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中唐诗坛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3916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中唐诗坛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八讲中唐诗坛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八讲中唐诗坛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八讲中唐诗坛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八讲中唐诗坛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讲中唐诗坛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中唐诗坛ppt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唐 诗 坛,一、中唐诗坛概况,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 :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中唐诗风的转变: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

2、,由济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奇崛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唐诗歌的分期: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的边塞诗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中唐后期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及李贺柳宗元刘禹锡,中唐前期诗人,从总体上看,中唐前期诗人在创作主观上出现一种从盛唐到中唐的过渡面貌。一方面,他们在诗歌的美学风貌上,继承了盛唐诗人特别是王、孟等作家的情韵

3、,另一方面,时代的巨变又使他们缺乏盛唐诗人那种元气浑厚的内在骨力而呈现“气骨顿衰”的特点,诗歌情感与风貌上表现为冷漠、萧瑟、衰飒等,在意象选择上也多表现为清冷和荒寒。诗坛的这种状况,表明这是由盛唐到中唐过渡的一个创作低潮时期,也为后来中唐诗人的诗风变革提供了一个契机。,(一)刘长卿:秋风夕阳的诗人,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是由盛唐入中唐的诗人,创作高峰在其中后期,尤工五言律绝,自称为“五言长城”,与钱起并称“钱刘”,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等。有刘随州集十一卷,存诗500多首。 由于身逢衰乱的时代,再加上自身仕途的坎坷,刘长卿诗中虽然也有激昂慷慨的报国之志,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的悲叹

4、,对唐政权的失望,对自身命运坎坷、孤寂无援的哀伤和无奈,充满冷落凄凉情调。其诗往往以寒水、夕阳、孤舟、荒村等荒寒意象与冷寂、杳暗、寥落等语词来呈现荒疏萧瑟之景与悲凉哀愁之情,风格凄婉清切。,“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举目伤芜没,何年此战争。归人失旧里,老将守空城。” 奉使到申州伤经陷没“蓬蒿千里闭,村树几家全。” 送袁明府之任,(二)韦应物(737-792?)曾任左司郎中、江州刺史、苏州刺史。有韦苏州集。向往归隐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韦应物诗歌的主导倾向,在山水田园诗派中,王、孟、韦、柳并称。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 “发纤

5、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苏轼,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三)“大历十才子” 指中唐大历年间群聚京洛、诗风相近并交游酬唱而齐名的十位才子诗人。“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调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6、擅长细腻雕琢,以五言律为主,大多写得精致工整,以钱起、卢纶成就较高。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于石棱中。” (卢纶和张仆射寒下曲其二),(四)、边塞诗人李益,李益(748829),字君虞,比大历十子略晚,身跨大历、元和。有李君虞集。青年时诗风近十才子,以五律见长。壮年时从军达26年,多写边塞诗,形式多为七绝、七律,这一时期为创作顶峰。晚年入朝为官,多慕仙向道的闲适之作,成就不高 。李益七绝凝炼含蓄,韵味深长,甚得后人推崇,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7、。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其边塞诗常常在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虽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但其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时,与柳宗元等人参与了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此后长期在外地任职。至大和二年(828)才回到长安,先后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继而迁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存诗800多首。,中唐后期诗人刘禹锡和柳宗元,

8、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九霄。,咏史怀古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注入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悲情和沉思,使作品具有一种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和隽永感,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金陵五题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

9、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民歌体诗,汲取民歌特色,仿照民歌进行创作,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 堤上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

10、禹锡的诗歌特点:大多简洁明快,格调高昂,风情俊爽,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蕴涵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如名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古文大家,与韩愈并称,也是优秀诗人,有柳河东集。存诗160多首,大部分是贬官永州、柳州后的作品。除少数是讽刺现实、反映农民痛苦的作品外,大多是抒发诗人政治失意的愤懑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二)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

11、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诗歌特点:清幽孤寂、忧情哀怨 在朴实而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幽清而凝重的情思,寓情于景,寄慨遥深,诗风兼有简洁、幽深、温丽、含蓄之长。 苏轼:“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应物)上。退之(韩愈)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沈德潜:“柳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中唐后期诗坛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赵翼瓯北诗话,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一)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指唐代出现

12、的模仿汉魏旧体乐府而即事名篇的一种新诗体。所谓新乐府运动,是唐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他们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重视诗歌的讽谏作用,追求诗歌的平易、浅切、流畅,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元白诗派主要作家介绍,1、张籍,存诗470余首,有张司业集,乐府诗最为著名,以简洁朴实取胜,少铺叙议论,多用白描和对比,而讽谕之义自见。2、王建,存诗500多首,有王司马集,反映人民的生活面广泛而深刻,善于从不同角度表现不同职业人民的悲惨命运,突破了前人的题材,虽写实却更含蓄。3、元稹,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

