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35090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5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第一講,教材與參考文獻教材:臨床方劑藥理與應用,劉崇喜編著,泓京出版社,2006.08五版方劑學參考文獻:1、常用漢方方劑圖解,許鴻源、許昭信編著,新醫藥出版社印行,1980.02初版2、圖式中藥處方八綱分類,顏焜熒編著,台北南天書局發行,1984.10.01初版3、方劑學,謝鳴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06第一版第5刷4、臨床常用中藥方劑手冊,李世昌編著/發行/出版,2001.09第二版,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2,第一講教材與參考文獻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2,歷代方劑書籍文獻:傷寒雜病論傷寒論、金匱要略,漢張仲景撰,16卷,196。千金要方,唐孫思邈編

2、著,30卷,652。千金翼方,唐孫思邈編著,30卷,682。外臺秘要,唐王焘編著,40卷,752。小兒藥證直訣,宋王懷隱等編著,997。太平聖惠方,宋陳師文等編著,5卷,1110。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陳師文等,5卷,1110。本草衍義,宋寇宗奭撰,3卷,1150。聖濟總錄,宋官方醫官撰,200卷,1117。三因極病證方論,宋陳言撰,18卷,1174。婦人大全良方,宋陳自明撰,24卷,1237。蘭室秘藏,金元李東垣撰,3卷,1251。內外傷辨惑論,金元李東垣撰,3卷,1264。丹溪心法,元朱丹溪撰,5卷,1358。醫學入門,明李埏撰,7卷,1575。萬病回春,明龔廷賢撰,8卷,1587。證治準繩

3、,明王肯堂撰,120卷,1602。醫方集解,清汪昂撰,23卷,1682。傅青主女科,清傅青主撰,1684。醫學心悟,清程鐘齡撰,6卷,1732。醫宗金鑑,清錢斗保撰,17卷,1742。溫病條辨,清吳瑭撰,6卷,1813。,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3,歷代方劑書籍文獻: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3,第一篇 基礎篇(上篇)第一章 緒論,研習方劑學一般必須具備有: 1、中醫藥相關學科之基礎知識: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基礎。 2、熟悉方劑學特點:證、法、方、藥整合,主治之病證(方證)病機、確立治法、藥物配伍組合之臨床應用要點的掌握。 3、熟稔重點內容及基本訓練:方劑組成、功效和主治是方劑基本內容,只有熟

4、記組成,理解功效,掌握主治證為方劑學之基本要求。其次,應以基礎方和常用方為重點,加強對其制方原理、配伍和運用要點的掌握,衍生許多附方方劑。常用方是較多藥物組成,臨床適用範圍廣,稍作加減可以通治多病的一類方劑。 一個具體方劑除因針對特定病證而設立外,亦將涉及藥味、藥量、配伍、劑型、用法等多方面內容。,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4,第一篇 基礎篇(上篇)第一章 緒論研習方劑學一般必須具,11 方劑與方劑學之定義,方劑(Formula)定義:指在傳統中醫理論基處下經辨証審機決定治法後,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用量、按照配伍原則、規定適宜劑型及服用法等一系列過程之中藥治療用處方,為中醫之辨証論治(理、法、方、藥

5、)的主要形式。方劑別名:醫方、藥方、方子、處方、成方。中醫用藥處方發展:單方複方。包括傳統中醫藥經典方固有處方(古方)及現代臨床新方時方、驗方。理論原則:常期醫療臨床實踐中認識藥物之相互作用,進而發現藥物配伍與方劑組成原則概念,即法隨證立,方隨法出,方以藥成。方劑學(Formulaology):研究與闡明方劑的制方原理、藥物配伍及臨床應用規律的學科,並包函藥物之製劑與服藥法。方劑設計原則:中醫藥是以人為本,以病為標的治病原則,故一個方劑的設計是在傳統中醫藥之理.法.方.藥指導下,針對病証的病機、藥物的配伍來組成,優質的方劑必須(1)符合安全有效,對患者無毒副作用,(2)追求療效顯著。即所謂方以

6、藥成,卻又首先是方從法出,法隨証立。,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5,11 方劑與方劑學之定義方劑(Formula)定義:指在傳,【範例】,感冒病人,經過四診合參,審証求因,確定其為外感風寒所致的表寒証後,根據表証當用汗法,治寒當以溫熱藥的原則,決定用辛溫解表法治療,並且按法選用相應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選藥組成辛溫解表劑,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則,治法與辨証不符,組方與治法脫節,必然治療無效,甚至反使病情惡化。,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6,【範例】 感冒病人,經過四診合參,審証求因,確定其為外感風寒,12 方劑學發展史及理論基處成立(教材第二章),方劑出典:早在中國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

