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1192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PPT 页数:188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学ppt课件.ppt(1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讲人 郭容花,单元1 绪论,单元2和3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单元4和5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单元6和7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单元8和9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单元10 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单元11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单元12 学前儿童游戏和学习心理的发展,单元1 绪论,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1.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一、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一)心理学概念,单元1 绪论,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认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认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2.心理实质: 科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0-6、7岁)。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伊始到上小学之前(3-6、7岁)的儿童。,(二)学前儿童的概念,(

3、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儿童个体从胎儿开始到上小学之前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二 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一)为辨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二)为一切从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者提供心理学的理论支撑 1.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支持 2.为儿童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 3

4、.为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帮助,三、研究意义,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一)成熟学说(二)精神分析学说(三)行为主义学说(四)认知发展学说,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一)成熟学说 1.成熟学说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格赛尔。,格赛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而个体的成熟取决于基因规定的顺序。,自我调节的原则:儿童的发展不是直线的,发展的步伐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前进有时倒退,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成熟则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机能不对称的原则:双手发展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一只优势手,使人的活动更有效

5、,发展方向的原则: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相互交织的原则:人体的结构和动作是相互对称的,对称两边需均衡发展,2.发展的原则,3.育儿观念 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 如果成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教导孩子,往往会导致儿童成年以后的失落,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20世纪前期,弗洛伊德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作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二)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五个渐次阶段1.口唇期(出生-1岁) 2.肛

6、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5.生殖期(11岁以后),传统行为主义,(三)行为主义学说,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S-R,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强调模仿,也就是观察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是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行为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知论。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2.认知发展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

7、段 (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四)认知发展学说,二、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生物因素,二、社会因素,1.遗传 2.生理成熟,1.遗传素质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一)生物因素,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生理成熟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1.家庭(1)家庭的自然结构影响学前儿童心

8、理的发展(2)家庭经济条件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等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二)社会因素,2.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幼儿教育教学的水平发展越高,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就越大,就越能促进儿童心理向教育所指导的方面发展。,3.社会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1)人类社会生活环境(2)传媒(3)暴力电子游戏,单元2和3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状态时,

9、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只是有选择地倾注于某些事物,而同时离开其他的事物。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心理活动贯注于某一事物。,一、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念,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根据注意有没有自觉目的性和意志努力,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类。 无意注意也叫做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被动的,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和人本身的状态。,(二)注意的类型,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有意注意依赖于很多因素,主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合理的活动组织、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良好的意志品质。,二、婴儿注意的发生和发展,

10、(一)胎儿的注意 在胎儿时期,个体就开始对声音有了定向反射。选择性注意是胎儿期注意发展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二)新生儿的注意1.原始的注意行为2.选择性注意的发展,(三)婴儿注意的发展1. 1-3个月(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多于简单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的图形(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5)偏好具有同一中心的刺激物多于无同一中心的刺激物(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刺激物(7)偏好熟悉的刺激物(8)偏好新奇的刺激物,(三)婴儿注意的发展2. 3-6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奥尔森和费尔德等的研究表明:(1)婴儿头部运动自控能力加强。(2)婴儿的视

11、觉注意更加发展,视觉搜索平均时间变短,更加偏好复杂的和有意义的视觉图像。(3)婴儿增长了对日益扩展的外部世界的好奇,探索和学习的驱动力活跃。(4)对物体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得到发展,提高了注意的质量。(5)大量的新信息扩大了婴儿的知识基础。,(三)婴儿注意的发展 3. 6-12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1)半岁以后,婴儿觉醒时间的增长是大脑成熟的标志。此时的婴儿有更长的时间去探索事物和获得更多的新信息的机会。(2)婴儿能够独立坐、爬行、站立和试图行走,使得其活动的范围和视野明显扩大,注意的对象更加广泛。(3)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受经验的支配。,(三)婴儿注意的发展4. 1-3岁婴儿注意的发展:(1)注意的

