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知识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8400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4.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知识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医药知识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中医药知识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中医药知识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中医药知识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知识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知识培训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容,中医学及其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学科“中医”概念的提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治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此处的中医指的是?,中医学及其特点,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哲学基础)气血津液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古代医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阴阳交感,中医基础理论,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气血津液学说 一、气的基本概念哲学范畴: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即气是构成世界 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中: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特性:气不断运动、活力很强二、气的生成(一)来源: 1、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 2、水谷精气:脾胃 3、

3、自然界的清气:肺(二)生成过程: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气之根。,中医基础理论,三、气的功能 (一)推动作用 (1)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推动,激发和促进作用;(2)推动血的生成和运行;(3)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二)温煦作用:是指气对人身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血液津液的运行具有温暖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三)防御作用:气有护卫肌肤,抗御外邪的作用,还具有驱邪外出的作用。(四)固摄作用:是指气对血、津、精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的运动气机 气是物质的,是不断运动、活力很强的

4、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中医基础理论,一、血的含义:指循行于脉中,极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血无气不行,气非血不载,故又常气血并称。 血的特点: 1、血必行于脉中 病理:离经之血出血 2、血必须畅行无阻 病理:运行迟缓,血淤脉中淤血二、 血的生成: 1、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 2、肾精化血 : 精血同源,中医基础理论,三、血的功能(一)营养和滋润全身 1体现:面色红润,肌肉的丰满和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

5、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 2病理:头昏目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等。(二)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四、血的运行: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血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和气的固摄,推动和固摄相反相成,协调平衡 正常血液循环的必备条件: 1、血液充足 2、脉管完整而通畅 3、全身脏腑功能正常,中医基础理论,津液的含义:是机体除血液以外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各脏腑组织内的体液,如肺津,肾水 2、各脏腑组织内的正常分泌物,如涎、涕、唾、肠液

6、 3、水液代谢的各种产物,如:尿、汗、水气,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的研究内容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 .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性脏器。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功能似脏,形态象腑2 . 躯体组织器官:五体、五官九窍,中医基础理论,名称基本相同,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 中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 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数个脏腑之中中医对脏腑

7、的认识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西医对脏器的认识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中医与西医脏器比较,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藏象学说,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中医基础理论,心为君主之官五行属火夏气、赤色、苦味 心的主要功能 一、心主血脉 二、心主神志(心藏神),心系统,中医基础理论,心气,全身,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一)心主血脉,血液,中医基础理论,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面色,舌色,脉,胸部的感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8、1. 面色红润2. 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3. 脉象和缓而有力4. 胸部感觉舒畅,中医基础理论,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二)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藏神,中医基础理论,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甚则昏迷,不省人事,心藏神功能异常,中医基础理论,(一)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二)心在志为喜(三)心开窍于舌(四)心在液为汗,三、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四、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3

9、、小肠主液,中医基础理论,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泌分泌 别分别,中医基础理论,肺为相傅之官,五行属金, 与自然界之秋收、燥气、白 色、辛味相应 肺的主体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二、肺主宣发肃降 三、肺主通调水道 四、肺朝百脉主治节,肺系统,中医基础理论,肺分为两叶,在五脏六腑中所居的位置最高覆盖着其他脏腑,故有“华盖”之称,肺主气,主呼吸之气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主一身之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宣降,气的生成(宗气) 清气+水谷精微,(一)肺主气司呼吸,肺是

10、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为气之主”,中医基础理论,1. 排出体内的浊气2. 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3. 宣散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 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4. 将会聚到肺的血液重新输布 到全身,1. 吸入自然界清气2. 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为尿液3. 使全身血液会聚到肺,(二)肺主宣发肃降,宣布、发散(向上向外),清肃、下降(向下向内)以肃降为主,中医基础理论,(三)肺通调水道,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在人体中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宣发肃降,中医基础理论,(四)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指百脉朝会

11、于肺,即全身的血液,都经由经脉上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后,再输布到全身助心行血 寸口脉,朝:上奉、会聚;治节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对全身的治理调节,中医基础理论,(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二)肺开窍于鼻(三)肺在志为悲(四)肺在液为涕,二、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脾五行属土 外与长夏之气、黄色、甘味相应 脾为仓廪之官脾的主要功能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升清 三、脾主统血,脾系统,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1、运化水谷

12、2、运化水液,(一) 脾主运化,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化,运,水谷精微,气血,饮食物,脾(胃),全身,消化吸收,转运输送,心肺,中医基础理论,脾主运化,脾气健运(脾的运化功能强健),机体营养充足,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脾失健运,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纳呆、食后腹胀,便溏无饥饿感和进食要求,无食欲,全身气血不足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神疲倦怠,气短乏力,营养障碍,食欲正常,全身营养状况良好面色润泽,形体健壮,日久,中医基础理论,运化水液运化水湿,脾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 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

13、营养全身 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二)脾主升清,升上升、输布清水谷精微,脾主升清脾主运化功能的作用趋向脾气的运动特点以升为主、以升为健,中医基础理论,(三)脾主统血,统统摄、控制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脾主统血的实质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气摄血),中医基础理论,肌衄,脾气健旺,脾统血功能正常,血液循行于血脉之内而不致外溢,脾气虚衰,气血不足,气不摄血脾不统血,血液溢出脉外出血证,中医基础理论,(一)开窍于口 (二)在体合肌肉,主四肢(三)其华在唇(四)在志为思 (五)在液为涎,二、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脾与胃相表里,胃位于中焦,膈肌的下方,上接食

