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进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ppt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改进辛普森式行星齿轮机构结构与工作原理说课,衡水市职教中心 焦志猛,教学目标,1、掌握改进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的类型及特点。2、理解改进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控制原理。3、基本掌握改进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方法。4、掌握改进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正确的拆装、检查方法、步骤和要求。,学生分析 多数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较差,理论分析理解能力很弱,对纯理论的说教很不感兴趣也难以理解,但是对自动变速器技术中简单的原理、概念、元件还是有一些了解,而且他们爱“动手”,能动手,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同时在教法学法设计的时候注意对理论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2、,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分析理解能力。,以项目为载体,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驱动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突出以应用为主线,贯彻高等职业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注重授课内容的实用性,摒弃传统的烦琐计算。,以岗位职业能力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结合产品实物、模具配件讲解,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动作过程可视化,教学手段,基于企业模式教学环境的职业技术教育,以项目为载体,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驱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教学课堂采
3、用实践教学法。,基于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教学内容,特色与创新,改进辛普森式行星齿轮机构结构与工作原理,改进辛普森式行星齿轮机构结构,改进辛普森式行星齿轮机构主要由前齿圈/后行星架(注:下面所有图示均为左前右后)和前行星架/后齿圈组成。前内齿圈与后行星架通过圆周上的齿形联接在一起。,换挡执行元件的布置与定义,R挡动力传递路线,倒挡离合器C3结合,驱动后太阳轮;低速挡和倒挡制动器B1结合,固定后排行星架;后排内齿圈/前排行星架反向减速输出。,1挡动力传递路线,前进挡离合器C1结合,驱动前太阳轮;低速挡、倒挡制动器B1结合,固定前圈后架,前架后圈同向减速输出动力,,2挡传动路线,前进挡离合器C
4、1结合,驱动前太阳轮;24挡制动器B2结合,固定后太阳轮,前架后圈同向减速输出动力。,3挡传动路线,前进挡离合器C1结合,驱动前太阳轮;34挡离合器C2结合,驱动前圈后架,由于太阳轮与齿圈同时被驱动,该机构同向等速旋,为直接挡。,4挡传递路线,34挡离合器C2结合,驱动前圈后架:24挡制动器B2结合,固定后太阳轮:前架后圈同向超速输出。,若定义如下: 前太阳轮转速:n1 后太阳轮转速:n4前齿圈转速:n2 后齿圈转速:n5前行星架转速:n3 后行星架转速:n6前齿圈齿数/前太阳轮齿数 : 后齿圈齿数/后太阳轮齿数:,R挡传动比:,1挡传动比:,2挡传动比:,4挡传动比:,i=1,3挡传动比:,
5、换挡执行元件在不同挡们时的工作状态,该任务是本课题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既以前两个任务为基础,又锻炼了学生分析及自我学习的能力。 考虑到学生基础和理解程度的差异,本环节要求小组分析总结,为了避免学生在讨论中的“偷懒”现象,用“任务书”来反应不同基础学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困难,教师分阶段答疑、解惑,帮其扫除障碍。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设计思想,组织形式,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过程采取“阶段性、梯次递进”的由简到难的原则,以项目为导向,以典型任务为主,设立课程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岗位的能力。,考核评价,开发试题库,出题原则倡导“根据原理分析实际,根据实际寻找原理”。在考试内容上减少死题,增加活题;在实体内容上分为两部分:课上内容占70%,课外内容占30%(课程相关内容的讨论及课外作业)。以期末考试、阶段性测试、平时(作业及课堂提问)等综合考核学生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听得懂!有意思!”,“老师能用通俗实例讲透课程的内容!”,教学效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