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 22课 宋词二首(雨霖铃)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4870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版 22课 宋词二首(雨霖铃)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教版 22课 宋词二首(雨霖铃)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教版 22课 宋词二首(雨霖铃)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教版 22课 宋词二首(雨霖铃)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教版 22课 宋词二首(雨霖铃)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教版 22课 宋词二首(雨霖铃)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教版 22课 宋词二首(雨霖铃)ppt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雨霖铃,【宋】柳永,【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宋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2.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教学重点】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和用词创作方法。,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江淹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诗句词句,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古代描写离别的诗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壮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梦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酒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惨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景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慰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苦别),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字耆卿(qqng),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

3、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文学成就,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柳词内容,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3.描写羁旅行役(漂泊浪迹江湖)。,4.歌颂帝王、达官贵人的词,也写过一些自叙怀抱,自叹平生遭际的词。,婉约派四大旗帜之“闺语”:李清照婉约派四大旗帜之“别恨”:晏殊婉约派四大旗帜之“情长”:柳永婉约派四大旗帜之“愁宗”:李煜,婉

4、约派四大旗帜之名号,写作背景,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解 题,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唐玄宗与杨贵妃,雨 霖 铃 (柳 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5、/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上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离别之时若能有个

6、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呢?,伤感凄清、离愁思念。,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离别难)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思念苦),多情自古伤离别,整体感知,题材,

7、本诗的题材为“送别”,“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时至今日,送别诗仍是考试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写标题。,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天气);“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

8、”(不得不分离)。,2、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渲染气氛),分析1:长亭,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这里既交代时间又暗示离愁别绪。“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更能撩人心怀,使人伤心难忍。,分析2:江水、寒蝉,“千里烟波”极言路程之遥远,云雾如烟般笼罩着江面,这是兰舟行驶之处;笔下的秋蝉也发出阵阵哀鸣。,3、通过景物描写,作者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词人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无限惆怅、伤感凄清、难舍难分,正当分别难舍之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凝噎”,万千话语不知从何说起!不胜伤感、缠绵凄婉。,4、作者在“念去去”之

9、后对别后情形进行了哪些设想?内心情感如何?,从送别的都门“长亭”,到执手相看的“船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不断转换,仍不离抒写“离情”。,酒醒之后,看到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寂寞。,5、词的上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词的上阕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的设想。全词既写了眼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别之情。,翻译:,(上片)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拉着手泪眼相望,(此时此刻)哽噎着竟然

10、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傍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下片)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今天我们彼此分手)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酒,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愁,象征,风,悲凉,寓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风萧

11、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帐饮无绪,难分难舍,千里烟波,楚天辽阔,惆怅伤感,环境悲凉,离别难,上阕: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重在写环境和情态),骤雨,执手相看无语凝咽,寒蝉,长亭,夹岸杨柳 晓风残月,酒醒伤情,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惨不成欢,思念苦,下阕:想象别后的痛苦,(以情带景、情景交融,重在刻画心理),自古伤别 于今尤甚,愁意浓浓,意象分析,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长亭,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 李白

12、菩萨蛮,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庾信哀江南赋,意象分析,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意象分析,兰舟,古人常说“舟车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舟船往往表现漂泊之感。,意象分析,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谐音为“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象征,离愁,月,意象分析,名句欣赏,今宵酒醒

13、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把“酒、柳、风、月”这四种最能触动离愁的送别诗的典型意象集中成为一幅凄清的画面。白描手法,感悟人物形象,人生聚散离合乃是常事,为什么诗人面对离别却倍感戚伤?从中可以看出柳永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诗人身世经历),戚伤的因素:悲秋情结、政治失意、 前途未卜、知己离散,诗人精神形象:才子词人、失意文人、 多情浪子,柳永,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 放言“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试,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柳永和苏轼,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课后四题参考:,作业:1.背诵这两首词。2.默写两首词。3.课后练习一、四题4.熟记重点字词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