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7896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6.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导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孟子》导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孟子》导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孟子》导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孟子》导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导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导读PPT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导读,陕西师范大学,一.孟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二.孟子的结构及列入经书的时间三.孟子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四.历代孟子研究概况五.经典章节六.参考书目,一.孟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所含蕴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以科学、冷静的态度研究孟子,历史、辩证地分析孟子,对于我们如实正确地把握孟子思想,批判地继承祖国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孟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古今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以东汉赵岐、南宋朱熹为代表,认为该书完成于孟子生前,作者是

2、孟子自己。 二是:以唐代韩愈、北宋苏辙为代表,认为该书是孟子死后完成,是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记述的。 三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所说,孟子周游列国,因所述“唐虞三代之德”与“所如者不合”,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由此人们认为孟子一书在孟子生前已基本完成,主要作者是孟子自己,但有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参与写作。我们认为司马迁的话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他距孟子生活的时代较近,所见到的和所听到的比后人多且更为确实,所以第三种说法最接近事实。,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邹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继孔子之后儒

3、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相传其祖先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因家道衰落,从鲁国迁至邹国。孟子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幼年受到了母亲严格而精心的教育。年长后,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赵岐孟子题辞)。他非常崇拜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上),推许孔子是先代圣人中“集大成者”。表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曾为自己不能亲身接受孔子的教诲而遗憾不已,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但他一直以孔子忠实信徒自居,一生致力于弘扬和发展孔子的学说,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宋代被尊为仅次于孔子

4、的亚圣。,邹城孟母三迁祠,然而,由于孟子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情”,“与所如者不合”,故此一直不受重用,孟子深感失望,七十余岁时,就不再出游,“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阐发其思想。,据孟子载,他曾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先后游说齐、宋、薛、邹、鲁、滕、梁等国,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梁惠王恭敬地表示“寡人愿安承教”(梁惠王上)。齐宣王诚恳请求孟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梁惠王上),打算在国都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锺,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公孙丑下);还加封孟子为“齐之卿相”,令其“出吊于滕”(公孙丑下)。,亚圣庙,二.孟子的结构及列入经书的时间,

5、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共有七篇,这七篇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孟子有十一篇。除流传于今的七篇外,还有外书四篇,即: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赵岐认为外书是后人伪托之作,他说:“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因此不给它作注,以后便逐渐亡佚了。 孟子七篇都是取首章第一、二句中二三字为篇名,并无实际意义,在这一点上与论语相同,所以赵岐据此说孟子是拟论语而作。篇下分章,每篇章数不一,全书共计二百六十一章。每章字数不等,多则千余字,少则十几字,全书共计三万五千三百七十多字。篇与篇之间、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

6、逻辑联系。,汉代:其地位远不能同儒家经典相比。虽然东汉班固视孟子为子书,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归入子部,但当时人们普遍只把它看作辅翼“经书”、解释经义的传。 五代: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督造,于成都文翁石室礼殿东南,楷书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公羊、穀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 。,唐代开成石经孟子拓片,北宋:宋太宗时又加翻刻,孟子始列入经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正式将其著录于经部。哲宗元祐年间,孟子被作为科举取士的试士内容。南宋孝宗时,朱熹将论语、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悉心为之作注,确立了孟子在经部的地位。 元明清三代:四书被定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孟子成为学者必读之

7、书。,唐代开成石经孟子拓片,三.孟子的主要思想及特点,(一)天道观 (二)性善论 (三)伦理道德思想,(一).天道观,天道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性善论、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哲学依据。 通过对孟子一书中孟子关于“天”的论述的梳理和概括,我们认为,孟子所说的“天”有四种意义:,1.有意志的主宰之天 孟子默认在人世之外存在着上帝和神。,“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万章上) 此句中的“神”,就是指有人格的主宰世界的天神。并且认为是上天降生了人,他援引尚书、诗经之语说,“天降下民”、“天生蒸民”,既然天降生了人,那么天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

8、人世有主宰作用。孟子认为帝位的传承就是由天决定的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万章上)。 一个人遭受心志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身心之空乏,所作所为遭到“拂乱”,实际是上天对将承担重任者的磨练和淬砺,意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虽然孟子肯定天对人世间有主宰作用,但他又援引尚书太甲之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并且进一步指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公孙丑上),2.命运之天 所谓命运之天,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含义。指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之势,是存在于人力之外的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异己力量。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万章上)。 孟子认为命运之天左右