12、发展与“客体永久性”。(2)注意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3)有意注意开始萌芽。,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3.幼儿的无意注意随年龄增长不断稳定和深入,三、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活动中完成的,三、幼儿注意的发展(二) 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一)注意的品质与幼儿的活动 1. 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幼儿注意随年龄的增长,注意的

13、范围逐渐扩大。,四、注意的品质与幼儿的活动,表3-1 不同年龄幼儿正确辨认点子数的百分比,四、注意的品质与幼儿的活动,幼儿注意范围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 第一,要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多的方面。 第二,在呈现挂图或其他直观教具时,同时出现的刺激物的数目不能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不可杂乱无章。 第三,要采用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 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的自身状态都有关系。 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1)教育教学

14、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水平。(2)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3)不同年龄班活动时间应当长短有别。,(三)注意的转移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转移是指自觉地调动注意,使之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 随着儿童活动目的性的提高和言语调节机能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主动转移注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1.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的注意转移到当前活动中来。2.活动中,运用语言指导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转移注意。3.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能帮助发展其注意转移的能力。,(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

15、的活动上。,教师应创造幼儿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逐渐发展动作熟练能力,并动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逐步培养其注意分配能力。,五、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一)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1.过多的无关刺激,2.疲劳3.缺乏兴趣4.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4. 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3.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并用,2.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1. 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一、感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

16、)感觉和知觉的种类,2.知觉的种类按知觉的对象,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2.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动作用的感觉器官活动,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1.感觉的种类按照感受器的不同,将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二、学前儿童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新生儿的眼肌不能很好地协调运动,出生后2-3周内,表现为一只眼睛偏右,一只眼睛偏左。出生后3周的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3个月时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17、一)视觉的发展2.视觉敏度 视觉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发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最小差别的能力。 新生儿的视敏度在20/200到20/600的范围内,只有正常成人视敏度的十分之一。 6个月时,婴儿的视敏度已发展到大约20/100左右,2岁时与成人相当接近。,(一)视觉的发展 3.颜色视觉,(1)婴儿的颜色视觉 新生儿能够区分红与白,对其他颜色的辨别缺乏足够的证据。出生后2个月,婴儿能够区分哪些视觉正常的成人所能区分的颜色中的大部分。4个月时,婴儿的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2) 颜色视觉,3岁幼儿还不能认清基本颜色,不能很好地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

18、,4岁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5岁幼儿不仅注意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能够辨别更多的混合色。,6-7岁幼儿区别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细微差别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二)听觉的发展,1.听觉的发生(1)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胎儿听觉感受器官在6-7个月时已基本成熟,对声音有所反应。(2)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拖长的纯音反应较明显;新生儿已经出现了视觉上的偏好,最爱听母亲的声音。,(二)听觉的发展2.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1)视听协调发展 (2)语音感知 出生后,尤其是对母亲的高频率、语调夸张、似唱歌节律、缩短的音节和重复性用词等特殊的“婴生儿语

19、”更为敏感。 2个月的婴儿可以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以及同一个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 4个月的婴儿即显示出对成人的“儿语”注意倾听,对成人间的对话则无此反应。,(二)听觉发展,(3)音乐感知 婴儿对音乐的喜好表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曲调轻柔、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容易引起婴儿积极的情绪反应。 到了幼儿期,幼儿能对不同的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能够有较好的音乐节奏感、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三)触觉的发展,1.口腔探索2.手的探索,1.触觉的发生研究认为,胎儿在第49天时就已经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触觉的发生,触觉的发展,四、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指客体的空间位

20、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位的反映。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婴儿出生后已有对方向的定位能力。1岁多初会走路的儿童,已能辨别室内的方位。,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2.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近远程度的知觉。,婴儿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物体和自己的距离,并能区别物体是朝向自己还是明显不会碰到自己。 婴儿的深度知觉是随着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的。,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3.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1)婴儿的形状知觉 婴儿

