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征.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5990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4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学概论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类学概论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类学概论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类学概论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类学概论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学概论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学概论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征.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六章 田野研究的特征,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研究性质和田野伦理,2,第一节 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田野工作确立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3,一、田野工作确立,(一)早期进化论的田野工作地质学家通过田野工作发现地壳运动漫长、均衡而渐进演变的证据,由此判断地球的年龄应该是数百万年,而不是宗教典籍上的数千年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田野工作中提出了著名的生物进化论,4,(二)早期田野工作点评考察世界各地土著具有认识人类进化线路上的阶段类比意义;人类学家到异地民族中做田野考察有益于获知自身文化的往昔历史;早期人类学家田野考察的发现明显带有民族文化优越感的烙印,5,(三)确立驻在式田野工作 田

2、野工作是民族志收集的主要途径,是人类学面对多样性文化建立比较理论的基础;人类学家不断处在对他文化的多面向认识、寻求法则、诠释与建构的过程中,同时也加强了对其自身文化的理解,以及推进对人类整体性综观的学术积累,6,二、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田野工作既包含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包括作为人类学研究理论的各种原则假说及其价值,以及研究者用于解释资料和得出结论的准绳或标准,7,(一)主位与客位主位(emic)和客位(etic)分别源自语音学中“音位的”(phonemic)和“语音的”(phonetic)。主位客位由美国语言学家派克(Kenneth Pike)首创于1947年。人类学者马文哈里

3、斯在1979年的文化唯物主义一书中将之借用到人类学研究之中。,8,人类学中的主位概念是指研究对象自己对事情的解释,客位则是人类学调查者从自身出发对事情的解释主位研究强调的是从文化内在的角度分析、理解事件,客位研究则强调文化外部的立场和解释,9,(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人类学者的田野点从简单社会转向复杂社会时,如何应对复杂社会的研究的挑战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命题。大传统和小传统分析框架是解答这一问题的重要研究路径之一。,10,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对墨西哥尤卡坦州乡村和都市进行研究时,比较了封闭同质社会与变动异质社会的区别,开创性地使用了大传统(gr

4、eat tradition)与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的分析框架,11,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本意指少数有思考能力的上层人士创造的文化系统是大传统,而下层农民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社会风习是小传统。,12,所谓大传统指的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大传统反映的是都市知识、政治精英文化。小传统则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这些“俗民文化”(folk culture)被认为是具有保守价值的观念形态,是封闭的,13,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一方面固然相互独立,另一方面也不断地相互交流。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来看,后者是前者的源头活水,大传统最

5、后又必然回到民间。由于古代中国的大小传统是一种双行道的关系,因此大传统一方面超越了小传统,另一方面则又包括了小传统,14,(三)小规模社会与大规模社会1小规模社会研究传统上,人类学者主要关注非工业化的小规模社会(smallscale society),这种社会往往社会同质性高,有简单的技术与经济,社会关系比较简单,与外界联系较少,15,小规模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之首选。早期的人类学者的研究主题主要是北美印第安部落和保留地、海岛部落,以及人口规模较小的乡村社会,16,2大规模社会研究随着世界经济、交通、通信、媒体和旅游等的飞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其后,传统的部落社会和小农社会

6、都发生了急剧的变迁。主要体现是有了地理面积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除了少数穷乡僻壤之外,绝大多数部落与农耕区都更多地卷入了国家掌控、税收和市场经济的联系之中。,17,传统的乡村可能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城乡连续体的一个部分,这就促使人类学学科的田野工作范围有扩大选择的需要与可能。人类学已经开始扩大到大规模社会的调查研究,18,在现代国家中,以民族志的方式做社区研究(community studies)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在当代世界与历史向度中的经济文化适应性和参与程度的样本仍然需要基于民族志原则的个人的、直接的以及带有情感的观察,19,第二节 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问题研究过程研究,20,一、问题研究,既可以

7、是人类学传统的和常见的论题,如宗族、信仰、道德、权力、关系;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酗酒、吸毒、艾滋病传染途径等社会问题。,21,人类学者带着某一特定的问题做田野工作,在调查中主要收集被认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民族志资料。这类问题研究可以通过区域的田野调查寻找人类学的理论切入点,从而以一个独立学科的视角讨论问题,获得结论与建议,22,须避免发生如下情形:其一,只关心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要素,忽略对间接相关问题的注意,如是,被删节要素对主题的影响与干预就会被忽视。其二,单一理论的套用,会使问题之解答过程丢失不同的理论视角和观察视角,从而使结论孱弱且不够全面。,23,二、过程研究,过程研究:是人类学对社会文化

