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与能力(微课版)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5683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PPTX 页数:335 大小:33.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教知识与能力(微课版)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3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微课版)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3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微课版)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3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微课版)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3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微课版)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教知识与能力(微课版)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教知识与能力(微课版)课件.pptx(3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指导丛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微课版),前,教,育,学,模块1,学前儿童发展,知识结构思维导图,这一模块无论是从考纲所包含的内容还是历年真题的分析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特别在2016年上半年,考察到了88分之多。所有的题型都以这个模块的知识点作为命题点。表1-1是近3年真题的展示和总结,考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建议考生要在这部分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所有模块最核心、最基础、最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大题之中,往往以灵活的方式考查,请考生务必重视。,考点一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其诞生的标志是1978年冯特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人本主义及认知心理学等。,一、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这一含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二者缺一不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得以区分文学、人类学、政治科学、法律和社会学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的重要标志。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其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在某种意义上,只要是涉及有机体精神活动过程都是心理现象,包括动物和人的心理现象,也包括正常和异常的心理现象。除了看不见摸不着的内部精神活动过程外,行为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

3、容。因此有的学者将心理学定义为一门研究行为的科学,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不同的定义方式,反映了其对内部精神活动过程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所持有的不同观点。然而不同的学者都强调心理学之所以为心理学,是因为采用了科学的方法。,二、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有如下方式: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意识和潜意识等。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是第一种分类方式。心理过程包含 “知情意”,即认知、情绪情感和动机意志过程;心理特征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较为稳定的个体差异,包含能力和人格,具体如图1-1所示。,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

4、,但只有简短的历史”。艾宾浩斯的这句名言可能是对心理学历史最好的描述。心理学发展的简史如图1-2所示。,通常心理学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哲学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类天性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和思考;一个是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以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19世纪末期,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诞生离不开近代哲学思潮和实验生理学两方面的影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代哲学思潮为心理学的诞生解决了理论问题;实验生理学为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客观的实验方法。,在心理学诞生之后,不断涌现出各种理论流派和思潮,主要包括:结构主义、机能

5、主义、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认知主义、认知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这些流派和思潮,在研究的焦点、研究主题、人性假设、研究方法、解释层次上都有所不同,但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松散而统一的心理学(具体内容见表1-2)。,例题精讲,单选题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名师详解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2以马斯洛为代表的心理学派是()。A行为主义心理学B人本主义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 D机能主义心理学名师详解 B

6、。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被称为除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名师点拨该部分在考试中多以单项选择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即可。,考点二儿童发展概述,儿童发展指的是从胚胎到成年早期,个体随着年龄而发生的一系列具有顺序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心理社会性的发展。儿童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以及所处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其发展路径。儿童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向上的,并表现出普遍的年龄阶段特征,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也值得注意。,一、发展的含义、过程及影响因素,(一)发展的含义发展是贯穿人一生的过程,指的是个体随着年龄而发生的一系

7、列具有顺序性的变化,不仅仅指增长和获得,也包含衰退与丧失。儿童发展指的是从胚胎到成年早期,个体与年龄有关的变化过程,通常呈现的是上升趋势。总的来说,个体的发展是在幼儿期上升,然后稳定,直到老年期下降。但真实的生理心理发展过程远比此复杂。如智力可以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其发展模式并不一致。通常认为流体智力在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晶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智力在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或上升。,(二)发展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包含3类:生理、认知和心理社会性发展。其中生理发展包含身体、脑、感觉能力、动作技能以及健康方面的变化;认知发展包含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

8、、推理、学习等心理能力的变化;心理社会性发展则包含情绪、人格及社会关系的变化。这3方面的发展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发展全貌。,(三)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3大类: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因素。也可以分为:个体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可以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家庭和班级氛围;宏观因素包含学校、社区,以至整个地区和文化。理解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参考布朗芬伦纳的生系统观。他将影响儿童的多元环境看作一个嵌套系统,一个环境嵌套着另一个环境,区分了以下5个层次: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宏观系统和时间系统。关于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9、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并非单独作用,而是相互之间存在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发展。比如儿童并非被动的受环境影响,而是主动地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环境。,二、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一)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是指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首先需要了解儿童发展的阶段论和连续论。前者认为发展是不连续的、分阶段的,儿童和成人在认识事物、组织经验的方式上是不同的,存在质的差别;后者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渐进的,儿童和成人均以相同的方式对周围的刺激作出反应,他们之间差异主要表现在数量上和复杂程度上的不同。当然,

