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讲解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讲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讲解ppt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讲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第2讲 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重点问题,早期国际分工理论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现实意义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类型,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国际分工主要是指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国际分工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萌芽阶段:15世纪至16世纪形成和发展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 新的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早期的国际分工理论,绝对利益理论和比较利益理论绝对利益理论。绝对利益理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2、研究中提出的。绝对利益实际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超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各国如果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那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好处。,模型说明,早期的国际分工理论,比较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的提出者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目的在于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一国即使生产率在任何一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仍有与他国进行生产分工的可能,并从分工中获得利益。即遵循一个原则: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模型说明,二、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及里昂惕夫反论(一)赫克
3、歇尔-俄林模型E赫克歇尔和B俄林是20世纪上半叶瑞典经济学家B俄林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次引入资源禀赋,从生产要素供给角度研究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理论从交换领域进入生产领域,赫-俄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1)在各个区域内各个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区域际间或各国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2)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3)只有两个区域或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4)两个国家或区域间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即生产函数相同。(5)两个国家或区域中,一个资本较丰富因而利息率相对低,另一个劳动力较丰富因而工资相对低。(6)生产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
4、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效益。,赫-俄模型的基本内容,各种生产要素彼此是不能完全代替的,所以生产不同商品对各种要素在量上有不同的要求。根据商品包含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可以把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这种分工并进行贸易的最终结果导致两种要素在两国间重新配置,使两种要素相对价格分别在两国国内趋同。,国际分工理论,(二)列昂惕夫反论的基本内容,传统上,人们认为美国属于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德国家,因此按照H-O模型原理,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应该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根
5、据投入产出法经验检验结论,与人们这一印象相反。继里昂惕夫之后又有很多学者用此方法对不同国家作了类似的检验,结果千差万别,有的符合赫-俄模型,有的与之相悖,并没有统一结论。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简单的有许多假设前提的抽象模型都无法说明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现实。,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1953年对H-O模型实证检验,百万美元出口与进口替代产品对国内资本与劳动的需求,三、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新要素学说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新要素学说 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
6、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利用人力资本可以解释列昂惕夫反论,新要素学说,研究与开发说 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生产要素。研究是指与新产品紧密相关联的思路、技术、工艺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是指新产品的设计与试制,即新产品的开发与创造。代表人物:格鲁伯、麦赫塔、弗农。1967对于研究与开发型产业的形成,他们认为有三个先决条件:丰富的资金、较丰富的自然资源、高质量的劳动力。再以国内对新产品的旺盛需求为基础,研究与开发要素就会使一国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新要素学说,一般认为,新要素学说一方面受到里昂惕夫反论的刺激而兴起,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哈罗德的启发。哈
7、罗德提出了所谓特殊要素对于比较优势形成的重要性。自然环境的差异;工人人数相对多寡的程度;劳动者质量的差异;从过去继承而来的物质资本、特殊知识、习惯和其他这类遗产间的差异。赫-俄模型只涉及了其中(2)、(4)两种要素,而新要素说则谈到了第(3)种要素,并有了新的发展。无形要素正变得日益重要。,(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侧重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和威尔士提出的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结合起来,认定国际贸易的发生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技术方面存在差距,技术差距的产生与缩小会改变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使其从静态发展为动态,即比较利益
