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50872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0.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ppt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2015级 张旭雯,从一张表格说起,表1. 1936-1945年全国高等学校概况表,注:本表根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400、1406页表制,即是说,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没有衰败,反而得到了大发展。在异常艰难的战争环境中,中国高等教育取得这样的发展,不能不说是教育上的奇迹。,目录,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蓄意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由此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各地狂轰乱炸,无情摧残我国教育文化。对于沦陷区的高校来说,它们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关闭学校;二是接受日寇和汉奸的“维持保管”;三是向内地迁移。

2、为保存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不因此而中辍,高校内迁,大量师生逃离沦陷区则成为具有反奴化意义的必然选择。,被炸毁的南开校园,早期南开大学校园南部全景,思源堂,秀山堂,据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底,我国108所高校,91所遭到破坏,10所遭完全毁坏,25所因战争而陷于停顿;教职员减少了17%,学生减少了50%;高等教育机关直接财产损失(包括校舍、图书、仪器设备)达3360余万元。,“物质之损坏有限,精神之淬励无穷,仇深事亟,吾人宜更努力灭此凶夷。” 梅贻琦,“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张伯苓,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高校内迁

3、的舆论准备:抗战教育思潮讨论面对敌人的侵略,文化、教育界异常活跃。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形成了抗战教育思潮大讨论。诸如战时大学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正规学校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战时教育与平常教育关系是什么,知识分子在反侵略斗争中的责任是什么,青年学生和教师是否应直接参战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教育部根据当时的争论,指出:“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所需要。我国大学本不甚发达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故决定以”战时需作平时看“为办理方针,适应抗战需要,固不能不有各种临时措施,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战时教育思想的有关讨论使得在一些基本问题上

4、取得了相对一致的共识,“战时教育平时看”成为基本方针,各级学校为延续和保存民族文化命脉,在艰难困苦中有效地组织和维持了学校的发展。,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国民党政府以及教育界的应对为免遭战争破坏,保存抗战之民族文化教育的根本,国民政府着手进行高校内迁的工作,先后颁布了战时内迁学校处置办法 ,社会教育机关临时工作大纲、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等文件,其中对战时高校的迁移、安置等做了指示和规定: “各省市教育厅局,于其辖区内或境外较安全之地区,择定若干原有学校,即速加以扩充,或布置简单临时校舍,以为必要时收容战区学生之用。 学校在受“轻微袭击时应力持镇静,必要时可作短时停闭,激烈战事时可暂停或迁

5、移”。国民政府主要就国立重点大学的迁移做了具体指示和安排,并选定三个地点组建临时大学,共分三区:第一区在长沙,第二区在西安,第三区地点待定。但当时国民政府已经无力组织战区高校的大规模迁移安置工作。,总的来说,从有关规程和纲领的颁布,国民政府力求实现三方面的目的:一是为应变抗敌,集中教育方面的力量加强教育管理,注意抗战知识的传授和应战人员的培养;二是尽力保证中国教育事业正常发展进程不致因战争而中断,并对国民教育进行一定的整顿和调整;三是既照顾战时抗敌之必要,又要放眼于战后建设之需要。,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析,高校内迁过程中的三次高潮1. 第一次大迁移,自 1937年抗战爆发至 1938年武汉、广

6、州失陷,约为一年半左右时间2. 第二次大迁移,自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至 1942年上半年,约半年多时间这些高校基本上是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之前避居于英美租界。3. 第三次大迁移,是 1944年 4月至 1945年初的正面战场豫湘桂大溃败时期。国民政府军队的溃败,使日军迅速占领了豫湘桂三省的大部和粤闽鄂三省的部分地区,导致了广西、贵州的一些高校和早先云集在广西、贵州、湘西、粤北的大批高校涌向四川、黔北。,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析,高校内迁的三条主要路线,一是北方平津高校南下;二是沪宁杭华东地区高校沿长江或浙江西进;三是广东、福建高校主要向西、向北入粤西北和闽西北地区。,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

7、析,高校内迁的三种迁入地类型1.长途迁转战时“大后方”各省区如:中央大学迁往重庆、金陵大学迁往成都2.辗转迁徙省内其他边远安全区如:厦门大学迁往长汀3.就近迁入英、美等外国势力庇护区如:迁入上海租界、华南地区高校迁往英国管辖的香港,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析,特点:内迁的被迫性内迁过程的阶段性内迁次数的频繁性,内迁高校办学活动,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例,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约翰依雷色尔,“中国战时高等教育体系的光辉杰作”,教育史上的奇迹,在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惨遭蹂躏,南开几乎被夷为平地。1937年8月,

8、南京政府制定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决定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联合大学,定于长沙。当时长沙临大的行政组织常务委员会考虑到武汉万一失守,长沙告急,再要从容迁校就来不及了,决定迁往昆明。选中昆明一是由于昆明地处西南,距离前线较远,二是滇越铁路可通海外,采购图书仪器比较方便。于是,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办一个学期之后于1938年1月迁往云南昆明。当时内迁的路线分水陆两条,一条是由女生、体弱多病、不宜步行者和愿走水道者构成,经粤汉铁路到广州转香港,乘海船到今越南海防,由滇越路经河口入昆明。另一条是由步行入滇的学生组成湘黔滇步行团,历时68天,平均每天走30多公里,于4月28日抵达昆明。自此至1946年3月