8、变迁这一学科主题有远见的参与观察设计与实践,是指从人类学研究方法上思考和把握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研究;对原初调查点的重访、回访研究(repeated visits,return visits),以及对一个或一组田野调查点及其周边地区的长时段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等。,24,(一)过程研究的特点 社区观察的结构性系统性多元问题研究倾向,25,(二)过程研究的常见类型之一 田野研究者本人反复性地回到自己的原初调查点的重访研究,以及他人(例如他的同行和学生等)访问有案可查的人类学先驱者的调查点的回访研究。以上重访、回访研究类型大多前后时间间隔较长,属于人类学长时段的过程研究

9、选择之一。,26,所谓长时段过程研究的间隔并非是固定的,而是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经历过某些变故的社区的再研究,刚好切中人类学的社会文化变迁的主题。,27,(三)过程研究的常见类型之二预先设定的反复性定点或多点(one field site or multisites)的长时段(定期或非定期)田野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譬如,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田野研究项目通常具有这种研究设定,28,以人类学田野研究的独立性与合作性研究特点考量,以上重访、回访式的田野研究是以个人的与独立的研究为多现代大型研究项目的重复性访问设计一般出于集体项目之主旨,涉及人类学家的自身人员分工合作或跨学科人

10、员(含人类学家)的分工合作,以群体的研究为多,29,第三节 研究性质和田野伦理,理论预设和假说确定研究性质与对象,30,一、理论预设和假说,所谓理论预设和假说(hypothesis)是根据对问题的了解,对事物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互相联系做出的初步判断性设想,来说明某种社会现象假设提出后,还需得到实践的证实,31,在理论预设和假说的构筑过程中,人类学原有的理论、概念的学习和梳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学习人类学已有的理论和假说,才能知道哪些问题已经有了相应的解释或田野结论,或者明白这些理论的适用范围,才能对日常生活的现象提出新的假设。,32,田野工作之前的假说和预设性解释框架也经常被复杂的社会文化现

11、象所否定,呈现出论文最终的结论不同于当初的假定,显示出田野工作对人类调整自身认识过程的价值与不可替代性,33,二、确定研究性质与对象,(一)确定研究性质 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和诠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探索性研究主要用于发现并提出假设,以及描述和阐释那些难以理解的主题诠释性研究则主要包括理论预设或假说的验证环节,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包括对探索性研究中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34,(二)确定研究对象 确定研究对象是一个过程。起初,人类学者通常需要了解田野调查点的背景资料。通过查阅地方史志、报道、游记等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获得该地区的自然环

12、境、气候条件、交通情况、物资供应、族群背景和历史事件等一般情况,35,人类学者还需要掌握前人对该地区的主要研究成果。随后,研究者要对在该区域工作的可行性有所了解,包括健康、安全、许可、研究是否恰当等因素。当满足上述要求后,人类学者就可以确定其研究对象,36,三、田野伦理 伦理(ethic)问题可以说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田野工作中和发表田野研究成果时存在的许多伦理问题应该时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37,人类学田野研究中存在着四种相互冲突的义务: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对自己在当地的学术合作伙伴、对自己所属的专业学术群体以及对自己所在大学的人文学科,38,从田野研究的人类学者对以下不

13、同的对象承担着责任:(一)对研究对象的责任人类学者通常采用匿名的办法以保护研究对象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在田野调查中,人类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肖像权、研究成果受益权等一系列权利和权益方面的伦理问题。,39,(二)对研究资助者的责任在人类学中,常见的资助研究类型是专项研究(proprietary research),其研究目的包括学院式的学术目的和直接应用性的目的对其研究成果的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影响,包括对研究对象的受益情况和危害情况作出评估,以决定专项研究成果发表的范围与限定。,40,(三)学术责任人类学者在从事田野工作时有着学术研究者这一身份责任。对于人类学学科的义务、

14、对于人类学同行的义务、对于学生的义务以及对于公众的义务。人类学者的研究行为和研成果必须满足学术评审委员会的种种要求;,41,人类学者在田野调查和作品发表时有责任维护他们的学科的诚实和声誉;人类学者应该尽其所能为后来的田野工作者创造条件,以便他们能够继续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人类学者应该能使同行、学生、公众合理地利用他的田野资料和研究成,42,人类学者在从事田野研究中的上述几种责任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人类学者应如何面对呢?人类学的职业责任要求人类学家首先要保护研究对象,即使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也必须首先考虑研究对象的个体利益。人类学家必须竭尽全力保护他们的人身、社会和心理福祉,维护他们的尊严和隐私,43,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2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有哪些?3谈谈你对主位和客位、局外人和局内人的理解。4怎样理解家园人类学?5何谓小规模社会与大规模社会?6何谓问题研究与过程研究?7如何理解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理论预设?8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伦理责任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