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PPT课件:崇高美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7170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PPT课件:崇高美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PPT课件:崇高美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PPT课件:崇高美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PPT课件:崇高美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PPT课件:崇高美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PPT课件:崇高美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PPT课件:崇高美学.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崇 高,一、崇高的文化内涵二、崇高的审美特征三、崇高的审美感受四、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对崇高的总体认识,崇高是美的一种形态,称为壮美、阳刚之美 崇高的特点: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之中 形式特征:粗犷、激荡、刚健、雄伟、豪放 美感形式:以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使人惊心动魄,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塑:雅典娜,帕特农神庙的柱廊(陶立克式建筑),米兰大教堂内景(哥特式建筑),一、崇高的文化内涵,1、什么是崇高? 崇高是指物质形式和精神品质二者兼有的伟大、出众的现象,是内容突破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和谐的冲突美,是一种带有庄严、圣洁、伟岸色彩的神圣美。,崇高(sublime)的审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

2、化和基督教文化。“崇高”的艺术风格:宗教艺术风格:追求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浪漫主义风格:人自身成为崇高的主体,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希伯莱文化中“崇高”的内涵,希伯莱历史充满苦难,希伯莱圣灵以壮烈的死使人敬畏。早年,他们被迫离开迦南,凄惶地“出埃及”,建立了统一的王国后又好景不长,内乱爆发,外患紧逼,全族人沦为“巴比伦之囚”。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形象,是希伯莱人的典型形象。,2、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最早提出“崇高”这个概念。它在两个意义上使用“崇高”:一是文辞,他认为优秀的文辞是思想的光辉,当一篇文章具有深刻思想,又有强烈情感,那么体现这种思想与情感的

3、文辞就能产生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这力量就是崇高。二是自然,朗氏认为自然界有崇高。他认为类似火山爆发这类的雄伟的自然景观是崇高的。人们对自然的崇高总是充满敬畏之情。,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将优美和崇高作了对比性研究,他认为:美的对象是比较小的,崇高的对象体积是巨大的;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崇高的对象则是凸凹不平和奔放不羁的; 美的对象是轻巧娇柔的,崇高的对象则必须是坚实笨重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的多,那便是崇高。”“凡是观念超出了它所赖以表现的个别物象的范围,从而不依赖那表现它的物象而直接说明自己,这种美的形式谓之崇高美。”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崇高美的观点与

4、黑格尔有相通之处,但他从形体大小着眼来认识崇高,有其局限性。,3.把崇高上升到哲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康德,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优美的形式是有限制、有规律的。崇高感是由痛苦感转化而来的,是一种间接产生的愉悦。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康德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因此,必须有众多的“理性观念”和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对崇高进行欣赏,欣赏崇高需要更多的主观条件,所以崇高比优美更具主观性。 “所以那对于自然界里的崇高的感觉就是对于自己本身使命的崇敬,而经由某一种暗换赋予了

5、一自然界的对象。”这就是说,自然对象没有崇高的性质,是人通过“暗换”赋予了自然界的。这说明康德的崇高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的尖顶,中国哲学中关于崇高的思考,孔 子: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唯尧则之,孟 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庄 子: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可见,中国古代“大”, 就是美的一种形态崇高,从诗崧高看中国美学史对崇高的认识,(一)“崧”与“崇”: (1)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崧”和“嵩”都是“崇”的异体字,指体积的巨大,并且包含美的含义,用以形容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格美:说文:“崇,山大而高也。”“高,崇也。”,(

6、2)“崇”字与“多”“盛”“厚”“尊”相通,有美的含义,具体体现为自然美-“崇天”“崇岺”“崇崖”“崇丘”“崇岳”,建筑艺术美-“崇厦”“崇城”“崇大”,人格美-“崇正”“崇信”“崇仁”“崇孝”。,(二)崇高是以自然为对象的 “崇高”巨大表示主体人格精神的“崇高”神圣:在崧高中,“桢干之臣”的赫赫战功和洋洋美德来自于高大骏极的“四岳”的神灵之光,体现出中国传统独特的天人相通的自然观。 (1)和西方的崇高观念不同,中国古代的崇高体验中,自然对象的巨大和人格精神的伟岸是合二为一,它不是以自然对象的巨大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关系,即人格美的根源在于自然美。 (2)产生这种差异

7、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两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同,(三)崇高是一种神人相通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的意识中,神不是与人相隔的彼岸存在,神的力量体现在现实存在中,而世俗世界中的人只要修养成为充实伟岸的理想人格,也就进入了神圣世界。 (1)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中的天人合一,不仅表现为主体和客观的融合,也是此岸与彼岸的同一。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现实世界的民族,中国的宗教世界都不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绝对永恒的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延伸与放大,土生土长的道教的仙界有着现实的伦理与秩序,佛教进入中国后成了“我心即我佛”的禅宗,因此,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神的力量一定要体现于现实存在中

8、。这样,高大骏极的四岳就是神灵之光的体现。,(2)伟大人格的神圣力量:因为不存在一个超越现实的彼岸,而人与自然又是相通相合的,因此,中国人认为只要将人的事情处理好了、将人的世界认识清楚了,就可以推人及物,达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可达到对神圣世界的把握。因此,人的品格德行的修养就很重要了,这不是人自身的问题,而为整个世界确立一个最高的准则,孟子提出理想的人格有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就是强调伟大人格的神圣力量,孔子感叹的“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是对于达到神圣境界的崇高美的由衷赞叹。,二、崇高的审美特征,西方美学中对“崇高”的审美特征的论述:朗吉弩

