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ppt课件.ppt(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积累一,一、词义的推断,二、通假字,三、偏义复词,四、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五、一词多义,六、词类活用,一、推断词义总结方法规律,从造字法推断非常词词义由已掌握的知识联想判断借助成语俗语中意义推断组成现代双音节词来选择分析词语短语结构来确定语法分析而推断词性词义结合语言环境来揣摩词义,二、通假字,1、双声通假2、叠韵通假3、同音通假4、形近通假,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父兄意义相对,公姥意义相对,偏向兄,偏向姥,三、偏义复词,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种树的地方,圃:种菜的地方,常见的偏义复词汇总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在“入”;进入。 2、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在“亡”;亡国 3、噌吰如钟鼓不绝。偏在“钟”;铜钟 4、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在“深”;深度。 5、今以钟磬置水中。偏在“钟”;铜钟 6、沛公则置车骑。偏在“骑”;骑兵 7、去来江口守空船。偏在“去”;离开。,8、孰与君少长。偏在“长”;年长 9、堂上白公姥。偏在“姥”:婆婆; 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偏在“母”;偏在“兄” 10、呜呼,死生昼夜事也;亦以明死生之大。偏在“死” 1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在“异”;不同。 12、忘路之远近。偏在“远” 13、昼夜勤作息。偏在“作”;劳动,四、古今异义,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同,而
3、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弱化、强化、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一)词义的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这种扩大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1、有些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专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作为通名使用。,2、有些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指“兽皮”,现在指动植物的表皮,以及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如“树皮”“书皮”等。,(二)词义的缩小,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程度的减弱;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
4、:饿 怨 禽 丈夫 臭 劝 让等,(三)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一种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 如:币 涕;走 去;慢 偷;假 牺牲等,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有些词的词义强化了,即所表示意思的程度等加强了。如:“诛”是言字旁,原义为“谴责,讨伐”,后来就不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惩戒,转而到行动上,变成“杀戮”了。,(四)感情色彩的变化,古汉语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褒贬意义互相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有的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有的贬义词变为褒义词;有的中性词变为
5、褒义词或贬义词。,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 “明哲保身” “衣冠禽兽” “谤讥于市朝” “猖獗”等,【文段阅读1】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 , 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 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 ,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资治通鉴 周纪 威烈王二十五年【注释】 乘:古时一辆车四匹马为一乘,这里指战车。官人:使人为官,选人任官。杞梓连抱:杞、梓都是优质木材。连抱:指双手合抱,比量粗细。 干城:盾牌与城郭
6、,比喻捍卫者或御敌的将士。,爪牙:指勇士、猛将,是褒义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贬义用法“帮凶、走狗”。,【文段阅读2】 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六退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退而告人曰:“君失问 。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左传 僖公十六年 【注释】 十六年:鲁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即“陨五石于宋”,五块石头在宋国上空坠落。退飞:倒着飞。失问:问得不恰当。,祥:(吉凶)预兆,中性词, 现代汉语只保留“吉祥”之意。,【译文】 十六年春季,在宋国上空坠落了五块石
7、头,这是坠落的陨石。六只鸟后退着飞,经过宋国国都,这是由于风太大的缘故。成周的内使叔兴 在宋国访问,宋襄公向他询问这两件事,说:“这是什么预兆?吉凶在于哪里?”叔兴回答说:“今年鲁国多有大的丧事,明年齐国有动乱,君王将会得到诸侯拥护却不能保持到最后。”(叔兴)退下来告诉别人说:“国君询问得不恰当,这是有关阴阳的事情,人事吉凶与此无关。吉凶由人的行为所决定,我是由于不敢违背国君的缘故才这样回答。”,归纳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代、职位的变迁
8、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补充了解,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
9、: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较低级的职务; 署:代理,暂时任;担任;也称“署理” 摄:暂兼。 权:暂代官职。 行:兼管比本职低的官员。,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放:放逐,流放。屈原列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夺:剥夺,削去权力。 去:卸掉、免除官职。,第五、其他: 【退】退,辞去或失去官职。岳阳楼记: “是进亦忧,退亦忧。” 【及第/登第】及第,科举应试中选。登第、登科,皆中进士。 【下车】新官上任。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
10、度。” 【视事】官吏到职治理政务。张衡传:“视事三年。” 【用事】掌权、执政。,【秉权/秉钧】 秉权,执政;秉钧,执国政。 【秩满】秩,官职的职位和品级。秩满,服官任满。 (改秩、罢秩) 【乞骸骨】官吏由于年老请求退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 【穷/达】困厄与显达(官运亨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有一些不表示官职的变动,但常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主(掌管):“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勃:人名。史记吕太后本纪) 有关拜见的词语:觐、拜、晋、诣、造、访、谒等。,五、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
11、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1、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
12、,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2、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注 意,六、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方法:古今对照,左右欲刃相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稍稍宾客其父其一犬坐于前,杀名作动让他成为王使动把作为宾客意动像狗一样名作状,(1)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现代汉语中兼语句的浓缩形式,是让本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形容