13、一,与白居易齐名,存诗800余首,有元氏长庆集,有大量唱和诗作,亦与不少新题与古题乐府诗篇。其连昌宫词、宫词也都颇为人所传诵。4、李绅,原作今已不存,但悯农二首却是万口传诵。,(二)白居易,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有白氏长庆集,约2800余首。 “志在兼济,行在独善”,是他一生的处世准则。早年锐意进取,志在安人治国,但以元和十年(815)被贬江州司马为转折,转向独善避祸的吏隐生活。,2、白居易的诗歌主张,(1)重写实,认为文学植根于生活,也应该反映生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新乐府序)

14、的创作宗旨。这是白居易论诗的核心,是他“兼济”之志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他对现实主义诗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2)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策林六十九采诗),充分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和教化作用(3)尚通俗,提出诗歌“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新乐府序)等通俗化的具体要求。(4)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是儒家“比兴美刺”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强调了诗歌批评社会政治的功能

15、,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与之相适应,追求浅切诗风,但他把儒家功利主义的诗论强调到极致,重视诗歌的讽谏作用,而忽略了诗歌功能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所以,白居易诗歌理论有偏窄、绝对的弊病。,3、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白氏长庆集存诗2800多首,曾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美刺比兴者,因事立题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百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与元九书),(1)讽喻诗,170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新乐府50首和秦

16、中吟10首。内容上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是深刻反映了下层民众苦难生活; 二是尖锐揭露了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的罪行。,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轻 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食

17、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吃人。,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1)一吟悲一事,取材典型,主题集中,人物鲜明,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等,诗人直赋其事,叙述完整,情节曲折,并运用外貌、服饰、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形象,较之杜甫的“三吏”、“三别”的类型化描写更有个性化特色。这是诗人在叙事诗中溶入了传奇小说的表现手法的结果,是对传统叙事诗的发展。 (2)以叙事为主,并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或寓感情于叙事中,或以第一人称代替人物直接抒情,或“首章标其目”,或“卒章显其志”。 (3)句式灵活,语言浅显平易而又能警策动人。,(2)感伤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长恨

18、歌、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叙事曲折详尽,描写生动细腻,抒情色彩浓重。更多地借鉴了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人物的动作、意态来展现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并运用了气氛渲染、环境烘托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在形式上,采用七言歌行体而有创新,运用了平仄协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使诗歌显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便于演唱。,(3)白居易的闲适诗和杂律抒写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

19、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平易通俗、浅切明畅是白居易各类诗歌共同的艺术风格。而太详、太露、太尽,缺乏含蓄蕴藉的韵味和抑扬顿挫的气势,是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瑕疵。,韩孟诗派 他们自创新格,另辟蹊径,“言人所未言,辟人所未辟境”,表现出奇崛险怪的艺术特征: 1、构思新奇 大胆创新,以散文章法、句法入诗,以议论、哲理入诗,打破了诗歌旋律的回环往复及对称之美,写出了不少既有诗歌的优美、又有散文的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的佳作。 2、意象险怪 为求险求奇,创造了大量前人未曾使用过的险怪意象,其诗歌意象群具有以怪为美、以俗为美、以丑为美的特点。 3、用语冷僻奇峭。 讲究炼字炼句,往往用僻

20、字、奇语、险韵,使诗作显得语峭韵古,突兀峥嵘,但也出现了雕琢文字、玩弄韵书、佶屈聱牙的倾向,直接影响了诗意的发挥。,(一)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家境贫寒,46岁始登第。一生仕途不畅,生活极为困顿。有孟东野集,存诗400余首,以乐府与古诗为主,多写中下层文人的穷愁生活以及怨愤苦闷情绪。,孟郊诗歌具有奇险寒涩的特点: 一、审美情趣上,他爱写丑怪、枯槁、惨厉和恐怖的事物。 众虻聚病马,流血不得行。后路起夜色,前山闻虎声。(京山行) 波澜冻为刀,刜割凫与鹥。宿羽皆剪弃,血色沉沙泥。(寒溪) 二、构思上,孟诗刻意求奇求险,意象冷僻、苦涩、险怪。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

21、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古怨)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秋怀) 三、语言上,反俗避熟,硬语盘空,但又力求妥帖。 百尺明剑流,千曲寒星飞。(石淙其八) 老骨惧秋月,秋月刀剑棱。(秋怀其三) 蜜蜂为主各磨牙,咬尽万木村中花。(济原寒食其七),孟郊诗的特点,一方面,与他刻意求工,精思苦吟有关;另一方面,与他心情郁闷、情绪低沉有关。苦苦地写诗,就必然要道人所未道,刻意寻求新词句,用过去诗中少见的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而心理的压抑、不平,使得他所追求的新的语言表现多带有冷涩、荒寞、枯槁的色彩和意味,从而尽可能把内心的愁哀刻划得入骨和惊耸人心。,贾岛简介,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22、。出身寒微,早年曾为僧,法名无本,后在京洛遇韩愈,遂还俗应进士举。约五十多岁官长江主簿,后世因称贾长江。有贾长江集,存诗400余首,长于五律。 就其诗境界而言,多幽僻之境,其诗句多经反复锤炼,十分省净,常有耐人寻味的佳句。如“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寄朱锡珪)、“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暮过山村)、“马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江亭晚望)等。 总体而言,贾诗的风格清深幽峭,但缺乏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他是远远地站在社会之外,在禅房山林幽静之境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二)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后世常称韩昌黎、韩吏部或韩文公。有韩昌黎集,存诗300余首。 韩愈以古文

