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第八册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6297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第八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国学经典第八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国学经典第八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国学经典第八册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国学经典第八册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第八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第八册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 学 国 学 经 典 教 材 国 学(GUO) (XUE),第 八 册 制作人:徐梅芳,国家958工程项目子项目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于教学研究总课题组审核通过,1,目 录第一单元 性善 第 8课 何必曰利 第1课 人性善 第 9课 仁者无敌 第2课 心之四端 第10课 不为与不能 第3课 牛山之木 第11课 与众乐乐第二单元 修身 第12课 得道多助 第4课 反身而诚 第四单元 教育 第5课 浩然之气 第13课 明人伦 第6课 舍生取义 第14课 君子有三乐 第7课 大丈夫 第15课 教之道 第三单元 仁政 第16课 生于忧患,2,第一单元 性 善 当我们看到蹒(pn)跚(shn)学步的

2、孩童即将落入井中,心中都会为之一颤。如果善是一条河流,那么这饱含同情和怜悯的一颤,就是河流的源头。只要珍视它,呵护它,善良之水自然涓涓而来,仁爱之花就会处处盛开,礼仪之木必将参天如盖;如果忽视它,冷落它,善良的河床就会干涸,生命的花木也将枯萎。,3,经典诵读 第1课 人性善 告子曰:“性犹湍(tun)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ng);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

3、),4,诗歌赏读,瀑布联句 (唐)李忱 h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5,日积月累,君子远庖(po)厨 有一天,齐宣王坐在朝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他看到牛瑟瑟发抖,于心不忍,便问道:“你要把牛牵到哪儿去啊?”牵牛人说:“屠宰场。要杀了它来祭祀大钟。”齐宣王说:“牛并没有罪,却要被送进屠宰场。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那颤抖的样子。”于是,牵牛人就把这头牛放了。 孟子听说了这件事,对齐宣王说:“您真有仁爱之心啊。君子看到禽兽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死前的哀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后来,“君子远庖厨”

4、就用来指贤德的人因为人性中的善良而不忍杀生。,6,经典诵读,第 2 课 心之四端 今人乍见孺(r)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惕(t)恻(c)隐(yn)之心,非所以內(n)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一要(yo)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 w)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7,日积月累,六尺巷 清朝时,安徽桐城有个叫张英的人,在朝廷做官。有一天,他收到家人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原来是家人为了宅基地的事和邻居发生了纠

5、纷,想让他出面向邻居施压。张英虽然身为高管,但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作为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就主动将地基退后了三尺。邻居见张家退让,大为感动,也向后退了三尺。于是,两家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小巷,被当地人称为“六尺巷”。 六尺巷”现在是桐城市 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呢。,8,诗歌赏读,过津口(节选) (唐)杜甫 j cn 和风引桂楫,春日涨零岑。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9,第3课 牛山之木,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

6、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mng)蘖(ni)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zhu)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g)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告子上),10,诗歌赏读,夜气 (宋)刘黻(f)夜气不盈握,浩然天地清。风行石不动,云走月常明。陋巷颜回乐,深山大舜耕。此心无旦昼,万物自生生。,11,日积月累,戴渊悔过 西晋时,有个叫戴渊的人,年轻时盘踞(j)江淮,劫掠

7、过往船只。 有一次陆机乘船经过这里,带了不少行李。戴渊见了,就派手下上船抢劫。陆机在船上仔细观察,只见戴渊在岸上发号施令,神色自若,丝毫不觉得在做坏事;而众人在他的指挥下,行动井井有条。陆机便感觉这个人不一般。于是,他走出船舱,对戴渊说:“壮士,你年纪轻轻,才能出众,为何要做强盗呢?”戴渊一听,觉得这句话说到了自己的心里头,便表示愿意改过自新,追随陆机。 一番交流之后,陆机见戴渊慷慨不凡,便与他结为好友,并写信推荐他从军。后来戴渊作战勇敢,官至将军。,12,第二单元,修 身 眼睛说:“我看到缤纷的色彩。”耳朵说:“我听到优美的音乐。”鼻子说:“我闻到美妙的气味。”嘴巴说:“我尝到丰盛的食物。”