13、词、名词带上宾语,且具有使令意义。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2)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样,表示的是一种主观判断,可能符合客观情况,也可能不符合。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不同点,就是使动用法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观的。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3)为动用法 指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为动词对象发出某个动作。例: 等死,死国可乎?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14、4)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宾语: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副词、能愿动词+名词:秦地可尽王也/范增数目项王/非能水也/沛公欲王关中 “而”前后的名词:去今之墓而葬焉/客逾庖而宴,(5)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译成现代汉语即成为状语成份。 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常以身翼蔽沛公 樯橹灰飞烟灭 其一犬坐于前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 吾得兄事之 人皆得以隶使之 面刺寡人之过者,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君当日胜贵 表示动作、行为
15、的处所、趋向: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6)形容词、动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作名词:用形容词替代跟它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语,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斫直,删密,除正 将军身披坚执锐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动词作名词:用动词替代跟这个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将这个动词用相关的名词替换。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于是余有叹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词类活用举例: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用作动词 2、六王毕,四海
16、一 数词用作动词 3、孔子师郯子、苌弘 名词的意动用法,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5、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的使动用法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7、左右欲刃相如名词用作动词8、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动词用作名词9、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用作名词,详见备考手册55页,积累二,常见虚词,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考试大纲列了18 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考查的热点一直集中在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 的用法上。,代 词,(一)人称代词,1、第一、二、三人称,第一人称:吾 余 予 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第
17、二人称:汝(女) 而 尔 若 乃,第三人称:其 之 彼 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2、敬称、谦称,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的有:愚 窃 臣 不才 在下 妾 仆等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寡 孤等;,古代官吏的自谦词:下官 末官等;,此外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等,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敬称:天子 陛下 大王 公 阁下 足下 子 大人 爱卿等;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3、人称复词,“ 辈、属、徒、族、侪”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18、孔子。师说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二)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等。可译成“这个”“这里”“这样”,2、远指代词:彼、夫、其等。译成“那”“那个”。,3、旁指代词:他。译成“别的”“其他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4、虚指代词:或、某。,5、无定指代词:莫。译成“没有谁”“没有哪一样东西”。如“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三)疑问代词,可以代人、事物、处所。,王曰:“谁可使者?”是可忍,孰不可忍?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割鸡焉用牛刀!,副 词,其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1、程度副词,轻微度:少、稍、略等,可译成“稍微”“
19、略微”。加深度:愈、益、尤、弥、更等,可译成“更加”“尤其”。极高度:最、极、甚、殊、绝、特、颇等,可译成“非常”“分外”“太”。,2、范围副词,悉、皆、尽、咸、举、胜、俱等表总括;唯、特、独、直、第、但、仅等表仅限;共、同、并、相等表共同。,3、时间副词,既、已、曾、尝;向、始、昔;常、素、雅、恒等表过去、向来时; 方、适、会;旋、寻、须臾、既而、无何、未几;急、遽、猝;将、且、行将等表正在、变化时。,4、语气副词,必、诚、信、固、果等表肯定、确认;不、弗、靡、未、非、亡、勿、毋、莫等表否定、禁止;殆、盖、其、得无、无乃、庶几等表推测、估量;岂、其、宁、庸等表反诘。,5、频率副词,屡、数、累
20、等表“多次、再三、往往”;复、更、再、又等表示“再、也、还、第二次”。,6、谦敬副词:窃、辱、幸、敢、谨等,介 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以,于,(见备考手册65页 69页),连 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而,(备考手册55页),助 词,1、结构助词:之 所 者 (见备考手册),2、语气助词,陈述语气:也、矣、焉、耳等
21、;疑问语气:乎、与(欤)、耶等;感叹语气:哉、夫等;句首语气:唯、夫、盖等。,注意特殊虚词的用法 a把握“诸、盍、焉”等兼词的用法及意义。 b注意“者也”“也欤”“也已矣”“焉耳矣”、“也乎哉”等虚词的连用,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上。要根据具体语境及全句的意思来考虑。 C注意单音与复音虚词的区别。如“于是”、“然后”、“可以”、“从而”、“其实”等双音词,古汉语中应按两个单音词去解释。,文言句式,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固定句式五类。,积累三,附: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2、无标志判断句
22、。如:刘备天下枭雄。 3、 “乃、必、亦、即、诚、皆、则”等也可表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二、被动句式 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
23、之望。2、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三、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24、。,四、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结构是用“以”、“于”“乎”等组成的介宾短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具告以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五、定语后置 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六、主谓倒装 如:“甚矣,汝之不惠!”,七、省略句式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
25、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2、省略谓语。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竖子不足与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赐之彘肩。(鸿门宴)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总体阅读方法 第一步:
26、整体阅读。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能大体了解文中所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能懂六七成即可。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明确选段的梗概。 第二步,先排除“死”的部分 (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再分析“关系”(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与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第三步:细读题目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 高考文言考题的最后一道
