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ppt(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二六五四三七八九十,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头皮针是针刺头皮组织中特定部位和区域,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近40多年来头皮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深受欢迎。,头皮针是针刺头皮组织中特定部位和区域,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方氏头皮针发明人方云鹏(1909-1990),河南准阳人1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曾任西安市中医院外科和针灸科主任,西安市政协委员,中国全息生物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1955年他率先将针灸应用于外科小手术镇痛中。陕西头皮针从1958年萌芽至197
2、0年成熟,历经13年。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方氏头皮针发明人方云鹏(1909-1990),河南准,为了便于头针的国际交流推广:1983年在中国针灸学会的主持下,制定了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1984年6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穴名工作会;1989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会议;1991年颁布于世界。,关于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制定,为了便于头针的国际交流推广:关于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方氏头皮针,临床实践,西医解剖学基础,中医经络,方氏头皮针是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医经络、西医解剖学基础上的一种治疗方法。,方氏头皮针临床实践西医解剖学基础中医经络方氏头皮针
3、是建立在临,1958年,方氏为患者治疗感冒针刺承灵穴(足少阳经穴,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塞、鼻衄)时意外的治好了患者的腰痛,受到极大启示。 自此,从无意的发现到有意,通过对这些意外疗效的穴位积累研究,总结出了 “伏像”、 “伏脏”、 “倒像”、 “倒脏” 以及其他中枢穴位。,一、临床实践基础,一、临床实践基础,前 额:足阳明胃经 督脉,头 侧: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阳维脉 阳跷脉,头后顶: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 足厥阴肝经,二、经络学基础,十二条经脉和奇经八脉共有8条行于头皮针的治疗区,通过经脉循行,联络四肢百骸,构成人的整体,在病理和生理上与头部密切相关。,前 额: 头 侧: 头后顶:二、
4、经,头部36个经穴和1个奇穴:,督脉10个: 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 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膀胱经8个: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足阳明胃经1个: 头维,手少阳三焦经1个:角孙,足少阳胆经16个: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经外奇穴1个: 四神聪,头部36个经穴和1个奇穴:督脉10个: 哑门、风,1、头皮组织,三、解剖学基础,皮肤,皮下脂肪组织,枕额肌:由额腹和枕腹两个肌腹组成。,帽状腱膜:连接枕额肌的厚纤维被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将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分开。,2、颅骨外膜:,致密