8、心灵说:“我被厚厚的灰尘包围,什么也感受不到。”听着,听着,主人陷入了沉思 花卉需要修剪,方能枝繁叶茂;桌椅需要擦拭,才会明净如初;人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需要我们时时拂去上面的灰尘,才能保持那份明净。这就是修身。,13,第 4 课 反身而诚,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离娄上)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l)莫大焉。强(qing)怒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9、。(尽心上),经典诵读,14,诗歌赏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15,日积月累,王良辞驾 王良是战国时晋国大夫赵简子的车夫,奚是赵简子的宠臣。 有一天,赵简子命令王良为奚驾车,陪奚去打猎。一天过去了,一只鸟也没有打到。回来后,奚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是天下最差的车夫。”王良听说了,便请求奚再次驾车去打猎。这一次,奚一个早晨就打了十只鸟。回来后,奚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是天下最好的车夫啊!” 赵简子对王良说:“你以后专门给奚驾车吧。”王良不同意,对赵简子说:“我按规矩为奚驾车,整天打不着一只鸟;我违反规矩

10、为奚驾车,一早晨就打了十只,我不习惯这样做,请您不要让我干这份差事。” 王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16,经典诵读,第 5 课 浩然之气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si)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ni)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go)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公孙丑上),17

11、,诗歌赏读,正气歌(节选) (宋)文天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18,日积月累,浩然正气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直逼临安,文天祥组织义军抵抗,不幸兵败被俘。元人威逼利诱,使出种种手段劝说他投降,文天祥始终坚贞不屈。 有一天,元朝丞相孛(b)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昂首而立,根本不把孛罗放在眼里。孛罗令手下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始终没有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说?”文天祥回答:“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你想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

12、:“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就这样,文天祥在狱中被关押了三年。之后,他慷慨就义,留下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19,经典诵读,第 6 课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也。一箪(dn)食,一豆羮(g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h)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告子上

13、),20,日积月累,辞禄万钟 孟子在齐国时,发现无法实现自己的仁政理想,于是决定辞官回乡。 齐王知道了,就对孟子说:“先生真的要离开吗?我一直敬佩您的才能,和您共事我感到非常愉快,希望您能留下来。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您批评。”并用万钟的俸禄挽留孟子。孟子说:“有人给我十万钟的俸禄我都没有要,又怎么会要万钟的呢?能够实现理想的地方,虽有千军万马阻挡,我也会勇往直前;不能实现理想的地方,我是一刻也不能多待!”最终,孟子离开了齐国。 “万钟”是指什么呢?原来,钟、釜( f)、区(u)、豆、升是战国时期的量器和计量单位。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万钟”意味着很高的俸禄和官职。

14、,21,诗歌赏读,石灰吟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2,经典诵读,第 7课 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y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x)。”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gu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23,日积月累,圣之和者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贤人,有一段时间,他担任

15、了鲁国的士师,负责案件的审判。因为坚持原则,竟然三次被罢免。 有人就劝说他:“他们这样对你,你为什么不离开鲁国,到其他国家去呢?”柳下惠回答说:“如果我讲原则,秉公行事,跑到哪儿能不被罢免呢?如果我不讲原则,处世圆滑,待在鲁国也很舒服,何必离开呢?”就这样,柳下惠留着鲁国,保持着自己的本色。 数百年后,孟子给了柳下惠很高的评价,称他为“圣之和者”,柳下惠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和圣”。 柳下惠、文天祥、史可法、 郑成功都是大丈夫!,24,诗歌赏读,秋日偶成 (宋)程颢(ho)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16、。,25,第三单元 仁政 在公元前四世纪的中原大地上,一位精神矍(ju)铄(shu)、目光坚毅的老者,带领一群弟子,乘着大车,顶着烈日,迤(y)逦(l)前行。这位老者就是孟子,他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为的是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他处处碰壁,只好归乡著书。在那个战争惨烈的时代,孟子的理想和主张,也许是迂腐的,但却为动荡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光明。,26,经典诵读,第 8 课 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su)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shng)之国弑(sh)其君

