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精品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93646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3.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居秋暝》精品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山居秋暝》精品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山居秋暝》精品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山居秋暝》精品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山居秋暝》精品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居秋暝》精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居秋暝》精品ppt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 人 小 传,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山西永济)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主要是山水田园诗,其诗与孟浩然齐名,称“王孟”。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他不仅写下诸多绝妙的诗句,还善于属文、作画,同时对音乐也十分精通。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政治诗、边塞诗、山水诗是盛唐诗歌的三种主要题材。从诗的风格流派来说,大

2、致可分为两派一派为边塞诗人,而另一派是田园诗人。田园诗人,顾名思义,是以写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为主的,并较常用五言诗的形式。能反映出当时上至社会情况、民族意识,下至诗人积极用世的怀抱、消闲度日的情绪。王维的田园山水诗,风神潇洒,寄兴高远,写景状物,形神毕肖,为田园山水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他在田园山水诗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他描写的田园山水诗,细腻生动,苏轼称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田园诗,山 居 秋 暝,王维,学习目标,1、初步熟悉王维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2、通过联想和想象,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

3、芳歇,王孙自可留。,把握节奏,诗歌朗诵,一.诵读指导,解题:山居秋暝,山居:作者晚年居住在蓝田的生活。暝:晚间。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二、注音注释: 暝(mng):晚。 空山:幽静的山。 喧(xun):声音喧哗。 浣(hun)女:洗衣服的女子。 随意:任凭。 歇(xie ):凋落,凋零。 王孙: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 是诗人自称。,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

4、孙自可留。,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刚过,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松间,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流淌。,洗罢衣服的姑娘们嬉笑欢语经竹林回家,顺流而下的鱼船使水面上的莲叶也摇动起来。,经春的花草,任凭它们凋谢枯萎,我却要留下享受这大自然无限的风光。,暝:晚,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依示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几幅图画。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示例: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

5、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

6、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首聯,空山 -寂静的山。形容山间空旷宁静,空明洁静。新雨后-刚下过雨之后。晚来秋-晚上天气寒凉,更有秋意。,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 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讨论,“空”字有什么特别的含

7、义?你能联系王维其他含有“空”字的诗歌吗?,分析:“空”是寂静空旷的意思,诗人借“空”抒发归隐情怀。,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zhi)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菁苔上。,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为读者描绘了怎样的境界?,明月 松 清泉 石,幽美、清新、明净,动静结合、远近结合,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选取了哪些意象?,竹 浣女 莲 渔舟,这种热闹,正是为了反衬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及鸟鸣涧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味出一种和平恬

8、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颈联的词序怎样调整才符合语言习惯?,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或者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1. 押韵的需要;2.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遮于莲叶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3.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生活美。,两联都是写景,描写对象有何不同?,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山村的自然美清新、宁静浣女、渔舟村民的生活美淳朴、善良、闲适、安乐景、人和谐统一,风景清幽、民

9、风淳厚: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思考:颔联、颈联写了哪些景?有何特点?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动静、试听、视角等方面考虑)?,分析:写了明月、松、清泉、竹、浣女、渔舟,这些景物清静,幽美,明洁,体现了诗人归隐的情怀。运用了动静结合,试听相兼,俯仰结合,先声夺人的手法(诗中有画)。,诗人为什么要选取“松”、“清泉”、“竹”这些物象来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分析:这些物象象征诗人高洁的人格,体现了诗人追求高洁理想的境界。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意象: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包括人、物、景、事。,意象:松,挺拔,傲霜凌雪,坚强不屈。,寻隐者不遇 贾岛松下问童子,

10、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咏 松 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象:清泉,洁净,高洁,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泉。 王维赞贤士语,意象:竹,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咏 竹宋文同(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尾聯,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本意思是停止,在这里是指凋零。王孙-指诗人自己。或贵族的子弟,也就是贵公子的意思。,闲游的贵公子啊!春天的美好景致虽已不再,但山中秋景自有另一番味道,还是值得留下来细细品味的呀!,在这样的地方-有明月、清泉,有松竹、有莲,还有纯朴的渔夫、天真的浣女,