5、坚韧,与颅骨疏松连接,止于骨缝,紧密固定于骨缝。,1、头皮组织三、解剖学基础皮肤皮下脂肪组织枕额肌:由额腹和枕,3、头皮肌肉:,肌肉名称位置起点止点神经支配作用枕额肌枕额肌前额降眉间肌帽状,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头皮动静脉伴行,命名相同,头皮动静脉伴行,命名相同,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一、“伏像”和“伏脏”,“伏像”相当于总运动中枢,“伏脏”相当于总感觉中枢。,一、“伏像”和“伏脏”“伏像”相当于总运动中枢,“伏脏”相,1、“伏像”的定位 “伏像”像人体自身缩影,伏在头部的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形象。冠矢点前为颈、头部,冠矢点为颈、胸椎交界处,冠状缝为左右上肢,矢状缝为躯
6、干,人字缝尖相当于尾骨尖,人字缝为左右下肢。,1、“伏像”的定位,2、“伏像”的主治作用 “伏像”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针刺“伏像”的相应部位,可以治疗全身疾病,特别对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效果显著。,2、“伏像”的主治作用,3、 “伏脏”的定位 从额正中线、沿发际向两侧至左右额角,各分上、中、下3部分,称“上焦”、“中焦”、“下焦”,共长6.5cm。其中:上焦3cm,中焦1.5cm,下焦2cm。,3、 “伏脏”的定位,(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上肢及胸部以上的皮肤感觉和大脑思维。上焦前2cm、发际上1cm、发际下0.5cm为头部,颈部重叠于其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
7、m、前额发际上2cm作为1个点,再从发际上3.5cm、额正中线旁开1cm作为1个点,两点连线即“伏脏”的上肢,分为上臂、下臂、手部,各占0.5cm;上焦后1cm、发际上2cm、发际下0.5cm为胸部。,(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上肢及胸部以上的皮,(2)中焦:是指脐以上、横膈以下腹部内 脏,还包括躯干皮肤感觉,占1.5cm。,(2)中焦:是指脐以上、横膈以下腹部内 脏,还包括躯干皮肤感,(3)下焦:是指脐以下的腹部内脏,还包括泌尿、生殖系统和脐以下的腹部及下肢皮肤感觉。在下焦前1.5cm、发际上1.5cm、发际下0.5cm为小腹、臀部和髋部;下焦后0.5cm、发际上2cm、发际
8、下1cm为膝至踝部;发际下1.5cm为足部。,(3)下焦:是指脐以下的腹部内脏,还包括泌尿、生殖系统和脐以,4、“伏脏”的主治作用 “伏脏”是全身感觉神经的集中反映区,主要用于治疗内脏疾患。另外,对全身皮肤的痛、触、冷、热、酸困、麻痒等不适之感也有显著的疗效。,4、“伏脏”的主治作用,二、 “倒像”和“倒脏”,“倒像”和“倒脏”分别是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二、 “倒像”和“倒脏”“倒像”和“倒脏”分别是大脑皮层运动,1、 “倒像” (运动中枢) 部位:从眉顶枕线的中点向后1.25cm处作为1个点,从眉耳枕线的中点向前1.25cm处再向上画一直线,在其4cm处取1个点,两点
9、的连线即相当于中央沟。倒像的部位,是在连线前约0.75cm处,相当于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而倒脏的部位,则在连线后约0.75cm处,相当于中央后回(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1、 “倒像” (运动中枢),主治: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把倒像分为3等分,每等份约占3cm。由上而下依次称为下部、中部和上部。下部主治对侧躯干及下肢运动障碍,中部主治对侧上肢运动障碍,上部主治对侧头面部运动障碍。,主治: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把倒像分为3等分,每等份约,2、 “倒脏”(感觉中枢) 部位: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在临床上,可将倒脏分为3等
10、分,由上而下依次称为下部(下焦)、中部(中焦)、上部(上焦)。下部主治下焦病和对侧下肢感觉障碍,中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上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上部主治上焦病和对侧头面部感觉障碍。,2、 “倒脏”(感觉中枢),言语区、书写区、记忆区、信号区、 运平区、视觉区、平衡区、呼循区、 听觉区、嗅味区,三、 其它中枢穴位,言语区、书写区、记忆区、信号区、 运平区、视觉区、平衡区、呼,1、说话(语言中枢)(1)部位:眉中与耳尖连线的中点。(2)主治:运动性失语症。 附注:习惯用右手者取左侧穴,反之取右侧穴。,1、说话(语言中枢),2、书写(书写中枢)(1)部位:从冠矢点向左右划一条与矢