8、从一个或一类国家转移到另一个或另一类国家,一类产品的生产优势从一国转移到另外的国家,国际贸易的格局随之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模型,第一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新产品在美国产生,美国完全处于垄断地位;第二阶段是成长阶段,其他国家开始仿制该种新产品,其他国家劳动成本的优势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就进入到成熟阶段仿制国的产品因价廉而大规模挤占国际市场,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这种新产品的生产完全成熟了,美国已经不具有任何优势,不仅丧失了海外市场,而且大量进口该产品,国内生产趋于停止。这样这种新产品在美国就逐渐衰亡了。,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在创新阶段需要大量科学技术力量的投入,这时的产品是
9、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在成长阶段,技术工艺基本定型,生产线日趋完善,大规模的批量生产需要的是资金投入,因此这时的产品转为资本密集性。当进入成熟期后,技术工艺完全成熟,对技术要求降低,劳动可以弥补资本方面的不足,这时的产品生产已转入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短缺的落后国进行,产品也就成为劳动密集型的了。新产品要素密集度的不断变化,使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所以产品的生产才能在不同类型国家间传递。,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理论,生产要素的概念生产要素的分类生产要素流动性分析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原因生产要素移动的机制与主体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理论,生产要素分析是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础,生产要素,劳动“两要
10、素”:劳动与资本“三要素”:劳动、资本与土地“六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与信息“七要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经济信息和现代教育“九要素”:劳动力、生产工具、能源设施、基础设施、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信息、现代教育和生产管理,生产要素分类,1、从生产要素存在的形态来看:有形要素(或硬要素)无形要素(或软要素)综合要素2、从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来看: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经济信息经济管理(或生产组织,或企业家才能),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分析,1、劳动力:国内和国际间2、资本:资本的自由流动3、技术4、土地:“要素价格均等说”5、经济信息6、经济管理,生产要
11、素国际移动的原因,1、生产要素禀赋在各国(地区)间的差异:生产要素禀赋是指一国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持有量和控制状况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四个方面2、各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经济结构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宏观因素)3、各国(地区)政府的干预:从干预目的分为鼓励性和限制性两大类4、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扩大:从一体化和多样化两个角度,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机制,1、市场机制:价格杠杆2、非市场机制:协调3、生产要素的国际市场为生产要素跨国移动提供了条件和动力要素价格属于使用价格:买方在支付了要素价格之后得到的是要素的使用权,要素的所有权归卖方所有。利息是资本要素的使用价格,利润是管
12、理要素的使用价格,工资是劳动力要素的使用价格,地租是土地要素的使用价格。4、主要生产要素市场类型: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完全垄断的要素市场和垄断性竞争的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主体,直接参与组织或从事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个人、企业、组织或机构分为四个层次(1)不同国家的个人,即不同国家的自然人(2)不同国家的企业或公司,即不同国家的法人(3)不同国家的各级政府机构(4)国际经济组织前两类(1)和(2)属于微观经济合作,后两类(3)和(4)属于宏观经济合作。,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一)生产要素国际移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分析1、生产要素国际间移动对国际贸易的替代作用:改善国际资源配置2、
13、生产要素国际间移动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跨国公司,(二)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分析,1、定性分析(1)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互通有无(2)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3)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2、定量分析使用局部均衡分析法分析生产要素国际移动前后收益的变化,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国际相互依赖是指国家之间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广泛的、一般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国际相互依赖所涉及的范围,即包括国际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相互依赖,也包括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相互依赖,其中,经济方面最为突出。定义(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与发展编辑部): 1.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将因其他国家发生的时间而受到
14、影响。 2.一个国家要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国家的行动和政策。相互依赖是指双向传递或双方面的依赖。,国际相互依赖种类,1、对称与不对称 根据各方实力的差距来:中美2、正向(积极)与反向(消极)根据产生结果区别3、敏感性与脆弱性根据依赖程度4、双边与多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相互依赖的论断,国际相互依赖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经济生活的国际化,生产与消费的世界性,各国、各民族的闭关自守和互不相干必然被对外开放和相互依赖所代替。这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国际相互依赖无界性: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不同,不能妨碍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国家之间的依赖关系性质:国家之间的
