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区际经济传递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区际经济传递理论》ppt课件.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第一节 区际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 第二节 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第三节 区际要素流动理论第四节 梯度推移理论第五节 区际产业转移,第一节 区际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一、区际经济传递的内涵 1. 区际经济传递概念的界定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一书中首倡“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递”。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郭万清的“区际传递”定义说。(2)程必定的“区域传递”定义说。相比较而言,程必定的“区域传递”定义说流传最广,为区域经济学界广为采用。武友德(2000)的“域际传递”定义说、马海霞的“区域传递”定义说均采用了程必定的观点。,2. 区际经济传递的
2、基本要素传递的起始区域:各生产要素的移出区域。传递的接受区域:各生产要素的输入区域。区际经济传递对象: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区际经济传递渠道:经济传递的物质载体(如交通、通讯设施等);这些载体所负荷的社会经济技术联系(如贸易的销售网络、要素流动的渠道等)。,二、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容,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容和方式见图。,图6.1 区际经济传递的主要内容和方式,第二节 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布代维尔的区域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及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赫希曼的区际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阿朗索的钟型理论等,均涉及到区际经济传递
3、内容。1950年代缪尔达尔、赫希曼关于区际经济传递效应的论述最为经典,两人被誉为区域经济学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奠基人。1970年代理查森进一步发展了区际经济传递效应理论。,自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西方区际经济传递理论作了大量的理论拓展与实证研究,代表性学者有: 郭万清(1988) 程必定(1995、1998) 曾坤生(1998) 厉以宁(2000) 武友德(2000) 马海霞(2001、2002、2003)等; 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是区际梯度推移理论; 目前前沿理论研究热点是区际产业转移理论。,一、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dral):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
4、(1957) 系统阐述了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运用该原理分析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 倡导“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又译作“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又译作“扩展效应”)概念阐述区际经济关系。 其区际经济传递理论又称之为“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一)回波效应,回波效应指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或其它一些非经济因素而发生的的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的现象。,产生回波效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区域将会从其它区域吸引净人口流入。(2)资本运动也会增大区域间的不平等。(3)贸易活动的情况也往往是偏向有利于发达
5、区域而不利于落后区域。,(二)扩散效应,当发达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引致该区域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效益变小,经济增长势头减弱。发达区域的资本、技术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效益,向周边落后区域扩散,带动周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发达区域增长的减速,会使社会对不发达区域的农产品、资源等的需求增加,从而刺激落后区域的发展。倾向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即为“扩散效应”。,回波效应倾向于扩大区际经济差距,而扩散效应则可抵消这种变化。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在循环累积过程中,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经济差异。缪尔达尔
6、提出了如下的经典论断: “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倾向于增加而非减少地区间的不平等”;“如果只听凭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而不受任何政策干预的阻碍,那么,工业生产、商业、银行、保险、航运等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以及科学、艺术、文学、教育、文化等事业都将云集在某些特定的地点和地区,使得该国的其它地区或多或少地处于死水一潭的落后状态之中”。,二、赫希曼的极化效应涓滴效应学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lbert OHirschman)倡导“极化效应”(polarization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ing down effect,又译作“淋下效应”、“渗透效应”)概念阐述区际经济关系。赫希曼最早在
7、论文不发达国家中的投资政策与“二元性”(1957)中提出该学说,继而在专著经济发展战略(1958)中作了系统阐述。,经济进步不会在所有地方同时出现,而且它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使经济增长集中于起始点附近地域”;“增长极”或“增长点”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极”内所出现的聚集经济利益和“动态增长气氛”。从地理的视角而言,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平衡的,某一点的进步会给其它附近点带来走向增长的压力、拉力和强制力量。赫希曼以“北方”指代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以“南方”指代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南方将会产生各种影响,有利的影响称之为“涓滴效应”,不利的影响称之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涓滴效应主要
8、表现在两大方面:(1)在互补的情况下,北方商品购买的增加和南方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机会,从而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2)北方吸收南方一部分潜在的失业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隐蔽性失业问题,并由此提高南方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及人均消费水平。,极化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南方劳动力要素流入北方,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2)南方资金流向北方,也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3)北方的贸易条件优于南方。,赫希曼的政策建议,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相比,涓滴效应终究将会占据优势,当经由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显示的市场力量导致极化效应占暂时优势时,可通过国家干预政策(公共
