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8736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学概论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类学概论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类学概论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类学概论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类学概论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学概论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学概论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ppt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十一章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性别与社会性别婚姻与家庭,2,第一节 性别与社会性别,性别与社会性别 性的禁忌与理念 社会性别理论要义,3,一、性别与社会性别,性别(sex),称之为“自然性别”或“生理性别”,是指与生殖直接有关的解剖、生理、行为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不同生理结构的“男人”(male)或“女人”(female)。,4,从民族志的材料看,任何社会对生理上的男人和女人都有不同的社会期待,因此“性别”过程是社会文化过程。相应的英文术语gender以译作社会性别为宜。这是指不同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为准则、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等,5,二、性的禁忌与理念,婚姻与家庭是最为

2、普遍的固定男女性关系的形式。乱伦禁忌(incest taboos) 民间对性的看法可以说不同文化的差异很大,6,三、社会性别理论要义,统的历史研究方法是以男性活动为中心的,妇女的活动则通常被忽略。20世纪70年代,“性社会性别制度”概念的提出,对西方的妇女研究有重大的促进和发展的作用。女性主义者强调应将生理性(biological sex)和社会性别(gender)加以区分,7,性别不仅包括生殖器功能、生殖过程的生物学原理,又涵盖作为符号系统的生殖系统相关的复杂信仰性别实质是人类学理论分析的一种话语,它建立在人类生殖的基础上,旨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理解和划分女性和男性之间的综合差别。,8,解释男

3、女两性不平等理论这一社会普遍现象,主要有三种二元论的解释方法:自然(nature)与文(culture)二元论作为内外对立的家庭(domestic)与公共(public)二元论生产(produce)与再生(reproduce)二元论,9,后现代女性主义研究社会性别分为两大观察视角,即唯本论(本质论)者和构成论者。唯本论者(本质论者,essentialists)继承和修正了传统女性主义的理论,以结构主义和实用方法重新探讨女性解放的可能性,以社会性别分工、阶级、男性中心、男权理念、女性受压迫地位、父权属性等为研究的中心题目,着重探讨两性不平等的根源。由于她们基本上承认男女是两个相对立的范畴,因此被

4、归为唯本论。,10,构成论者(constructionalists)以解构主义为目的,否认有男性和女性的观念,认为两性平等观念是男权思维逻辑的延续,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女性受压迫的问题。构成论者结合社会意识形态,批评性别二分法结构和思维习惯,批判社会关于男性女性的话语建构,认为父权制(patriarchy)不足以被总结为普遍的现象和经验,而只是某些社会的经验现象。,11,第二节 婚姻与家庭,婚姻家庭及其分类亲属称谓 继嗣群居处原则,12,一、婚姻,(一)婚姻与权利 婚姻(marriage)是排除了杂乱的性交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制度。从最初的人类婚姻形态看,凡有婚姻制度存在的地方,就必定有对性关

5、系的限制。它规定了某些特定的男子与某些相应的女子彼此之间可以有被社会承认的性关系,从而也就排除了另一些人,使其处在这种被认可的性关系之外,13,利奇认为婚姻确立了如下的权利:确立一个女人的孩子的合法父亲;确立一个男人的孩子的合法母亲;使妻子获得对丈夫性关系的独占权;使丈夫获得对妻子性关系的独占权;给予丈夫部分或全部占有妻子家内劳动和其他劳动的权利;给予妻子部分或全部占有丈夫劳动的权利;给予丈夫部分或全部占有属于妻子的财产的权利;给予妻子部分或全部占有属于丈夫的财产的权利;建立一个为婚内所生子女利益的共享基金;在丈夫与妻子的兄弟们间建立具有社会意义的姻亲关系,14,(二)婚姻是一种适应策略 作为

