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8621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PPT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读,二理,三思,四用,2009届一轮复习提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结构与知识要素、要点:,建设道路,50-70年代,【理】,实践活动,经验教训,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新时期,伟大转折:,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从计划到市场,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程,内容、作用、关系,过程,意义,史实,意义,内容,意义,【思】,探究:结合必修一第八单元第3课、必修二P38-40正文及材料,简述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在中国建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起步的)?有何历史意义?,一、有关“50-70年

2、代”的二组问题:,奠基:,保证:,全国大陆的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实现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实现过渡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思】,探究:结合必修一第八单元第3课、必修二P38-40正文及材料,简述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在中国建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起步的)?有何历史意义?,意义:,基本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基本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结束了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实现了过渡,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方式与步骤:,提出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步骤,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发展的道路,基本实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确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企业的方针,走私营企业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即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即公私合营发展的过程,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有关“50-70年代”的二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思】,探究: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有何得失?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一、有关“5

4、0-70年代”的二组问题:,得失:,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一化三改造”),主要实践活动及经验教训,1953年,依据总路线制定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1957年,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工矿业建设尤为突出。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思】,探究: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过程中有何得失?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一、有关“50-70年代”的二组问题:,得失:,1956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主要实践活动及经验教训,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会后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文革”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思】,探究: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有何得

6、失?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一、有关“50-70年代”的二组问题:,经验教训:,主要实践活动及经验教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片面夸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客观规律。调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脱离生产力实际。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思】,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是什么?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二、有关“伟大的历史转折”的一组问题:,伟大的历史转折,内容:

7、,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行政治经济方针: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思】,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是什么?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二、有关“伟大的历史转折”的一组问题:,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8、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是继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之后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伟大的历史转折,【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探究之一:结合P46-47正文及材料,概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进程。,农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两省的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随后,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城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国有企业经

9、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1984年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家在大中型企业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则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企业的步伐。,经济体制改革,【思】,1978年特大灾害后,凤阳人走四方更是达到了高峰,但有一群人不愿坐等饿死,他们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他们就是凤阳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农民。1978年11月24日晚上,小岗村西头

10、,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个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召开了,会议主要是研究分田单干。他们采用了抓阄的方式,分牲畜、农具,又迅速丈量土地,艰难地迈出了分田到户的第一步。,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探究之二:依据上述材料,结合P46-47正文及材料,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指出其主要内容。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原因: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

11、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到1978年,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部分农民和地方领导大胆进行改革试验。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成就: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问题:改革后依然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

12、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把土地的使用权剥离后,以土地承包的形式还给了农民。使劳动者的责、权、利紧密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没有破坏土地的社会主义性质公有制,从而把集体所有和个人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伟大创造,独具中国特色。,探究之三: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看法。,经济体制改革,【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经济

13、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探究之四:概述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结合教材,归纳其主要内容(措施)。,措施:,管理体制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探究之一: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A、创办经济特区 过程:1980

14、年,中国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作用: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史实:,【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对外开放,探究之一: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B、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1988年,国务院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点: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

15、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史实:,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对外开放,探究之一: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1985年以后,国务院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史实:,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

16、题:,对外开放,探究之一: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时间: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目的: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作用: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史实:,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对外开放,探究之一: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7、,特点:,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其形成,标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探究之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概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思路的提出:改革开放后,开始踏上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征程。1992年南方谈话,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理论的提出和完善,目标的明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

18、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完善: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体系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探究之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概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主要措施:为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采取了 P56五方面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结果: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19、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目前,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配置,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体制的建立,【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探究之二: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阅读教材P57“历史纵横”材料,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行政手段,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后者: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区别,使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

20、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意义,【思】,三、有关“新时期”的三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探究之三:阅读下列材料,“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是怎样出现的?其为现代化建设提出哪些创见?,结束文革,邓小平恢复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创见:,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

21、”带来的重重困难之中,人们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严峻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国人对这个重要命题做出回答,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出现。 复兴之路解说词,材料二: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记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把鸡蛋随便地放在覆盖着稻穗的田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可见这块田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均摘自人民日报(195

22、8年8月13日),材料一: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农村、军队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日夜苦战。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材料三:福绥境北起西直门南小街,南至安平巷,是一条南北向胡同。在南口有一栋居民楼叫福绥境大楼。是1958年利用建造人民大会堂剩余的建筑材料修建的。与其他居民楼不同的是,这幢大楼地下室设有巨大的厨房和食堂,而各户内则不设厨房。,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主要表现

23、,并谈谈你对这些历史现象的看法。,大跃进:大办工业(钢铁),大办农业(粮食);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加入人民公社,一切财产在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自留地、家畜、果树等全部归公社所有,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现象:,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风潮。,表现:,看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所致。,经济建设的发展

24、和曲折,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原因:,大会基于对国内形势和社会矛盾变化的正确分析,确定了当时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又正确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一元化的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外开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

25、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经营方法。,阅读教材P45正文,归纳有关“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造成上述材料现象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办法。,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

26、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都要听北京的。,根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办法:采取措施(具体措施略),增强企业活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依据材料,“这个目标”是的是什么目标?这个决定是哪些次会议的决议?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议:十四届三中全会。措施:略。,

27、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换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有的人担心特区会变成旧中国的“租界地”。中央对这个问题明确表态是在198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记要明确地提出,,“这些疑问是没有根据的。

28、我国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内全面行使我国国家主权,这和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租界、殖民地在性质上根本不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特区是扩大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的比较成功的好形式。对我国来说,特区是我们学习与外国资本竞争、学习按经济规律办事、学习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学校,是为两省甚至全国训练和造就人才的基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特区性质的看法。依据材料,分析创办特区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特区性质的看法。依据材料,分析创办特区的现实意义。,看法: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

29、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人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综合体,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本质的区别。意义: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在大规模、高强度、快速度的开发建设中,浦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并顺利通过APEC会议的世纪大检阅。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浦东,浦东巨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