9、投资的区域分配政策)有效地矫正此种情势。,三、程必定的区际经济传递理论,1. 区际经济传递的实质程必定采用“区域内部性”、“区域外部性”概念分析了区际经济传递的实质作。“区域内部性”指由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诸要素所决定的区域经济结构、技术构成、市场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交汇而成的区域特征,它存在于区域之内。“区域外部性”指相对于某一区域而言的外部区域的内部性,它存在于区域之外。,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规律,(1)区际经济传递的梯度指向规律(2)区际经济传递的距离递减规律(3)区际经济传递的加速规律。,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类型,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视角而言,区际经济传递分为三种类型(1)资源互补式区际经济
10、传递。(2)产品互补式区际经济传递。(3)产业互补式区际经济传递。,四、厉以宁的区际经济辐射理论,区际经济辐射的内涵区际经济辐射即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为“辐射源”。辐射的媒介主要是交通、通讯等。它们所决定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直接决定着辐射的有效性。区际经济辐射是一种双向辐射,辐射的目的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区际经济辐射的类型区际经济辐射的类型分为三种:(1)点辐射。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推开。(2)线
11、辐射。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干线(辐射源),向两翼区域或上下游区域推开。(3)面辐射。点辐射和线辐射交织组成的辐射网络在外推开时即形成面辐射。区域之间通过三种方式的辐射,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五、马海霞的区际经济传递理论,1. 基于内在机制视角的区际经济传递分类 根据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在机制,区际经济传递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区际产业传递,即指在区域竞争优势获取过程中,以产业跨区域扩张和区际产业转移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区际经济传递类型;一类是区际要素传递,即指以产业传递为载体的区域间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传递。 区际经济
12、传递是以产业为载体的传递,必然伴随着要素的传递。区际要素传递的状况主要取决于产业传递的规模和速度,以及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的自由程度;而区际产业传递的规模和速度则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以及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状况。,2. 区际经济传递的动力机制,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位势差(资源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综合位势差(经济基础)、区际传递通道的开辟(交通通信设施完善增强区域间可达性、区域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等为区际经济传递奠定了客观基础。厂商、居民和政府等区域经济活动主体对自主经济利益的追求为区际经济传递提供了动力源。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取过程构成了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在机制。,3.
13、区际经济传递的空间模式(一),(1)梯度推进模式。即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和产业在空间形态上沿梯度方向进行的传递。其作用方式主要包括等级极化、等级扩散。等级极化即生产要素由规模较小的节点中心向规模较大的节点中心集聚和组合过程。等级扩散与等级极化相对应,即生产要素按节点规模等级由高到低逐步扩散渗透的过程。区域间技术梯度水平决定了产业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这一传递方向。,区际经济传递的空间模式(二),(2)中心辐射模式。即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和产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区域与周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区域间进行的传递。传递方式包括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围区域推
14、展,作为一个双向的过程,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辐射包括向心极化和辐射扩散。线辐射常以基础线状设施为辐射干线,向两翼或上下游区域推展,体现在线辐射方式中的双向传递主要为轴线汇集和辐轴扩散。面辐射双向传递过程中的方式主要有波状极化与波状扩散。,第三节 区际要素流动理论,一、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和作用二、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三、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内容,一、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和作用,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对流。传导。辐射。三种方式相互交叉、彼此包容,借助于各种交通和通讯联络工具,推动各种生产要素纯收益及区域收入趋于平衡状态。,1. 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二)地域表现形式:辐合流动。辐散流动。轴线汇集。区际推移。,
15、2. 区际要素流动的作用,(1)产生组合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生活协调有序。(2)强化竞争机制,提高区域劳动生产效率。,区际要素流动的作用,(3)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4)缩小区际差距,创造均衡和谐格局。,二、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1)增值导向规律。(2)需求导向规律。(3)组合效益导向规律。(4)近邻空间优先规律。,三、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内容,1. 劳动力的区际迁移2. 资本的区际流动3. 技术的空间扩散,1. 劳动力的区际迁移,区际劳动力迁移不仅取决于各种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投资规模及其空间分布、薪酬福利、成本开支及失业风险等)所导致的就业机会与待遇差异,也受到各种非经
16、济因素(如地理区位、人口结构、信息传递、政策制度、文化习俗、心理距离等)的影响。区际劳动力迁移有利于缓解区域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发展宏观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商品价格及贸易方式、教育、交通、环境、社会治安、生活理念等各层面产生广泛的外部效应。,2. 资本的区际流动,资本可分为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两种。区际资本流动通常指狭义的金融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入和输出,其流动形式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如跨区域创办企业、购买其他区域的企业股票等)、借贷性融资、贸易资金流动等。追求高利率回报、规避投资风险是资本的本性,因此,利润率和风险程度是影响区际资本流动的最主要因素