9、斯: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伯内特:崇高具有“某种庄严肃穆的东西”。爱迪生:崇高使“灵魂感受到一种兴奋的静默和赞叹”。博克: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康德:崇高是一个哲学概念。,崇高的审美特征,“崇高” 与“优美”这一对范畴出现的条件:人对神的关系 人对自然的关系(康德)“优美”则缺乏崇高的这种深邃感。,“崇高”中有神秘的未知的东西,造成了崇高的深邃境界。崇高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宏伟深远的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是对命运、时间和不可复返的生命的一种内在体验。当这些与某种价值系统联系起来时,就有了崇高的道德意义:精神人格的不断超越与实现;崇高的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

10、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历程。,崇高的审美特征,(一)崇高的特征: (1)崇高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美。 在这种冲突中,崇高表现为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与气势。确实存在着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不过崇高的更本质的特点不在体积的巨大而在力量与气势上的卓越。狂涛巨浪是崇高的,数亿年坚持穿石的滴水也是崇高的,悬崖峭壁上生长的树木也是崇高的。,(2)崇高在形式上具有怪诞的因素,并且往往表现为对形式美法则的破坏。 在黑格尔看来,崇高已不是一般的感性形式所能表现的了。因而崇高在形式上的表现往往具有怪诞的因素,往往对形式美的法则造成破坏。怪诞体现在形式上的特征是粗糙、强劲、野蛮

11、、奇崛、怪异。这种怪诞虽然不那么光滑好看,甚至还很丑,但它体现出一种蓬勃的生气,一种破坏的力量,一种发展的力量,一种进取的力量,因而是崇高的。 大自然的崇高景象不少具有奇与丑的特征,不仅自然现象如此,大凡气象雄浑具有崇高品格的艺术作品也都含有怪诞的因素,或在题材上、或在造型上、或在意蕴上,如罗丹的巴尔扎克塑像、如拉奥孔雕像。,(3)在社会事物中常见出宗教的圣洁性、道德的高尚性与历史的正义性。 在西方,崇高的宗教意味比较浓。宗教以各种方式对人的心灵进行威压,其目的是让人提振起心理的力量与之抗衡,而最终达到与上帝同在的境界。教堂的尖顶将人的视线引向天空,引向至高无上的耶和华。,在世俗生活中,崇高与

12、伦理结合得比较密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只有那种为了人类的美好理想与正义事业英勇不屈地斗争,并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甚至牺牲行为的,才称得上崇高。崇高总是与进步、正义、善、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4)崇高激发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崇高感与一般美感是不同的。一般美感表现为单纯的愉快,这种愉快是自始至终的,它平和、流畅、充满世俗情趣。崇高感则不同,崇高感最初是一种痛感,这是由于客体对主体的威压造成的。痛感包括恐惧、忧虑、不快。接着就是对客体的惊叹,当由对客体的惊叹转为对自身的肯定时,主体就不只是感到自豪,还感到愉快了。可以说崇高感是痛感中的快感,惊叹感中的自豪感。,一般说来,优美的事物具有直接的诱惑

13、力,欣赏优美的事物,如见到亲人、好友,自然地迎上去,心情愉快,毫无芥蒂;而崇高一般不具有直接的诱惑力,它对人有一种压迫力。欣赏崇高的事物,我们往往先感到一种压抑,要么为对象的伟大所震慑,而觉得自己渺小;要么为对象的巨大不幸而震惊,感到难以忍受。而经过这么一番精神上的抗衡后,提起了本身精神的力量,明确了历史的使命与自己应抱的人生态度。,(二)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劲雄伟的特征。从美感上看,它给人以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从根本上说,崇高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在激烈矛盾状态中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三、崇高的审美感

14、受,崇高无疑也是一种美,它是一种宏伟、庄严,以力量与气势取胜的的美;是一种冲破形式美的规律,于不和谐中见和谐的美;是一种显示主体严重斗争痕迹、撼人心灵的美;是一种具有强大的宗教伦理力量的美。崇高是时代的主旋律。这首先在于它显示了人类与客观世界严峻斗争的痕迹,凝聚着人类追求自由幸福的伟大的自生力、创造力,记录着人类社会在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发展进步的光辉历程。,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斗争历史是惊心动魄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向自然挑战,这种挑战的勇气是伟大的,而实践更是可歌可泣。人类为了摆脱野蛮状态,从不间断地进行着艰苦的斗争。正是在这种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最初的崇高产生了。,崇高是最具有伦理

15、道德内容的美。崇高具有强大的正面教化作用。,四、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在中国美学中,有一对和崇高与优美相类似的范畴,就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或称壮美与优美。与崇高相比,壮美重视内容,但也重视形式,壮美的形式必须是雄伟、巨大的。壮美未必见出主体对客体严重冲突的痕迹,主体与客体仍然是和谐的。如杜甫的望岳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中国美学中与“崇高”和“优美”类似的范畴:,(豪放派) 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铁板, 唱“大江东去”。,(婉约派)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宋词中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大江东去”(阳刚之美),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杏花春雨江南”与“杜丽娘”(阴柔之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