21、爱看轮廓清楚的图像;婴儿爱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婴儿爱看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婴儿爱看较复杂的图形多于简单的图形;婴儿爱看曲线,不爱看直线或角。,(2)幼儿的形状知觉 小班: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中班: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 大班: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等,并能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4.大小知觉 婴儿已经有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2岁半到3岁儿童已经能够按语言提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度有所提高。 45岁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去逐块地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

22、木叠在一起去比较。,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成正相关。(2)儿童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其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3)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从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4)不能理解时间标尺的意义,往往直观形象地理解计时工具。,四、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 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 的知觉发展,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向有意发

23、展,五、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一)感觉的适应 根据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教师在组织教育和生活活动中,要有效利用幼儿的各种适应现象。(二) 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可用颜色的对比,使活动室的美术装饰相互衬托等。,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三)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主要受以下条件的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主体状态,(四)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教师

24、平时要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注意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使幼儿能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六、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策略,发挥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刻性,教给认识方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创设观察的条件,激发观察的兴趣,确定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时效性,策略,单元4和5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具有内隐性和概括性。 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记忆具有阶段性:识记、保持和回忆。,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种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

25、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根据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表象是指在头脑中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发生的,根据产生的感觉器官的种类不同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等。,(三)表象的概念,表象的特征,概括性,形象性,二、婴儿记忆的发生和发展,(一) 胎儿的记忆 胎儿末期,胎儿已经出现听觉记忆。,(二)新生儿记忆的表现1.条件发射的建立2.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三、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儿童以及保持的时间可以从再认和再现的潜伏期来看。记忆的潜伏期是指从识记到能够再认或回忆之间的时间。,1.研究表明,儿

26、童再认和再现的潜伏期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久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儿童记忆保持的主要因素有:,三、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儿童的情绪状态对被记忆对象的兴趣,3.在学前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中,存在两种独特的现象幼年健忘记忆恢复(回涨)现象,三、幼儿记忆的发展,(二)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1.无意识记占优势2.有意识记逐渐发展幼儿有意识记的发展有以下特点:(1) 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2)幼儿的有意识记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3) 幼儿

27、有意识记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根据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可把有意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三)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开始发展,1.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但意义识记效果好2.幼儿的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都在不断发展,(四)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1.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五)记忆策略的发展,3.记忆中提取策略依赖成人的提示和情景相似度,1.较少使用复述策略2.记忆中组织策略开始发展,词形结合,意义编码,归类加工,四、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一)记

28、忆的保持、遗忘和遗忘规律,遗忘是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错误地再认和再现。,1.记忆的保持和遗忘,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并保存下来的心理过程。,2.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二)排除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资料,1.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2.排除疲劳的干扰,(三)科学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五、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策略,帮助幼儿进行合理的复习,教给儿童运用记忆的方法,在活动中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使儿童明确记忆的任务,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想象的概述(一)想

29、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产生的条件有两个:1.头脑中有大量的表象2.在头脑中有操作表象的能力,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二)想象的种类,(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根据想象的创造性和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程度不同而分类,(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二、想象的萌芽,儿童最初的想象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 儿童语言的发生,是儿童想象发生的重要因素。想象正是借助于词语的概括性联系,对各种具体事物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配合。,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3.没有情节的组合,2

30、.简单的相似联想,(二)想象萌芽的表现与特点,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三、幼儿想象的发展,1.想象脱离现实2.想象与现实混淆,1.以无意想象为主2.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想象与现实,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四、幼儿的想象与“说谎”,在幼儿的想象发展中常会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这种混淆想象和现实的情况,常被成人误认为孩子在说谎,其实是幼儿的想象。 “说谎”情况的出现,也可能与幼儿地认知特点有关。,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五、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策略,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每个幼儿的自由创造,在游戏中,鼓励和引

31、导幼儿大胆想象,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言语表现力,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单元5和6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认识过程。,一、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的特性 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能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作媒介,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或根本不可能有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及事物发展的进程。,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二)思维的特性2.思维的间