17、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n)。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27,诗歌赏读,赠友人(其二节选) (唐)李白 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 长号易水上,为我杨波澜。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 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28,日积月累,王顾左右而言他 有一次,孟子问齐宣王:“如果您有一位臣下要出门远游,出发前,他把妻儿托付给朋友。等他回来时,妻儿却在受冻挨饿。您说,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齐宣王说:“应该和他绝交。”孟子又说:“假如负

18、责司法的官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级,那又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撤了他的职。”孟子接着说:“既然这样,如果一个君王把国家治理的乱七八糟,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转到别的方面去了。 后来,“王顾左右而言他”或“顾左右而言他”就被用来描述对别人的问题避而不答,并转移话题的做法。,29,经典诵读,第 9 课 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b)死者一洒( x)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

19、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tng)以挞(t)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30,日积月累,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梁惠王热衷于打仗。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国家尽心尽,比邻国君王负责多了。可为什么邻国的百姓并未减少,我的百姓也没增多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抢地打起来。打败的一方,丢盔弃甲,赶紧逃命。有一个人逃了一百步,另外一个人逃了五十步。如果那个逃了五十步的人,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死,你说对不对?” 梁惠王

20、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怎么能够希望您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后来,“五十步笑百步”就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只是程度轻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讥笑别人。,31,诗歌赏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唐)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 转拙。 j xi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hu q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j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优黎元,叹息肠内热。,32,第 10 课 不为与不能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

21、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能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经典诵读,33,日积月累,舍我其谁 因为理想无法实现,孟子决定离开齐国,路上,弟子充虞问他:“老师,我看您好像不太高兴。您不是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吗?” 孟子回答说:“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想一些事情。从历史上看,每过五百年,必有一位明君兴起。其间,一定会有辅佐他的贤臣出现。从周朝建立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上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机来看,也

22、正是时候。但时至今日,明君还未出现,天下烽烟四起,大概是老天不想让天下太平吧。否则的话,当今世人,能够辅佐明君平天下的,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仁政,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四处奔忙。他这种“舍我其谁”的气度和担当,两千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牵出后继,敢为天下先!,34,诗歌赏读,月 夜 (唐) 杜甫 (f)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hun)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hung)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35,第11课 与众乐乐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23、”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梁惠王下),经典诵读,36,诗歌赏读,短歌行(节选) (三国魏)曹操 (jn)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yu)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u)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37,日积月累,贤者之乐 有一次,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正悠闲地站在池塘边,他一边观赏鸿雁和麋(m)鹿,一边向孟子问道:“贤德的人也喜欢享受这样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贤

24、德的人才能享受这样的乐趣。不贤德的人即便拥有了这一切,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从前,周文王征用百姓来修筑高台和池塘,百姓们都心甘情愿,还为文王拥有众多的鸟兽、鱼鳖而高兴。这是因为周文王能够与民同乐,他得到了真正的快乐。而夏桀(ji)则与周文王相反,老百姓情愿和他一同灭亡,也不愿意再受他的残害。像夏桀这样,即使有台池、鸟兽,他一个人能享受得了吗?” 梁惠王听了孟子的话,陷入了沉思中。,38,经典诵读,第12课 得道多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非不

25、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jing)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39,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是西周末年的国君,整天只知道寻欢作乐。他宠爱一个叫褒(bo)姒(s)的妃子,可这位妃子却从来不笑。为了博她一笑,周幽王居然用烽火来戏弄诸侯。 他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各地的诸侯看到烽火台上狼烟直上,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紧带领兵马来救。谁知,一个敌人也没看到,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诸侯们知道上当了,十分气愤。而褒姒在骊山上看到诸侯们

26、受骗的样子,觉得很有趣,就笑了起来。 时隔不久,犬戎真的打过来了。周幽王赶紧点燃烽火召集救兵,可是诸侯们以为周幽王又在开玩笑,谁也不来了。结果,犬戎攻破京城,杀死了周幽王,褒姒也被掳(l)走。西周就这样灭亡了。,40,诗歌赏读,读史(其五) (元)于石今来古往一封疆,虎斗龙争几帝王。百二山河秦地险,八千子弟楚天亡。朝廷有道自多助,仁义行师岂恃强。往事废兴何处问,寒烟衰草满斜阳。,41,第四单元,教育 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是拥有数不清的财富,有人说是享尽天下美食,有人说是建功立业,还有人说是著书立说。在孟子看来,则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第一次把“教”和“育