7、發現藥物並用於治療疾病。最初,只是使用單味藥。經過許多年代的醫療實踐,認識到用幾味藥配合起來治病的效果更好,於是逐漸形成了方劑。 傳說:史記殷本紀記有“伊尹以滋味說湯”,晉皇謐甲乙經序“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故認為殷商伊尹為湯藥始祖。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中國最早醫方著作為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為戰國時期作品,有197方可辨識,其劑型已有湯丸散膏之分,記錄隨證加減、湯劑煎煮、服藥時間、次數、禁忌等。後漢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醫學典籍,記載有13首方劑,已有總結辨證立法、組方結構、配伍方法、用藥宜禁、方制大小等方面理論,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方劑確已建立了

8、指導再實踐的基本理論。,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7,12 方劑學發展史及理論基處成立(教材第二章) 方劑出典,隋唐時期:方劑應用日益廣泛,方劑數量及方書也急劇增多,唐朝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共載方7500餘首;王燾著外台秘要,收方6000餘首;名存實佚醫書有深師方、集驗方、小品方。宋朝時期:王懷隱等著太平聖惠方,載方16834首,第一部官方醫藥典籍;聖濟總錄收錄20000首以上,亦屬官方發行,對方劑與文獻總結貢獻頗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和劑局方)由宋太醫局篩選各地名醫驗方編著,初刊時只有297方,後經多次重修編增補至788首方,實可稱為史上第一部官方藥典;其他尚有嚴用和著濟生方選錄有效

9、方450首、陳無擇著三因極病証方論、許叔微著普濟本事方記載3000餘首、錢乙著小兒藥證直訣記載114首方。明清時期(13681910AD):方劑書著述甚多,內容豐富,計有明王肯堂著証治準繩2000餘首、朱橚著普濟方、張時御著攝生眾妙方、張介賓著景岳全書、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清傅山著傅青主女科、汪昂著醫方集解收主方378首,附方417首,主方中都有闡明方證與用藥的關係、吳謙著醫宗金鑑方2000首、吳鞫通著溫病條辨、王孟英著溫熱經緯、王清任著醫林改錯等。,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8,隋唐時期:方劑應用日益廣泛,方劑數量及方書也急劇增多,唐朝,13 方劑與治法理論發展(教材第三章五、八法P15),治法(T

10、herapeutic method)指經臨床辨證後,在治療原則指導下,針對病證的病因病機所擬定的治療方法。治法是方劑發展到一定數量基礎後,經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律性認知。 治法理論最早源自內經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客者除之”等論述,至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始將治法理論與方劑緊密結合成證、法、方、藥層次井然有序。爾後在認識同類方劑在藥物配伍方面的共性或規律問題上,景岳全書用“八陣”歸類,醫方集解中以22類歸類,醫學心悟中以“八法”統方歸納。 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大法為“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溫、補 。 八法整理表1、汗法:開泄腠理、宣發肺氣、促進發汗使邪氣隨汗而解的方法,適用於解

11、除表證(表寒、表熱證)。 辛溫解表法:使用辛涼藥物,主治風寒表證、涼燥等麻黃湯、桂枝湯、杏蘇散。 辛涼解表法:適用於溫熱表證、溫燥等桑菊飲、銀翹散、桑杏湯。,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9,13 方劑與治法理論發展(教材第三章五、八法P15)治法,2、吐法:通过宣壅開郁和涌吐作用,以袪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等部份的痰涎宿食毒物的方法。適用於有形病邪停滯發病部位較高邪氣有上越趨勢之病證為宜。瓜帝散、鹽湯探吐方。3、下法:通過瀉下通便,使積聚體內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水飲等有形實邪排出體外之方法。 寒下法:適用於熱積便秘及腸腑積滯之證大、小承氣湯。 溫下法:主治寒積便秘證大黃附子湯。 潤下法:適用燥結

12、便秘證麻子仁丸、濟川煎。 逐痰法:久積頑痰老痰證礞石滾痰丸。 逐水法:主治水飲壅盛之腫滿證十棗湯、舟車丸。 逐瘀法:下焦蓄血證桃核承氣湯、下瘀血湯。4、和法:通過和解與調和作用以疏解邪氣調整臟腑功能的方法。 和解少陽法:適用發病位在半表半裡之少陽病小柴胡湯。 調合膽胃法:蒿芩清膽湯。 調合肝脾法:消遙散、四逆湯、痛瀉要方。 調合腸胃法:半夏瀉心湯。5、溫法:具溫裡袪寒回陽通脈等作用,以消除臟腑經絡的寒邪之方法,又分為: 溫中散寒法:適用中焦寒證理中湯、吳茱萸湯。 回陽救逆法:適用於陽衰陰盛的危重證四逆湯、回陽救急湯。,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10,2、吐法:通过宣壅開郁和涌吐作用,以袪除停留在咽喉

13、、胸膈、胃,溫經散寒法:主治寒凝經脈証當歸四逆湯、黃耆桂枝五物湯。6清法:通過清泄氣分透營轉氣涼血散血泄火解毒等作用,以清除體內溫熱火毒之邪,治療裡熱證之方法。 清熱瀉火法:清解氣分熱邪,主治氣分熱盛證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清營涼血法:適用於熱入營血證清營湯(清營熱)、犀角地黃湯(涼血散瘀)。 清熱解毒法:火毒壅盛諸證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飲。 清熱袪暑法:主治暑熱證清絡飲、清暑益氣湯。 清臟腑熱法:導赤散(清心)、瀉白散(清肺)、龍膽瀉肝湯(清肝)、清胃散(清胃)、白頭翁湯(清腸)。 清虛熱法:適用於陰分不足所致虛熱證青蒿鱉甲湯、清骨散。7、補法:補益、滋養人體氣血陰陽或加強臟腑功能;主治因氣