10、这两种观点都只是片面地强调了发展的一个方面。目前,普遍认为发展即是连续的,又是阶段性的。基于发展的阶段性假设可以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其次,如何正确而科学地划分发展的年龄阶段,仍存在一些分歧。不同学者对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同,有的根据生理发展,有的根据智力发展,有的根据个性发展,有的根据生活事件等。尽管学者所持有的划分标准不同,但其划分的年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趋于一致。按照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发展的阶段划分为3个大的阶段:儿童早期(06岁,其中婴儿期为03岁,幼儿期为36岁);儿童中期(712岁);儿童晚期(1318岁)。针对幼儿教育,需要重点掌握的是幼儿期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11、。最后,需要认识到年龄发展阶段特征指的是能代表该阶段大多数儿童的典型特征和一般态势,但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教育背景的影响,不同社会文化和历史时期下儿童的年龄发展阶段特征并非完全一致的。既要认识到年龄发展阶段特征的普适性,又要认识到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教育的影响。,(二)发展趋势儿童的发展趋势,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通常来说是呈上升和增长的趋势。但放在毕生发展观的视角下,个体的发展有上升,也有下降趋势。理解儿童发展的趋势,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认识到发展既存在上升和增长,又存在下降和衰落;二是认识到发展是具有顺序性和方向性的,如皮亚杰关于个体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显示

12、个体的思维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三是认识到发展的持续性,即个体特征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换言之个体早期的行为能预测其后来的特征;四是认识到发展的可变性,相同的早期经历并不预示者类似的发展轨迹,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总的来说,理解儿童的发展趋势,既要认识到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和顺序性,又要认识个体发展的可变性和不可预知性。,例题精讲,单选题1学龄前期(幼儿期)指的是()。A12岁B23岁C36岁D47岁名师详解C。婴幼儿年龄的区分应该掌握清楚。,2()、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幼儿发展的3大方面。A心理发展B情绪发展C社会性发展D思维发展名师详解 C。社会性发展、体格发展、认

13、知发展共同构成幼儿发展的3大方面。让幼儿“学会做人”的教育远比知识和智能教育重要。名师点拨该部分在考试中多以单项选择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即可。,考点三儿童发展理论流派,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有成熟势力说、精神分析流派、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不同的理论流派所持有的发展观不同,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也不同。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我们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一、成熟势力说,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少,外

14、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双生子爬梯实验能很好地说明他的观点。在这个实验中,双生子T和C:T从第48周起每日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做爬梯训练,只从第53周起开始做爬梯训练。结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训练,就能赶上T的水平。这个实验说明,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二、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称为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是个人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冲突的解决结果。这一理论观点最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创立并完整地发展起来,之后经历了各种发展,并衍生出不同的派别。在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代表性观点是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

15、发展阶段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一)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发展源自性欲(这里的性欲是广义的概念,婴儿的吮吸、排泄都是满足性欲的方式)的满足。如果当前的性欲未得到满足或过分满足,儿童的发展就会产生困难,出现固着和倒退的现象。他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性兴奋点不同(具体见表1-3),性兴奋点的转移即发展的过程。(二)心理社会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又称为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在一生中要面临和解决8个危机或冲突(具体见表1-3),每个危机的出现和解决就是一个发展阶段,后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发展的顺利与否取决于每个阶段的核心危机处理的成功与

16、否。当危机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危机处理得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正是在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弗洛伊德的继承和批判。他抛弃了性本能在儿童发展的作用,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突出自我在个体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的主导和整合作用,并将发展扩充到人的一生。,三、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行为主义框架下主要有3种人类学习形式,即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和观察学习。(一)经典性条件作用以巴甫洛夫、华生为主要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观,将行为看作新的刺

17、激和反应的联结(即S-R联结),认为新反应的产生是通过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反复配对建立的。一旦新的联结建立,不仅非条件刺激可以引发个体的反应,条件刺激也可以引发个体相同的反应模式。在这种学习形式中,个体并不产生新的行为反应,只是建立了新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二)操作性条件作用以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观,将行为区分为应答反应和操作性反应。其中应答反应是由可观察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即经典性条件作用中的条件反应),操作性反应是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前者建立的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后者建立的是反应和结果的联结(即R-O的联结,也可看作S-R-O的联结,这里的S是辨别刺激)。

