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共37张)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4222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18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共37张)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共37张)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共37张)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共37张)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共37张)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共37张)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共37张)课件.ppt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第1页,共37页。,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第1页,共37页。,一、工作目标,具体目标。至20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1. 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提高孕早期检测比例。2.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0%以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0%以上。3. 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0%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0%以上。4.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达 95%以上。5. 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5%以下。6. 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第2页

2、,共37页。,一、工作目标具体目标。至20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第2页,,对选择人工喂养者,指导正确冲配、器具清洁消毒等。五、婴儿喂养咨询与指导孕期进行2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之间需间隔2周以上;(一)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告知母乳喂养时间最好不超过6个月,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改为人工喂养。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5%以下。孕产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没有预防母婴传播作用。75109/L,建议不选或停用AZT。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千克体重,1次肌内注射(分两侧臀肌)。筛查结果呈阳性反应者,需用另一类检测方法进行复检,确定其是否为梅毒感染(详见图4)。应用TDF前,须进行肾脏功能评估。三、孕产妇抗

3、病毒治疗的相关检测方案一: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或,二、工作内容,第3页,共37页。,对选择人工喂养者,指导正确冲配、器具清洁消毒等。二、工作内容,附件2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服务技术要点,一、孕产妇艾滋病检测参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4年修订版)中临床诊断相关的检测策略进行孕产妇艾滋病检测。(一)检测方法。孕产妇艾滋病检测方法包括抗体筛查试验和补充试验。抗体筛查试验包括快速检测(R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等。补充试验包括抗体补充试验和核酸补充试验等。建议首选抗

4、体补充试验,如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原确证试验)、条带/线性免疫试验(RIBA/LIA)。,第4页,共37页。,附件2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服务技术要点一、孕产妇艾,(二)检测流程。孕产妇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首先进行艾滋病抗体筛查试验。筛查试验结果有反应者,使用原有试剂和另外一种筛查试剂进行复检,也可使用原有试剂双份进行复检。根据复检结果,确定是否进行补充试验。依据补充试验结果,判定感染状况(详见图2)。临产时才寻求助产服务的孕产妇,需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快速检测试剂进行筛查,根据筛查检测结果,及时提供后续服务(详见图3)。,第5页,共37页。,(二)检测流程。第5页,共37页。,第6

5、页,共37页。,第6页,共37页。,第7页,共37页。,第7页,共37页。,二、孕产妇梅毒血清学检测,(一)检测方法。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1.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常用方法包括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等;2. 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常用方法包括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RT)、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等。,第8页,共37页。,二、孕产妇梅毒血清学检测(一)检测方法。第8页,共37页。,(二)检测流程。孕产妇初次接受

6、孕产期保健时,即采用任意一类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梅毒筛查。筛查结果呈阳性反应者,需用另一类检测方法进行复检,确定其是否为梅毒感染(详见图4)。在有条件地区,建议首选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进行筛查。,第9页,共37页。,(二)检测流程。第9页,共37页。,第10页,共37页。,第10页,共37页。,否则,调整抗病毒治疗用药方案。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且2000g,服用NVP10mg(即混悬液1ml)每天1次;清理过程操作手法应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和黏膜。六、儿童艾滋病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孕期或临产发现感染、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产妇,应即刻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过程中复发或重新感染者,要追加1个

7、疗程的治疗。若没有青霉素,可用头孢曲松,1g/日,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连续10日为1个疗程;根据复检结果,确定是否进行补充试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常用方法包括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等;七、应用复方新诺明预防机会性感染治疗期间遗漏治疗1日或超过1日,则从再次治疗开始时间起重新计算治疗疗程。NVP方案: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服用NVP15mg(即混悬液1.附件2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服务技术要点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5%以下。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0%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0%以上。,三、孕产妇乙肝检测,(一)检测

8、方法。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金标记免疫分析(胶体金)、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等。推荐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根据需要可进行单一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或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检测。(二)检测流程。孕产妇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提供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检测结果阳性,报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确定乙肝病毒感染,继而进行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等相关检测。有条件的地区,可在筛查时直接进行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检测(详见图5)。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包括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

9、Be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第11页,共37页。,否则,调整抗病毒治疗用药方案。三、孕产妇乙肝检测(一)检测方,附件3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一、孕产妇抗病毒治疗方案(一)推荐方案。1. 孕期或临产发现感染、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产妇,应即刻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方案推荐选择以下两种方案中的任意一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方案一: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或方案二:替诺夫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第12页,共37页。,附件3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一、孕产妇抗病毒,表