14、血陰陽不足或臟腑虛弱所引起之虛證。 補氣法:適用脾胃氣虛證四君子湯、參苓白术散、補中益氣湯。 補血法:主治血虛證四物湯、歸脾湯、當歸補血湯。 補陰法:適用陰虛證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左歸丸、一貫煎、百合固金湯。 補陽法:主治陽虛證腎氣丸、右歸丸。 氣血雙補法:適用氣血兩虛證八珍湯、十全大補湯。 陰陽并補法:主治陰陽俱虛證地黃飲子、龜鹿二仙膠。,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11,溫經散寒法:主治寒凝經脈証當歸四逆湯、黃耆桂枝,8、消法:消食導滯、消堅散結作用;主治體內因氣血痰水蟲食等久積而成的有形之痞結癥塊證。消導食積法:主治一切食積證保和丸、枳實導滯丸。 行氣散滯法:具疏暢氣機作用主治氣滯證枳實韮白桂

15、枝湯、厚朴溫中湯、柴胡疏肝湯、天台烏藥散。 活血化瘀法:促進血行,消散瘀血作用,主治瘀血證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復元活血湯、溫經湯、生化湯。 袪濕法:通過化濕燥濕利濕以消除體內水濕之邪,適用於各種水濕證平胃散、藿香正氣散、五苓散、實脾散、真武湯。 袪痰法:具有排除或消除痰涎作用,適用於各種痰證(濕痰、寒痰、熱痰、燥痰、風痰)二陳湯(燥濕化痰)、苓甘五味薑辛湯(溫化寒痰)、清氣化痰丸(清熱化痰)、貝母瓜篓散(潤燥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湯(治風化痰)。 消疳殺蟲法:適用蟲積證布袋丸、肥兒丸。消瘡散癰法:適用瘡癰腫毒證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犀黃丸陽和湯。,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12,8、消法:消食導

16、滯、消堅散結作用;主治體內因氣血痰水蟲食等,14 方劑的分類(教材第四章P1721),方劑,是由使用單味藥治病進而多味治病的基礎上開始形成,又經歷了從辨病施治到辨証論治相結合的過程,不斷發展成熟的。方劑是運用藥物治病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在應用上,由於所用藥物的種類多少和產生療效的快慢不同,故在中醫藥的發展史中常因歷代醫家見解迥異,歸納產生不同的方劑分類法,其分類法有:一、七方之說:最早記載源於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又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制下,

17、制以急;急則氣厚,緩則氣味薄。;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金元成無己著傷寒明理論藥方論序首先明確指出七方名稱: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偶、複七方是也。 大方:指藥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氣方盛,需要重劑治療的方劑,如大青龍湯、大承氣湯。 小方:指藥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淺邪微之輕劑治療的方劑,如蔥鼓湯、桑菊飲。,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13,14 方劑的分類(教材第四章P1721) 方劑,是由使,緩方:藥性和緩,氣味較薄,以治病勢緩慢,需長期服用方能收效的方劑,如四君子湯。 急方:藥性峻猛,氣味較厚,以治病重勢急,須迅速治療急於取效之方劑,如四逆湯。 奇方:單數藥味組成的方劑,如五苓散。 偶方:雙

18、數藥味組成的方劑,如四物湯。 複方:指兩方或數方合用而用治療較為複雜病證的方劑,如八珍湯。二、以病證分類法:首推五十二病方記載52類疾病;其次為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以六經辨證歸納方劑;唐外台秘要、宋太平聖惠方、明普濟方、清張璐著張氏醫通、蘭臺軌範等亦是按病證分類方劑。另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清古金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以臟腑身形分類,亦可歸類於按病證分類方劑。宋三因極病證方論則以病因分類方劑。三、以主方歸納分類法:明施沛祖劑中首冠內經方,次載伊尹湯液方,仲景方,局方等,共載800餘首,主方75首,附方7000餘首。現代方劑類方辭典、中醫十大類方等亦屬之。 四、以功效(治法)分類法:唐陳藏器著本草拾

19、遺提十種之說:諸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此十種者是藥之大體。,原為按藥物功用歸納的一種方法。後於宋越佶聖濟經於每種之後增劑字,金成無己著傷寒明理藥方論序中曰:制方之體,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給予明確十劑之名稱。,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14,緩方:藥性和緩,氣味較薄,以治病勢緩慢,需長期服用,清陳修園著時方括歌將108首方劑分為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寒、熱十二劑。 清汪昂著醫方集解方劑分類法,將方劑分為22劑補養、發表、涌吐、攻裡、表裡、和解、理氣、理血、袪風、袪寒、清暑、利濕、潤燥、泄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及