11、纵使春天的花草已经谢了,想远离官场、远离尘嚣,想亲近大自然,这儿无疑是个世外桃源,王孙大可留下来,也正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故他在末句表明决意隐居,长居山中。所以尾联是王维的体会,也表达他的理想。,“王孙”指谁?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此联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学习尾联,思考:楚辞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句子。王维却认为“王孙自可留”。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分析: 居山生活的美好让王维产生了

12、向往之情,所以他说“王孙自可留”,其实是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追求。“留”与句首“空”相呼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间 、地点、天气,静景:月、松、泉、石,动景:浣女归、渔舟下,诗人愿望,理清文意,这是一首描写秋日夜景的诗。,感官描寫,首联先从“触觉”入手,由清凉的感受,说明秋意的怡人。,颌联则是“视觉”的描写,皎洁的明月,映照入松林,清澈的泉水,流过溪石发出潺潺的声响。,颈联是“听觉”的描写,先由竹林传来的笑语,引起读者的好奇,原来是洗衣的妇女回来了。,尾联则又是“听觉”与“视觉”的描写。,在这宁静亲切的气氛中

13、,诗人说出他心里的想法:尽管这儿没有明媚的春草,但怡人的秋日山居,真是值得王孙公子留连!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说:尽管这没有什么功名富贵可争取,半闲适的生活,更值得王孙们用心品尝啊!,与多数诗人的“悲秋”作品相比,王维的这首诗语言风格有何特点?,山居秋暝这首诗以精确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秋天傍晚新雨后的山村景色。勾勒出一幅幽静清新的美好图画。自古写秋景的诗,多为悲秋之作,而在王维笔下则欢快明丽,充满生机和活力。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王维山水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清新、明丽、蕴蓄,饶有情致,富有生气。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予以刻画,构成优美的意境。同时,作者又善

14、于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态和音响,把画面、声响、动作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使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思想感情,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

15、为题材诗歌。,回顾:你知道的边塞诗有哪些?还记得其中的名句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宋)欧阳修渔家傲,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16、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常见的乐器及曲子: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奇异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其它常用词语,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壮美、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

17、,以身许国的壮志。,王昌龄,字少伯,汉族。唐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二年(734)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与李白、王维、高适等人交游酬唱,诗名轰动一时。擅长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诗家天子王江宁”。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基本解读,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在黄沙滚滚的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思考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

18、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思考2: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责任感,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衬托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思考3:三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三、四两句由情

19、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用典借用典故,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重难点分析:,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明确:“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地之景:荒凉,忧国思归之情:深切,久戍之苦:残酷,破敌之志:豪

20、壮,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小结,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直抒胸臆,是显志,是歌颂。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精炼。,登高,人称“诗圣”,文为“诗史”。,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

21、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 (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杜甫生平,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 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2.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涉世未深),3.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

22、峰),4.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甚至称它是“旷代

23、之作”。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因病戒酒不举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写了什么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迅疾的秋风寒冷;高

24、远的天空渺小无助;哀鸣的猿啼悲凉;冷落的小岛凄清;水落而出的白沙苍凉;低飞盘旋的水鸟孤独无依。这些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苍凉雄浑,又肃杀凄清的意境。感情:孤独凄凉、渺小无助,大家想象一下, 首联中的“飞鸟”,应该是一只在什么处境中的鸟?,鹰击长空,鸟鸣山更幽,活力和朝气,悠闲自在,孤独苦闷的飞鸟,联想,渚清沙白鸟飞回,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想到什么?(联系诗人此时此地此情此境展开联想。),时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终年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他55岁,日薄西山,岁近迟暮。,地点:夔州长江边,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

25、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 悲秋:时之凄惨。 常:久。作客:客居他乡。 百年:年暮垂老。多病: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此时却是异地独自登台。,颈联,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尾联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