6、这种制度化的性的结合的婚姻,其发生与存在的理由似乎和人类生物社会适应的策略联系着性别分工,15,(三)常见婚姻规则交表婚和平表婚 交表婚(crosscousins)即一个男子可以娶舅父之女或娶姑母之女为妻。平表婚(parallel cousins)是指一个男子与父亲兄弟的女儿或者母亲姐妹的女儿结婚。交表婚和平表婚又都可以分为父系与母系。,16,(四)婚姻的交换意义在小规模社会,缔结婚姻男女的背后都有宗姓群体在支撑,群体联盟的意义表现在“不是男人和女人结婚,而是土地与土地结婚、葡萄园与葡萄园结婚、牛群与牛群结婚”,17,缔结婚姻的双方群体交换物质资源,聘礼(bride price or brid

7、e wealth) 指新郎或其家庭为了获得与新娘结婚的权利而支付给新娘家里的补偿,含物品、金钱等。在少数地区,新郎用自己的姐妹或其他女性来交换新娘。,18,嫁妆(dowry) 新娘在结婚时得到家里的一份财产,事实上就是新娘提前得到的父母的遗产,这份财产随婚礼会被转移到夫家,19,婚姻并不仅仅是夫妻双方的事,它还关系到本家和姻亲群体之间的重要的社会关系。小规模社会成婚男女背后分别存在的交换群体由习俗规定了可以成婚和不可以成婚的对象范围;大规模社会的男女婚姻选择除了受乱伦禁忌和阶级等的限制以外,小规模社会的那种集团性约束很少。,20,二、家庭及其分类,默多克 “家庭(family)是一种社会集团,

8、以共同的住处、经济合作和繁衍后代为其特征它包括了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其中至少有一对可以发生由社会认可的性关系,以及这一对男女亲生的或收继的儿女,21,(一)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也称小家庭,是由夫妻和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妇关系和亲子关系,具有性的、经济的、生育的、教育的和情感的等基本家庭功能。它对亲属网络的依赖性较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家庭中人际关系简单,夫妻关系和系嗣容易倾向平等,22,(二)主干家庭当核心家庭的一位男性子嗣已婚,在亲子联结系列上的这一家庭结合,称为主干家庭这种家庭形态是与嗣子单独继承制相结合的,通过如此反复,使作为制度体的家庭同家产一起按直系代代,23

9、,(三)扩大家庭或组合家庭如果一个核心家庭的夫妇在他们的直系和/或旁系的家庭扩张方面,总共有两个以上的核心家庭,这类家庭称为扩大(扩展)家庭如果一个核心家庭成为扩大和组合家庭系统的一个部分时,它就难于有更多的独立性,24,家庭形态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个形态并存。在其发展与循环中主要有三个阶段:(1)扩张(expansion);(2)分散与分裂(dispersion and fission);(3)取代(replacement),25,(四)单偶和多偶家庭 核心家庭是属于单偶家庭的一夫一妻制(monogamy),法律严格规定不允许重婚。多偶婚(polygamy)包括一夫多妻制(

10、polygyny)和一妻多夫制(polyandry)两种婚制。,26,三、亲属称谓,(一)亲属称谓亲属称谓(kinship termiology)是亲属制度的一类术语,在某一特定的语言中是一套符号化的词语,标注某人经常是自我(ego)的亲属(通常是“他人”)的特定类型,27,(二)亲属关系是文化的创造 亲属关系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创造,它并不简单地对应于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关系。汉语“亲属”指因婚姻、血缘与收养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又分为血亲、姻亲和配偶。配偶在有些民族中不列入亲属范畴内。而且,在不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中,同样的血缘关系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模式,28,(三)亲属称谓制类别 摩尔根把

11、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亲属称谓制归纳为以下两大类、三种形式:类分式:马来亚式&图兰尼亚式叙述式:雅利安式,29,默多克把世界上所有民族使用的亲属称谓制归纳为六类,每类都用该类的一个典型的民族名称来命名:分类原则依据主要是平辈亲属称谓的划分夏威夷式(Hawaiian type)爱斯基摩式(Eskimo)易洛魁式(Iroquois)克罗式(Crow)奥玛哈式(Omaha)苏丹式(Sudanese),30,(四)亲属称谓制与家庭形态 亲属称谓制与家庭形态密切相关以爱斯基摩式为例,它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重视核心家庭成员的内聚关系。凡属于核心家庭的成员都有专门的称谓,可是对核心家庭以外的亲属,称谓就是概括性的了,