20、救急良方等劑。 近代方劑分類大都依據清汪昂著醫方集解方劑22劑分類法加以修改增刪,比較符合中醫臨床辨證立法用藥制方的一般規律,對於方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 1.解表劑:宣散外邪,解除表證桂枝湯、香蘇散、桑菊飲、銀翹散、荊防敗毒散。 2.瀉下(攻裡)劑:分為寒下、溫下、潤下、逐水劑大承氣湯、溫脾湯、麻子仁丸、十棗湯、增液承氣湯。 3.和解劑:分為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劑小柴胡湯、四逆散、逍遙散、痛瀉要方、半夏瀉心湯。 4.清熱劑:包括清熱、涼血、解毒方劑白虎湯、涼膈散、化斑湯、導赤散、清胃散。 5.祛暑劑:清絡飲、新加香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氣湯。 6.溫裏劑(袪寒):理

21、中丸、四逆湯、黃蓍桂枝五物湯、小建中湯。 7.表裏雙解劑:大柴胡湯、葛根芩連湯、柴胡桂枝乾薑湯。,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15,清陳修園著時方括歌將108首方劑分為宣、通、,8.補益劑:四君子湯、四物湯、蔘苓白朮湯、六味地黃湯、腎氣丸。 9.安神劑: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甘麥大棗湯。 10.開竅劑:分為涼開與溫開劑紫雪丹、至寶丹、蘇合香丸。 11.固澀(收澀)劑:收澀精氣或固澀津液之方劑玉屏風散、四神丸、金鎖固精丸、完帶湯。 12.理氣劑:解鬱、降逆、補氣之方劑越鞠丸、半夏厚樸湯、定喘湯、蘇子降氣湯。 13.理血劑:去瘀、止血、補血之方劑丹蔘飲、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小薊飲子、膠艾湯。 14.治風

22、劑:消風散、川芎茶調散、鎮肝熄風湯、大定風珠。 15.治燥劑:桑杏湯、杏蘇散、養陰清肺湯、麥門冬湯。 16.祛濕劑:藿香正氣散、三仁湯、五苓散、苓桂朮甘湯、平胃散。 17.祛痰劑:二陳湯、貝母瓜蔞散、三子養親湯、止嗽散。 18.消導化積(消化)劑:具有消積、消化、健脾、強胃之方劑保和丸、健脾丸、枳實消痞丸。 19.驅蟲(殺蟲)劑:驅除體內寄生蟲劑烏梅丸、肥兒丸、使君子丸。 20.湧吐(催吐)劑:瓜蒂散、鹽湯探吐方。 21.癰瘍劑:治療外科疾患之方劑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葦莖湯、乙字湯、十味敗毒散、排膿散。 22.痘痲劑:升麻葛根湯、沙參麥冬湯、宣毒發表湯。 23.明目劑:治療眼疾方劑明目地黃

23、丸、養肝丸、滋腎明目丸。 24.經產劑:婦科用方劑溫經湯、八味帶下湯、生化湯、蒲公英湯。,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16,8.補益劑:四君子湯、四物湯、蔘苓白朮湯、六味地,第二講第二章 方劑組成原則(教材第五章p22)21 方劑組成之藥物配伍藥物七情,【補充教材】概念:依照病情需要與藥物特性,選擇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稱之藥物配伍,又因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係總結為七個方面,故亦稱謂藥物七情。目的:中草藥發展史最早在醫藥萌芽時期治療疾病一般都採用單味藥物,後來由於藥物種類增多,藥性藥理明確,對疾病認識日趨深化,病情複雜數病相兼,表理同病,虛實互見,寒熱錯雜,故藥物應用也必須由單行

24、演變成多種藥物配伍的複方,並逐步形成配伍用藥規律及方劑,方能增進療效與降低毒副作用發生。配伍內容:藥物配伍應用引本經序曰: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又本草備要藥性總義亦曰:藥有相須者同類而不可離也,如黃柏知母破故紙胡桃之類,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可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此異同之義也。,即是說明藥物配合應用時確實會產生不同的相互作用的反應,在歷代祖先中早已洞悉此事。,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17,第二講第二章 方劑組

25、成原則(教材第五章p22)21,1、單行:使用單一味藥物不須與諸藥共劑就能發揮功補療效之作用,此病情屬於單純病證,單味藥性較強的藥物即可達到治療效果。如獨參湯主治大失血所引起元氣虛脫的病危重病;獨附子湯氣虛亡陽脈微;獨桔梗湯潤肺化痰止咳;清金散(單黃芩)治療肺熱出血病證;益母草膏調經止痛;丹參片劑治療胸痺絞痛;柴胡針劑發汗解熱。 2、相須:兩種以上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即所謂藥物相宜,功用相同,配伍後可以加強原有的療效,李時珍曰:同類不可離。 中藥範例:麻黃配桂枝,能增強發汗解表,袪風散寒的作用;知母配貝母,可以增強養陰潤肺,化痰止咳作用;附子配乾薑,以增強溫陽守中,回陽救逆的功效;陳

