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1544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ppt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及预防措施,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宝立,内容,建筑行业职业病防治状况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施工期间职业病防治报告的编制,建筑行业职业病防治状况,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也很突出,建筑行业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复杂,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当多的建筑施工人员在环境恶劣的施工场所工作,接触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建筑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也不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病高发,位居行业第

2、三位 尘肺(矽肺、电焊工尘肺)、 中毒(苯中毒) 、听力损伤,急性中毒事件时又发生2005年7月17日某大学防水保护层施工现场,两名工人在涂胶、粘贴防水保护膜作业时发生职业中毒(苯系物、汽油和苯乙烯。)2005年11月27日南平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某建筑工地实施人工挖桩过程中,一人当场死亡,另一人经现场抢救无效后死亡。2006年7月21日武夷山市某建筑工地1人中毒死亡(孔桩底部CO:浓度均5(超过仪器检测限值),氧含量分别为24和26。2004年6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某泵站施工单位指挥民工进入污水管道内作业,2人发生中毒,另3人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即进入污水管道盲目施救,造成5人全部死亡。,

3、职业中暑常见病、传染病等疾病居高不下 成都农民工59.69%患病(慢性咽炎、胆囊炎、结膜炎、胆结石、肾结石等)食物中毒,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特点,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既有施工工艺产生的危害因素,也有自然环境、施工环境产生的危害因素,还有施工过程产生的危害因素。既存在粉尘、噪声、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的危害,也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低温作业、高原(低气压)作业、水下(高压)作业等产生的危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危害也相当突出。一个施工现场往往同时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施工过程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次,建

4、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护难度大。建筑施工工程类型多;建筑施工地点复杂;作业方式多样。施工工程和施工地点的多样化,导致职业病危害的多变性,受施工现场和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技术设施。,工人流动性大,确实规范的管理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差缺少有效的监管,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方面:在施工前辨识。施工企业应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项目经理部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施工过程中所

5、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如冬雨期施工和临时性作业、紧急状况、事故状况)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建筑物布置、构筑物布置;风向、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线路: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土方工程、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屋面防水、装饰装修等施工工序和建筑材料特性

6、(毒性、腐蚀性、燃爆性);(5)施工机具、设备、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在施工过程辨识。(1)项目经理部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接触人数、接触时间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险程度,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和评价,确定防控的重点。(2)当施工设备、材料、工艺或操作规程发生改变,并可能引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浓度或强度发生变化时,项目经理部应重新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检测和评价。,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粉尘 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多种粉尘,主要包括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以及其他粉尘等。 1、矽尘 产生于以下作业:挖土

7、机、推土机、刮土机、铺路机、压路机、打桩机、钻孔机、凿岩机、碎石设备作业;挖方工程、土方工程、地下工程、竖井和隧道掘进作业;爆破作业;喷砂除锈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2、水泥尘 产生于以下作业:水泥运输、储存和使用。 3、电焊尘 产生于以下作业:电焊作业。 4、石棉尘 产生于以下作业:保温工程、防腐工程、绝缘工程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5、其他粉尘 产生于以下作业:木材加工产生木尘;钢筋、铝合金切割产生金属尘;炸药运输、贮存和使用产生三硝基甲苯粉尘;装饰作业使用腻子粉产生混合粉尘;使用石棉代用品产生人造玻璃纤维、岩棉、渣棉粉尘,噪声 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噪声,主要是机械

8、性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 1、机械性噪声产生该类噪声的作业主要有:凿岩机、钻孔机、打桩机、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自卸车、挖泥船、升降机、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传输机等作业;混凝土破碎机、碎石机、压路机、铺路机、移动沥青铺设机和整面机等作业;混凝土振动棒、电动圆锯、刨板机、金属切割机、电钻、磨光机、射钉枪类工具等作业;构架、模板的装卸、安装、拆除、清理、修复以及建筑物拆除作业等。 2、空气动力性噪声产生该类噪声的作业主要有:通风机、鼓风机、空气压缩机铆枪、发电机等作业;爆破作业;管道吹扫作业等,高温 建筑施工活动多为露天作业,夏季受炎热气候影响较大,少数施工活动还存在热源(如沥青设备、焊接、预