17、。也是影响区际资本流动时机或意愿的客观因素。对相对落后区域而言,区外资本的流入有助于缓解落后区域资本存量不足的瓶颈,催生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区域收入水平,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3. 技术的空间扩散,技术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区域通常是增长较快的区域。技术的空间扩散包括近邻式扩散、等级式扩散和位移式扩散等多种形态,可由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展开,也可在核心区之间进行;组织形态可以是横向的区际技术联合,也可是开放性的多区域技术市场。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经济因素。如购买力水平与收入分布、经济结构、产业集中度、城市化水平、交通设施状况等,共同构成技术空
18、间扩散的外部市场环境;技术因素。如技术基础设施、科研人员及服务、产学研转化机制等,直接决定技术空间扩散能力;文化制度因素。如居民受教育水平、对技术创新的敏感度和认同度、政府优惠政策及知识产权管理条例等。,第四节 梯度推移理论,一、“梯度”的内涵二、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及其拓展三、广义梯度推移理论,一、“梯度”的内涵,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者最早将地理“梯度”概念引入区域经济学领域。国内学者夏禹龙、冯之浚(1982)最早将“梯度”概念应用于区域经济分析,侧重强调“技术梯度”,将区域划分为“先进技术” 地区、 “中间技术” 地区、 “传统技术” 地区。此后,国内不少学者都对“梯度”概念的经济内涵进行了探讨
19、。,区域经济学视域中的梯度”概念主要是指区际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这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梯度”概念。广义的“梯度”不仅包括区域之间经济、技术梯度,而且还包括区域之间社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度、文化等差异形成的梯度。,二、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及其拓展,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1)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2)产业结构的优劣是衡量区域经济梯度水平的核心。,(3)经济技术存在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的趋势。(4)梯度推移主要是依托多层次城镇系统展开。(5)各区域所处的梯度是相对的和动态变化的。融合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梯度理论,可称之为动态梯度理论。成为高梯度区域。,狭
20、义梯度推移理论的拓展1反梯度推移理论 2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3梯度推移主导论,1反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有三个基本走向:一是向贸易比较发达区域转移;二是向智力资源比较发达、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转移;三是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转移。反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具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区域也可以直接引进采用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行超越发展,然后向二级梯度、一级梯度区域进行反推移。,反梯度推移理论揭示了梯度推移理论存在的诸多缺陷:(1)梯度推移理论设想通过技术转移的加速来逐步缩小区际经济差异的论点,在
21、理论上、实践上均缺乏有力的证据。如果技术梯度转移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在力量上弱于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产生的极化效应,区际经济差距将不是缩小而是扩大。(2)技术的梯度推移只是技术空间转移(扩散)的一种主要形式,并非是一条规律。从技术梯度的视角而言,技术的空间转移具有多种形式,既有纵向的梯度推移、反梯度推移或跨梯度转移,也有横向的水平推移(即技术水平相近区域的技术转移)。从技术转移(扩散)的空间形式而言,技术空间转移(扩散)有等级扩散、辐射扩散、邻里扩散、跳跃扩散等多种形式。梯度推移理论实际上是视技术梯度推移为技术空间转移(扩散)的唯一形式,因而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3)梯度推移理论视技术梯
22、度作为决定投资的区域倾斜和重点开发区域时序选择的唯一因素。实际上,重点开发区域的时序选择和投资区域指向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要综合考量经济技术水平、地理区位、资源区域组合、产业优势度以及专业化程度等众多因素。,2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认为,技术的空间推移可分为纯梯度式推移、纯跳跃式推移、混合式推移三种类型。在不同时代及不同国家,三者作用的大小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时代,由于空间推移的规模很小,速度很慢,梯度式推移的作用很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运输、通讯手段的现代化,技术空间推移的规模大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跳跃式推移起着重要作用。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发
23、达国家中的跳跃式推移占优势;不发达国家中的梯度式推移占优势。 参见: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51.,3梯度推移主导论,梯度推移主导论尽管承认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但强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梯度推移,其他空间推移形式就其作用范围和程度而言,均不能与常规的梯度推移并论。,三、广义梯度推移理论,1.“广义梯度”的内涵广义梯度概念的内涵可用公式表述为:,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区域间梯度分布的多样性,认为梯度分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等客观事物的梯度分布;二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布;三
24、是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梯度分布。三种梯度分布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三种意义上的梯度分布在同一区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一个资源富集区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经济社会发达区域,一个经济发达区域不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只有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才可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高梯度区域。,2区域梯度分布评价 李国平等(2004)从资源、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五大方面设计了一套描述区域梯度分布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6.3)。根据广义梯度分布评价指标体系,可构建区域梯度水平评价模型:,3区域梯度推移粘性,根据梯度推移理论,高梯度区域的产业总是在不停地向低梯度区域转移,但实际情况并不总是如此。区域梯度推
25、移粘性的存在是导致梯度推移不能循序推进的重要原因。所谓梯度推移粘性,是指在区域梯度推移过程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诸多因素产生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区域环境的区位差异和区位引力场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梯度推移不能循序进行,从而出现粘性。,导致梯度推移粘性的因素主要由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类因素决定(见图6.2)。硬环境指与基础设施相联系的交通、通信等环境以及与企业产、供、销密切相关的投资销售网络和市场容量等环境。具体包括初始投资地的人缘地缘关系、沉没成本、生产协作网络、基础设施、市场容量及市场化程度和投资信息传导机制等。软环境指由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制度和政府行为等决定和影响投资企业利益