9、决定着天下的治乱。孟子认为每“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起而平治天下,“其间必有名世者”辅佐“王者”;但从周武王至今已“七百有余岁矣”,论时间、论时势,该当是“王者”、“名世者”兴起平治天下之时。然而时势动荡不定,百姓陷于水火,自己的仁政主张不为世所用,究其原因,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公孙丑下),如天“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 孟子把个人在政治上的不遇也归之于天。“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梁惠王下) “不怨天,不尤人”(公孙丑下)。,孟子还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离娄上)

10、归之于命运之天。在“有道”的社会,“大德”之人役使“小德”之人,“大贤”役使“小贤”;在“无道”的社会,力量小的被力量大的支配,弱者为强者所役使,都是一种非人力所能及的必然之势所决定的。“天下有道”,政治清明,尊德尚贤,大德和大贤因其德高贤明,故能役使小德小贤;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道德沦丧,推崇强权和武力,力大者、势强者因其力大、势强取得役使小者、强者的地位。“有道”和“无道”,德、贤、强、力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莫之为而为者”之天。对此意义之天,孟子主张应审时度势、通权达变,在具体行为上要“顺天”而行,他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离娄上)反对任意妄为,逆天而行。在主观

11、态度上,要“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还提出了与此意义的天有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命”。他说:“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即人力未曾招致而结果如此,就是“命”。孟子所说的“命”实质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异己力量。,他说:“莫非命也。”(尽心上)“命”有“正命”与“非正命”之分 ,孟子主张应当“知命”而“顺受其正”,即认识和尊重其客观必然性,尽力修身行道,避免“非正命”,以求“正命”,强调人们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孟子还将富贵利达、声色货利的获取与否归之于“命”。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他还认为富贵利达是“在外者”

12、,乃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也不一定能得到,“是求无益于得也”(尽心下),应“行法以俟命”(尽心上),即内修己身、外修法度,等待命定。 孟子这种“有命”论,实际是宿命论。 孟子还把人们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的萌芽以及仁义礼智能否在现实社会实现归之于命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不过仁义礼智本是人与生俱有,是“在我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尽心上),只要努力“反求诸己”就可得到。因此主张人们应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致力于道德修养,以保全仁义礼智。,3.道德、义理之天,在孟子的天道观中

13、,更强调道德、义理之天。孟子认为天具有道德属性。“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告子上)“夫仁,天之尊爵也。”(公孙丑上)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离娄上) 孟子把天道德化,并把天看成为脱离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本体。 孟子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的道德意识来源于天。他援引诗经之语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人们的内心规范就是其生而具有的善性,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即是人之本质所在,经过扩充、完善即为仁义礼智四德。 孟子认为人们只要在主观认识上“尽心”、“知性”就可以“知天”,在道德实践上“存心”、“

14、养性”就可以“事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进而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这样,孟子便把客观世界与主观理念混而为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4.自然之天,孟子所说的天,有时指日月运行、四时寒暑交替、万物受其覆育的自然之体。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梁惠王上)又援引诗经之语说:“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肯定了天是“作云”、“下雨”的自然之体。他还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离娄下) 在此,天的神秘性已完全失去,显示出孟子天道

15、观中蕴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天命观虽然不乏唯物主义的因素,但从整体上来看,是有神论的唯心主义的。,(二)性善论,第一,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说; 第二,世硕、宓子贱、漆雕开等主张的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 第三,公都子等主张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说; 第四,孟子主张的性善说。前三说都不曾肯定人性是善还是恶,只有孟子明确坚持人性善,并作了系统和深入的论证。,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春秋时,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但未详细说明。战国中期,大致有四种关于人性的不同说法:,孟子主张性善论,其依据是

16、人人都有善的萌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告子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与生俱有的,是“天之降才”。“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他非常肯定地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矣。”(告

17、子上)他援引诗大雅烝民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生万物,必然赋予每种事物能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仁义礼智“四端”就是上天赋予人的本质特征。,孟子还从人的共同性论证人性善。 “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告子上) “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告子上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告子上) 他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

18、命也。”(尽心下) 孟子还从认识论上论证人性善。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上),他认为人为不善的主观原因是人们“放其良心”而不知存养和扩充。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是指人具有为善的可能性。“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 “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告子上),孟子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善的行为和不善的人,但“人为不善”,非天生如此,“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告子上)。