9、,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了八个春秋。,湘黔滇旅行团,一路上游览祖国的壮丽山川,一面访问少数民族村寨,了解各地风土人情,体验基层人们的困苦生活,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联合办学,管理模式 校长民主治校 西南联大以常务委员会为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三位校长和秘书主任组成,但由于张伯苓和蒋梦麟不常驻昆明,实际工作一直由梅贻琦主持。“吾从众”的治校方针。 教授民主治校 联大实行“精兵简政”,并发扬“教授治校”的精神,除三位常委专职外,设立了教授会,总务长、各院院长、各系主任皆由教授兼任,实行民主的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为了保持各校的传统,三校各自设立办事处,保留了原有的某些行政和教学组织系统。这

10、种民主作风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联合正是西南联合大学的精髓。,南清北合,联大开花,联合办学,学院概况,南清北合,联大开花,联合办学,严格招生 对学生入学的选择上严格要求。1938年教育部继1937年在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三校联合招生的基础上,推行统一考试科目、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录取标准的招生制度。报考联大的人数较多,且多属高分段的学生,因而学生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位列前茅。同时,联大专设专修班,相当于大学预科,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系统复习,保障学生入学质量。,南清北合,联大开花,西南联大的教学,课程设置 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如一年级结束时,

11、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70分或65分不等)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 基础课大都由系主任或有经验的教授任教,使学生受到扎实的科学训练,应变能力强。在课程修读上,联大规定所有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必修重修。,育人杰弦歌不辍,西南联大的教学,推行学分制与选修制,为培养“通才”打下基础 联大强调在“博”的基础上求专求精的治学态度和求学精神。规定一个学生在四年内必修修满132学生,相当于30门左右的课程。如理工学院除本系的及自然科学的共同必修科目,也要学习中国通史、逻辑学,一门社会科学。,育人杰弦歌不辍,西南联大的教学,考试严格 严格的考试制度是检查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勤奋学习

12、的动力之一。联大规定每个学生在学期学习成绩中,有二分之一不及格者,勒令退学,有三分之一不及格者,可留读一学期,读后仍有三分之一不及格者,也得退学。虽然考试严格,但是并不是出偏题怪题,反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个人创造和心得。,育人杰弦歌不辍,西南联大的教学,重视体育,课外活动丰富 继承清华和南开的传统,十分重视体育课。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学期都有体育课,每周上课两次,不计入学分,但不及格仍须重修。课外有众多的社团、读书会等,开展政治、学术、文艺、社会服务等活动。校方不干预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学生围绕学术交流、宣传抗日、争取民主等方面把课外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育人杰弦歌不辍,西南联大学生在昆

13、明龙潭街演出抗日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梅校长始终以民主思想、学术自由的开明政策为治校原则,他对左右派思想兼涵并容,并不干涉。” 萧超然,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呼,“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 梅贻琦,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雄厚的师资队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聚合了三校众多著名的大师、专家以及跻身世界学术前沿的青年学者,如文科方面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吴晗,理工科方面,有华罗庚、陈省身等,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

14、,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呼,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严谨的治学态度 课程开发与时俱进。在开设的课程中,把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自己的研究观点新知融入教学中,做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钻研、创新能力。 敬业精神可佳。克服战争威胁、交通、生活的不便,坚定不移地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呼,“挂布份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华罗庚回忆说:“一多先生热情地让给我们一间房子,他们一家则住在连通在一起的另外两间房子里,开始了对于两家人都是毕生难忘的隔帘而居的生活。”当时,闻一多埋头做古代神话研究,写下了伏羲考等论文,华

15、罗庚俯首探讨数学的奥秘,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写作。,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丰硕的教研成果 梅贻琦先生曾说:“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该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而是造就人才”这一时期由于受战争影响,图书、仪器缺乏导致实验条件不足,对于理科影响较大,但在文科和纯理论科学研究方面,在应战争需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的工程技术研究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呼,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首先,一些教师通过努力,开出了较高水平、质量较好、反映最新学术成就的新课如:数学系华罗庚的解析数论、连续群论、行列式、方阵;中文系罗常培的汉藏语言调查其次,很多老师抓紧一切时间,总结多年的教学

16、研究所得,编教材、写论著如:文学院闻一多先生先后完成著作神话与诗、中国文学史稿等;朱自清先生完成了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工学院在编著和翻译教材书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就有被编译馆列为“部订”大学用书另外,一些教师在科研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如:陈省身教授在微分几何领域高斯波内公式的研究和拓扑学方面取得成果;周培源关于流体力学的一个方面激流论的研究,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呼,尽管战事纷扰,环境恶劣,但绝对没有出现师生对校政负责人丧失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在强敌深入、国家危难的 ,三校师生怀着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短短数年间从平津一迁至长沙、南岳,继迁昆明、蒙自,再于叙永设分校。