32、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能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作媒介,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或根本不可能有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及事物发展的进程。,(三)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二、婴儿思维的发生和发展,(一) 胎儿的记忆 婴儿的思维处在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但抽象概括水平很低,还不是典型的人类思维。婴儿的思维发生在两岁左右。,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是婴儿思维发生的标志。婴儿概括的发生发展经过了

33、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的概括第二阶段:动作的概括第三阶段:语词的概括,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三、幼儿思维的发展,(一)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1.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1)思维依赖直观的事物和情境(2)思维离不开儿童自己的动作,2.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3.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二)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和分类能力的发展,三、幼儿思维的发展,1.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1)幼儿概括的特点与对概念的掌握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概括的水平,它有以下两个特点: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2)最初对实物

34、概念的掌握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发展过程是:小班幼儿:实物概念的基本内容代表幼儿所熟悉的某一个或一些事物。中班幼儿:已能在概括水平上指出某一些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大班幼儿: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综合。,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3) 对数概念的初步掌握,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2-3岁)第二阶段: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3-5岁)第三阶段: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岁),三、幼儿思维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2.幼儿分类发展的四个阶段:(1)习性分类或随机分类阶段(2)知觉分类阶段(3)功能或主题分类(4)基于概念的分类,三、幼儿思维的

35、发展,(三)幼儿判断、推理和理解能力的发展,1.幼儿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幼儿概念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幼儿的判断和推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从依据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到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2)从按自身的生活经验到按事物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和推理常常使用的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3) 常常使用的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2.幼儿理解的发展,(3)从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和深刻的含义,(1)从理解个别的、孤立的事物发展到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第一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四、学前儿童

36、思维的特点与活动的组织,(一)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活动的组织,1.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2.创造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3.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逐步向具体形象性过度,(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活动的组织,1.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2.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3.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第一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五、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通过活动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1.对概括能力的训练2.分类能力的训练3.推理能力训练,(二),(一),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言语的概述,(一)言语和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

37、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二)言语的种类,内部言语,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外部言语,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二、婴儿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理解语言的准备,语音知觉,理解语言的准备,连续重复同一音节阶段(4-8月),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一)婴儿言语的发生(0-1岁),发音的准备,简单发音阶段(初生-3月),第二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二)婴儿言语的形成(1-3岁),这一时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不完整句阶段(1)单次句阶段(1-1.5岁)(2)双词句阶段(1.5-2岁)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1)能说完整

38、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2)词汇量迅速增加,第二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1.语音的发展(1)逐渐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2)韵母的正确率高于声母。(3)语音的发展受生理因素和语言环境的影响。(4)语音意识的发生。2.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2)词汇范围的扩大(3)词汇的理解逐渐确切和深化,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3.语法的发展(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4)句子由短到长4.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

39、展,(二)早期阅读的发展,幼儿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画报,幼儿的前阅读能力发展的阶段:(1)分析阶段(2)综合阶段(3)分析综合阶段,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教育策略,(一) 发音错误集中在辅音辅音发音的错误多集中在zh、ch、sh、z、c、s等音方面。教育策略:培养幼儿的辨音能力 教会幼儿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注意语言环境的影响,排除方言的干扰,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教育策略,(二) 口吃 口吃表现为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单音重复,常常出现在2-4岁。 教育策略:创设宽松愉快的说话氛围 不要模仿别人口吃 引导孩子

40、说话时不急躁 鼓励、强化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五、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选择适龄的读物采用正确的指导方法,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意见为幼儿表达意见提供机会丰富幼儿知识和经验,游戏法讨论法评议法求异法,单元8和9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一)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更多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

41、的体验。 2.情绪带有不稳定性和外显性,它往往由当时的情境所引起的,一旦情境改变,情绪就会很快消失。 3.情感具有稳定性和内隐性,少有冲动性。,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情绪状态的类型,一个人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于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叫做情绪状态。情绪的基本状态一般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1.心境(心境是具有渲染性的、比较微弱而又有持续作用的情绪状态。)2.激情(激情是短时间的、猛烈爆发的情绪状态。)3.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一)原始的情绪反应1.本能的情绪反应 研究表明,