26、皮配半夏,以加強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全蠍配蜈蚣,能明顯增強平肝息風,止痙定搐作用;石膏與知母配合,能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相須配伍在歷代本草文獻中記載不少,構成中藥複方用藥配伍核心之一。,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18,1、單行:使用單一味藥物不須與諸藥共劑就能發揮功補療,3. 相使:指藥物間在性能功效方面具有某種類似或不類似共性而來配伍應用,其中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兩藥合用,輔藥能提高主藥的療效,即所謂一主一輔,相輔相成。性能功效相類似之相使為例,如黃耆配茯苓治脾虛水腫,黃耆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為主藥,茯苓淡滲利濕,可增強黃耆益氣利尿作用;大黃配芒硝治熱結便秘,大黃為清熱瀉火,瀉熱

27、通便的主藥,芒硝長於潤燥通便,相使可以增強大黃峻下熱結,排除燥屎之作用;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為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主藥,菊花清肝瀉火,兼能益陰明目,可增強枸杞子的補虛明目作用。性能功效不相類似之相使例,如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為清胃降火,消腫止痛的主藥,牛膝引火下行,可增強石膏清火止痛作用;白芍配甘草治血虛失養,筋攣作痛,白芍為滋陰養血,柔筋止痛的主藥,甘草緩急止痛,可增強白芍榮筋止痛作用;黃連配木香治濕熱瀉痢,腹痛裏急,黃連為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的主藥,木香調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清熱燥濕,行氣化滯之功效。 4. 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抑制或消除

28、,常被用於藥物之炮製。半夏、天南星畏生薑 ,生薑可以抑制半夏、天南星的毒副作用;甘遂畏大棗,大棗可以抑制甘遂峻下利水,減傷正氣的毒副作用;熟地畏砂仁,砂仁可以減輕熟地滋膩碍胃影響消化的副作用;常山畏陳皮,陳皮可以緩合常山截瘧而引起惡心嘔吐的胃腸反應。,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19,3. 相使:指藥物間在性能功效方面具有某種類似或不,5. 相殺:即一種藥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羊血殺鈎吻毒、金錢草殺雷公藤毒、麝香殺杏仁毒、綠豆殺巴豆毒、生白蜜殺烏頭毒、防風殺砒霜毒、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毒。相殺與相畏 基本性質相同的同一配伍關係,而是從不同角度所提出的配伍關念,相畏常被用於炮製,相殺

29、常被引為解毒作用。 6. 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互作用後,其原有的功效會被降低破壞,甚至喪失藥效。如人蔘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蔘的補氣作用;生薑惡黃芩,黃芩能削弱生薑的溫胃止嘔吐作用;吳茱萸惡甘草,甘草會降低吳茱萸的降壓作用。 7. 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劇烈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海藻、烏頭、貝母;貝母反烏頭;丁香反鬱金;人蔘反五靈脂等。結論:藥物七情配伍除單行外,相須、相使配伍可以起協同作用,提高藥效,常為臨床應用方法;相畏、相殺則因可以減輕或消除毒副作用,以確保用藥安全,常被用於配伍使用於有毒副作用較強之藥物中,或用於有毒中藥材的炮製及中毒解救;相惡

30、為藥物間的拮抗作用,會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種的藥物功效;相反則是藥物相互作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強烈副作用,故相惡、相反常為中藥配伍的禁忌。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曰: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備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者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20,5. 相殺:即一種藥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藥物配伍概念與研究,除了七情所述的配伍用藥規律外,亦習慣將兩藥合用能起協同作用,增強療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抑制其所短,專取所長,或產生原藥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經驗配伍,統稱為藥對或對藥,這些藥

31、對往往構成許多複方的主要組成部份。又兩藥合用,能產生與原藥物均不相同的功效情形,如桂枝配芍藥以調合營衛,解肌發表;柴胡配黃芩以和解少陽,消退寒熱;枳實配白术以寓消於補,消補兼施;乾薑配五味子以開合並用宣降肺氣;晚蠶砂配皂角子以升清降濁,滑腸通便;黃連配乾薑以寒熱並調,降陽合陰;肉桂配黃連以交通心腎,水火互濟;黃耆配當歸以陽生陰長,補氣生血;熟地配附子以陰中求陽,陰陽開調。歷代本草範例:黃耆:以茯苓為使,惡龜甲.白蘚皮,畏防風。甘草:白朮.苦參.乾漆為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人蔘:忌鐵,茯苓為使,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紫石英.人溲.鹼鹵,反藜蘆。,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21,歷代醫

32、家都十分重視藥物配伍概念與研究,除了七情所述的,22 以現代藥理名稱來分析歸納藥物七情作用,大概可以分為: 1、協同性作用(Synergism):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時,藥效會比各藥材單獨使用的總合增加,即(ABC) ABC,又依加強藥效的多少,分為相加成作用(Addition)及相乘作用(Potentiation),如藥物七情之相須、相使。 2、拮抗性作用(Antagonism):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時,會互相牽制降低各個藥物的藥效,又有競爭作用(Competition)與非競爭作用(Noncompetition)之區分,如藥物七情之相畏、相惡、相殺。 3、移轉性作用(Tra