19、“人为不善”,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他认为“人为不善”的客观原因是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陷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告子上),(三)伦理道德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是孟子思想学说的主体,他谈天道、论人性,目的都是为阐明其伦理道德。天道观、性善论是其伦理道德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在继承和发展前人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孟子从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及道德修养三方面完善了先秦伦理学说,构筑了比较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1.道德规范和道德的最高原则,孟子主要提出了三个序列的道德规范: 其一:孝悌忠信。孝悌忠信是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 其二:五伦。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

20、叙,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是其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其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其道德的最高原则。,(1)孝悌 孝悌是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为孝,敬顺兄长为悌。,孟子非常重视孝,他主张子女对父母行孝,首先要爱敬父母。“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上);他认为“大孝”应“终身慕父母”(万章上)。 其次,父母在世,要事之以礼,孝养终生。对父母的孝养包括生活之养和精神之养。生活之养,指对父母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的奉养,要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精神之养,指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使其心情怡悦。他认为只重生活之养而不能使父母心情怡悦,即使是一日三餐美味佳肴,亦是不孝。相比之下,“精神之养”比

21、“生活之养”更重要。他把“生活之养”称为“养口体”,把“精神之养”称为“养志”。孟子提倡以“养志”事父母。“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他还提出了以“养志”事奉父母的具体原则:即尊亲、得亲、顺亲、悦亲。他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上),父母死后的丧葬,孟子认为是一件比养生更重要的事,不能稍有疏忽。“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离娄下)他主张“厚葬”,反对墨家的“薄葬”,认为“厚葬”才合乎人情。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与地位的许可,尽量使用上好的棺椁,采用精美的寿衣。他不赞成在父母身上省钱,“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公孙丑下)除此而外,还要为父母选择合适的坟墓,守孝

22、三年,并“祭祀以时”,“永言孝思”。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提倡的孝,还包括子女对父母过失的谏诤。他认为父母有大过而做儿女的不怨、不谏、不诤,就是不孝。他说:“父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告子下)父母犯法,子女不能包庇;即使是天子,亦不例外。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舜为天子,也不能徇私阻止皋陶秉公执法逮捕瞽瞍;惟一的选择是放弃天子之位,带上父亲逃到蛮荒之地,以此赎罪。可见孟子虽强调要尊亲、得亲、顺亲、悦亲,并不是要子女不顾公理、不分是非,对父母盲目顺从和绝对服从,没有后世统治者所宣扬的愚孝盲从的观念。,悌,就是尊敬兄长。敬长、从兄的道德意识,孟子认为也是人人生而具有的。实际行动中

23、,简而易行,如“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告子下)。敬长、从兄,只要人们愿为,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孝悌所蕴含的孝爱父母、敬重先祖、敬顺兄长的道德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值得提倡和发扬。,二十四孝孝感动天,(2)五伦,“五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春秋时期有“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孟子将“五教”发展成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这样,就把“五教”所指纯粹的家庭关系与社会政治相联系,将属于社会政治关系的君臣、朋友关系纳入伦常范围

24、。,父子有亲: 即父子有骨肉亲情。肯定了父子之间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确定了父子之间各自的地位及其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父有抚养子的义务,亦有要求子奉养的权利;子有要求父抚养的权利,亦有奉养父的义务。与此相联系,父有教育、支配子的权利,子有孝敬、服从的义务。 君臣有义:即君臣有礼义之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君和臣都要遵循符合自己名分的礼和道。君有挑选、擢升、罢免、教育、使用臣的权利,亦有予臣俸禄、爱护、保障臣民生活和利益的义务。臣有尊重君主、服从君主、事奉君主、为死去的君主服丧的义务,亦有要求君主“使臣以礼”、照顾臣的生活和利益、自由选择君主的权利。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

25、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下)孟子虽强调臣要服从君主,但并不主张盲目的绝对的服从:“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离娄上),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肯定夫妇间有一定的界限,明确了夫妇各自的职责,即女主内,男主外。孟子在描述当时婚嫁礼俗时说:“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滕文公下)这里孟子把“无违”、“顺”作为妇女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就否认了妇女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权利,具有一定的重男轻女倾向。 长幼有叙:年长者与年幼者之间有尊卑之序。也就是说,在宗法等级制社