15、依赖关系是相互的,而非单面的依附。国际相互依赖的内容:国际相互依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领域的相互依赖,又包括精神领域的相互依赖。,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相互依赖的论断,建立国际相互依赖关系遵循的原则:国际相互依赖关系必须遵循和不干涉内政、尊重民族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原则,这是国际相互依赖关系不可动摇的基础。国际相互依赖的深化与发展,必将导致国际经济合作的顺利发展。,西方学者关于国际相互依赖的主要理论,(一)国际相互依赖的原因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形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于1968年出版了相互依赖的经济 战后国际社会中相互依赖关系产生的原因,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6、1、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各国考虑到了人类共同生存的现实问题,以国只有在不威胁他国生存的条件下才能享有自身的生存安全。2、内政外交的重点发生变化。各国认识到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决不能闭关自守,必须越来越多地进入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去,在对外政策上必须更加开放,积极争取与他国的合作。,西方学者关于国际相互依赖的主要理论,3、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交通、通讯工具的现代化,使国家间、地区间更易于进行广泛的交流,增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彼此接近与了解。4、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与国际机构的出现,促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超出国界而趋于国际化,使资本、技术与劳务等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循环与周转成为一种经常而普遍的
17、现象。5、对现实主义理论的补充与修正。6、经济危机与全球气候变化,(二)复合相互依赖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翰和约瑟夫.奈三个特征:社会联系的渠道多样化多种多样的问题被提到国家间关系的议事日程在存在复合相互依赖关系的地区内,政府之间在解决多种问题时,一般不再以使用武力作为主要手段,复合相互依赖论,提出相应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国际关系中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经济问题而不是安全、军事与势力范围等问题必须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应当放弃你存我往,我存你亡的传统法则要把不同国家结合在“相互依赖网”中,特别是使国家之间在经济命运上相互依赖,以达到减少冲突、维护安全的目的在相互依赖关系的社会中,必须考
18、虑多种问题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要从全球角度去解决问题,共同制定对所有国家都有利的办法,(三)勃兰特委员会的观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发表两份报告北方与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共同的危机:南北合作争取世界经济复苏,(三)勃兰特委员会的观点,1、面临全球性问题:不同政治制度的社会面临着相当数量的共同问题,也可称为“跨制度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消除饥馑和粮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结局就要求各国人民之间实现谅解、承担义务和相互支援,共同寻找解决全球问题的新方法。2、南、北方有着更多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产生合理的解决办法。其中,缩小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
19、,消除歧视,逐步达到机会均等,这些不仅是谋求正义的问题,也是符合各国的自身利益。,(四)“依附”论,主要代表人物: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和埃及的萨米尔阿明等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心”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围”是发展中国家,(四)依附”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最为著名,这一理论把世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叫做“中心”地区),另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叫做“外围”或“边缘”地区)。“外围”国家在经济上处于依附“中心”的不利地位,社会生活条件日趋恶化。“依附”论者主张“外围”国家只有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打破旧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格局,才有可能从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
20、。这种主张没有看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部能动性,也忽视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对有联系又矛盾的国际经济关系现实的否定,其结果必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经济一体化理论,一、关税同盟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范纳、李普西等主要观点: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与动态效果,经济一体化理论,一、关税同盟理论(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贸易创造效果。它由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关税同盟成立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使生产更加专门化,这样,关税同盟中某个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将被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取代。其结果使资源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效益;同时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减少,扩大
21、了社会需求,使贸易量增加,同时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假定A、B、C三国中,A、B两国成立关税同盟。如下页图所示,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成立前:,关税同盟成立后:,关税同盟理论,贸易转移效果在关税同盟成立以前,关税同盟从世界上生产效果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但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前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转移的效果。,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成立前:,关税同盟成立后:,A国钢铁成本$250,C国钢铁成本$100在A国价格$200($