33、nsition):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時,會產生原各藥物所沒有的藥性,又分為正轉移作用(Positive transition)及負轉移作用(Negative transition),如藥物七情之相使(正轉移作用)、相反(負轉移作用)。,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22,22 以現代藥理名稱來分析歸納藥物七情作用 大概可以分為,23 中藥之方劑組成與變化,方劑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下選擇若干味藥物配伍組成,故藥物配伍是方劑組成的基礎,一般常用藥對來構成方劑的基本單位。中醫藥方劑發展:單方複方。方劑由來:方劑,是在辨証審因決定治法之後,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用量,按照組成原則,妥善配伍而成,是辨証論治

34、的主要工具之一。方劑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中國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發現藥物並用於治療疾病。最初,只是使用單味藥。經過許多年代的醫療實踐,認識到用幾味藥配合起來治病的效果更好,於是逐漸形成了方劑。從現存最早中醫理論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裏可以看到有關治療原則、治療方法、用藥處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的理論論述。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方劑確已建立了指導再實踐的基本理論。特別是東漢張仲景著述的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融入理、法、方藥於一體,後人尊為方書之祖,為方劑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方劑組成目標:針對病證、病機、病勢、體質等諸多方面,利用藥物間的協同與制約之相互作用關係,組成一個藥物群體,發揮最大療

35、效以符合適應複雜病情治療需要。,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23,23 中藥之方劑組成與變化方劑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下選擇若,方劑之組成配伍概念教材p2225,1、同類相須:使用相須配伍藥物。麻黃桂枝(發汗解表)、大黃芒硝(增強謝熱攻積)、羌活獨活(祛風勝濕)、石膏知母(清熱瀉火)、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桃仁紅花(活血祛瘀)、附子乾薑(溫裡祛寒)。2、異類相使:依據藥物相使配伍之原則。 (1)藥物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之異類相使:半夏(燥濕化痰)橘皮(行氣化痰)增強燥濕化痰作用、黃耆(補氣利水)茯苓(健脾利水)增強健脾利水作用。 (2)依據陰陽氣血及臟腑相關的理論之異類相使:當歸(補血)黃耆(補氣生血)增強

36、補血作用、熟地(滋陰養血)菟絲子(補腎溫陽)陰中求陽增強補陰作用、麥冬(滋陰潤肺)人蔘(補氣補脾)培土生金加強補益肺陰作用、枸杞(滋陰養血)生地(滋陰補腎)滋水函木加強補益肝陰作用,以治肝陰不足證。 (3)依據病機中的病勢特點與治法之導邪外出理論:黃連(清熱燥濕)大黃(導熱下行)以泄代清增強清熱瀉火作用、桃仁(活血祛瘀)大黃(導淤血下行)加強活血化淤作用、黃連(清心瀉火)木通(利水通淋)加強清心瀉火作用。,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24,方劑之組成配伍概念教材p22251、同類相須:使用相須配,3、相反相成:指性能相反的藥物配伍時一方面可以相互牽制藥物偏性,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互補或相助以增強其療效或

37、產生新的功用。 (1)寒熱並用:黃連(苦寒青肝胃火)吳茱萸(辛熱開郁降逆)加強清肝和胃及無涼遏之偏、大黃(苦寒瀉大腸實熱)附子(辛熱溫裡祛寒)增強溫下寒積治寒實冷積之便秘。 (2)補瀉同施:熟地(滋陰補腎)澤瀉(降泄腎濁)制約熟地滋膩增強補益作用、木通(清熱利水)生地(清熱滋陰)增強清熱利水而無滲利傷陰之偏。 (3)升降相隨:麻黃(升浮宣肺止咳)杏仁(降肺止咳)加強協調肺氣宣降作用、黃耆柴胡(健脾疏肝補氣升陽)枳殼(寬腸下氣)使濁降清升,加強升陽舉陷作用。 (4)散收同用:桂枝(解肌散表邪)芍藥(養血歛陰)發散不傷陰,歛陰不礙祛邪、黃耆(補氣固表)防風(疏風散邪)加強固表不留邪,發散不傷正氣。

38、 (5)剛柔相濟:蒼术(辛溫苦燥)生地(甘涼柔潤)滋腎健脾燥濕不傷脾陰。 (6)通澀並行:側柏炭(收澀止血)丹皮(活血散瘀)涼血止血不會止血留瘀。4、製毒糾偏:使用相畏、相殺原則。半夏生薑、大黃甘草(緩解)。5、引經報使:依據歸經理論使用。桔梗載藥上達、牛膝引諸藥下行、柴胡為肝膽疾病之引藥、升麻為脾胃藥物之引藥。,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25,3、相反相成:指性能相反的藥物配伍時一方面可以相互牽制藥物偏,24 方劑組成理論原則,常期醫療臨床實踐中認識藥物之相互作用,進而發現藥物配伍與方劑組成原則概念後,以符合病情需要(對證)及依據藥物的性味、歸經、功用來配伍,也就是依法選藥、主從有序、輔反成制、方