26、的因素所组成的环境,此类因素一般具有非物质性、非同质性、非永恒性、非直接性、非单一性等特点,具体包括政府政策与行为、信用与商业道德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图6.2 梯度推移粘性因素示意图资料来源:综合整理自魏敏,李国平.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梯度推移粘性研究J. 经济地理,2005,25 (1):33-37.,(1)初始投资地的人缘地缘关系。(2)沉没成本问题。,(3)生产协作网络。(4)基础设施问题。,(5)市场容量和市场化程度。(6)投资信息传导机制。,(7)政府政策与行为。(8)信用与商业道德。(9)社会与意识。,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的贡献,(1)对梯度概念的广义解释。 提出“梯度”涉及区域之间
27、经济、技术、社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度、文化等差异形成的梯度。(2)广义梯度推移理论为区域开发过程中的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和区际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3)广义梯度推移理论是对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融合和新发展。,第五节 区际产业转移,一、区际产业转移的内涵和类型二、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三、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一、区际产业转移的内涵和类型,1区际产业转移概念的界定,“区际产业转移”概念应进一步界定为:区际产业转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由于政府(中央或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控导向,以及科技进步、资源供给、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由此引起某些产业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其它区域的空间迁移过程。,2区际产业
28、转移的基本内涵,(1)区际产业转移的发生地域仅限于一国之内。(2)区际产业转移具有综合性。,续前,(3)区际产业转移表现为产业的空间移动。(4)区际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的空间扩张过程。(5)城际产业转移、城乡产业转移为区际产业转移的特例,3区际产业转移的类型,(1)根据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动机差别,区际产业转移可分为扩张性转移和撤退性转移。(2)根据产业转出区与产业转入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区际产业转移可分为水平转移与垂直转移。(3)其他分类。整体转移和部分转移;邻域产业转移与跨域产业转移;区际农业产业转移、区际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及区际服务业产业转移;存量转移与增量转移。,二、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29、,1. 推力、拉力和阻力三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区际产业转移力的形成推力因素是促使产业离开现有区域向其他区域转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缺乏用地的发展空间、要素成本(工资、土地价格、水电价格等)的上涨、严格的劳动保护及环境保护法规、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远离消费市场等。拉力因素是吸引产业从其他区域转入本区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充足低廉的要素(土地、劳动力、水电等)供应、政府的投资刺激政策、宽松的劳动保护及环境保护法规、接近当地市场等。阻力因素是指转出区促使产业继续留在本区域的各种因素、转入区限制转出区产业转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前者如维持现有劳动雇用关系、维持现有供应商关系、转移所需承担的
30、迁移成本和沉没成本、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管理者旅行成本的增加等;后者如转入区对污染性产业、高能耗性移入的限制或禁止等。,“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即构成了“区际产业转移力”。推力和拉力都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调控作用下形成的。,三、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1对产业转出区的效应对产业转出区而言,通过衰退产业的对外转移,衰退产业所集聚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得以释放,为区域其他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为转出区提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契机。但是,区际产业转移也会对产业转出区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引发某些产业萎缩、就业水平下降,
31、甚至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的恶果。,2对产业转入区的效应,(1)要素注入效应。(2)技术溢出效应。,(3)关联带动效应。(4)优势升级效应。,( (5)结构优化效应。(6)竞争引致效应。,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入区的消极影响 一味引进低层次的产业,而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导致区域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附加值化状态;甚至由于急功近利,将引进污染性产业、高耗能性产业视为“招商引资政绩”,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润滑剂”和“兴奋剂”,而忽视环境保护及资源、能源与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资源能源供应极端短缺的恶果。,产业转入区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商会等在区域经济自组织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承
32、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及承载力建设、产业转移承接载体(产业载体与空间载体)的选择与培育、产业对接式转移及联动式转移规划引导、原有产业与移入产业生态化及集群化规划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与优势产业壮大、产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科学统筹谋划,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复习思考题,1. 概念解释 狭义梯度;广义梯度;区域内部性;区域外部性;回波效应;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涓滴效应;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梯度推移粘性;区际产业转移力;沉没成本2. 简述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容。3. 简述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的基本内容。4. 简述赫希曼的“极化效应涓滴效应学说”的基本内容。5. 简述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规律。6. 简述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7. 简述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8. 简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9. 简述区际产业转移的形成机制。10.简述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