9、热等),因此建筑施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高温危害。振动 部分建筑施工活动存在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危害。产生局部振动的有振动棒、凿岩机、风钻、射钉枪类、电钻、电锯、砂轮磨光机等手动工具;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有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移动沥青铺设机和整面机、打桩机等施工机械以及运输车辆作业。,密闭空间 许多建筑施工活动存在密闭空间作业,主要包括:排水管、排水沟、螺旋桩、桩基井、桩井孔、地下管道、烟道、隧道、涵洞、地坑、箱体、密闭地下室等,以及其他通风不足的场所作业;密闭储罐、反应塔(釜)、炉等设备的安装作业;建筑材料装卸的船舱、槽车作业。,化学毒物 许多建筑施工活动可产生多种化学毒物,主要有:爆破作业产生氮

10、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油漆、防腐作业产生苯、甲苯、二甲苯、四氯化碳、酷类、汽油等有机蒸气,以及铅、汞、锅、铬等金属毒物;防腐作业产生沥青烟;涂料作业产生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脂以及铅、汞、镉、铬等金属毒物;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阴离子再生乳胶、聚氨脂、丙烯酸树脂、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路面敷设沥青作业产生沥青烟等;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铬、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地下储罐等地下工作场所作业产生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和缺氧状态。,水泥添加剂是国外的称谓,在国内水泥添加剂和水泥外加剂均指

11、水泥助磨剂。水泥添加剂是一种改善水泥粉磨效果和性能的化学添加剂,可以显著提高水泥磨台时产量和水泥各龄期强度。水泥添加剂能大幅度降低粉磨过程中形成的静电吸附包球现象,并可以降低粉磨过程中形成的超细颗粒的再次聚结趋势,减少过粉磨现象。水泥添加剂也能显著改善水泥流动性,提高磨机的研磨效率和选粉机的选粉效率,从而降低粉磨能耗。作为一种化学激发剂,水泥添加剂能改善水泥颗粒分布并激发各混合材的水化活性,从而提高水泥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一般掺加量为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三,吨水泥带入成本在3-5元,水泥成本可降低5元左右。 水泥添加剂主要成分包括:双凯聚合多元醇、双凯聚合醇胺、三乙醇胺、氯化钙、乙二醇、糖蜜、尿素

12、、甘油等。,其他因素 1、紫外线作业主要有电焊作业、高原作业等; 2、电离辐射作业主要有:挖掘工程、地下建筑以及在放射性元素本底高的区域作业;可能存在氡及其子体等电离辐射;X射线探伤、射线探伤时存在X射线、射线电离辐射;石材种天然放射性物质; 3、高气压作业主要有潜水作业、沉箱作业、隧道作业等; 4、低气压作业主要有高原地区作业; 5、低温作业主要有北方冬季作业; 6、高处作业主要有吊臂起重机、塔式起重机、升降机作业和脚手架、梯子作业等; 7、可能接触生物因素的作业主要有旧建筑物和污染建筑物的拆除作业和疫区作业等,可能存在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

13、控制措施,建筑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分为三级防控措施:一级预防包括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三同时审查、工程技术控制措施、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岗前体检和个体防护、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等;二级预防包括岗中、离岗职业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禁忌症要及时调离岗位,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包括发现职业病患者后进行及时治疗,减少伤残和死亡。,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地方规章制度体系,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明确有关部门的职业病防治责任。加强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健康监督机构建设。 落实建筑企业的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 尽快建立健全建筑行业的职业危害申报制度,注意要按照

14、施工项目部而不是笼统地以施工企业为单位申报,摸清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建立基础数据库。并通过督促施工企业进行职业危害申报,提高其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意识。,施工项目部要根据施工现场的职业病危害特点,选择不产生或少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配备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对可能产生急性职业健康损害的施工现场应设置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紧急撤离通道和泄险区域等。,施工项目部建立应急救援机构和组织,并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及时修订。 制订和实施对施工项目职业健康管理绩效考

15、评制度。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根据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采取以下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选择不产生或少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配备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符合GBZ 2.1T和GBZ2.2的要求。职业病防护设施应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品必须保证选型正确,维护得当。建立、健全个人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管理制度,并建立发放台账。制定合理的劳动制度,加强施工过程职业卫生管理和教育培训。可能产生急性健康损害的施工现场设置检测报警装置、警

