(一)气郁痰阻(初期) 1.辨证要点 颈前结喉两旁肿块逐渐增大,质软, 表面光滑而不痛,胸胁胀满、窜痛, 善太息,精神抑郁,常随情志波动而 增减,舌暗苔白腻, 脉弦滑。,三、分型证治(一)气郁痰阻(初期),2.治则:疏肝解郁,化痰消瘿3.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四海舒郁

48、丸 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川芎、 香附、陈皮、海藻、海带、昆布、海螵蛸、海蛤壳、木香,2.治则:疏肝解郁,化痰消瘿,(二)痰瘀互結 1.辨证要点瘿瘤质地较硬或有结节,兼压痛, 胸闷脘痞,面色紫暗,舌淡紫或有 瘀点瘀斑,苔白腻, 脉弦涩。,(二)痰瘀互結,2.治则:袪痰散瘀,行气消瘿3.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海带、昆布、土贝母、半夏、 陈皮、青皮、当归、川芎、连翘、 独活、甘草、丹参、莪术、穿山甲,2.治则:袪痰散瘀,行气消瘿,(三) 肝火挟痰 1.辨证要点瘿瘤质地柔软光滑,边界清晰,烦 躁易怒,恶热多汗,心悸易饥,眼 突手颤,逐漸消瘦,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三) 肝火挟痰,2.治则

49、:清肝泻火,化痰散结3.方药: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白朮、茯苓、薄荷、甘草、黄芩、夏枯草、牛蒡子、土贝母、黄药子,2.治则:清肝泻火,化痰散结,(四)阴虚火旺 1.辨证要点瘿瘤日久不愈,目胀干涩,失眠, 心悸汗多,五心烦热,手指颤抖, 舌红少苔少津,脉弦细数。,(四)阴虚火旺,2.治则:滋阴降火,化痰散结3.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消瘰丸加减生地黄、天冬、麦冬、玄参、酸枣 仁、柏子仁、远志、丹参、茯苓、 五味子、牡蛎、浙贝母、夏枯草,2.治则:滋阴降火,化痰散结,(五)气血两虚 1.辨证要点瘿瘤较大而质软,神疲乏力,食少 便溏,头晕心悸,失眠健忘 舌淡 瘦苔薄白。,(五)气血两

50、虚,2.治则:益气养血,化痰消瘿3.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味 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白朮、 茯苓、人参、甘草、黄芪、肉桂、 半夏、贝母、瓜蒌,2.治则:益气养血,化痰消瘿,四、转归预后,一般而言,瘿瘤柔软光滑,随吞咽而上下,预后良好;但体积较大者,不易完全消散;若肿块质硬而凹凸不平,不可移动,生长迅速者,预后不良,应及早手术切除。,四、转归预后 一般而言,瘿瘤柔软光滑,随吞咽而,五、预防与调摄,预防单纯性甲状腺肿,首先应普及碘盐,在流行地区鼓励人们多食海带、海藻等海产品。 保持精神愉快舒畅,饮食清淡,避免痰湿、肝火内生, 是预防瘿病的重要措施。,五、预防与调摄 预防单纯性甲状腺肿,首先,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