39、證相合為原則組成。每一首方劑的組成,固然必須根據病情,在辨証立法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藥物,但在配伍組成方面,還須要遵循嚴格的原則。一般而言,方劑的組成可分成君、臣、佐、使四類藥物,而每一方劑的具體藥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齊全,全視病証大小與治療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選藥物的功用來決定。 君臣佐使的方劑結構:一個方劑的典型結構基本上包括“君、臣、佐、使”四個部份,這個概念最早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用以說明各藥物在方劑中扮演的主次地位與從屬關係,以為認識方劑結構與臨床用藥組方之依據。基本結構內容:君藥(Monarch):主治病並起主要治療作用之藥物,是方

40、劑中的核心部份,具有藥效較強、藥味少、用量較大之特色。,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26,24 方劑組成理論原則常期醫療臨床實踐中認識藥物之相互作,臣藥(Minister):輔助君藥加強其治療作用之藥物,一般而論,其藥味較君藥多、藥效與藥量較君藥小,與君藥多具有特定增效之配伍關係。在一般複雜病證中,臣藥也扮演對兼病或兼證起一定的治療效果。佐藥(Assistant):其涵義較廣,1.佐助藥物,配合君、臣要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用以治療次要病證作用。2.佐制藥物,消除或降低君臣要毒性與烈性的藥物。3.反佐藥物,指病重邪甚以及拒藥不受的情況下,用與君藥藥性相反而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者。一般用藥之藥味數較多,用量較

41、少。使藥(Guide):一般指具有1.引經藥。2.調和藥,具有調和相互作用或矯味作用。藥味數較少,用量輕。中藥方劑組成之範例:麻黃湯: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喘咳,苔薄白,脈浮緊等。麻黃:君藥,辛溫,發散風寒,宣通肺氣以平喘咳。桂枝:臣藥,辛甘溫,透營達表,解肌發汗,助君藥發汗解表而散風寒,兼溫經止痛。杏仁:佐藥,苦溫,降泄肺氣,助麻黃平喘咳。炙甘草:佐藥,助麻黃平喘咳。使藥,甘溫,調合諸藥。,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27,臣藥(Minister):輔助君藥加強其治療作用之藥物,一般,方劑和治法的關係:方劑是理、法、方、藥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辨証立法的基礎上選藥配伍組成的,所以

42、,首先要理解方劑與治法的關係,才能準確而縝密地遣藥組方。從中國醫藥學的形成和發展來看,治法是在積累了相當醫療經驗的基礎上總結而來,是後於方藥形成的一種理論。但是,當治法已由經驗總結上升為理論之後,就成為指導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例如,一個感冒病人,經過四診合參,審証求因,確定其為外感風寒所致的表寒証後,根據表証當用汗法,治寒當以溫熱藥的原則,決定用辛溫解表法治療,並且按法選用相應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選藥組成辛溫解表劑,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則,治法與辨証不符,組方與治法脫節,必然治療無效,甚至反使病情惡化。 由此可知,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方劑是體現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43、。所以,雖然我們常說方以藥成,卻又首先是方從法出,法隨証立,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互相為用,密不可分的。,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28,方劑和治法的關係:方劑是理、法、方、藥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辨,24 方劑的組成變化,方劑的組成既有嚴格的原則性,又有極大的靈活性。方從法出,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組成,是遣藥組方必須遵循的原則。而具體藥物的選擇,配伍關係的安排,藥量大小的確定,以及劑型、服法的要求等等,都與病証的變化,體質的強弱,年齡的大小,四時氣候的不同,南北地土各異均有密切相關,必須進行必要的加減以符合病証需求。變化原則:針對某一特定証候來制定處方;患者條件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習慣、環境因素氣候季節

44、差異及病情狀況,基本方式: (一)、藥味的增損:隨証加減以符合治遼所需。 四君子湯:君人參、白术、茯苓、炙甘草脾胃氣虛証,益氣補脾。 四君子湯陳皮(異功散)兼具行氣消腫(氣滯)。 四君子湯陳皮、半夏(六君子湯)益氣補脾,燥濕化痰(脾胃氣虛兼痰濕証)。 六君子湯砂仁、木香、生姜(香砂六君子湯)脾胃氣虛,濕阻氣滯証。,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29,24 方劑的組成變化 方劑的組成既有嚴格的原則性,又有極,理中湯:人參、白术、君乾薑、炙甘草溫中袪寒(中焦虛寒証)。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發汗散寒治風寒表實証。 麻杏石甘湯:麻黃、石膏、杏仁、甘草宣泄肺熱治肺熱咳喘証。(二)、藥量的加減: 小承氣湯