22、100+100%关税),B国钢铁成本$150在A国价格$300($150+100%关税),A国钢铁成本$250,B国钢铁成本$150在A国价格$150,C国钢铁成本$100在A国价格$200,关税同盟理论,贸易扩大效果如前两例,关税同盟成立后的A国国内钢铁价格均比成立前要低。因此如果A过的钢铁需求弹性大于10,则A国对钢铁的需求就会增加。这种需求的增加当然能使A国的钢铁进口数量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果。贸易扩大效果是从需求方面形成的概念,而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则是从生产方面形成的概念。关税同盟无论是在贸易创造效果还是在贸易转移效果下,都能产生贸易扩大的效果。因此,关税同盟可以促进贸易的扩
23、大,并增加经济福利。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减少行政支出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加强集体谈判力量,关税同盟理论,(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主要分析考虑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就业、产出、国民收入、国际收支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又称之为次级效果。关税同盟使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力加强,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获取规模经济刺激投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的流动性加速经济成长,大市场理论,代表人物:西托夫斯基和德纽大市场理论比关税同盟理论又进了一步。共同市场的目的是把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成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励竞争,实现大批量生产等方面的利益。如:中国大陆与台湾,大市场理论,理论核心:1.其目的通过
24、扩大市场才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技术利益 2.依靠因市场扩大化而使竞争激烈化的经济条件来实现上述目的。两者关系是目的与实现目的的手段的关系。,大市场理论,德纽的大市场理论解释:西托夫斯基论述欧洲共同市场产生和发展:积极扩张的良性循环产生大市场大量生产规模转换以及其它的合理化生产成本下降大众消费的增加(市场扩大) 竞争进一步激化,西氏狭窄市场造成的恶性循环,西氏共同市场建成后的良性循环,大市场理论,大市场理论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但仍不十分完备:1.大市场理论所强调的扩大市场后出现的累积的动态过程,并不一定要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形态才能完成。2.即使不组成区域性的经济贸易集团,只要
25、有世界性的自由贸易,亦可能取得大规模市场的各种利益,而且世界自由贸易的市场规模远大于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日本教授小岛清认为,光靠作为竞争原理的比较优势原理不可能完全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完全依靠这一原理,可能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经济共同体内分工的和谐发展和贸易的稳定发展。据此,小岛清提出了在经济共同体内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的原理。,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以前的国际经济学所讲的只是在成本递增下通过竞争原理达成国际分工和平衡,而对成本递减(以及成本不变)的情况却没有论及。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成本递减的情况。这是因为,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市场化来实现规模经济,这实
26、际上也就是成本长期递减的问题。,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I 国,II 国,达成协议的条件如下,必须是两个(或多数)国家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没有多大差别,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的对象商品在哪个国家都能进行生产。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不论对哪个国家,生产X商品或生产Y商品的利益都应该没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自己实行专业化的产业和让给对方的产业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否则就不容易达成协议。这种利益或产业优劣主要决定于:(1)规模扩大后的成本降低率;(2)随着分工而增加的需求量及其增长率。协议性分工是同一范畴商品内更细的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自由
27、贸易区:一体化程度最低关税同盟:一体化程度高于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以关税同盟为基础经济同盟:经济一体化的改进形态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中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黄三角经济区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京津冀 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发展战略理论代表人物:鲍里斯塞泽尔 南南合作的挑战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的原则一体化不限制市场的统一,也不必再一切情况下都追求尽可能高级的其他的一体化两极分化是伴随一体化的一种特征,只能用有利于发挥较不发达国家优势的系统的政策来避免它拒绝古典和现代一体化理论中
28、所阐述的一体化成功条件,综合发展战略理论,有许多情况下,私营部门在发展中国家一体化进程中占据统治地位。有效的政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的成功是重要的将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为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照新秩序逐渐变革世界经济的因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和机构因素,国际经济协调理论,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国际会议以及建立区域经济组织等方式进行对话协商,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联合调解。客观基础:国际分工目标:解决矛盾与冲突,维稳与发展主体:各国政府主要手段:干预或协调,国际经济协调的类型,、主动协调与被动协调、双边协调与多边协调、区域性与全球性协调、临时性与制度化协调、微观与宏观协调,思考题,1.什么叫国际分工?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有哪些?2.简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为什么说它是现代国际分工理论的开端?3.叙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什么是国际相互依赖?马克思关于国际相互依赖的论断是什么?西方学者关于国际相互依赖的主要理论有哪些?5.叙述“中心外围”学说的主要内容。6.关于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有哪些?7.关税同盟的形成会产生哪些动态效果和静态效果?8.简述小岛清的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