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66638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第一课时,课堂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承 天 寺 塔,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解题,随笔式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

2、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作者简介,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八月,被捕入狱。,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 “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背景简介,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

3、句。,背景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 轼,试读听读,遂 寝 藻 荇 柏,字音强化,zo,xng,bi,su,qn,节奏梳理,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

4、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 轼,自主释词译句,月色 入 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 相与 步于 中庭。,照进,高兴、愉快的样子,想到,到,于是,睡,睡觉,共同,一起,院子里,翻译:,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交叉错杂,原来是,清闲的人,只是,罢了,形容水清澈透明,翻译:,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句验收,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

5、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想到,一、重点词语:.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准备,门,睡觉,一起,1 )念无与为乐者2 )相与步与中庭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古今异义词:,古义:想到,今义:想念,古义:只是,今义:无词用法,古义:院里,今义:但是,古义:清闲的人,古义:与事无关的人,三、一词多义: 与: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指欣赏,和,省略句,“两岸连

6、山”之前省略了主语“余”。,例句: 解衣欲睡,四:特殊句式:,三峡,(余),欢迎指导,文人墨客们常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第二课时,课堂目标,1、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 会其意境。 2、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3、感悟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7、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 轼,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议论抒情,整体感知,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庭院中散步,三、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清澈透明、优美,四、夜游期间,作者的心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找出关键词句,结合背景)例如:欣然起行

8、(赏月的欣喜),合作交流,怎样理解苏轼夜游时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思考方向:1、结合背景,抓关键词“闲人”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很“闲”?,小结,本文写景、叙事、抒情都是为了写人,苏轼的一生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是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从中可见他的乐观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练习巩固,1、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

9、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B,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B,拓展延伸,除了苏轼

10、之外,古往今来还有许多的文人墨客,面对困境时,也能够从容应对,你能列举一两个吗?,人生本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同学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也会遇到烦恼,学了此文,对你有何启示,面对困境,今后你会怎么去面对,怎么去做呢?请拿起笔写下你内心最真实的感悟吧。,课堂积累,梅花,学会面对困境,不与百花争艳,甘愿受风吹雨打,选择在寒冬腊月里开放,所以才会有雪中的一袭香;松树,学会面对困境,自幼生活在岩石之中,得不到大地的关怀,但它凭借自身汲取养分,最终伟岸参天。,课堂小结,苏轼学会面对困境,寄情于山水之中,最终能享受大自然无情的乐趣。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热情相拥,但人性中乐观豁达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当我们遭遇困境,身处低谷时,请记住记承天诗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布置作业,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来表现自己的心情,谢谢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