16、示标识、紧急撤离通道和泄险区域等。,防护措施,粉尘-技术革新。采取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和工具,淘汰粉尘危害严重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和工具。-采用无危害或危害较小的建筑材料。如不使用石棉、含有石棉的建筑材料。-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或密闭隔离操作。如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铺路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的驾驶室或操作室密闭隔离,并在进风口设置滤尘装置。,-采取湿式作业。如凿岩作业采用湿式凿岩机;爆破采用水封爆破;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钻孔采用湿式钻孔;隧道爆破作业后立即喷雾洒水;场地平整时,配备洒水车,定时喷水作业;拆除作业时采用湿法作业拆除、装卸和运输含有石棉的建筑材料。-设置局部防尘设

17、施和净化排放装置。如焊枪配置带有排风罩的小型烟尘净化器;凿岩机、钻孔机等设置捕尘器。-劳动者作业时应在上风向操作。-建筑物拆除和翻修作业时,在接触石棉的施工区域设置警示标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根据粉尘的种类和浓度为劳动者配备合适的呼吸防护用品,并定期更换。呼吸防护用品的配备应符合GB/T18664的要求,如在建筑物拆除作业中,可能接触含有石棉的物质(如石棉水泥板或石棉绝缘材料),为接触石棉的劳动者配备正压呼吸器、防护板;在罐内焊接作业时,劳动者应佩戴送风头盔或送风口罩;安装玻璃棉、消音及保温材料时,劳动者必须佩戴防尘口罩。-粉尘接触人员特别是石棉粉尘接触人员应做好戒烟/控烟教育。,噪声-尽

18、量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代替高噪声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如使用低噪声的混凝土振动棒、风机、电动空压机、电锯等;以液压代替锻压,焊接代替铆接;以液压和电气钻代替风钻和手提钻;物料运输中避免大落差和直接冲击。-对高噪声施工设备采取隔声、消声、隔振降噪等措施,尽量将噪声源与劳动者隔开。如气动机械、混凝土破碎机安装消音器,施工设备的排风系统(如压缩空气排放管、内燃发动机废气排放管)安装消音器,机器运行时应关闭机盖(罩),相对固定的高噪声设施(如混凝土搅拌站)设置隔声控制室。-尽可能减少高噪声设备作业点的密度。-噪声超过85dB(A)的施工场所,应为劳动者配备有足够衰减值、佩戴舒适的护耳器,减少噪声

19、作业,实施听力保护计划。,高温-夏季高温季节应合理调整作息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施工。严格控制劳动者加班,尽可能缩短工作时间,保证劳动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采取轮流作业方式,增加工间休息次数和休息时间。如:实行小换班,增加工间休息次数,延长午休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进行室外高温作业等。-当气温高于37时,一般情况应当停止施工作业。,-各种机械和运输车辆的操作室和驾驶室应设置空调。-在罐、釜等容器内作业时,应采取措施,做好通风和降温工作。-在施工现场附近设置工间休息室和浴室,休息室内设置空调或电扇。-夏季高温季节为劳动者提供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饮

20、料水温应低于15。-高温作业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职业禁忌证者应及时调离高温作业岗位。,振动-应加强施工工艺、设备和工具的更新、改造。尽可能避免使用手持风动工具;采用自动、半自动操作装置,减少手及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用液压、焊接、粘接等代替风动工具的铆接;采用化学法除锈代替除锈机除锈等。-风动工具的金属部件改用塑料或橡胶,或加用各种衬垫物,减少因撞击而产生的振动;提高工具把手的温度,改进压缩空气进出口方位,避免手部受冷风吹袭。-手持振动工具(如风动凿岩机、混凝土破碎机、混凝土振动棒、风钻、喷砂机、电钻、钻孔机、铆钉机、铆打机等)应安装防振手柄,劳动者应戴防振手套。挖土机、推土机

21、、刮土机、铺路机、压路机等驾驶室应设置减振设施。-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改善手持工具的作业体位,防止强迫体位,以减轻肌肉负荷和静力紧张;避免手臂上举姿势的确振动作业。-采取轮流作业方式,减少劳动者接触振动的时间,增加工间休息次数和休息时间。冬季还应注意保暖防寒。,化学毒物-优先选用无毒建筑材料,用无毒材料替代有毒材料、低毒材料替代高毒材料。如尽可能选用无毒水性涂料;用锌钡白、钛钡白替代油漆中的铅白,用铁红替代防锈漆中的铅丹等;以低毒的低锰焊条替代毒性较大的高锰焊条;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或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毒化学品,禁止使用含苯的涂料、稀释剂和溶剂。尽可能减少有毒物品的使用量。-尽可能采用可