42、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这种情绪反应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二是原始的情绪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2.华生关于原始情绪的研究,(1)怕。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2)怒。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3)爱。爱是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二)婴儿情绪分化的理论1.布里奇斯的理论 她认为,出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 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 6个月以后,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 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嫉妒。,第一

43、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婴儿情绪分化的理论2.林传鼎的理论他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即愉快和不愉快,两者都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3个月时,婴儿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4-6个月时,婴儿开始出现由社会性引起的喜欢、忿急。,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婴儿情绪分化的理论3.伊扎德的理论她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的微笑和兴趣。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1.5岁左右,出现羞愧、骄傲

44、、焦虑、内疚和同情等。,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婴儿情绪分化的理论4.孟昭兰的理论 她认为,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8-10种基本情绪。情绪的诱因由开始的生理需要和防御本能向社会性诱因变化。 引起婴儿的刺激包括社会的、视觉的、触觉的和听觉的四种。,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一)高兴 高兴是个体追求并达到所期盼的目的时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情绪愉快的表现。 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内源性的笑。 6-10周后婴儿出现社会性微笑。 3个月后,与人交流时经常会笑。 3-4个月后产生哈哈大笑。 4个月左右时,婴儿出现有差别的社会性微笑。,三、婴儿基本情

45、绪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愤怒和伤心,三、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愤怒是愿望不能实现或目标受阻时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伤心是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新生儿对不愉快的经历会表现出普遍的痛苦,如饥饿、生病等。6个月以后婴儿在遇到不愉快的经历时会更多地表现出愤怒。,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三)害怕,三、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害怕是因为受到威胁而产生的一种逃避情绪。 恐惧是在6个月以后产生并发展的。 到了一周岁末,婴儿会寻找他人流露的线索来决定情绪的反应。,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一)幼儿情绪的发展 儿童最初出现

46、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提高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的丰富化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分化。其二,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情绪的深刻化是指情绪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2.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3.情绪控制与掩饰的成分增加,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1.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

47、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1)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并且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的。(2)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3)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性。,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二)理智感,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1.幼儿的理智感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2.幼儿求知欲的另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与动作相联系的“破坏”行为。,(三)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1.幼儿的美感与道德感通常联系在一起,并以道德感代替美感。2.幼儿对色彩鲜艳

48、的艺术作品容易产生美感。,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五、促进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策略,(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1.保持和谐的气氛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二)成人的情绪自控,(三)积极接纳、引导和鼓励1.理解并接纳儿童的负面情绪2.引导儿童用语言或其他可接受的方式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四)帮助幼儿控制情绪,1.转移法,2.冷却法3.消退法,(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1.反思法,2.自我说服法3.想象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一、意志的概述,(一)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调

49、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二)意志的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克服困难 3.自觉调节行动,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三)意志品质的概念 当意志发展的水平达到一定的稳定程度时,便形成个人不同的意志特征,称为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独立性,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二、婴儿意志的萌芽,(一)婴儿意志行动的发生(0-2岁)1.有意运动的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是婴儿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也是婴儿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2.婴儿意志行动的萌芽 婴儿期是自觉行动的开始形成时期,其发展过程如下: 新生儿只具有遗传的反射行为。 4个月左右时,出现了最初

50、的有意识和目的性。 8个月左右,出现了较大的质变。 1岁以后,意志行动的特征更为明显。 1岁半到2岁左右,不仅有了较明确的目的,而且有了明确的根据目的而 决定的行动方法。,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三、幼儿意志的发展(一)目的性发展,幼儿期是自觉行动目的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1.幼儿初期 小班幼儿的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其行为带来很大的冲动型,无条理性。2.幼儿中期 在成人的引导下,幼儿逐渐学会提出行动目的、确定任务、并尝试做出结果的预测。3.幼儿晚期 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活动中会自定任务。,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二)坚持性发展,1. 1.5-2岁地婴儿已经出现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