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育学》第七章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情绪情感发育的规律)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7798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发育学》第七章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情绪情感发育的规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人体发育学》第七章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情绪情感发育的规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人体发育学》第七章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情绪情感发育的规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人体发育学》第七章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情绪情感发育的规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人体发育学》第七章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情绪情感发育的规律)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发育学》第七章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情绪情感发育的规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发育学》第七章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情绪情感发育的规律)ppt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育,掌握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的意义及其发育特点;婴幼儿情感引发的社会功能发育以及情绪情感发育的影响因素。熟悉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异常发育、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及应对方法。了解婴幼儿基本情绪发育及几种婴幼儿情绪情感的阶段发育理论;婴幼儿情绪及社会功能的评定原则与方法。,目的与要求,目录,第一节 情绪情感发育的规律第二节 情绪情感发育的影响因素 及异常发育第三节 情绪情感及其社会功能发育 评定,第一节 情绪情感发育的规律,(一)情绪情感是婴幼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一、情绪情感发育的意义,婴儿的情绪反应是和养护者进行沟通的有效信号,通过向成人传递情绪信息,得到最合适的哺育 。通

2、过情绪反应,适当地促进了自己的社会交往 。,(二)情绪情感可以激活和促进婴幼儿的心理活动,情绪,对待行为的态度,心理活动,实际应用,父母可以通过对某些活动的奖励给婴幼儿以喜悦、欢欣的体验,激活和促进婴幼儿的心理活动,(三)情绪情感对婴幼儿认知发育的作用,(四)情绪情感是婴幼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婴幼儿通过情绪反应向别人表达他们的需要。情绪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积极情绪多的、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情绪体验以及善于向其他孩子表明自己情绪状态的儿童更受人欢迎,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五)情绪情感促进婴幼儿意识产生及个性形成,情绪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为意识提

3、供最初的来 源和成分。 婴儿对自身不同的情绪体验,促使其形成和加 强对自身形象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情绪特征是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一)婴儿情绪的发育特点(二)幼儿情绪的发育特点,(一)婴儿情绪的发育特点,1. 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2. 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育特点,情绪体验继续分化引起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丰富化,深刻化,1. 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首先表现为幼儿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逐渐减少 其次表现为情绪逐渐从外露到内隐,2.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 情绪情感的

4、社会化,幼儿的情感更多地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逐渐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相联系 。,初级情绪:愤怒、悲伤、快乐、惊讶、恐惧次级情绪:尴尬、害羞、内疚、嫉妒、骄傲,三、情绪情感发育的阶段,1. 情绪出现的顺序,(一)情绪情感发育具有阶段性,(1)社会性微笑,初生,五周左右,四个月左右,反射性微笑最初的社会性微笑社会性微笑,2. 情绪的社会化发展,大声哭闹得到满足和安抚爬或走以远离不用愉快的刺激咬东西或避开不愉快的事物开始应用语言表达,(2)情绪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自我调节:利用一定的策略调整自身情绪状态,从而达到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情绪能力。,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关注父母的表情来决

5、定自己的行动。随年龄增长逐渐频繁,并推广到其他人。,(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视觉悬崖,03岁婴幼儿情绪发展阶段总结,(二)情绪情感发育阶段的理论,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育理论,伊扎德的儿童情绪发育理论,孟昭兰的儿童情绪发育理论,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育理论,图7-1 K. M. Bridges的情绪分化模式,伊扎德关于新生儿情绪的出现、种类和以后情绪分化的论述,在其科学性和可测性上都大大提高了一步;认为新生儿具有5种以特定面部表情为标志的相当独立、具体的情绪。它们包括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这些情绪反应对新生儿适应母体外环境和生存具有决定性影响。,伊扎德的儿童情绪发育理论,孟昭兰的儿

6、童情绪发育理论,人类婴儿从进化中获得的情绪大约有810种,称为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这些情绪在个体发展中随着婴儿的成熟、生长而逐步出现。提出了个体情绪发生的次序、时间,并具体指出引发各种情绪的诱因。婴幼儿情绪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一)哭,四、基本情绪的发育,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反应,是婴儿最普遍、基本的情绪反应之一。,1. 婴儿啼哭的原因,第1周:主要有饥饿、冷、裸体、疼痛和睡眠受到打扰等。 24周:喂奶中断、烦躁、第一次增加非流汁的食品等。 12个月:常因大人离开或拿走玩具等引起啼哭。,饥饿的啼哭 发怒的啼哭 疼痛的啼哭 恐惧或

7、惊吓的啼哭 招引别人的啼哭,2. 啼哭的类型,3. 啼哭的意义,哭是婴儿与成人沟通、交流的信息及寻求保护的重要方式。在婴儿期,哭声也可能是患病的征兆,所以哭也常是医生发现婴幼儿患病的信号。,第一阶段(05周) 自发性的笑 第二阶段(5周3.5个月) 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第三阶段(3.5个月之后)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二)笑,1. 笑的发展阶段,2. 笑的意义,笑是婴儿出生之时就具有的一种能力,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笑是积极、愉快等正性情绪的表现,也是与成人交往、沟通的基本手段。,(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4)预测性恐惧,(三)恐惧,1. 恐惧的发展阶段,

8、恐惧的发展与语言和认知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年龄不同,儿童恐惧的内容和对象也有所不同。1周岁以下,主要对一些直接的刺激感到恐惧; 2岁左右,婴儿会对黑暗和独处感到害怕; 3岁后,与想象密切相关的事物会诱发幼儿的恐惧情绪,社会性、想象性刺激引起的恐惧增多。,2. 恐惧的发展变化,1. 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 (03个月)2. 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 (49个月) 3. 新异性探索阶段 (9个月以后),(四)兴趣,(五)愤怒,愤怒是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为受挫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愤怒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较早。,五、情感引发的社会功能发育,(一)情感引发的婴幼儿依恋,1.依恋的定义依恋(

9、attachment)是指婴儿与抚养者之间所建立的亲密的、持久的情绪联结。表现为婴儿和养护者之间相互影响并渴望彼此接近的依附、身体接触、追随等行为。,依恋建立期(2个月至68个月),前依恋期(出生2个月),2.鲍比尔(Bowlby)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模式。,1,2,依恋关系明确期(68个月至24个月),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3,4,1. 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其形成和发展影响着社会性其他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二)情感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2. 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1.5岁左右,婴幼儿开始能够把

10、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这种客体感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对自己的面部特征的认知上。,1.52.0岁,儿童开始了用语言称呼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具有了用语言标志自我的能力。,23岁,掌握代名词“我”,这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三)情感与亲子交往的发展,1. 亲子交往的定义亲子交往在广义上指家庭中父母与自己的孩子之间的交往活动,而狭义上则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总和。,在亲子交往中,父母自觉不自觉地向儿童传授着多方面的社会性知识、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和交往技能,也为婴幼儿提供了练习社交技能的机会,并在其中给予大量引导、纠正或强化。,2.亲子交往的意义,1. 同伴关系的定义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关系。随着婴幼儿的发展,与同伴的交往时间和交往数量越来越多,同伴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影响着婴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四)情感与同伴关系的发展,(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个月1岁) 直接用表情和动作进行交往。,2.同伴关系的发展,(2)简单交往阶段(1 1.5岁) 婴幼儿之间的交往行为就是社交指向行为。,(3)互补性交往阶段(1.5 2.5岁) 婴幼儿之间的交往内容和形式更为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