22、降低工作场所化学毒物浓度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使工作场所的化学毒物浓度符合GBZ2.1的要求,如涂料施工时用粉刷或辊刷替代喷涂。在高毒作业场所尽可能使用机械化、自动化或密闭隔离操作,使劳动者不接触或少接触高毒物品。-设置有效通风装置。在使用有机溶剂、稀料、涂料或挥发性化学物质时,应当设置全面通风或局部通风设施;电焊作业时,设置局部通风防尘装置;所有挖方工程、竖井、土方工程、地下工程、隧道等密闭空间作业应当设置通风设施,保证足够的新风量。,-使用有毒化学品时,劳动者应正确使用施工工具,在作业点的上风向施工。分装和配制油漆、防腐、防水材料等挥发性有毒材料时,尽可能采用露天作业,并注意现场通风。工作

23、完毕后,有机溶剂、容器应及时加盖封严,防止有机溶剂的挥发。使用过的有机溶剂和其他化学品应进行回收处理,防止乱丢乱弃。-使用有毒物品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产生职业中毒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使用高毒物品的工作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存在有毒化学品的施工现场附近应设置盥洗设备,配备个人专用更衣箱;使用高毒物品的工作场所还应设置淋浴间,其工作服、工作鞋帽必须存放在高毒作业区域内;接触经皮肤吸收及局部作用危险性大的毒物,应在工作岗位附近设置应急洗眼器和

24、沐浴器。,-接触挥发性有毒化学品的劳动者,应当配备有效的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接触经皮肤吸收或刺激性、腐蚀性的化学品,应配备有效的防护服、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拆除使用防虫、防蛀、防腐、防潮等化学物(如有机氯666、汞等)的旧建筑物时,应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应对接触有毒化学品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使劳动者了解所接触化学品的毒性、危害后果,以及防护措施。从事高毒物品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劳动者应严格遵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严禁在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进食和吸烟,饭前班后应及时洗手和更换衣服。-项目经理部应定期对工作场所的重点化学毒物进行检测、评价

25、。检测、评价结果存入施工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并向施工现场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向劳动者公布。-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和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接触有毒化学品的作业。,紫外线-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焊接设备,加大劳动者与辐射源的距离。-产生紫外线的施工现场应当使用不透明或半透明的挡板将该区域与其他施工区域分隔,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操作区域,避免紫外线对其他人员的影响。-电焊工必须佩戴专用的面罩、防护眼镜,以及有效的防护服和手套。-高原作业时,使用玻璃或塑料护目镜、风镜,穿长裤长袖衣服。,电离辐射-不选用放射性水平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的建筑材料,尽可能避免使用放射源或射线装置的施工工艺。-合理设置电离辐射工作场所

26、,并尽可能安排在固定的房间或围墙内;综合采取时间防护、距离防护、位置防护和屏蔽防护等措施,使受照射的人数和受照射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按照GB18871的有关要求进行防护。将电离辐射工作场所划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进行分区管理。在控制区的出入口或边界上设置醒目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在监督区边界上设置警戒绳、警灯、警铃和警告牌。必要时应设专人警戒。进行野外电离辐射作业时,应建立作业票制度,并尽可能安排在夜间进行。,-进行电离辐射作业时,劳动者必须佩戴个人剂量计,并佩戴剂量报警仪。- 电离辐射作业的劳动者经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施工企业应建立电

27、离辐射防护责任制,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采取自主管理、委托管理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措施。严格执行放射源的运输、保管、交接和保养维修制度,做好放射源或射线装置的使用情况登记工作。-隧道、地下工程施工场所存在氡及其子体危害或其他放射性物质危害,应加强通风和防止内照射的个人防护措施。-工作场所的电离辐射水平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职业卫生院标准。当劳动者受照射水平可能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时,应当进行放射作业危害评价,安排合适的工作时间和选择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高气压-应采用避免高气压作业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如水下施工时采用管柱钻孔法替代潜涵作业,水上打桩替代沉箱作业等。-水

28、下劳动者应严格遵守潜水作业制度工、减压规程和其他高气压施工安全操作规定。高原作业和低气压-根据劳动者的身体状况确定劳动定额和劳动强度。初入高原的劳动者在适应期内应当降低劳动强度,并视适应情况逐步调整劳动量。-劳动者应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冻伤、雪盲等。-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凡有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间质性肺病、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高原作业禁忌证的人员均不宜进入高原作业。,低温-避免或减少采用低温作业或冷水作业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低温作业应当采取自动化、机械化工艺技术,尽可能减少低温、冷水作业时间。-尽可能避免使用振动工具。