26、会里,长幼所处的地位有等级上的差别,长者为尊,幼者为卑。孟子认为年龄是天下公认的宝贵东西,“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公孙丑下),即以长者为尊。孟子把“长幼有叙”作为“五伦”之一,旨在强调长者、尊者的地位,使幼者尊长、敬长,并真心诚意、自觉自愿事奉长者,服从长者,以淳化社会风尚,维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的稳定。,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所谓信,即诚实,言语符合事实。与“五伦”中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相比,朋友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既不受血缘、家庭、地位、阶层、年龄、职业等相对固定的自然与社会条件的限制,又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权利

27、和义务。彼此的联系只是情感和道义上的联系,这就是友谊。相互坦诚,诚实不欺,才能加强这种联系而不中断;只要有丝毫欺诈和不实,友谊就会随之葬送,所以孟子以“信”为交友之本。 孟子重视“五伦”,主张统治者设庠序学校以教民,使其明白“五伦”的道理,要求人们以尧舜等圣人为榜样,努力按照“五伦”处理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虽然孟子提倡“五伦”,目的是为了借道德的力量,保护和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社会的稳定,巩固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但是“父子有亲”所强调的骨肉亲情,“长幼有叙”所包含的尊老、敬长意识,“朋友有信”所提倡的诚信之德,在今天看来,仍有其积极意义。,(3)仁义礼智,作为孟子主要伦理道德原则

28、的仁义礼智四者并不是平行的。四者之中,仁义是核心,礼智从属于仁义,为正确实行仁义服务。由孔子的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发展为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是孟子对儒学的重大贡献。自此仁义结合成为封建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仁:孟子对仁的解释是:“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梁惠王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公孙丑上);“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上);“仁者爱人”(离娄下);“亲亲,仁也”(告子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爱人”是仁的基本内涵。所谓“爱人”是一种爱护他人、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的同情心,是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但“爱人”有亲疏远近的差别,爱须由“亲”始,首先

29、要爱自己家族的亲人,即“亲亲”、“事亲”;在“亲亲”、“事亲”的基础上,推而广之,达于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即爱天下众人、众物。孟子强调“仁者爱人”,这是他对人自身的重视和肯定;提倡“亲亲”而后“仁民”,一方面反映出他具有重民、爱民思想,同时也表现出孟子的仁爱是以血缘感情为出发点,带有氏族宗法意识。其实孟子的目的也在于借以维护当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稳定和统一。,义:“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敬长,义也”(告子下);“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下);“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尽心上);“春秋无义战”(尽心下)。

30、朱熹四书集注云:“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又说:“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宜的标准是仁。因此所谓义,是合于仁的行为的概括。 礼 :礼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古时代,由于政教不分,礼是一个政治伦理观念,泛指政治、伦理的各种规定。孔子很重视礼,将礼与仁并提,作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所说的礼包含祭神仪式、仪节、典章制度等方面。孟子把礼作为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但他仅从伦理角度肯定礼,他所说的礼主要指人们朝聘、辞受、馈赠时互敬互让的礼仪。“其接也以礼”,“其餽也以礼”(万章下),“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公孙丑上),都是指礼为礼仪。他又说:“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离娄上)

31、“斯二者”,指仁与义。也就是说,礼的作用在于对仁义的节制文饰。,智 :智,既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也是伦理学的范畴。作为伦理学的范畴,孟子对智的界定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离娄上)。智就是明辨是非的道德意识,其作用在于正确把握仁义等道德的道理,而能慎守勿失,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2.道德的价值、作用与人生理想,孟子推崇道德价值,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具有天赋的善性,即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的萌芽,倘若人们自暴自弃,丧失了天赋的善性,也就与禽兽无异。所以道德价值实质就是人的价值所在,因此人们应当志于仁义,自动奋发,

32、积极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实现人的价值。,孟子认为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决定着个人的荣辱与生死。 “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 “仁人无敌于天下”(尽心下)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公孙丑上)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离娄上) 孟子认为道德还关系着国家的安危与存亡。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离娄上)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离娄上)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离娄上)。,孟子推崇道德价值,强调道德的作用,但并不否认物质生活的作用。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

33、侈,无不为已。”(滕文公上) “养生丧死无憾”(梁惠王上)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梁惠王上)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尽心上) 从其道德价值观出发,孟子提出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求,所以声色货利,高官显爵并不是人生价值所在;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完善和实现自身生而固有的善性,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兼备的贤德之士;生命的价值要以是否符合仁义礼智四德的要求来衡量。,孟子主张人们要居仁由义守礼,时刻保持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尊严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