26、酒杯。,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2)苦,是什么意思?,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心有余而力不足),(3)“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不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晚年),且浑身是病,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是自己艰难的一生。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颈联字字含悲,尾联点明根由:,究竟悲从何来?,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

27、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悲,写景-融情于景由高到低、对比、衬托,抒情-直抒胸臆,悲秋,社会动荡国运衰微人民苦难,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漂泊无依 凄凉哀伤,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万里漂泊 孤独无依,国难家愁 贫病交加,石头城,“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城,它前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

28、最早得名; 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 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 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 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年(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石头城的历史,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中唐诗人、哲学家文学家。出身浙江嘉兴,自幼好学,博览古今,贞元进士,授监察御史等职。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 九年后,元和十年(815)被召进京,游玄都观,因作诗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权贵,再度被贬,先后任连州(广 东连县一带)、苏州等地刺史。

29、任中体恤民情, 减赋济灾,有不少德政。 长庆元年(821)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 调和县 (安徽和县一带)刺史,在任两年复罢 去。 晚年,因足疾回洛阳,常与白居易饮酒酬 唱,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 尚书郎等职, 世称“刘宾客”。,唐长庆元年,刘禹锡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和州(安徽和县一带)刺史,途中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途经金陵时,漫游了这座六朝古都。诗人登临时,只见空城犹在、物是人非,六朝豪奢繁荣荡然无存。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 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皇室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景物,意境,情

30、感,山:,国:,潮,月,周遭在,围,(空),群山沉寂苍莽,都城冷落荒凉,打,(激情汹涌、,寂寞回,(悄无声息、,来:,去:,江流有意),世事无情),悲凉凄清寂寞神伤,旧时:,酒榭舞楼、彻夜笙歌穷奢极欲、醉生梦死,夜深还来:,旧月多情、依然光顾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今人不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凄清苍凉,河山依旧物是人非繁华易逝好景不存,慨叹,满目疮痍国运衰微,愁闷,一、主题,诗人借描写石头城萧条荒凉的景象,伤悼石头城六朝繁荣的消逝,表达了作者江山依旧、国事日非、繁荣易逝、好景无存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对满目疮痍、国运衰微的愁闷之情。,二、艺术特点,1.景语情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

31、拟人化、情绪化的抒情;,3.浓郁的文学感、厚重的历史感;,课堂总结,锦瑟,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开成二年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 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 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 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其主要成就在诗 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 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 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李商隐,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

32、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要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作者晚年回首往事,有感于 世路坎坷,遗恨重重,寄 寓了作者怅惘和悲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琴有五十根弦,每根弦都追思青春少年。,我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像庄周梦为蝴蝶一样,我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爱心托付给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着,过去生活的图景如同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这种悲欢离合的感情岂待如今追忆时才有,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思考: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

33、?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四个典故。 一是庄周梦为蝴蝶,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二是望帝魂化杜鹃,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三是南海鲛人的故事,意为梦想和思念破灭后所得的只是满眼泪水。四是传说中的南田产玉的故事,意为梦想和思念破灭后的迷惘。 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落泪,为什么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对锦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诗的标题“锦瑟”,仅为诗篇首句开头二字的客观摘录,并不具主观色彩它既不能概括诗的主题,也未倾注诗人的情感。B.诗篇首尾呼应。首联以锦瑟为喻,暗写诗人自己。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眨眼工夫,我已年届半百;追忆起已逝的青春年华,不禁百感交集,倍觉惘然。C.颔联重在借人物典故来抒情表意用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来表现自己昔日曾沉迷于美好境界;又用望帝化鹃的典故来抒写自己的爱心的寄托和殷殷的思念之情。D.颈联仍化典入诗,寄寓深情借南海鲛人的故事,来形容自己不住流泪的神态;再借“蓝田玉烟”的景象来描绘眼前的幻影:往日的生活依稀可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