29、-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在施工现场附近设置取暖室、休息室等。劳动者应当配备防寒服(手套、鞋)等个人防护用品。,高处作业-重视气象预警信息,当遇到大风、大雪、大雨、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时,禁止进行露天高处作业。-劳动者应进行严格的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有高血压、恐高症、癫痫、晕厥史、梅尼埃病、心脏病及心电图明显异常(心律失常)、四肢骨关节及运动功能障碍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禁止从事高处作业。-妇女禁忌从事脚手架的组装和拆除作业,月经期间禁忌从事GB/T 36.8规定的第级(含级)以上的作业,怀孕期间禁忌从事高处作业。,生物因素-施工企业在施工前应当进行施工场所是否为疫源地、疫区、污染区的识别,尽可能避免

30、在疫源地、疫区和污染区施工。-劳动者进入 疫源地、疫区作业时,应当接种相应疫苗。-在呼吸道传染病疫区、污染区作业时,应当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劳动者应当配备防护口罩、防护面罩。-在虫媒传染病疫区作业时,应当采取有效的杀灭或驱赶病媒措施,劳动者应当配备有效的防护服、防护帽,宿舍配备有效的防虫媒进入的门帘、窗纱和蚊帐等。,-在介水传染病疫区作业时,劳动者应当避免接触疫水作业,并配备有效的防护服、防护鞋和防护手套。-在消化道传染病疫区作业时,采取“五管一灭一消毒”措施(管传染源、管水、管食品、管粪便、管垃圾,消灭病媒,饮用水、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消毒)。-加强健康教育,使劳动者掌握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31、提高卫生防病知识。-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情况,配备必要的传染病防治人员。,应急救援-项目经理部应建立应急救援机构或组织。-项目经理部应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及时修订应急救援预案。-按照应急救援预案要求,合理配备快速检测设备、急救药品、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照明装置、个人防护用品等应急救援装备。-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化学品或者易造成急性中毒的施工现场(如接触酸、碱、有机溶剂、危险性物品的工作场所等),应设置自动检测报警装置、事故通风设施、冲洗设备(沐浴器、洗眼器和洗手池)、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除为劳动者配备常规个人防护用品外,还应在

32、施工现场醒目位置放置必需的防毒用具,以务逃生、抢救时应急使用,并设有专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处于良好待用状态。应急撤离通道应保持通畅。,- 施工现场应配备受过专业训练的急救员,配备急救箱、担架、毯子和其他急救用品,急救箱内应有明了的使用说明,并由受过急救培训的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超过200人的施工工地应配备急救室。- 应根据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事故对全体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培训,使劳动者掌握事故预防和自救互救等应急处理能力,避免盲目救治。- 应与就近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救援援助。,辅助设施- 办公区、生活区与施工区域应当分开

33、布置,并符合卫生学要求。- 施工现场或附近应当设置清洁饮用水供应设施。- 施工企业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营养和卫生要求的食品,并采取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施工现场或附近应当设置符合卫生要求的就餐场所、更衣室、浴室、厕所、盥洗设施,并保证这些设施牌完好状态。-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休息场所,休息场所应当设置男女卫生间、盥洗设施,设置清洁饮用水、防暑降温、防蚊虫、防潮设施,禁止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集体宿舍。-施工现场、辅助用室和宿舍应采用合适的照明器具,合理配置光源,提高照明质量,防止炫目、照度不均匀及频闪效应,并定期对照明设备进行维护。-生活用水、废弃物应当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填埋。,建

34、设施工期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编制,目 次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评价目的4评价要求5 工程分析6施工建筑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7施工人员健康影响评估8建设项目建设施工期间职业卫生管理基本要求9建设施工期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辅助设施的设置要求10应急救援措施及要求11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及建议12结论附 录 A附 录 B附 录 C,评价要求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编制中增加施工建设期相关内容分析,具体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施工建设工程分析;施工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施工人员健康影响评估; 建设项目施工建设期间职业卫生管理基本要求;施工期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辅助设施的设置要求;应急救