12、父方的与母方的亲属并没有称谓上的区分,31,(五)亲属称谓与态度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原始社会受“血缘纽带”的支配而不是受经济关系的支配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亲属制度由两种完全不同的现实系列组成:称谓制度;他认为称谓制度和态度制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不意味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态度制度:造就了称谓制度的动态结合,行为态度对称谓制度是一种补充的关系,是从属的附加物,32,四、继嗣群,(一)继嗣和继嗣群 继嗣(descent)是指两代以上的亲子关系(affiliation),而且这种联系为该社会所认可。所谓继嗣群(descent group),通常是指根据继嗣原则组成的一群由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血亲。,33,继嗣

13、,有单系继嗣与复系继嗣之分。单系继嗣:只依男性或只依女性血缘单一的线来计算父系和母系两种单系继嗣最为常见。两可系继嗣 :这些继嗣群体不强调亲属关系只能追溯到单一的性别,并且身份归属不是一出生就指派好的,34,(二)亲属称谓制与继嗣群 亲属称谓制与继嗣群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比如说,爱斯基摩式称谓制反映在亲属称谓制上的特点是:(1)自我(ego)的核心家庭内部成员的称谓是有专称的名词(2)核心家庭以外的亲属称谓没有父方、母方的区分(即继嗣规则是双边的)。,35,五、居处原则,(一)居处模式规则选择从父居从母居,36,(二)居处模式类别各种文化里的居处模式有如下八类 :新居(neolocali

14、ty):与夫妇双方的亲属分开单独居住;双边居(bilocality):轮流同丈夫的和妻子的亲属居住;两可居(ambilocality):一些夫妇选择同丈夫的亲属居住,其余夫妇同妻子的亲属居住;从父居(patrilocality):同丈夫的父亲居住;从母居(matrilocality):同妻子的母亲居住;从舅居(avunculocality):同丈夫的母亲的兄弟居住;从姑居(amitalocality):同妻子的父亲的姐妹居住从妻居(uxorilocality):同妻子的亲属居住(以上居处模式中的几种可与从妻居结合);从夫居(virilocality):同丈夫的亲属居住(以上居处模式中的几种可与

15、从夫居结合)。,37,复习思考题,1谈谈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别和联系。2什么是自然与文化,家庭与公共,生产与再生产二元论?什么是唯本论和构成论?3什么是婚姻?聘礼与嫁妆在婚姻中有何意义?4什么是家庭?如何理解常见的家庭类型及其变体?5谈谈你对氏族、世系群、宗族等概念的理解。6如何认识人类的亲属称谓制?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人类家庭居处模式的认识。,38,推荐阅读书目,1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芬兰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美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北京:三联书店,5郑振

16、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6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8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修订版, 第十一章(胡鸿保著).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9Robin Fox亲属与婚姻台北:黎明出版公司,1979,39,10JCarsten and SHughJones(eds). 1995About the Hous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1EEvansPritchard1951Kinship and Marriage Among the Nuer. Oxf

17、ord:Clarendon Press12LeviStrauss1969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Boston:Beacon Press13Ladislav Holy1996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Kinshipondon:Pluto Press14Adam Kuper1982“Lineage Theory:A Critical Retrospect”,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82(11),pp7195,40,15Carol MacCormack and Marilyn

18、 Strathern1980Nature,Culture and Gend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6RMCNetting and RRWilk(eds). 1984Households: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Studies of the Domestic Group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7Robert Parkin1997Kinship: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Concepts xford:Blackwell P

19、ublishers Ltd18BurtonPasternak,Carol REmberand Melvin Ember1997Sex,Gender and Kinship: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19Michael GPeletz“Kinship Studies in the Late TwentiethCentury Anthropology”,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5(24),pp34337220MZRosaldo and Louis Lamphere(eds). 1974Woman,Culture and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