14、道,下通小肠,其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又称胃脘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中部为中脘,即胃体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中医基础理论,主受纳,腐熟水谷 “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 2. 主通降,以降为和“脾升胃降”,胃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肝五行属木,外与春气、青色、酸味相应 肝为将军之官肝的主体功能:一、肝主疏泄 二、肝藏血,肝系统,中医基础理论,1. 调节气机2.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3. 调畅情志4. 疏利三焦水道5. 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月经来潮,(一)肝主疏泄,疏泄疏通发泄(升发)、通达条畅指肝对人体之气具有疏通发泄、通达条畅的作用肝的生理特性主升、主动、主散,中医基础理论,

15、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情志活动正常,肝失疏泄,情志活动异常,不及,太过,肝气郁结情志抑郁,郁郁寡欢沉默寡言,喜太息,肝气上逆情志亢奋,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调畅情志,中医基础理论,(一)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二)肝在志为怒(三)肝开窍于目(四)肝在液为泪,二、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三、肝与胆相表里,既属于六腑中空囊状,与其腑类似,内贮胆汁,以通为用又属于奇恒之府胆藏精汁,与五脏“藏精气”功能相似胆本身并不接受水谷糟粕,与胃、肠等腑有别,主要生理功能 1. 贮存、排泄胆汁2. 主决断、勇怯,胆,中医基础理论,肾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与自然界之冬藏寒气、黑色、咸 味相应 肾的主

16、要功能 : 一、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主殖 二、肾主水液 三、肾主纳气,肾系统,中医基础理论,(一)肾藏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肾精作用,1、主生长发育2、主生殖(天癸主生殖)3、化生肾阴肾阳(人体阴阳之根本)4、生髓充脑(与精神思维活动密切相关)5、化血,中医基础理论,滋润、濡养一身阴液的根本 元阴、真阴、真水,温煦、推动一身阳气的根本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肾精,肾气,全身,三焦,肾阴,肾阳, 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关系,化生,“久病及肾”各种

17、慢性虚损性病证补肾,中医基础理论,肾主纳气功能失调,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肾不纳气,(三)肾主纳气,纳受纳、摄纳纳气即吸气 肾有摄纳肺气以助肺完成呼吸,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中医基础理论,(一) 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二) 肾在志为恐(三)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四) 肾在液为唾,二、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肾开窍于二阴肾与后阴的关系肾中阴阳大便的形成和排泄肾阴的盛衰,影响着肠道的润燥肾阴不足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弱脾阳虚弱,五更泄泻,虚寒下痢肛门的启闭,亦有赖于肾气对下元的固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

18、,肾在液为唾,唾即口津,为唾液中较为稠厚的部分 唾为肾精所化,中医基础理论,三、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中医病因与病机,病因:疾病发病的原因中医对病因的认识:三因学说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内因:七情太过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金刃所伤、戾气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中医诊断与辨证,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

19、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中医诊断与辨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与辨证,八纲辨证 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

20、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比如一个患者主诉头痛,那么首先要分清头痛的性质,是虚性头痛还是实性头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头痛还是脏腑本身病变引起的头痛。阴和阳是八纲的总纲。当见到属于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一般归属为阴证,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脉象沉迟无力。而当临床上见到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时,多为体内热邪壅盛或脏腑阳气偏亢,诸如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发热

21、、口渴喜冷饮、声高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这一组症状。,中医诊断与辨证,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的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痒;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脏腑等严重的症状,腹胀疼痛,便秘或腹泻。寒和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因素的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热证大多是对有害动因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诸如发热、烦躁,痰涎黄稠。虚和实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的反映。虚证表现为正气(指一般物理机能和防御机能)不足,是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表现;实证是邪气有余(病症多表

22、现急剧,显著,为机体与有害动因剧烈斗争的反应)。八纲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六纲可分属于阴阳,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第二,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邪实等。第三,八纲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一般有阴证转阳(表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表示病情恶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发展),由虚转实(预后良好),由实转虚(预后较差),热证变寒(表示正虚),寒证变热(多为邪实)。,中医诊断与辨证,脏腑辨证这是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就是结合八纲、气血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变的脏腑部位、性质等,并据此做

23、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内伤杂病,亦为其他各科辨证的基础。以心为例,当我们见到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淡白,脉虚或结带,基本断定这是心的一组证侯,如果是心气虚,则还有神疲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如果是心阳虚,还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状;心血虚则加上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面色萎黄;但是脏腑辨证不是简单的叠加,要四诊和参,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脏腑辨证大致可以分为单独脏病,单独腑病,脏腑兼病。腑病中以胃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饥(有强烈的饥饿感),返酸,口渴喜冷饮,或有口臭,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中医将这一组症状称为胃热证。脏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现两个脏腑的不同症状,心慌

24、,健忘,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既有心血虚的症状,又有脾气亏损的症状,这样同时并存的两脏证候称为心脾两虚证。这样脏腑辨证像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将各自独立的症状连接起来,利于临床治疗。,中医诊断与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中医诊断与辨证,六经辨证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

25、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基础上,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不同证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为三阳病证和三阴病证六个证型,实际上是以阴阳为纲,三阳指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指太阴病证、厥阴病证、少阴病证。通俗来讲,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盛的是三阳病证,反之,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中医诊断与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深浅的四个不同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

26、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道理。温病的发展,一般是按卫、气、营、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那么什么是温热病呢,是中医术语之一,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病。温热病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常见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许多传染病、流行病多属该病范畴,中医多按卫气营血来进行辨证论治。,中医诊断与辨证,三焦辨证自从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

27、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中药与方剂学,中药的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种类达13000余种,临床常用500钟左右,中药与方剂学,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药物对脏腑的选择升降浮沉:药物作用趋势的概括,中药与方剂学,中药的配伍单行: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药辅助。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使:即在性能

28、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中药与方剂学,方剂的概念研究药物配伍、剂量、剂型与疾病关系与规律的学科。,中药与方剂学,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君药:在处方中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佐药:一是为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使药: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