34、下)。 孟子还提出了“惟义所在”、“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原则。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告子上),3.道德修养,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人都生而具有善的萌芽;但是他也清楚地看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德与无德之分、君子与小人之别;同样是有德之人,由于道德水平不同,又有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六种之分,他认为这些都是后天修养不同所致。因此,在他看来,

35、正确有力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鉴于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养方法。,思诚 : 所谓诚,是仁义礼智的概括。要使人们从主观上自觉地意识到和把握住自身具有的善性,人们需要“思诚”。“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也就是说,心既是天赋善性所在,同时又是思维器官,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所以人们不须外求,只要发挥心的能动作用,向内心世界下功夫,认真思考,就能认识和把握先天具有的善性。养心、求其放心以存心 : “求其放心”,即找回已放失的善性。“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 心而已矣。”(告子上) 所谓“养心”,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

36、也就是说,“养心”的最佳方法是减少物欲。 所谓“存心”,即保存天赋的善端。因为人们固有的天赋善端具有“操则存,舍则亡”(告子上)的特点,极其脆弱,容易受物欲的蒙蔽而“放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扩充善端 :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公孙丑上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养浩然之气 : “浩然之气”是一种具有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精神的崇高道德境界。朱熹解释为“天地之正气”。孟子指出培养“浩然之气”,首先要“直养而无害”,即以正义去培养它,不能以不正当的行为去伤害它;其次须“配义与道”,即以正义的行动与仁道相配

37、合;第三,要“集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积累正义而不能靠偶然的突击式的正义行为。此外还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要“盈科而后进”(离娄下),即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妄求速成。孟子认为“养浩然之气”是实现人生价值必须的修养。他把“养浩然之气”作为道德修养的目标。在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气节的观念.,反求诸己与舍己从人 : 反求诸己,即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孟子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上)。当行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先要“自反”,即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思想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

38、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离娄上)“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假如发现自己确有不足,当改过迁善;如若“内省不疚”,也无须与人较量,只求俯仰无愧,身正德修。立身处世,凡事都能“反求诸己”,并且能“反身而诚”,则不仅能正人正己,而且可使“天下归之”(离娄上)。“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公孙丑上)。 即舍己之非,从人之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公孙丑上)只有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才能完善自身而成为出类拔萃的圣贤。他非常赞赏子路闻过则喜和

39、“禹闻善言则拜”的作法,谴责当时有些人知错不但不改、反而千方百计为之辩解和开脱的行为。,4.民本思想,重民思想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他看到民与民心是天下得失的决定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离娄上)同样周朝的“幽”、“厉”二王亦是因为“暴其民”,导致“身危国削”、“身弑国亡”。“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民是国家的根本,得到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稳定和发展,反之则不能逃脱覆灭的命运。 孟子还认为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战争的胜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所谓“人和”,即得到广大百姓的依赖和拥护,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40、。在上位者得民心,则“人和”、“多助”;不得民心,则不和、“寡助”。以“人和”、“多助”攻不和、“寡助”,必胜无疑。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滕文公下),就在于他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使“民大悦”,得到了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有“人和”、“多助”的优势。孟子甚至认为只要万众一心,即使手持木棒,亦能打败“坚甲利兵”。,孟子肯定民是立国之宝,“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著名观点。社稷,即土神和谷神,代表土地和粮食,是国家的象征。君,指国君。意思是说,民是最重要的,土神、谷神次之;相对而言,君主最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民为贵”,并不是指民

41、的等级地位比社稷、国君尊贵,而是说对于国家的稳定、巩固和发展,民的作用比社稷和国君重要,是对民的重要性的肯定和强调。孟子进一步解释说:“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尽心下)在孟子看来,国君与土谷之神都可以“变置”更立,惟有民不能失去,所以民为至重,是立国之本。,立国之本,5.仁政思想 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其经国治民的基本方针。民本思想是促成其仁政思想的直接因素,性善论是其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 从民本思想出发,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当政者为政治国,必须关心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改善民的生活,以争取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仁政

42、才是争取民心归附、统一天下的惟一正确之道,所以经国治民,必须实行仁政。 从其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统治者只要将此心“扩而充之”,推广开来,“举斯心加诸彼”(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具体实施到行政措施之中,即为仁政。他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由此他认为实行仁政是简易可行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经济上,首先要“制民之产” 所谓“制民之产”,即给民规定产业,予民“恒产”。恒产,指足以维持生计的固定的私有产业。“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梁惠王上)。 “五亩之