17、在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西南联大却熠熠闪光。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坚持抗战建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 威武不屈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的影响,对中国抗战事业的推进对迁入地区社会的变迁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抗战期间高校内迁 ,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中国高教事业和知识精英的战略大转移。它所涉及的区域包括除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的全国所有省区 ,参加这场运动的人众包括师生员工及教师家属计达 7 7 万余人 。这还是一场为了自身生存 ,为了民族复兴 ,为了中国高教事业的延续和发展的斗争。这场斗争的聚焦点 ,即在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 对文教战线“制高点”的争夺。,对抗战事业的

18、促进与贡献,从日寇侵华的最终目的和对中国高教事业的恶毒行径 ,人们不难看出 ,抗战期间高校内迁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最精要的资本 ,从而保证了其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内迁具有深刻的救亡图存、抵抗敌伪奴化教育的意义。,对抗战事业的促进与贡献,从内迁高校对抗战事业的直接投入 ,人们可以看到 ,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有力地促进 了中华民族抗战事业的进步和胜利。首先表现在内迁高校对抗战所需的技术知识人才的直接培养;其次表现为内迁高校师生在抗战时期对抗战事业的积极参与与贡献 。这一方面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宣(传 )、捐 (献)、护 (理 )、参 (战) 四个方面,对抗战事业的促进与贡献,从内迁

19、高校对迁居地区经济生产的积极贡献 ,人们还可以看到 ,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有助于后方经济建设事业和 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地方经济生产的改进和推动 ,一是对地方 自然弊害的消除和医 疗卫生事业的改进 ,以利地方社会生产的稳定发展如:浙大在遵义一带进行马铃薯的推广工作,同济大学迁至四川南溪后,在宜宾查出了该地的流行痹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四川五通桥所产的食盐中含有毒的氯化钡,随后提出治疗方案,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推动西南、西北等边疆和内陆地区的现代化,正如时人所指出: “高等教育机构的内迁 ,并非一种纯粹不幸之事。因为她们所迁之地,过去在文化上是未开发之区 ,科学知识观念的传播

20、,有助于推动国家内地的现代化。” 韦卓民高校内迁是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西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打破了西南、西北等边疆和内陆地区长期封闭、发展停滞的状态,从而加快了这些地区现代化的进程内迁,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文化的“播迁”。抗战时期高校内迁 ,还有助于那些文教事业贫瘩落后地区的教育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1.内迁院校为内陆地区和边疆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2.内迁院校传播了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知识,开启了民智民风,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3.内迁院校刺激和帮助了包括内陆和边疆地区高等院校在内的各级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并通过帮助培养师资、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支持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

21、高了当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抗战时期高校内迁 ,有效地保证了中国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不致因战争的破坏而中断。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下 ,抗战期间内迁高校不仅能够较快得到恢复 ,而且随着内迁生活逐渐有所安定 ,在恢复的基础上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表现在: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学院科系的增长,特别是与抗战相关的理、工、农、医等系科发展迅速;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长等。,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2.高校内迁调整了中国文化教育的空间布局,对教育发展地区不平衡的现状有所改变。,广大西部地 区高校之数 ,尚不及北平一市之多 (北平有 1 4 校 ),更不足上海一市之半 (上海有 2

22、5 校 )。抗战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处于何等不平衡的状态之中。高校内迁之后 ,这种状况迅速地得到改变 ,上述西部地区高教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高校 内迁对于迁入地区基础教育的进步 ,一是充实了各迁居地的中小学师资 ,一是为发展地方教育在内迁期间创办了一批新的中学和小学。抗战结束后 ,内迁 高校在复员原地时纷纷为西部等地区作了宝贵的“遗 留” ,如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改名“国立 昆明师范学院”留在昆明 ,复旦大学校友在复旦西迁重庆的旧址上建成了相辉学院 ,光华大学设于成都的分校成为四川的成华大学 ,东北大学返迁后留下的川北大学 ,以及 中央工校、铺成学院、正阳学院,3.高校内迁推动了中国高等教

23、育向本土化和现代化方向的发展。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一方面大学从研究西方、模仿西方转变到研究中国,研究内陆、边疆地区、向本土发展;另一方面,大学师生也从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走出,开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由纯理论向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高校内迁保证了中华民族在 中日双方争夺文教战线制高点上的主动权 ,由此保证了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最后胜利的人才资本 ;高校内迁也保证了我 国教育现代化的正常进行 ,由此为中华 民族进入新的历史行程作出了富厚的历史积淀 ;高校内迁还为我国一些经济贫膺 、文教落后的地区播释了一层新的文明因素 ,由此在客观实际上为中国内地尤其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文明开发运动。高校内迁与中华民族的抗日大业相始终,是中国教育史中最为灾难深重但又光辉难忘的一页。,请老师和各位同学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