18、操作性反应受到强化的操纵与控制。强化是使得反应频率增加的过程,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而那些使得反应频率降低的过程被称为惩罚,包括正惩罚和负惩罚。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强化策略而少用或不用惩罚,用消退来取代惩罚。此外,强化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选择有效的强化物和建立行为与行为后果(即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基于其强化理论,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这一教学有一系列的原则,如小步子呈现信息、及时知道结果、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等。,(三)观察学习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是新的新行为主义观,将认知因素纳入了学习过程。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

19、亲自体验强化。观察到的他人行为的后果也存在强化效应,这被称为替代性强化。,四、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意识”,关注认知过程以及反映这些过程的行为,主要包括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发展的结果表现为不断形成的新图式(见图1-3)。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它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经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从而逐渐构成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实现机体和环境平衡的两种形式,前者是将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

20、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后者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果机体和环境不平衡,即现有的图式不能解释或包含新环境,主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实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和不平衡的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即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将儿童心理或思维划分成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认知结构(即图式)不同,具体如表1-3所示。,(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更多的是一种研究取向。他们将人脑比作计算机,通过分析感知和信息处理的过程来解释认知发展。,五、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源自

21、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鲁利亚、列昂节夫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的研究。其中维果茨基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认知发展的作用。维果茨基区分了初级和高级心理功能,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换过程。这一转换过程源自儿童与成人或其他儿童一起解决问题的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机能工具(精神生产工具)尤其是语言和符号。他强调语言和符号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他的理论,必须要理解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他将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具体内容如表1-3所示。 同时,他认为教学

22、与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强调教学对发展的作用,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通过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学习得以发生,教师应为儿童提供发展指导,并善用同伴指导。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后者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六、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这种观点认为人类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在这种观点中,人既不是由弗洛伊德主义者假设的强大本能力量所驱使,又不是由行为主义者提出的环境因素所操纵。他们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向

23、上的潜能,只要在适合的环境中就会自发发展成为完善的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阐述了人本主义理论的发展观。这一理论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在这种倾向的驱使下,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概念不断形成。人的发展即自我概念的发展,从最初的物我不分、主客不分,到逐渐把自我与环境区分开来,并在语言的帮助下进一步分清了主我(I)和客我(me)。在这一过程中,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尤为重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个体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只有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才能促使个体以开放的心态包容和接纳机体的

24、一切体验,使个体的自我概念与主观体验相一致,达到自我实现。当这种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的时候,个体会拒绝或歪曲自己某些主观体验以迎合父母的期望与评价,将自己的某些真实体验拒于意识之外,否认自我的某些部分,自我概念与主观体验变得不一致,无法实现自我的和谐,也就难以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例题精讲,单选题1照料者应对婴儿的要求给予及时的回应,这是因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面临的基本冲突是( )。A基本信任对不信任B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C主动性对内疚D自主性对害羞名师详解 A。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01.5岁)面临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故选A。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

25、,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名师详解 C。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运动。因此,题目中的儿童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说明他的认知发展已达到具体运算阶段。,3()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问题。A华生B卢梭C布鲁姆D维果茨基名师详解D。考查的是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名师点拨这部分的内容多数考选择题,需要了解各个重要思想家的代表观点,但是也有可能用于材料分析,所以需要识记。,考点四幼儿身体动作发展,幼儿身体动作正处于迅速发展的

26、重要时期,他们虽然已经具有人体的基本结构,但是各组织、各器官以及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与成人之间差异较大。认识和掌握学前儿童身体动作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开展好保健工作。,一、幼儿的身体发展,(一)幼儿身体发展特征1体重幼儿早期是指13岁,这两年中幼儿的身体发育比第一年稍慢,2岁以后,体重增加更慢,很不均匀。在正常的养育条件下,23岁儿童平均每月增加180克,每年约增加2000克。直至2周岁时体重大约在12.5千克,体重可达到出生时的4倍。在儿童出生的第3年身体发育速度较前两年慢,年体重增加约2000克,3岁时体重大约在14.5千克。2头围幼儿出生的第2年全年头围仅增长约2厘米,5岁时约达50