10、1. 常用抗病毒药物剂量及使用方法,第13页,共37页。,表1. 常用抗病毒药物剂量及使用方法药物单次剂量使用方法AZ,2. 孕前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产妇,根据病毒载量检测结果进行病毒抑制效果评估。如果病毒抑制效果理想(即病毒载量小于最低检测限),可保持原治疗方案不变;否则,调整抗病毒治疗用药方案。,第14页,共37页。,第14页,共37页。,(二)注意事项。1. 一旦发现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无论其是否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检测,也无论其检测结果如何,都要尽快开始抗病毒治疗。在分娩结束后,无论采用何种婴儿喂养方式,均无需停药,尽快将其转介到抗病毒治疗机构,继续后续抗病毒治疗服务。特

11、别强调,对于选择母乳喂养的产妇,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停药,应用抗病毒药物至少要持续至母乳喂养结束后一周。2. 当孕产妇血红蛋白低于90g/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0.75109/L,建议不选或停用AZT。应用TDF前,须进行肾脏功能评估。,第15页,共37页。,(二)注意事项。第15页,共37页。,二、婴儿抗病毒用药方案,婴儿应在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案中的任意一种。婴儿若接受母乳喂养,应首选NVP方案。,第16页,共37页。,二、婴儿抗病毒用药方案婴儿应在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开,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干预,婴儿NVP方案: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服

12、用NVP15mg(即混悬液1.5ml)每天1次;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且2000g,服用NVP10mg(即混悬液1ml)每天1次;新生儿出生体重2000g,服用NVP2mg/kg(即混悬液0.2ml/kg),每天1次;至出生后46周。AZT方案: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服用AZT15mg(即混悬液1.5ml)每天2次;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且2000g,服用AZT10mg(即混悬液1ml)每天2次;新生儿出生体重2000g,服用AZT2mg/kg(即混悬液0.2ml/kg),每天2次;至出生后46周。,第17页,共37页。,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干预婴儿第17页,共37页。,三、孕产

13、妇抗病毒治疗的相关检测,孕产妇抗病毒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应进行相关的检测,并结合临床症状对孕产妇感染状况进行评估,以便确定用药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用药前,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检测及其他相关检测(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用药过程中,每三个月进行1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其他相关检测(同前)。孕晚期,进行1次病毒载量检测,并在分娩前获得检测结果。,第18页,共37页。,三、孕产妇抗病毒治疗的相关检测孕产妇抗病毒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四、安全助产服务,孕期提供充分的咨询,帮助感染孕妇及其家人尽早确定分娩医院,及时到医院待产。艾滋病感染不作为实施剖宫产的指征。

14、对于孕早、中期已经开始抗病毒治疗、规律服用药物、没有艾滋病临床症状,或孕晚期病毒载量1000拷贝数/毫升,或已经临产的孕产妇,不建议施行剖宫产。分娩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并积极处理产程,尽量避免可能增加母婴传播危险的损伤性操作,包括会阴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使用流动的温水进行清洗,用洗耳球清理鼻腔及口腔粘膜,缩短新生儿接触母亲血液、羊水及分泌物的时间。清理过程操作手法应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和黏膜。医务人员实施普遍性防护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第19页,共37页。,四、安全助产服务孕期提供充分的咨询,帮助感染孕妇及其家人尽早,五、婴儿喂养

15、咨询与指导,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医务人员应对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家人进行婴儿喂养方式的可接受性、知识和技能、可负担性、可持续性等条件的综合评估,给予技术指导。对选择人工喂养者,指导正确冲配、器具清洁消毒等。对选择母乳喂养者,要做好充分的咨询,强调喂养期间母亲或婴儿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指导正确的纯母乳喂养方式和乳房护理。告知母乳喂养时间最好不超过6个月,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改为人工喂养。,第20页,共37页。,五、婴儿喂养咨询与指导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六、儿童艾滋病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将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纳入高危管理,于儿童满1

16、、3、6、9、12和18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和体格检查,观察有无感染症状出现。按照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工作方案的相关技术和时间要求,对所生儿童于出生后6周和3个月时,分别采集血标本,进行婴儿感染早期诊断。详见图6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及服务流程。未进行婴儿早期诊断检测或婴儿早期诊断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儿童,应于12、18月龄进行艾滋病抗体筛查及必要的补充试验,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儿童抗体检测及服务流程见图7。,第21页,共37页。,六、儿童艾滋病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将艾滋病感,第22页,共37页。,第22页,共37页。,第23页,共37页。,第23页,共37页。,七、应用复

17、方新诺明预防机会性感染,应用对象包括: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细胞/mm3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和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15%的艾滋病感染儿童。复方新诺明用药方法、停药指征及注意事项等详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手册。,第24页,共37页。,七、应用复方新诺明预防机会性感染应用对象包括:CD4+ T淋,附件4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一、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方案(一)推荐方案。一旦发现感染,即刻开始治疗,可选择以下任意一种药物。1. 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2. 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单位/日,肌内注射,连续15日为1个疗程。,

