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ppt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4494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PPTX 页数:99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词两首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辛弃疾词两首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辛弃疾词两首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辛弃疾词两首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辛弃疾词两首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辛弃疾词两首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词两首ppt课件.pptx(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辛弃疾词两首,1,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大盛于宋代。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原本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2,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的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词牌和标题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祠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的分类:,3,词的流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

2、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些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煜、李清照等,4,辛弃疾,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5,辛弃疾,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词集:稼轩长短句。,6,辛弃疾,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国做官,但心怀宋室,一直有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

3、愤”,并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谛观形势”,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贞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辛弃疾22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7,辛弃疾,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由于深感岁月流逝、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8,辛弃疾,现实

4、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的北伐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尧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辛弃疾42岁时,因受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尧。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9,辛弃疾,闲居乡野的辛弃疾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享受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

5、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地感慨。,10,辛弃疾,64岁时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更到前线镇江任职,但他又一次受到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重回古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11,辛弃疾生不逢时。他

6、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两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2,1、抒写爱国情怀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3,2、描写农村田园风光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

7、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上,14,水龙吟登建康亭赏雪,15,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35岁的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

8、慨、激昂的抒情词。,写作背景,16,题目解说,“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17,整体感知掌握生字读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充满感情的朗读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18,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9、,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9,读准字音:,遥岑远目,玉簪螺髻,鲈鱼堪脍,揾英雄泪,cn,zn/lo/j,l/kui,wn,20,楚地千万里是清肃秋天,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漫无边际。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直插的玉做的簪子和像青螺状的发髻,呈献着忧愁。流寓江南的游子,落日时分登上楼头,听失群的孤雁哀鸣。看完了宝刀,再拍着栏杆,却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心意。 张季鹰你不要说鲈鱼正好切碎烹煮,秋风已吹遍,你归田没有?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面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叹年华如流水,经历风雨频添忧患,树木犹且如此,人怎能忍受!请谁人唤来美女,用红巾翠袖揩拭英雄热泪?,文意,21,文本赏析,22,上阙

10、,1、词的上阙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具体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23,上阙,1、词的上阙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具体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明例如登临的时间。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浩渺壮阔,气势雄浑。,24,上阙,1、词的上阙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具体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

11、人怎样的心绪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激起了词人满腔的豪情,那滚滚东去的长江使词人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令词人悲慨高歌、潸然泪下。开头两句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蓄着深厚之情。,25,上阙,1、词的上阙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具体赏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皮日休缥缈峰,26,用典,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少篇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27,用典的分类

12、,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28,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用典的作用,29,上阙,1、词的上阙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具体赏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借用这两位

13、诗人的词语,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纵目远望,那千姿百态的山峰,有的苍翠高耸如美人的玉簪,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人螺旋形的发髻,祖国的江山不但有壮阔之美,而且有秀丽之美,这就更激起了词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从而触发了词人的“愁”和“恨”。,30,上阙,1、词的上阙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具体赏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14、。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 。这样写更曲折有味。,31,上阙,1、词的上阙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具体赏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落日的余辉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步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情景交融,虚实相济。,32,上阙,1、词的上阙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具体赏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比喻国势衰颓的南宋王朝。断

15、鸿:失群的孤雁,比喻作者飘零的身世。江南游子:指代作者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33,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上阙,3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上阙,35,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16、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拍栏杆: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北宋刘概 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36,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上阙,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看吴钩,正是词人雄心壮志的表现,然而现在吴钩闲置身旁,自己不被重用。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37,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上阙,看、拍、会、登 “栏

17、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38,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上阙,看、拍、会、登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持剑却无挥刀之时,发力却无用武之地。北伐杀敌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竟无人理会,这就更增添了词人的悲愤。,39,上片:,景色:,动作:,借景抒情,上片小结,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看、拍、会、登,江天、远山、落日、断鸿、游子,40,下阙,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思考,上片借景抒情

18、,下片则是( )。,借典言志,张翰、许汜、刘备、桓温,41,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的下阕中,作者借助三个典故来抒情。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三个典故,并思考这三个典故的运用方式是什么样的,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下阙,42,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莼鲈之思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下阙,43,莼鲈之思晋人张翰应当时的执政者齐王之邀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弃官归乡,巧合的是,张翰归乡后不久,齐王兵败,张翰得免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了时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

19、莼鲈之思。晋书张翰传,作者的用意,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耻于归隐,胸怀报国的雄心壮志。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44,求田问舍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三国志陈登传,作者的用意,“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词人反其意而用之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之人,明词人为国忘私的

20、胸怀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45,树犹如此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作者的用意,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怀才不遇而徒然虚度年光的忧惧、愤慨和苦痛。,46,2、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

21、的悲哀!,下阙,47,下阙,“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48,正值壮年的词人,慷慨激愤,拍遍栏杆,忧愤难泄,恨恨地唱出:“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为何而落泪?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愤激落泪。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寂寞落泪。,下阙,49,下片小结,下片:,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用典,正面,反面,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50,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

22、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归纳总结,51,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主旨,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52,“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白雨斋诗话 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采用白描、反衬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53,词到苏轼手里

23、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拓展:苏辛词比较,5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5,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点明词的类别。大多是通过古人、古事、古迹,以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借人伤己。,56,北固亭 祭江亭,位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古称北固亭,还有凌云亭、摩云亭、临江亭、江山第一亭、天下第一亭等名称。 由于此亭建造在北固山的面江石壁之巅,故又