27、厘米。1.5岁5354厘米,已与成人的头围大致相似。,3牙齿在正常发育情况下,幼儿在1017个月时,萌出4颗第1乳磨牙。1824个月期间萌出4颗尖牙。2030个月时,萌出4颗第2乳磨牙。2.5岁时应该出20颗乳牙,3岁时乳牙已经出齐,咀嚼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乳牙共20颗,上下各10颗,从中线向外依次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1乳磨牙和第2乳磨牙。出牙的早晚及牙生长的速度是体格发育的标志,而出牙的顺序比出牙的早晚更为重要。4运动能力儿童2周岁时开始每天大约能够积极活动45个小时。在23岁期间,儿童的下肢生长较快,身体比例和体型比较均匀,骨骼的骨化过程仍在继续,儿童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的耐力进一步提

28、高,可以连续从事一项活动达几十分钟,每天积极活动的时间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二)幼儿身体发育规律幼儿身体发育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所以认识和掌握儿童身体发育的规律,可以为幼儿身体健康创设很多条件,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顺序性2生长发育速度呈波浪式的变化3生长发育不均衡但统一协调4个体发育存在差异,二、幼儿的动作发展,(一)幼儿的动作发展的特点儿童在出生后便有无条件反射(本能)的某些动作,其最初的动作不是随意的,以后再逐步发展为有目的的随意动作。动作大体上分为全身性的大运动和手的精细动作。1大运动(1)抬头:新生儿在俯卧时头稍稍

29、抬离床面,23个月能举头与床面呈45度,34个月能与床面呈90度,45个月可俯卧抬头,双手撑持,两眼向前直视。(2)坐:坐的发展要靠腰肌功能的发育。1个月的新生儿腰肌无力,扶坐时颈至腰部呈半圆形弯曲状,34个月呈弧形,5个月依靠垫子可直腰,但不能持久坐,6个月可用手臂撑着坐,7个月可独立坐稳并可在坐时进行如转身、双手玩玩具、举手接物或拍手等活动。,(3)爬:新生儿俯卧位时出现反射性匍匐动作。45个月时可用肘部支撑起上身,保持数分钟。79个月时能够用手支撑起腹部与膝部共同努力在原地打转转,有时甚至后退,这是因为上肢发育快于下肢,故出现后退的现象。约1周岁时,新生儿可以用手和膝盖支撑着身体很好的爬

30、行,到18个月能爬台阶及小梯子。(4)站立和行走:新生儿有踏步反射,58个月时能扶着站立片刻;1011个月,新生儿即可扶着小床栏独站或巡走;1315个月可以独立行走;1719个月能往后退走几步;到了2岁,可以向前跑,45岁在快跑时手臂已能配合摆动。(5)跳:儿童在18个月时能上台阶,表示身体重心可移至一只脚;2岁可并足跳下台阶,并足原地跳或往前跳一步;3岁半4岁半能独脚跳13步;5岁可独立10秒;6岁能蹦跳及奔跑。,2精细动作(1)捏弄:新生儿3个月后便可出现有意识的握物;4个月开始把物品往口中送;58个月可用手掌大把抓物;8个月可用拇指和其他3指捏起小物件;9个月可用拇指和食指对捏,拿起小丸

31、;15个月可用勺子取食;18个月可搭2.5立方厘米的积木23块,可用杯子喝水;2岁搭56块积木;2岁半学会用筷子,会自己脱短袜;3岁能搭8块积木;3岁半会解扣、披衣、穿鞋,用2块积木搭桥;4岁半开始会自己穿脱简单衣物。(2)涂抹、画线:12岁的婴幼儿只会胡乱画圈,即涂鸦;2岁能涂出线条和无规则的交叉线;3岁半,儿童能够画出似圆非圆的“太阳”;4岁会画出交叉线的十字;5岁可画方形和有点像样的房子,能画出人体的3个部分等;6岁可画三角形。,(二)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儿童的动作发展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骨骼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儿童的身体发展密切相关。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规律。1从上至下

32、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进行。2由近而远发展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躯干的肢端动作发展迟缓。,3由粗到细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儿童开始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动作。4由头到尾对头部的控制早于手臂和躯干,对手臂和躯干的控制早于大腿。5由整体到局部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以后儿童的动作才逐步化成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例题精讲,单选题儿童在出生()个月时能长出2颗下中切牙。A25个月B510个月C