18、第25页,共37页。,附件4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一、梅毒感染孕产妇治,(二)替代方案。1. 若没有青霉素,可用头孢曲松,1g/日,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连续10日为1个疗程;2. 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治疗(禁用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每次500mg,每日4次,口服,连服15日为1个疗程。,第26页,共37页。,(二)替代方案。第26页,共37页。,(三)治疗时期。1. 孕早期发现的感染孕妇,应于孕早期和孕晚期各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共2个疗程。2. 孕中、晚期发现的感染孕妇,应立刻给予2个疗程的治疗,2个治疗疗程之间需间隔4周以上(最少间隔2周),第2个疗程应当在孕晚期开始,最好

19、在分娩前一个月完成。3. 临产时发现的感染孕产妇,也要立即给予1个疗程的治疗。4. 治疗过程中复发或重新感染者,要追加1个疗程的治疗。5. 既往感染的孕产妇,也要及时给予1个疗程的治疗。,第27页,共37页。,(三)治疗时期。第27页,共37页。,(四)注意事项。1.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为规范治疗:应用足量青霉素治疗;孕期进行2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之间需间隔2周以上;第2个疗程在孕晚期进行并完成。2. 苄星青霉素治疗期间,若中断治疗超过1周,或采用其他方案进行治疗时,每个疗程治疗期间遗漏治疗1日或超过1日,要从再次治疗开始时间起重新计算治疗疗程。3. 治疗期间应当定期随访。每月做1次非梅毒螺旋体

20、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观察滴度变化,判断有无复发或再感染。随访过程中,如果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滴度上升或结果由阴转阳,则判断为再次感染或复发,应当立即再开始1个疗程的梅毒治疗。4. 感染孕产妇分娩前必须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以便与所生新生儿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作为后续诊治的依据。,第28页,共37页。,(四)注意事项。第28页,共37页。,二、儿童预防性治疗,1治疗对象:孕期未接受规范性治疗,包括孕期未接受全程、足量的青霉素治疗,或接受非青霉素方案治疗,或在分娩前1个月内才进行抗梅毒治疗的孕产妇所生儿童;孕期接受过规范性治疗,出生时非梅毒螺

21、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滴度不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的儿童。2. 治疗方案: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千克体重,1次肌内注射(分两侧臀肌)。,第29页,共37页。,二、儿童预防性治疗1治疗对象:孕期未接受规范性治疗,包括孕,三、儿童梅毒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自出生时开始,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和随访,直至排除或诊断先天梅毒。详见图8。,第30页,共37页。,三、儿童梅毒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第30页,共37页。,四、先天梅毒的诊断与治疗,(一)先天梅毒诊断。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为先天梅毒:(1)儿童的皮肤黏膜损害或组织标本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检测

22、到梅毒螺旋体;(2)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阳性;(3)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结果阳性,滴度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结果阳性;(4)出生时不能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任何一次随访过程中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5)18月龄前不能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18月龄后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仍阳性。,第31页,共37页。,四、先天梅毒的诊断与治疗(一)先天梅毒诊断。第31页,共37,(二)先天梅毒患儿的治疗方案。1. 脑脊液正常者。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千克体重,1次肌内注射(分两侧臀肌)。,第32页,共37页。

23、,(二)先天梅毒患儿的治疗方案。第32页,共37页。,第33页,共37页。,第33页,共37页。,2. 脑脊液异常者。可选择以下任意一种药物。(1)水剂青霉素G,每次5万单位/千克体重,每8小时1次(7日内新生儿,每12小时1次),静脉注射,连续1014日。(2)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次5万单位/千克体重,每日1次,肌内注射,连续1014日。治疗期间遗漏治疗1日或超过1日,则从再次治疗开始时间起重新计算治疗疗程。3. 如无条件检查脑脊液,按脑脊液异常者治疗。,第34页,共37页。,2. 脑脊液异常者。第34页,共37页。,附件5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一、乙肝感染孕产妇干预为乙肝病毒表

24、面抗原阳性的感染孕产妇提供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和肝功能检测,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检测,必要时转介至传染病专科接受相应的诊疗服务。孕产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没有预防母婴传播作用。,第35页,共37页。,附件5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一、乙肝感染孕产妇干,二、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干预,(一)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所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均应于出生后24小时内(最好是12小时内,越早越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国际单位。注射方法为肌内注射。注意必须与乙肝疫苗的注射部位不同,也不可与乙肝疫苗吸入同一注射器内注射。(二)乙肝疫苗接种。所

25、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均应按照预防接种规范中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有条件的地区,在完成第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后16个月,即儿童7月龄至1周岁期间,可进行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检测,判断免疫效果。,第36页,共37页。,二、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干预(一)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第3,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主动为所有孕产妇提供检测与咨询服务,实行首诊负责制,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规范的干预服务。参与并接受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相关技 术指导和培训,负责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第37页,共37页。,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主动为所有孕产妇提供检测与咨询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