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谅关心模式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5753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谅关心模式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体谅关心模式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体谅关心模式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体谅关心模式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体谅关心模式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谅关心模式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谅关心模式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体谅关心模式,一、迈克菲尔的研究二、尼尔诺丁斯的研究,1,一、迈克菲尔的研究,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6、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2,1964-1971年,他们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英国中学13-18岁的男女学生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调查,要求他们分别记述一件别人对自己好、对自己不好、对自己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的事件。通过这些“好事”和“坏事”的分析,青少年一致认为成人“好”的教育行为就是能体谅和宽容,“坏”的行为就是压制、支配的行为。由此作出如下假

2、设:,3,1、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爱与被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于“好事”的认识非常接近。处事原则: 体谅人、幽默和愿意做出让步。共享关系为好,支配关系为坏。人际关系:青少年奉行坦率、互惠和关心的处世原则。原因:与人友好相处、爱与被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教育职责: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4,(2)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行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他还进一步假设:以关心和体谅为核心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自我强化。也就是说,关心和体谅人,不只是一种利他行为,还是一种使自己快乐和满足的行为

3、,即一种自我鼓励的行为。以体谅的方式对待别人一般来说是快乐的,而且是回报性的,满足别人的需要会有回报,认识到这一点,就无需进行伦理学或道德学的学校。,5,(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角色尝试有助于青少年敏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他对青少年的成熟度进行了研究,成熟是指帮助一个遇到困难的人摆脱社会困境的富有意义的办法时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麦克菲尔把青少年期称为“社会试验期”(a period of social exoeriment),这是个体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个体学会关心的最佳期或关键期,强调在这时期应当鼓励学生试验各种不同角色和身份,促进

4、学生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他所设计的不同复杂程度的道德情境就是用以提高这种能力的。,6,问题情境:与你很友好的一个同龄男孩或女孩,由于你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她)看起来心烦意乱时,你就会:()不管不问 被动的()感到不安但不知道做什么被动的()向某些成年人指出这种情况依赖成人()向你的朋友谈此事依赖同伴()告诉他或她振作起来主动的()与那个男孩或女孩开开玩笑积极主动()回避他或她回避的()试着问你的朋友发生了什么事经验上不成熟()设法尽力与他或她谈话,就好经验上的老练像你没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事(10)安慰你的朋友般的成熟(11)着手让他或她对正在发生的成熟的想象事情感兴趣,同时如果他或她

5、要求时可做些有益的帮助,7,(4)教育即学会关心。学校应该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使猜疑、谨小慎微、提心吊胆、敌意和忧虑在课堂生活中销声匿迹;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8,青少年所喜欢的成年人的特质是:第一、尽管他们愿意自由地作出选择和决定,但他们欢迎反应敏捷的成年人的帮助。第二、以身作则。他们对树立好榜样并且践履自己认可的标准的成年人表示敬佩,即使自己并不认同那些标准。第三、试图保持中立的学生喜欢表现自信而且正值的家长和教师。,9,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麦克菲尔等在学生记述的“好事”和“坏事”的基础上编出一套独特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起跑线后来在此基础

6、上修订补充,陆续推出了生命线系列教育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它由五部分组成:其中第一到第三部分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是学校教育中最常用的道德教育教材。第四、第五部分各是一本书,我们的学校-中学生民主实践手册、中学的道德教育。生命线)丛书试图表明:“为他人生活是值得的,是有一定目的的,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为自己而生活。”道德教育的宗旨是使个人摆脱那些破坏性的和自我损害的冲动。这种冲动可能以不良的个性品质表现出来,诸如自我中心、自我陶醉、自私、粗暴以及随不幸的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其他不良品质。从表现创造性和有成效的需要方面来说,这种冲动防碍了真正的个性的发展

7、。,10,体谅模式课程的结构,11,由三组卡片和一本教师指导书组成,图下面都有一句发人深省的提问。其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所有情境都是围绕着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12,情境涉及的均为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13,例如在规则与个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学生一直在帮学校开车,但有一天为了去看电影来不及回家取钱了,就在学校“借钱”,被

8、当场捉获,学校把此事通报家长后,对这个学生做出了停学一星期的处罚。故事之后的思考有:你认为对该学生惩处公平吗?如果不公平,你认为怎样才公平?等等。练习题是让学生扮演角色,扮演这件事情发生后校长与该生的对话。,14,付诸行动:向学生展示以历史事实或现实为基础的道德困境,其宗旨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这部分比前两部分意境更加深刻,引导儿童放眼全球,在广阔社会背景下接受历史知识、风土人情、道德行为的教育。,15,比如盖尔住院讲述的是伦敦某中学一名叫盖尔的女生,由于平时行为习惯不好,染上了毒瘾,不能自控,被送入医院强制治疗,她的伙伴们在医院里看见她被折磨的样子非常痛心,而盖尔一番感人

9、肺腑、催人泪下的自悔表述,又燃起了重新走上生活的指路灯。伙伴们体谅她,使她的病情逐渐好转。这个故事就是用一个反面的例子,告诫青少年不要染指毒品。,16,设计和使用这些情境教材的目的:,提高个人对他人需要、兴趣、态度和情感的感知能力鼓励基本技能特别是非语言沟通技能的教育。为更完善的私人关系打基础。培养学生估计和预计行为后果的能力。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以更好的理解推断后果。通过探究创造性活动中沟通风格与表达手段之间的关系,促进人际沟通。,17,运用这套教材的建议:,(1)融于各种教材之中渗透。教材编写时就考虑了如何与相关科目联接使用的问题,同时教材内容本身也是历史、文学、语言、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综合

10、加工制作而成的,不过是赋予了较深刻的道德教育思想而已。(2)灵活变通创造性使用。这套教材具有顺序性、梯度性的特点,但在实践中可以独立使用,可在不同时期,选用不同的教材内容。要创造性地运用,要求儿童有感情投入,因为体谅关心本身就不可能用纯理性的手段达到。(3)教师使用这套教材时要清楚两点:一是把激发学生动机放在首页位置,教育过程中务必使学生进入角色,真正从思想、情感和行为上都卷入道德学习上来。二是,鼓励学生把道德价值观、态度等付诸实践。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只局限于教室里或者学术讨论层次,不指向生活现实,都不是道德教育课程,而是非道德教育。,18,评价,优点:实践性强理论假设:来自于实践经验研究

11、方法:实证调查落 脚 点:构建一套具体可行的德育模式 具体表现:(1)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2)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3)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4)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19,缺陷:,(1)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2)麦克费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1218岁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子弟,他关于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的普适性值得怀疑。(3)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不完全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