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5735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庞朴,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哲学史家、山东大学儒学研究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度孔子文化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有,沉思集、良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作者简介,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

2、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全文是总分总结构。,什么是传统文化?,落脚点在文化,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有形的(文化遗产),时代性、民族性,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实体文化意识,时代性,民族性,民族服饰,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征,内容: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遗产)特征:时代性、民族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

3、确认或拒绝其余韵遗风。,6月22日,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至此,“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天津市北辰区张湾村明代沉船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在对沉船进行保护处理(2012年5月28日摄)。 2012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考古发掘出两艘明代沉船,出土元、明、清时期铜、铁、瓷、陶、骨、木、竹等不同质地文物及标本600余件。这两艘沉船均为木质结构,第一艘沉船损毁严重。第二艘沉船整体保存较好,呈东西向覆扣在河道底部,全长约13米。这两艘沉船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漕运史、水利史、船舶发展史都有非常

4、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京杭大运河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文化传统的内容和特征,内容:无形的、无所不在的民族精神,特征: 共同心理状态,,具有惰性。,变化缓慢。,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其成员共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

5、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明末清初的剃发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激发了汉族的强烈反抗,发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民国初年颁发剪辫子令,各地抵制剪辫事件时有发生。辜鸿铭、王国维留恋传统不肯剪辫子。甚至宣称“吾头可断,辫不可剪”。,文化传统具有惰性力量,如何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一方面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 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统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团的象征,对社会的稳固和国家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谈谈文化传

6、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传统存在着两重性,由于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相当缓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决定的,而可变的一面,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大的篇幅来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因为作者的意图就是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读者能够正确的看待传统。,传统存在着两重性,由于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相当缓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决定的,而可变

7、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如果一味迷恋传统,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一点也不能动,就会排斥外来文化,传统就成了包袱;如果正确认识传统,能辨识其积极的有意义的部分,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与自身融合到一起,传统就成了财富。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传 统是财富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传统文化是祖宗的丰富遗产,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传统是包

8、袱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起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是社会前进的包袱。,如何对待传统是个问题。请看20世纪中国对待传统的两种常见极端态度:,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地提出“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孔”斗争。新儒家提出“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找出文章中与这两种观点相对应的原文,并读出来。,杜甫的登高一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渗透着个人老病孤苦的愁绪,更有着忧国伤时的悲慨。他这“布衣宰相”处境困窘、身份卑微却心忧天下,恶搞杜

9、甫=恶搞传统文化、拒绝继承优秀传统,不过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样说肯定会让人觉得是危言耸听。因为社会浮躁的另一面,便是没有人真的想“恶意地搞掉”传统文化,所谓“恶搞”无非图眼前一时滑稽痛快,连“主观恶意”也谈不上。但不可忽视的是,就像没有脊椎骨的生物往往有着最坚硬的外壳,只懂得“恶搞”的充分娱乐化的人群也很可能被自己崇奉的“快乐原则”的坚硬外壳罩住,虽没破坏的“主观恶意”,也会因拒绝而阻断历史的传承。,杜甫的登高一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渗透着个人老病孤苦的愁绪,更有着忧国伤时的悲慨。他这“布衣宰相”处境困窘、身份卑微却心忧天下,对这样一位诗人

10、,恶搞他的画像,即便没有恶意,也是思想贫瘠、信仰缺失的表现。,尊重民族文化吧,当然,值得反省的绝不只是“创作”涂鸦画像的行为,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一是教育未能让受教育者尊重、喜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亟需变革;二是社会文化长期在低端发展,有待改善。插图涂鸦,表面看恶搞的是杜甫,根子里是在释放涂鸦者自己的“寂寞”。,哲人说“一粒沙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是一粒沙”,引申一下,一幅恶搞图是一片文化沙漠,一片文化沙漠是一幅恶搞图,似乎也能成立。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放任一股借颠覆中国历史上的诸“圣”炒作自个商品

11、或宣泄一己情绪的暗流恣意涌动,着实是民族的悲哀。,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原文回答:“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概括回答:看待传统,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继承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中心论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语言特点:,1.语言晓畅,条理清晰。 这篇文章是一篇社会科学论文,但语言晓畅通俗,毫无生涩拗口之感。从结构上看,文章采取总分式结构,分小标题陈诉,因而条理清

12、晰,便于读者领会。,2大量使用整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分析:接近对偶的对举形式,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让读者眼到即明。,3. 大量的比喻,使语言不乏生动性。,例如:在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的区别时说两者“差别之太,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在论述“财富”与“包袱”的关系时,文章写道“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固发育而定期蜕皓的角质表皮 分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不乏文学色彩。,4、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严密,正反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