23、大家的艺术功力和革新精神,突破诗律束缚,追求险怪奇崛,形成汪洋恣肆、雄浑刚劲的诗歌境界,造成新颖、生僻、怪奇的艺术效果,卓然为唐代乃至中国古代诗歌史一大家。,韩愈诗风奇崛险怪,具体表现在:一、语言上的独创,力求摆脱平俗,多用有力度和硬度之语,喜用巧喻,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以险怪、世俗、丑陋之意象入诗。 “字向纸上皆轩昂” “强箭穿鲁缟” “终然落未已,意与崩山比” (落齿) “连年收科第,若摘颔下髭” “侪辈妒且热,喘如竹筒吹”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阔地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听颖师弹琴),

24、二、立意与构思的奇特。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三、以文为诗,把散文中的章法、句法及议论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比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忽忽采用十一、六、十一、七、三、七、七的句式,开头就是一句“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完全是散文的句

25、法,却又给人以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息似的震撼。 南山诗连用五十多个“或”和“若”,如“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在五言古诗中开创了赋体式的长篇排比句法,构成满目琳琅、多姿多彩的风景图。 寄卢仝、谁氏子等,则大量在诗句中羼用散文的虚词,如“破屋数间而已矣”、“忽此来告良有以”、“放纵是谁之过欤”、“不从而诛未晚耳”等等。,韩愈诗歌气势宏大,尚险好奇,瑰丽奇崛,以古文美来补充诗歌美的努力应该肯定,它不仅对大历纤弱诗风具有振起的力量,而且丰富了唐诗的创作方法,扩大了唐诗的表现能力和范围,从而促进了诗体和语言的解放,使唐诗乃至宋以后的诗歌发生了很大变化。 “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

26、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清叶燮原诗) “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北宋惠洪冷斋夜话引沈括语) “曲尽其妙。”(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韩愈诗歌也给后世开启了弊端: 其一,逞奇矜博,喜用生僻字和冷涩词,虽有其出奇制胜的效果,但过分使用则会破坏诗歌阅读的连贯性,造成整体意境的割裂支离,影响了后世诗人把诗当炫耀奥博的工具而忽视表达情感的功能,形成以学问为诗的陋习。 其二,由于太过分地刻意求新,用一些丑恶怪诞的意象,这毕竟与人们长期养成的审美习惯相去太远,有时会引起人的厌恶感。也对宋代一些诗人(如梅尧臣)也曾带来不好的影响。 其三,由于有意变化句式,好

27、发议论,以文为诗,有时便忽略了诗歌本身的韵味、格律。死守格律固然是作茧自缚,但完全不顾语言的节奏却会使诗失去音乐性的美;诗里不是不能融入哲理议论,但哲理太多,缺乏形象,则会使诗没有诗味。宋代有的诗人“以文为诗”,写得干瘪枯燥,这不能说没有韩愈的影响。,(三)李贺(790816) 字长吉,河南昌谷人,少有文名,却一生困顿。有李贺诗集,存诗240余首。李贺诗的主调以反映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牢骚者居多,诗歌趣尚独特,追求一种抑郁哀怨、诡幻斑斓的意境,人称“诗鬼”。其诗以凄艳瑰诡的诗风给中国诗歌开辟了一种新境界。,李贺诗的艺术特点:瑰诡奇峭,1、多样巧妙的修辞手法形成奇异乃至荒诞的想象 韩愈的想象光怪陆离

28、,富丽华瞻,但以人力追求的痕迹很明显;而李贺的想象,更近于一种病态的天才的幻想,是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 拟人: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山头老桂吹古香 比喻: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忆君清泪如铅水;石涧冻波声; 夸张:思牵今夜肠应直恨血千年土中碧;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杜牧:“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幻荒诞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词或过之。” 高棅:“天纵奇才,惊迈时辈,所得离绝凡近,远去笔墨畦径。”,2、新颖、怪异的语言与意象,创造出冷艳凄迷的诗歌意境韩愈多用古字、生僻字,李贺则用不寻常的组合来取得特殊效果;韩愈诗的意象给人以力量的

29、震撼,李贺则给人以心理的刺激。浓暗与艳丽、衰残与惊耸、幽冷与华美,共同构成了李贺诗歌意象的特殊美感。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3、跳跃跌宕的艺术构思 丰富奇特的想象与意象构成了李贺诗的主要素材,而李贺又以飘忽不定、跳跃跌宕的思路把它们串在一起。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仙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课后思考:1、解释概念:大历十才子、大历诗风、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新乐府运动。2、大历诗歌的意象特征。3、韩孟诗派的共同艺术特征。4、韩愈诗歌的艺术特点。5、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6、韩愈的诗歌理论主张。7、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8、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9、刘禹锡诗歌艺术特点。10、柳宗元诗歌艺术特点。11、赏析白居易诗歌长恨歌、琵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