27、题是结合文意进行判断,往往有一项不符题意,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题意的一项的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错误。因此,在阅读文言时,考生可借助此题对全文的内容尽可能多的理解,这对了解全文内容往往事半功倍。应该尊重原文, 不可以偏概全 。答题时也由最后一道题答起。,2022/11/29,63,可编辑,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命题推想 不管文言文怎么个考法,实词是必考无疑的。考查的内容仍然会是句中容易理解错的课内曾经学过的词,课内未学过的词估计考生也能根据句意推断个差不多。题型还会是选择题,要求直接解释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有特别指示。,局部答题技巧,一、语境分析法 即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
28、测、推求未知信息。这是推断词义的最基本方法。 例1: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 前有“孤”后有“长”,故为“抚养”。 例2:累迁吏部侍郎 前有“亲敬”,故为“升迁”。 例3:惟鸾舆早还,方可平定。 裴矩隋时佞,故“惟”为“希望”,二、语言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与“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2、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廷”与“面”对举,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在朝廷上”,“当面”; “折”与“从”亦是对举,意义相反,“
29、从”为“顺从”,“折”为“争辩”,3、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盛”与“设”对举,意义相近,亦为“摆设”之意。 4、“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书褒城驿壁(唐)孙樵 1、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2005年高考浙江卷) 庭除甚芜:废弃,台阶,三、语法推断法,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
30、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籍”后跟了“吏民”做宾语,所以“籍”应该是动词,翻译为:登记。,3、烟涛微茫信难求。,4、楚王贪而信张仪。,“信”做副词,解释为的确。,“信”后跟宾语应该是动词,解释为信任。,5、“据殽(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
31、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2004湖南),“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6、“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迁”后面接官职名“秘书省校书郎”,便知“迁”为动词,“升迁”之意,同理,“知”后接“事”,便知其为动词,大意应为“主持政事”。,四、联想推断词义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如“不以外夷见忽”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
32、的意思。 “不以外夷见忽”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 “越国以鄙远” 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境),2、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欺侮、侵犯)之。C 畜妻而育子,同也 畜:养,如: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齐桓晋文之事,五、形音分析法 借字形推求词义。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指事及形声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分析字形推断其词义。 古人用字时,经常会使用通假字,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往往音同、音近或形近,所以可通过分析字音
33、、字形推断其词义。 例1:咸私哂其矫饰焉。 形旁为“口”,且表否定,故为“讥笑” 例2: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表通标,景通影,一声之转。,六、利用排除法 由易到难,逐步确定。还可把解释的意思代人原文,联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当。 七、利用概括性、归类性试题中的暗示性内容判断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八、标出难点,利用对全文的理解反向。 关于推断的两点说明: 任何推断都需要以积累为基础。 任何推断都必须广泛深入地分析语境。 几种推断方法总是要综合运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一、命题推想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成为近年来高考文言虚词的主要趋向,“常见文言虚词”多为语文课文
34、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考查常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或几个不同的虚词,比较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解题技巧 解答考查文言虚词的试题,其思路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同解答考查文言实词的试题一样,要看清题目要求,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注意检查,即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当 2、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则表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助陈述语气。,3、要有句位感。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起的作用就不同。 比如“也”
35、,句末助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1、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天时不如地利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4、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作用: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表婉商。) 在句中,动词后或名词前一般是代词: 秦王恐其破璧。 (代词)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4、注意做词法、句
36、法分析。 比如1998年高考第17题分析“以”的意义和用法,四个句子是 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得全首领以没。 扈从以行。 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其中中的“以”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但一用在身分前,一用在工具前,所以意义不同;用在两个表行为的动词前,用法意义应相同(表顺接,“而”)。,古文分析综合一、命题推想 近年来高考对内容观点进行评价的考查很少,主要考查对文意观点的分析把握,一般要求考生说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些语句或事件表现人物的何种品质以及对人物事件的评价认识,对文章主旨的归纳总结等。从题型看,往往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型。,二、
37、解题技巧 1、文中筛选法: 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文中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 b.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2、抓住题眼法 题眼是指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解答须审读题,明确要求,抓住题眼,综合归类,找出答案。 3、排除干扰法 考题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 a、夸大事实,导致谬误; b、偷换概念,混淆是非; c、正误夹杂,真真假假。 解答时,抓住原文内容分析,辨明题干要求,了解干扰形式,就能达到解答目的。,4、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
38、 一题考两句或三句的试题形式,常将考查点放在两到四个词上。如2007年第16题: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主要考“乃”和“谕” 的释义,判断重点词语的意义:“以为”,认为。 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5、注意译句中是否有特殊句式。 高考有时将对特殊句式的考查融入对句意理解的考查之中。如2007年“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 再如“何由济乎?”一句的翻译,考生只要懂得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就可翻译了 “凭借什么才能