24、名“临江亭”。相传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夫人孙氏随刘备去荆州,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夫人孙氏听到讹传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名“祭江亭”。 而“江山第一亭”相传是康有为在星夜登亭看到北固山的胜境后题写的。,57,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58,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在江

25、西乡下赋闲,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1203年62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o)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侂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写作背景,59,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 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

26、,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写作背景,60,仲谋:孙权的字,孙权曾在京口建立吴都。 风流:指英雄遗风,英雄伟业带来的影响。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金戈铁马:指精锐的军队。气吞万里:豪气能吞吐万里江山,言容气概非凡 元嘉: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年号,指刘义隆。狼居胥:山名,在内蒙境内。汉霍去病击匈奴至 此,封山而还。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字词积累,6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xing)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 ,赢得仓皇北顾。四

27、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2,自读词作,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思考与前面几首词作相比这首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63,词意梳理,大好江山古今恒在,(只是)无处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当年繁华的景象歌舞楼台,连同英雄业迹都在历史的风雨吹打中而随时光流逝了。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率领金戈铁骑北伐,气吞万里,威猛如虎。,64,词意梳理,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隆兴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

28、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哪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65,用典,借典抒怀,辛弃疾这首词是怀古之作,既曰“怀古”,当然怀想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一提到这些人物,这些事迹,就是典故。所以,本词最大的写作手法是:,66,思考:,辛弃疾在本词中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67,1、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问题探究,“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

29、。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68,1、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问题探究,“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不过像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无处可寻了。“舞榭歌台”一句承接上文,感慨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69,1、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问题探究,“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

30、叛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70,1、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问题探究,“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作者登高远望,自然会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经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在人间早已不着一点痕迹。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向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71,1、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问题探究,两人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相同点:

31、,目 的:,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72,上片小结 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73,2、刘义隆的典故用意何在?,问题探究,“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勢一蹶不振。宋书 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27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

32、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內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 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 狼居胥,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 霍去病传:元狩四(119 )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74,2、刘义隆的典故用意何在?,问题探究,“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明确:借古讽今,以史为鉴,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75,3、佛狸祠的典故用意何在?,问题探究,“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金

33、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的情景,作者在南下途中,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作者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造的行宫,现在当地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可悲啊!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76,3、佛狸祠的典故用意何在?,问题探究,“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明确:作者借佛狸祠下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34、,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叹朝廷无能 悲百姓松懈,77,3、佛狸祠的典故用意何在?,问题探究,“凭谁问尚能饭否” 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逃到了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为国家出力。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78,3、佛狸祠的典故用意何在?,问题探究,“凭谁问尚能饭否” 廉颇,明确:有人说最

35、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无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79,下片小结 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80,全词总结:,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81,用典赏析,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

36、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82,1、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情感有什么异同?,阅读赏析,83,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作者35岁时。其时词人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尽管朝廷不给他带兵抗金的机会,他仍胸怀报国壮志,其志愈烈,而孤愤愈甚。故水龙吟更多地表达了词人不甘就此退隐,无所建功立业的情怀。而这种渴望有人理解的心理,正是词人雄心壮志还没有彻底沉沦的表现。,赏析参考,84,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其时词人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

37、抚使,镇守京口。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军事的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起兵的地方。当词人登上北固亭时,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他赞美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批评南朝宋文帝草率北伐,以及隆兴元年南宋张浚同样北伐而败的往事。故词作重在贬斥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卑劣行径。字里行间充满了内忧外患的情绪,可谓满腔忠愤,几近绝望绝望!,85,2、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方法?(1)水龙吟:借景抒情 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景象广阔而淡远的画面(2)永遇乐:咏史抒怀,借古讽今 作者登高远眺,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不禁缅怀历史上两位在京口起步而建立丰功伟

38、绩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作者慨叹乱世英雄难觅,表达自己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两位古代帝王建功立业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86,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拓展,87,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不一样,前者: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后者: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哀愁,词意品读,88,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说愁?而今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少年时缺乏阅历,好胜纯真,为了故作深沉,附庸风雅,所以夸大内心的伤感。如今愁多愁

39、深无法说清投降派把持朝政,一腔悲愤无处发泄,也不便直说,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愁绪无从说起啊,说了又能如何?”,词意品读,89,少年而今无愁有愁,对比,年少时懵懂无知却故作深沉的情态,对比如今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采用欲吐还咽的手法显示其深沉、复杂、矛盾、哀怨、苦闷的内心世界,更耐人寻味。,90,青 玉 案 元 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拓展,91,词人如何描写元夕景象的?,焰火,宝马雕车华丽车马蛾儿雪柳盛装丽人,花千树 星如雨五彩缤纷,音乐,凤箫

40、声动悦耳动听,花灯,玉壶 鱼龙光彩夺目,士女,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铺排,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92,如果说“那人”是词人追慕的意中人,她有什么特点?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她孤高淡泊,自甘寂寞,不同凡俗。显示词人不肯同流合污的追求。,93,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

41、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94,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谴责,又有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的痛苦。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在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灯夕所见以自述怀抱,托意甚高。进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退则斯人独处,自甘淡泊,安于

42、寂寞,这两者同是志士的操守和襟抱。前者是英雄本色,后者也是英雄本色。,95,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晏殊蝶恋花),(柳永蝶恋花),(辛弃疾青玉案 ),拓展,迷惘 执著 顿悟,96,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让多少诗人豪情万丈,柔肠百结:,李清照夏日绝句:陆游示儿:岳飞满江红:文天祥过零丁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97, 南宋虽懦弱,诗人不沉默。 千年历史千年诗,一寸山河一寸心。 英雄装点了历史,历史铭记着英雄。,98,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