43、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其次,要“不违农时”,保护农耕,促进生产的发展。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梁惠王上)第三,“薄税敛”以减轻百姓的负担。需要注意的是,孟子虽然主张“薄税敛”,但并不提倡无限制的削减。另外,孟子还特别对商人有所关注。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公孙丑上),军事上,主张以德王天下,反对兼并战争 “以德行仁者王,以力行仁者霸。”(公孙

44、丑上)极力反对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他斥责当时所谓的“良臣”为“民贼”,他认为为臣之责在于引君向道和志于仁 。孟子所反对的是“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尽心下)的兼并战争,并非反对一切战争。他强调统一天下,必须修德行仁、解决百姓的痛苦,争取百姓的支持和归附。 在教育上,要设庠序学校教民“明人伦” 孟子提倡对民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上)他主张设庠序学校以教民孝悌,使民“明人伦”,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的道理;使老有所养、幼有所归,君臣上下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乡党邻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滕文公上)。如此则社会安定

45、,天下太平;倘若强敌来犯,“可使制梃以挞”其“坚甲利兵矣”。,在组织上,要尊贤使能,使俊杰在位 所谓“尊贤”,他说:“用上敬下,谓之尊贤。”(万章下)即在上位的人要恭敬、尊重在下位的有才德之士。具体做法是:首先要真心诚意“待贤人以恭”,不能流于形式。如果对待贤人“食而弗爱”、“爱而不敬”,就是“豕交之也”、“兽畜之也”(尽心上)。其次,见贤士要致敬尽礼。再次,要虚心向贤德之士学习、求教。“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公孙丑下) 在尊重贤人的基础上,任用贤人。孟子主张在亲者、尊者无贤可进时,当打破亲者、尊者的局限,任用身份卑微或者关系疏

46、远的贤德之士。“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告子下) 国君只要能不拘一格,举拔贤才,就可使天下贤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公孙丑上)。,在文化娱乐上,要与民同乐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众。” 孟子进一步向齐宣王指出,王如“好鼓乐”、“好田猎”,却不“与民同乐”,就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它为百姓所厌弃和憎恶;反之,“与民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由此,孟子主张在上位者应当与民同欢乐、共忧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

47、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列国纷争、天下扰攘的乱世,虽不被统治者欣赏和接受,未能付诸实施,但一直为后世儒者奉为理想政治。受其影响,两汉以后,一些开国之初的有道明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民生疾苦,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意减轻百姓的负担,与民休息,使民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6)辟异端以捍卫孔子之道 战国时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学说受到其他学派的冲击和訾议。其中,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学派和杨朱学派、墨翟学派的影响和势力较大。 批许行:许行是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代

48、表人物,主张“君民并耕”和“市价不贰”。对“君民并耕”的批判:许行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滕文公上)孟子指出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各种生活物品必须由各种行业来提供,并且“劳心”、“劳力”也存在着分工与合作。对“市价不贰”的批判:对于商品的价格,许行主张:“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滕文公上)孟子指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佰,或相千万。”(滕文公上),距杨墨 :杨,指杨朱,战国初哲学家,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视个人生命

49、的保存;反对别人侵夺自己,也反对侵夺别人。孟子评价杨朱学派的作风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尽心上)认为这是极端利己者。 墨,指墨翟,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是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主张“兼爱”、“交相利”。提倡“爱人”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只要能“利天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孟子评价墨家学派的作风是:“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尽心下)认为这是极端利他者。,墨 翟,四.历代孟子研究概况,战国时期:由于孟子的王道思想、仁政主张,被当时欲霸天下、急功近利的统治者视为迂腐,未被采纳,其本人也一直不受重用,秦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实行了“焚书

50、坑儒”的政策,孟子一派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徒党尽矣。”,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取得正宗地位,孟子亦逐渐为人们所尊崇。见于史书记载的著述有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程曾的孟子章句、郑玄的孟子注、刘熙的孟子注,高诱的孟子章句;但现今尚存的只有赵岐孟子章句,其他各书均已亡佚。因此赵岐的孟子章句成为今存最早的孟子注本。该书条析孟子内篇七篇章节句读而串释其义,每篇分为上、下,凡十四卷,二百六十一章。书前有总序,称孟子题辞。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儒家发起了大胆的攻击,在他的批儒专论论衡中,有一篇刺孟,对孟子的一些言行进行了讥刺。 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儒家经学出现了衰落的趋势;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