45、:君大黃四兩、臣枳實三枚、佐厚朴二兩瀉熱通便(熱結)。 厚朴三物湯:君厚朴八兩、臣枳實五枚、佐大黃四兩行氣通便(氣滯)。 四物湯:當歸、川芎、熟地、芍藥均量。 重用熟地為君血虛証;重用川芎為君血瘀証。(三)、劑型的變化: 理中丸:人參、乾薑、白术、炙甘草各三兩,主治中焦虛寒,腹疼痛,自利不渴,病後喜睡。 人參湯:人參、乾薑、白术、炙甘草各三兩,中上二焦虛寒,心胸痞滿,氣從蛠脇下上逆。,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30,理中湯:人參、白术、君乾薑、炙甘草溫中袪寒,25 方劑之命名,傳統中藥方劑之名稱常用下列幾種方式來命名: (一)、以方劑中之君藥來命名: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 (二)、以方劑之功效來命

46、名:補中益氣湯、平胃散。 (三)、以治療之證狀來命名:溫膽湯、溫清飲、理中湯。 (四)、以方劑之組成來命名:苓桂朮甘湯、麻杏甘石湯。 (五)、以方劑之組成數量來命名:四物湯、四君子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丸。 (六)、方劑之加減命名: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加朮附湯、加味逍遙散、桂附地黃丸。 (七)、同方劑名加大小區分: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大八味地黃丸、小八味地黃丸。 (八)、同一方劑之異名:補中益氣湯醫王湯、八珍湯八物湯、玄武湯真武湯。 (九)、同一方劑因劑型不同而異名:人參湯理中丸、瀉心湯三黃錠(丸劑),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31,25 方劑之命名 傳統中藥方劑之名稱常用下列幾種方式來命,

47、第三章 中藥方劑之劑型(Form of prepared drugs)與應用,教材p263331 中藥方劑之劑型 中藥方劑之劑型可分為(一)傳統化劑型(二)現代化劑型(濃縮中藥之劑型) 藥物配伍組成方劑,還必須研究適合病情需要或藥物特點的劑型,才能更好地符合治療要求和發揮藥效,隨著醫藥的發展,歷代醫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創造了多種劑型,如:湯劑:藥物飲片加水浸泡後再煎煮一定時間,去渣取汁供內.外服用;本劑優點為吸收快,迅速發揮藥效,便於依據病情變化隨證加減應用,常為中醫臨床使用最廣的一種劑型,適合各種病證使用。缺點為服用量大,煎煮費時不方便,不便攜帶,煎煮時有些藥物有效成份不易煎出或揮發性易散失

48、,口感苦味重者患者難以入口。散劑:藥物飲片粉碎後按比例均勻混合成粉末劑型,供內.外服用;製備方法簡單,吸收較快,節省藥料,性質較穩定,不易變質,便於服用與攜帶。煮散:散劑臨床前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用。,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32,第三章 中藥方劑之劑型(Form of prepared,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32 方劑的用法教材p3440,方劑的用法包括煎法和服法。 1.煎法:煎法是指煎藥方法。包括:煎藥用具、煎藥用水、煎藥火候、煎藥方法。 2.服法:服藥是否合適,對療效有一定影響。服法包括服藥時間和服藥方法,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34,32 方劑的用法教材p3440方劑的用法包括煎法和服,補

49、充教材中醫藥辨證教材p716,參考文獻1、重要漢方處方解說口訣集,大塚敬節、矢數道明、清水藤太郎編輯,邱年永翻譯,昭人出版社發行,1981.04.16再版2、中醫學概論,楊維傑著,樂群出版事業有限公司,p403547,1983.06初版八綱辨證出典:明張景岳景岳全書在病因、臟腑、氣血津液和六經等辯證方法中總結提出六變辨證表.裡、寒.熱、虛.實;程鐘齡醫學心悟中在六變辨證基礎補入陰陽辨證,發展成八綱辨證。11表裏:判定疾病病位深淺與病情演變順逆方向。111表證:病位在表,並初起,病情較淺;基本症候為脈浮,惡寒或惡風,發熱。,方剂学医学知识培训,35,補充教材中醫藥辨證教材p716參考文獻方剂学医

50、学知识培,表證的寒熱虛實鑑別 1.表寒:惡寒重,頭身痛較重,苔薄白而潤,脈浮緊。汗法(辛溫解表劑) 2.表熱:惡寒輕,咽喉腫痛,苔薄而乾,舌紅,脈浮數。汗法(辛涼解表劑)表虛有汗,脈浮緩。汗法(扶正解表劑) 3.表實:無汗,脈浮緊。汗法(辛溫解表劑(發汗)112裡證:病位在裡,病情較重。依據病因分為: 1.表邪不解內傳入裡,侵犯臟腑;基本症候為高熱口渴喜冷飲,煩燥譫語,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沉數,形成胃腸熱實證。 2.外邪直接侵犯臟腑而發病:腹部受韓或過食生冷,以致寒濕邪氣內傷脾胃之裡寒證;基本症候為腹痛,吐瀉,苔白滑,脈沉遲。 3.臟腑機能衰退而發病:內傷七情、勞倦、飲食影響到臟腑、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