33、614个月D1018个月名师详解 B。正常儿童在510个月长出2颗下中切牙,在614个月时长出4颗上切牙及2颗下侧切牙。到1岁时应长出68颗牙。名师点拨这部分的内容多数考选择题,需要了解各个阶段婴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的大致特点,能够对号入座。,考点五幼儿认知发展,在心理学中,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和知识。认知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认知的发展就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幼儿的大脑结构和内在机制不断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幼儿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34、、言语等心理品质的发展。,一、幼儿的感知发展,(一)感知发展概念感知是个体产生和成熟最早的心理过程,幼儿通过这一过程来认识自身和外部世界。感觉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同时又是思维的直接基础。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属性,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多种感觉的有机结合,两者密不可分,统称为感知。,(二)感知分类及基本特征感知的发展又有不同的分类(见表1-4),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幼儿知觉发展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二、幼儿

35、的注意发展,(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对事物的定向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发展的两大特性。,(二)注意的分类及影响因素根据引起注意及维持注意的目的是否明确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3类,如表1-5所示。,(三)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据优势地位3岁前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中班幼儿经过幼儿园一年的教育,无意注意得到发展,他们对有兴趣的活动能够长时间保持注意。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和稳定,他们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比中班幼儿保持更长时间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两大因素:(1)强刺激、鲜明对比、新异和动态的事物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2)幼儿兴趣

36、、需要、生活经验相关的事物,使得幼儿容易产生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幼儿的大脑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为其有意注意的发展提供了在幼儿园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条件,但是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有意注意是有差异的。引起和保持幼儿有意注意的条件有:(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4)合理地组织活动。,(四)注意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注意的规律也叫注意的品质,主要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选择5方面,如图1-4所示。,三、幼儿的记忆发展,(一)记忆的概述1记忆的概念凡是人经

37、历过的事情,都会在头脑里留下一定的印象,称之为记忆。记忆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其中,记忆的保存和加工即是“识记”,而信息的提取,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水平。,2记忆的类型记忆的发展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表现,根据记忆的内容、记忆保持长短、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信息加工与存储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图1-5所示。,(二)记忆的过程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回忆3个环节。这3个环节的具体描述,如表1-6所示。,(三)幼儿记忆发展特点与教育幼儿的最初记忆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改变识记内容的外部特征(活动材料的性质、记

38、忆对象、多感官协作)来促进幼儿发展。此外,从幼儿自身的需求出发(兴趣、需要),促进其记忆的发展。,四、幼儿的想象发展,(一)想象概述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意性是两大基本特征。2想象的类型根据不用的标准,想象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图1-6所示。,(二)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初步发展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初步发展3容易夸大与虚构,混淆现实与想象,(三)幼儿想象力的培养(1)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素材。(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3)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4)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

39、儿的想象力。(5)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6)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五、幼儿的思维发展,(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组织性特点。 间接性是指思维不直接认识事物,而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方法,来组织和理解那些感知的事物,或预测发展趋势。 概括性是指思维必须把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和概括出共同特性和本质特性。 组织性是指思维对原有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从而发现事物的新特征和关系。,2思维的种类依据不同的标准,思维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如图1-7所示。,(二)思维发展的特点幼儿早期的思

40、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末期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1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进行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借助形象、表象进行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借助语词、概念进行思维,(三)幼儿思维具体领域的发展1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2幼儿的概念形成3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思维策略发展4幼儿推理能力发展,(四)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1)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2)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形象性。(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4)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5)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六、幼儿的言语发展,(一)言语概述语言和言语是有区别的,如表1-7所示。,(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41、1语音的发展特点(1)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成正比增长。随着幼儿发音器官的成熟,语音听觉系统和大脑机能的发展,使得幼儿的发音能力迅速增强。在幼儿语言发展的早起,幼儿通过词汇来学习语音,而非个别、孤立的单音学习。所有幼儿期急速增大的词汇对语言的发展很有帮助。(2)幼儿对声母、韵母的掌握程度不同:大多数幼儿(4岁)韵母发音的正确率高于声母。大多数幼儿在3岁左右能发清声母,但在zh、ch、sh、z、c、s等辅音上存在问题。(3)语言意识逐渐发展:主要表现在幼儿很注意自己的发音。对别人的发音很感兴趣,喜欢纠正、评价别人的发音。(4)语言环境是幼儿语音学习的重要条件:幼儿通过与成人的言语互动,模仿和习得所在