11、状缝成90线,距矢状缝45,离冠矢点3cm处是穴。(2)主治:震颤性失语、高血压、低血压等。,2、书写(书写中枢),3、记忆(识字中枢)(1)部位:正对顶骨结节,从人字缝尖向左右画一条与矢状缝成90的线,距矢状缝60,离人字缝尖约7cm处是穴。 (2)主治:失读症、命名性失语、记忆力减退。,3、记忆(识字中枢),4、信号(信号中枢)(1)部位:从耳尖至枕骨外粗隆上3cm处画一连线,连线之中点是穴。(2)主治:感觉性失语症、癫痫、理解能力减退。,4、信号(信号中枢),5、运平(运动平衡中枢)(1)部位:人字缝尖向左右画一线,与矢状缝成90角,在离矢状缝30,离人字缝尖5cm处是穴(相当于顶骨结节
12、)。 (2)主治:主治失用症、共济失调。,5、运平(运动平衡中枢),6、视觉(视觉中枢) (1)部位:在枕骨外粗隆尖上2cm左右旁开1cm处是穴。 (2)主治:视觉障碍、眼病。,6、视觉(视觉中枢),7、平衡(平衡中枢) (1)部位:枕外粗隆尖下2cm旁开3.5cm处是穴。 (2)主治:偏瘫、眩晕、共济失调。,7、平衡(平衡中枢),8、呼循(呼吸中枢与循环中枢) (1)部位:在枕骨外粗隆尖下5cm,再左右各旁开4cm处。(2)主治:心肺疾患,如咳嗽、哮喘、呼吸困难、心动过速、高血压等。,8、呼循(呼吸中枢与循环中枢),9、听觉(听觉中枢) (1)部位:耳尖上1.5cm处。 (2)主治:神经性耳
13、聋、耳鸣、头晕。,9、听觉(听觉中枢),10、嗅味(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 (1)部位:耳尖前3cm处。 (2)主治:嗅觉障碍、味觉障碍、急慢性鼻炎。,10、嗅味(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一、针具的选择 选用28 32号0.51.5寸毫针,体质强壮、病急者选用粗针;体质虚弱、慢性病选用细针。二、操 作1体位:选择坐位或卧位。2进针:可以单针刺、双针刺或排针刺;长针斜刺手法同毫针刺法;短针多用飞针直刺法。 飞针直刺方法:以稳、准、捷为特点,进针疾速,其势如飞。用拇指、食指、中指紧持针柄,以肩肘带动手腕用力,针体平直,垂直快速刺入,立即松手。深达骨膜,可听到冲击骨膜的响声
14、。,一、针具的选择,3行针 常用捻转、重压、震颤等法。 捻转法:用拇指前后捻转针柄。 重压法:手持针柄,给予适度的压力至骨膜,使压力持续传递。 振颤法:紧持针柄,手臂振颤传导至针体至穴位。4留针 留针时间偏长,一般留针30分钟以上,也可达26小时。5疗程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5天。 6针刺时机 若有发作先兆者,先兆期即行针刺;病情有规律者,在发病 前针刺。,3行针 常用捻转、重压、震颤等法。,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
15、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
16、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
17、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
18、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区与国际标准化方案经络穴位的关联对照方氏头皮针穴,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方氏头皮针对血浆环核苷含量的影响:负性改变,1
19、,方氏头皮针痛阈的影响: 提高痛阈阈值,2,方氏头皮针对儿茶酚胺的影响: 使去甲肾素 肾素下降,3,对血流变学的影响:使血粘度下降 胆固醇下降,4,方氏头皮针对血浆环核苷含量的影响:负性改变1方氏头皮针痛,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由针前的粒状、泥状改善为粒线状或线状; 使脑组织血灌流量增加。,5,6,7,对脑血流图的影响:脑血流明显改善;使脑血流量增加;,8,对脑电图的影响:使脑电波指数和电压升高;改变其不对称性,调节 脑电波。,对肌电、肌力的影响:使针刺后肌电幅度明显增高,改善肢体肌力,促 进功能恢复。,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由针前的粒状、泥状改善为粒线状或线状;,对血脂的影响:降低血脂、改善循环