39、成功呢?”或“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6、注意词类活用。 如2006年第17题: 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 如1996年第17题: “永械致之府” 译文有二: 一是郭永持兵器把它们押送到府; 二是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 虽然两句都是“械”的动词用法,但从上下文看来,后一个理解是正确的。,考点 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语法现象:,实词: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1.积累性的,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
40、“达”、“雅”。 “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达”的要求是译文要表意要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这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1、不译。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翻译。如“侍中”、“侍郎”、“尚书”、“长史”、“参军”、“诸侯”、 “烛之武”、“南阳” “里” “斗” “亩”
41、等。但名称不全、只用了省写简称的,翻译时要补全,如“桓、灵”补译为“桓帝、灵帝”,“泸”补译为“泸水”,“忌”补译出姓。,(二)文言文翻译方法,例如: 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日行千里。 3.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4.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2、对译,逐字逐句落实。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如: 郑人 使 我 掌 其 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翻译下面的句子: 、灌水之 阳 有 溪 焉,东 流入潇水。,灌水,的,北面,有,溪流,向东,流入潇水,灌水的北面
42、的一条溪流,向东流入潇水,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去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换.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 上书乞骸骨: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一旦山陵崩:万一有意外(有个三长两短,有个好歹) 刎颈之交:成为能以生死相托的朋友。 世无孔子:当世没有像孔子那样的智慧贤人,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 如“中道”“中途”,“崩殂”“逝世”,“忠志”“忠诚”。 “岁征民间”中“岁”应换成“年”
43、。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家祭无忘告乃翁。” 吾本布衣,汝亦黎民。 这里“吾、汝”直接换为“我、你”; “布衣、黎民” 换为“百姓”即可。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你、爹、你”。,拆.单音节词 双音节词如“天雨墙坏”译为“天上下雨围墙淋坏”。,古汉语的部分单音节词两个连用,不要误以为是今天的一个合成词,要拆开作两个单音节词来翻译,如:志行志向行为,良实善良诚实,晋军 秦军 妻子 子孙 绝境 中间 祖父 地方,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例如: 1.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旦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选。选用恰当
44、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七条: 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_项最恰当。,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瑰”翻译为“珍贵”。“观”翻译为“景象”。,如:,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系”翻译为“捆绑”。“组”翻译为“绳索”。首”翻译为“头颅”。,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翻译为“监督”。“振(通震)”翻译为“威吓”。,3、增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
45、“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促织 ) “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在翻译时,应补出“感到”、“觉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补出省略为: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我)不亦君子乎?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又郊败之。,4、删除。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无义或现代汉语中无对应的虚词。如句首的发语词(夫)、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夫战,勇气也”中的“夫”,“虽我之死”中的“之”,“言之,貌若甚戚者”中的“之”。 偏义复词中的偏义语素。如“不宜异
46、同”中,删去“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为避免重复而删去相同的字词。如“宫中之事,事无大小”中,第二个“事”就应删去。“仇雠敌战之国”中,仇雠是同义词连用,可只译一个。,(5)调整。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蚓无爪牙之利。”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为什么哭泣呢?】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惟将军之言是听。,(6)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47、。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一、表揣测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 得无乎?译为“恐怕吧”、“大概吧”。 无乃尔是过欤?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第二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1、何其、一何(何等、多么)如: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其李将军之谓乎?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第三种:表陈述语气常用
48、的有: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可以拿来的 ” 吾终当有以活汝。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应。,2、“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如: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如: 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3、表因果关系的。 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吾知所以拒子者,吾不言。 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49、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第四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一、用疑问代词表示疑问语气。 1、奈何(何若)何如(如何):怎么办、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 2、“如何、奈何、若何”:对(把)怎么样(怎么办)等。例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奈何取之如锱铢,用之如泥沙? 此为何若人? 如太行、王屋何?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3、“谁者”中,“谁”是疑问代词,作谓语;“者”是“者”字结构,作主语,“谁者“等于”“ 者谁”。例如: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二、用否定词表示疑问 “有(可、能、
50、愿)否”例如: 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璧,可予不?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第五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一、用否定词表示反问语气 1、不亦乎(不是 吗)如: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二、用疑问代词表示反问语气 1、“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还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 磨剑干什么呢? 吾英王,奚跪为? 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2、“何焉为”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