42、文化的语音体系。因此,丰富的言语交流环境,标准化的发音环境,对幼儿语音的发展十分重要。,2词汇的发展特点(1)词汇数量不断增加。36岁幼儿的词汇量是以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发展的;词汇增长率逐年递减。(2)词汇内容不断丰富。(3)词类范围不断扩大。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动词,再次形容词。(4)对词义理解逐渐加深。那些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被称为积极词汇。,3句子的发展特点(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不完整到完整。期间,经历了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等典型阶段。(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幼儿期儿童已经能够熟练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但只是从言语习惯上掌

43、握了它,并未把语法当作认知对象。4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口语表达的重心转变:从对话言语到独白言语,从情景言语到连贯言语。幼儿初期,幼儿的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往往想到什么说什么,缺乏条理性、连贯性,听话人要边听边猜才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内部言语的产生,也为今后入学接受正规教育掌握书面言语奠定了基础。,例题精讲,单选题1婴儿手眼协调的标志性动作是()。A无意触摸到东西B伸手拿到看见的东西C握住手里的东西D玩弄手指名师详解 B。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拿到看见的东

44、西。2青青听妈妈说:“那孩子小嘴多甜!”青青问:“妈妈,您舔过她的嘴吗?”这主要反映青青( )。A思维的片面性 B思维的拟人性C思维的纯洁性D思维的表面性名师详解 D。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因此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是事物的本质联系。题干中,青青对“甜”的理解是味道的感觉,即食物的那种“甜”,只看到了表面的“甜”之间的联系,反映了青青思维的表面性。,3小班集体教学活动一般安排在15分钟,是因为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为( )。A35分钟B1012分钟C1518分钟D2025分钟名师详解A。小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般在35分钟。故选A。426岁的儿童掌握

45、的词汇数量迅速增加,掌握的先后顺序通常是( )。A动词、名称、形容词B动词、形容词、名称C名称、动词、形容词D形容词、动词、名称名师详解 C。本题考查的是婴幼儿言语的发展。解析: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实词的掌握顺序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再次掌握数量词和其他实词。名师点拨这部分的内容比较重要,属于幼儿心理发展中的常考点,考试中主要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除了基本理论要掌握之外,还需要识记基本的要点,可能会出简答或者论述题。,考点六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幼儿的认知和行为都具有较强的情绪性。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情

46、绪情感概述,(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适应生存、进行人际沟通的重要手段。,(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情绪和情感都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3种成分组成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统称为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生理唤醒是指情绪和情感产生时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出现较

47、晚,多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生的。(2)情绪带有不稳定性和外显性,而情感具有稳定性和内隐性。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所以,人的情绪往往容易变化,很难持久。而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是稳定、持久的。,(三)情绪情感的种类1情绪的种类根据情绪的发生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应激和激情3种类型,如图1-8所示。,2情感的种类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3种类型,如图1-9所示。,二、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一)情绪的发生与分化1原始的情绪华生认为

48、婴儿具有怕、怒、爱这3种原始的情绪。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爱是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2情绪的分化婴儿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的、不分化的,1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情绪。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哭;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6个月时,痛快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3种情绪;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为高兴和喜爱;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嫉妒。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认为,儿童的情绪的分化经历了3个阶段:泛化阶段(01岁),分化阶段(15岁),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49、。,(二)婴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1哭哭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通常与需要的满足、身心的不适等因素有关。面对婴幼儿哭时,应分清楚情况进行有效处理。对于因饥饿、恐惧、伤害等因素导致的哭,应及时加以关注和安抚。对因不当需求或执拗等因素导致的啼哭,应延迟满足和延时处理。2笑幼儿在05周,出现了自发的微笑(内源性微笑),5周3.5个月,出现了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个月以后,出现了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恐惧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怯生是婴幼儿产生恐惧的主要原因,它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怯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越强烈,怯生

50、情绪也越强烈。此外,婴幼儿也会出现经验性恐惧和想象性恐惧。4依恋依恋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依恋通常会经历4个发展阶段。出生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6个月2岁,依恋关系明确期;2岁以后,目标调节阶段。,三、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社会性情感,如尊敬、怜悯、公正、友谊、同情、羡慕、羞愧、责任感、妒忌、骄傲等。研究表明,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均在幼儿期出现,并获得初步的发展。这些都使得幼儿的情感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例题精讲,单选题1幼儿基本情绪表现不包括()。A恐惧B爱C哭D笑名师详解B。幼儿基本情绪包括哭、笑、依恋、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