35、援措施及要求;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及建议;小结。,工程分析建设期施工内容十分复杂,详细的工程分析十分困难。本章主要对建设期施工工艺进行简要分析,包括施工工程类型,如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等;包含的作业方式,如挖方、掘进、爆破、砌筑、电焊、抹灰、油漆、喷砂除锈、拆除和翻修等;施工方式是机械施工还是人工施工或兼而有之;是否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低温作业、高原(低气压)作业、水下(高压)作业等;涉及的主要工种。,施工建筑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建设期施工活动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复杂,每个不同的建设项目应根据具体施工类型具体分析。,施工人员

36、健康影响评估建设期施工活动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其职业病危害存在多样性,既有施工工艺产生的危害因素,也有自然环境、施工环境产生的危害因素。既存在粉尘、噪声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危害,也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低温作业等产生的职业危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受施工现场和条件的限制,施工单位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技术设施。,由于缺乏建设期施工作业的类比资料,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粉尘和噪声是建设施工活动中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的粉尘浓度和噪声强度往往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建筑项目施工周期相对较短,施工人员准入门槛较低、流动性大和相对不稳定,且

37、临时性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不能普及,因此粉尘和噪声对施工人员健康造成的危害较大。有研究表明,建筑行业是职业病发病的高危行业,尤其是尘肺病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建设项目建设期施工活动中的粉尘危害应重点防护。施工时大型机械设备和车辆可能产生高噪声,有研究对施工企业噪声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约有一半的企业施工现场噪声超标,因此项目建设期施工活动中的噪声危害也应重点防护。油漆、防腐、防水工程作业中工人可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甲醛等有机化合物的危害,如防护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或工人防护不当而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有毒物质可发生职业性慢性化学物中毒等职业病。,建设项目建设施工期间职业卫生管理基本要求 建设单位与施

38、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签订合同时应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和管理内容,督促施工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建设施工期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辅助设施的设置要求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设置相应的辅助设施,可参考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应急救援措施及要求施工单位应建立应急救援机构或组织,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并根据应急实践情况及时修订应急救援预案。合理配备快速检测设备、医疗急救设备、急救药品、个人防护用品等应急救援装备。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化学品或者易造成急性中毒的施工现场应设置自动检测报警装置

39、、事故通风设施、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施工现场醒目位置放置必需的防毒用具以备逃生、抢救时应急使用。应急撤离通道应保持通畅。施工现场配备受过专业训练的急救员,配备急救箱。超过200人的施工工地应配备急救室。与就近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便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救援援助。,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及建议11.1在对拟建项目施工建设期各评价阶段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GBZ/T211等技术规范的要求从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措施、应急救援措施方面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补充措施。11

40、.2 在对拟建项目施工建设期各评价阶段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基础上,参照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GBZ/T211等技术规范的要求从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方面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补充措施。11.3 参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GBZ/T211等技术规范、法律法规的要求从职业卫生管理方面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补充措施。突出拟建项目施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及经费保障要求,以及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监管作用。,结论归纳拟建项目建设施工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预

41、测。,施工期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目 次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评价目的4评价要求5 施工情况分析6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7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8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情况9职业卫生管理10应急救援措施及要求11职业健康监护12结论,评价目的做好建设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职业病防护,保护施工过程中劳动者的健康。评价要求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编制中增加施工建设期职业病防治相关内容分析,具体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施工情况分析;施工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施工单位针对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施工期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情况;施工期职业卫生管理;施工期应急救援措施;施工期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42、;小结。建议由施工单位在项目建设结束后向建设单位提供包含上述内容的建设施工过程职业病危害防治总结报告。,施工情况分析 简要介绍建设期施工内容,包括施工工程类型,如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等;作业方式,如挖方、掘进、爆破、砌筑、电焊、抹灰、油漆、喷砂除锈、拆除和翻修等;施工方式是机械施工还是人工施工或兼而有之;是否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低温作业、高原(低气压)作业、水下(高压)作业等;涉及的主要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理化性质与分布以及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列出施工单位

43、建设施工期针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情况列出施工单位建设施工期所设置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种类、地点等。,职业卫生管理调查建设施工期施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设置情况、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其演练情况、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状况、职业病危害申报情况、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等。,应急救援措施及要求调查施工单位建立应急救援机构或组织情况;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情况;配备的快速检测设备、医疗急救设备、急救药品、个人防护用品等应急救援装备;自动检测报警装置、事故通风设施、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泄险区等。,职业健康监护列出施工单位施工期的职业健康监护调查结果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结果等,对照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职业健康检查的实施、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以及检查结果的处置等的符合性。,结论针对上述调查结果进行评价,如有不符合的情况,针对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后的施工建设活动提出合理的建议。,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