27、”二字连用,把培养天下人才当做自己最快乐的事。,42,经典诵读,第 13 课 明人伦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腾文公上)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腾文公上)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43,诗歌赏读,离骚(节选) (战国) 屈原 (rn) (xun) 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x) (m) (yn z) 吾令

28、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4,日积月累,来者不拒 孟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们来到了滕国,住在一家上等宾馆。 第二天,窗台上放着的一双草鞋不见了,宾馆中的人怎么也找不着。于是就有人去问孟子:“先生,是不是您的弟子把草鞋藏起来了?”孟子听了很生气:“你认为我的弟子是为了偷一双草鞋而来的吗?”宾馆的人连忙说:“不是,不是,您别生气。我知道,学生追随您是因为您的教育有方。您对离开的学生不追问,不挽留,对到来的学生也不拒绝。只有他们是无聊求学而来,您一定会接受他们的。” 这就是“来者不拒”一词的由来,孟子“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的做法,真正实践了孔子“ 有教无

29、类”的理念。,45,经典诵读,第 14 课君子有三乐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告子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 )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尽心上),46,日积月累,逢(png)蒙杀羿(y) 传说逢蒙是山间的一个猎手。后羿发现他又聪 明有勇敢,就把他收为徒弟,尽心竭力地教他学射箭。 逢蒙进步很快,渐渐的有了名气。后来人们在 谈到射箭高手时,总是把他们师徒二人相提并论。后羿看到弟子如此优秀,感到十分高兴;而逢

30、蒙却对老师心存嫉妒,心想:现在只有老师的射箭技术超过了自己,只要杀了他,自己就无人匹敌了。于是,他就把后羿杀死了。 人们听了这个故事,都纷纷谴(qin)责逢蒙,同情后羿。孟子却不这样看,他认为后羿作为老师也有错,因为后羿没有注重道德修养的教育, 没有选择好徒弟,所以他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47,诗歌赏读,无题(节选)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48,经典诵读,第 15 课 教之道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尽心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

31、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荣光必照焉。流水值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尽心上)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尽心上),49,日积月累,一傅众咻(xi) 孟子对戴不胜说:“有位出国大夫,很想让自己的儿子学说齐国话。您看是请齐国人教好呢,还是请楚国人教好呢?” 戴不胜回答说:“那当然是请齐国人教好。” 孟子说:“即使请一个齐国老师,很耐心的教他齐国话,然后周围的人整天来干扰他,吵吵闹闹难得安静。这时,哪怕用鞭子抽打他,逼他学齐国话,他仍然是学不会的。但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让他住

32、在当地的街巷里,几年以后,他的齐国话就会讲的很好了。” 后来,“一傅众咻”就用来形容学习或做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难有所成。,50,诗歌赏读,离思(其四) (唐)元稹(zhn)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51,经典诵读,第16课 生于忧患 舜发于畎(qun)亩之中,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f)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

33、)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子下),52,日积月累,敬姜论劳逸 公父文伯是鲁国的大臣。有一天,他退朝回家,去看望母亲敬姜。看到母亲正在纺麻,公父文伯非常不解,问道:“母亲,我们现在生活安逸,您为什么还要纺麻呢?” 母亲看了看公父文伯,说:“来,你坐下,让我告诉你其中的道理。从前,圣明的先王在治理百姓时,选择贫瘠的土地给他们居住,是为了让他们勤奋劳动。勤劳就善于思考,思考就产生善心。反之,安逸就会放纵;放纵就会忘却善良,忘却善良就会产生坏心。在先王的训导下,上至诸侯,下至百姓,没有放纵偷懒的。现在你却说出生活安逸,不要我纺麻的话,真让我担心啊!” 公父文伯听了,感到十分羞愧。,53,诗歌赏读,泊秦淮 (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