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农产品市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行动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306073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导农产品市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行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引导农产品市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行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引导农产品市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行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引导农产品市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行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引导农产品市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行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引导农产品市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导农产品市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行动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导农产品市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注重科技赋能,推动绿色发展,鼓励支持产地流通技术创新,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装备,降低农产品产地市场单位能耗和流通损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引导生产方式转型升级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向生产端延伸,建立生产示范性基地,带动生产主体适应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变化,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发挥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集聚、需求反馈、产销对接的作用,带动发展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运营效率(一)促进集群式发展加快三级市场联动发展。支持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与区域性农产

2、品产地市场、田头市场,通过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增强业务联动,促进农产品产地市场集群式发展。引导仓储保鲜、商品化处理和物流配送等流通资源集聚,促进农产品产地市场联建联营、融合互用、上下游有机链接,提升流通组织发展水平和服务效能。鼓励成立农产品产地市场协会,推动市场有序竞争、分工合作和功能互补。加强跨区域协同发展。鼓励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打破地域界限,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形成网络化布局、集团化经营。引导各级农产品产地市场通过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方式,打造优势互补、利益一致的市场共同体,开展符合产业链、供应链要求的流通和配送服务,促进产品空间对接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销市场

3、融合发展。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电子商务、配货配送、连锁门店,引导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经销商开展摊位共享、代购代销等合作,推动农产品产地直供与销地直采双向融合。支持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共同配送,推进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设施设备共享共用、网络互联互通,提供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服务。(二)加快融入现代供应链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组织效率。发挥农产品产地市场在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国有农场等主体,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和内外贸联动的现代农业。构建产销协同机制,实时共享生产、需求、库存和流通信息,实现按需组织生产,合理安排仓储物流。提升产地流通服务水平。应用

4、供应链理念和技术,改造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培育形成新型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整合资源,拓展质量管理、追踪服务、金融支持、品牌培育等功能,提供采购执行、分拨物流、信息处理、融资结算等服务,建立与中间渠道、消费终端经营主体紧密合作机制,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统一体系。增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引导生产主体在自控自检的基础上开具使用,推动经销商验证采购。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逐步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信息化准入准出管理系统,并与农业农村部门农产品追溯平台对接,定期开展信

5、息比对与查验。(三)主动嵌入国际消费市场培育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与贸易企业、出口企业发展战略合作,积极开展跨境物流,开拓农产品对外贸易业务。打造一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构建国内农产品抱团出海、国外农产品批量进口的高效枢纽平台,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融入国际农产品物流通道。鼓励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开展国际物流业务,完善铁路专用线、水运港口、多式联运转运、通关保税等配套设施,对接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及中欧班列、水路航道等运力资源。支持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开展海外仓、分销网络建设,开展或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或销售终端建设。提高国际贸易服务能力

6、。深化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合作,将农产品贸易政策引入市场落地实施,为农产品进出口企业提供贸易便利化、国际认证等服务。参与国际标准研编,推进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标准对接,推动内外贸农产品“同线同质同标”。三、构建农产品产地市场支撑体系(一)培育充满活力的产地流通主体提高生产主体营销能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行动,提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销对接能力。加强农村经纪人培育,引导经纪人向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合作,组建流通协会、产销联盟或产销集团,

7、形成集中流通、集约营销的格局。提升经销商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内个体工商户经营行为,做好登记注册和财务管理,逐步向现代企业法人转变。推动经销企业建立“产权清晰、行为规范、运营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做精做专服务。鼓励经销企业通过兼并、联盟、合作等方式,扩大产后加工、仓储物流、城乡配送等服务范围。引导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参与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为农产品产地流通注入“新鲜血液”。(二)强化创新实用的技术人才保障加强产地流通技术研发推广。支持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有关企业开展农产品产地流通技术装备研究创制、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国家级农产品流通学科群建设,建设一批农业农村部农产品流

8、通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推动增补一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产品流通岗位科学家。鼓励科研机构与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设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流通创新中心、市场研究中心或创新联盟,开展共性技术研究推广和人才培训。建设产地流通人才队伍。通过引进、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由创新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构成的多层次农产品产地流通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推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农业技能人才评价向农产品流通领域倾斜。鼓励各类农业高等院校提升物流学科建设水平,加强农业产业、商贸流通复合型人才培养。(三)打造权威精准的信息服务窗口健全产地流通信息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反映农产品产地流通重点领域

9、、重点环节的监测指标体系。加强与发展改革、统计、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有关行业协会协调联动,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交换机制。完善农业农村部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开展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情况监测试点,掌握农产品产地市场流通品类、数量、价格等情况。增强产地市场信息服务能力。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采集、分析,建立信息发布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网站、电子显示屏以及新媒体平台等载体,及时准确传递生产、供求、价格等方面的信息。鼓励支持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应用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研判全球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编制主营农产品产地价格、行业景气等指数,逐步成为主营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四)构建务实有效的标

10、准规范体系完善产地市场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现行标准评估复审,提高现行标准规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按照先进实用、统一协调、绿色智能原则,制修订一批农产品产地市场设施工程、工艺技术、管理服务等标准,引导对接国际标准,逐步形成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为补充,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农产品产地市场标准体系。加强产地市场标准宣贯推广。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力开展标准宣传、解读、培训等工作。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协会推动、生产经营主体示范应用的标准实施推广机制,结合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产地市场标准化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标准示范推广,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标准化水平。四、工作原则坚持统筹

11、布局,分级实施。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统筹产业基础和区域布局,向农产品优势产区、主导产业、脱贫地区倾斜,省部共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地方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坚持服务产业,富裕农民。推动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相协调,促进农业生产“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为农服务,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全链条增值收益。坚持创新引领,绿色低碳。注重科技赋能,推动绿色发展,鼓励支持产地流通技术创新,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装备,降低农产品产地市场单位能耗和流通损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协同发展,融合高效。促进三级农产品

12、产地市场优化整合,推动一体化运作,引导信息互联互通、设施协调匹配、设备共享共用,形成整体联动效应,深度嵌入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五、面临挑战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产销能力不匹配。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跨季节、跨区域调节农产品供需能力不足,对产业支撑能力在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农产品产地市场成交额与农业总产值比值看,东部地区为0.35,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约为0.10、0.10和0.07,产业支撑能力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产地市场交易设施简陋,相当多的产地市场为简易、季节性交易场所。农产品冷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设施不足,产后平均损失率是发达国家的35倍。消防安全、场地硬化、环保卫生等设施普遍缺乏,交易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运行效率较低。农产品产地市场流通主体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建设标准体系不健全,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对接不紧,跨区域衔接不畅,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不足,嵌入供应链、融入销售网深度广度不够。产地市场经营效益偏低,单位营业面积成交额平均约为1.3万元/平方米,不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平均水平的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