20、;主要是胆固醇、脂蛋白,三 酸甘油脂变化不大。,9,10,对十二井穴体表温度、信息失衡的影响:刺运动区,井穴温度失衡转化,可能与改善微循环有关。,对心电、心率、心功影响:使心率变慢,外周阻力变小;增加每搏输 出量;改善心肌缺氧。,11,12,对记忆力的影响:增强大脑记忆功能,通过抑制中枢神经内星形胶 质细胞凋亡,改善痴呆症状,防治考场综合症等。,对血脂的影响:降低血脂、改善循环;主要是胆固醇、脂蛋白,,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1、易出血 :头皮血供丰富,取针时要及时按压。2、危险区 :出血多局限于头皮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感染后到达表层可致局部脓肿等。针刺前针具、针刺部位要做好消毒工
21、作。3、颅部外伤骨缺损处禁针刺。4、小儿前后囟门未闭合处、孕妇禁刺。5、针刺针的针尖起勾时,不能再使用。,注意事项,1、易出血 :头皮血供丰富,取针时要及时按压。注意事项,6、弯针:用力角度方向与针体不一致所 致,顺弯势轻轻取出。7、晕针:临床中或因头皮针刺激较强,或因病人畏惧,或因体虚、饥饿、劳累、紧张、过敏等情况,较易发生晕针,故应事先做好解释工作,调节情绪,消除紧张心理;并注意针刺的强度。一旦有晕针发生,按毫针刺法晕针处理。,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课件,方氏头皮针特色,头皮针特色,方氏头皮针形成时间最早,体系完善,方氏头皮针治疗穴区丰富,以功能命名穴位,易学、易记,
22、便于运用。,针刺手法独到,以飞针直刺为主,以捻转、重压、振颤三联手法行针,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方氏头皮针特色头皮针特色方氏头皮针形成时间最早,体系完善方氏,1、高血压病取穴: 伏脏上焦、 伏像头部 、 书写、 呼循手法: 除呼循用慢进斜刺,其余均用飞针直刺法留针: 3045分钟。行针: 振颤、重压、捻转(方云鹏 中国针灸 1988.4期),临床应用,1、高血压病临床应用,2.血管性痴呆:取穴:倒脏上焦、思维、记忆手法:飞针直刺法。留针:30-60min行针:捻转、重压、振颤,2.血管性痴呆:,3.失眠:取穴:思维、信号、记忆、伏象头、伏脏上焦手法:飞针直刺法。留针:30-60min行针:捻
23、转、重压、振颤,3.失眠:,4、神经衰弱 取穴: 伏像头、 伏脏上焦思维、信号、 记忆 手法: 飞针直刺至骨膜 行针: 重压 振颤 留针: 3060分钟,4、神经衰弱,5、阳痿取穴 : 人字缝(伏像相应部位)、伏脏下焦 、倒像下部、思维 、信号手法 :飞针直刺行针 :振颤、重压、捻转留针 :45分钟,5、阳痿,6.脱发取穴: 伏像头、 伏脏上、下焦 、 倒脏上焦、 倒上部脱发处手法:飞针直刺 ;多针排刺; 围刺(脱发处) 留针: 60分钟行针: 振颤、重压 行针2次,6.脱发,7、近视 取穴: 视觉、伏像头眼相应区、倒像上部 、伏脏上焦手法: 飞针直刺留针: 4560分钟行针: 振颤、重压 行
24、针2次,7、近视,8、耳鸣、耳聋取穴: 听觉、伏像耳相应部位、 伏脏上焦、伏脏下焦、 倒像上部、倒脏上焦手法: 飞针直刺留针: 45分钟行针: 振颤、重压 捻,8、耳鸣、耳聋,9、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取穴: 听觉、平衡、 伏像头耳相应区、 伏脏上焦、倒像上部手法: 飞针直刺留针: 4560分钟行针: 振颤、重压 捻转,9、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10、小儿脑瘫取穴: 伏像头、四肢、腰、背 倒像上中下三部、倒脏上中下三焦、书写、说 话、记忆、信号手法: 飞针直刺留针: 60120分钟行针: 振颤、重压 ,行针2次。注意: 小儿囟门未闭时应避开勿刺,10、小儿脑瘫,11、中风偏瘫取穴: 伏像头部、上肢、下肢相应部位、倒脏上中下三焦、倒像上中下三部 说话、 记忆、 书写手法: 飞针直刺留针: 45120分钟行针: 振颤、重压 捻转 行针2次,11、中风偏瘫,12、癫痫取穴: 伏像头 、伏脏头、 思维、 听觉、倒像上部、倒脏上焦手法: 飞针直刺留针: 45120 分钟行针: 振颤、重压 捻转 行针2次,12、癫痫,经过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以及科研证实:方氏头皮针具有绿色、无副作用、方法简单、安全易行、疗效显著等优势。随着方氏头皮针的临床使用与普及,将为广大患者提供一种简、便、验、廉的适宜治疗技术。,总 结,经过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以及科研证实:方氏头皮,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