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659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国际贸易不是为了互通有无,而是为了获得国际贸易利益。,通过使用价值的交换,满足消费者欲望;交换价值的增加;出口可增加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对外贸易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国际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国际贸易利益作了4种解释:,贸易利益可从直接和间接角度分析:,直接利得: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并由国际贸易本身所产生的利得。这种利得表现为生产的扩大、消费的增加和产品价格的变化,并综合表现为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直接利得又称静态利得。间接利得:是指通过国际贸易而产生并表现在贸易之外的其他方面的了利得,如市场的扩大、垄断的打破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又可视为动态利益。

2、,第一节 国际贸易直接利得,1.国际贸易直接利得的局部均衡分析,第一节 国际贸易直接利得,局部均衡分析:是指把各种商品的供求假定为只是商品价格的函数,分析单个市场、单个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方法。用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利得,就是从局部、价格的角度去看,进口商品可以比购买国内生产的商品更便宜,出口商品可以比国内卖得更贵。这种价格变化的实质就是贸易对生产者、消费者和整个国家福利的不同影响。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以美国生产并出口小麦交换布为例:,故美国进口布的净利益为b+d,p,p,Q,Q,1,2

3、,A,D,S,D,S,B,1,0.5,a,c,b,d,e,g,f,h,i,布市场,小麦市场,出口小麦净利益为i,故美国出口小麦的净利益为i,进口小麦的净利益为bdi。,同理,贸易的另一方也可获得相应的利益。,结论:参加贸易会使各国的福利水平都有所提高,2.国际贸易直接利得的一般均衡分析,以上分析可知,国际贸易直接利得表现在生产、消费和价格方面。一般均衡分析法分析一个国家贸易前后直接利得的不同情况。一般均衡分析法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来分析贸易均衡。,20,40,布,小麦,S1,S0,80,50,40,60,C,T0(2:1),T1(1:1),I0,I1,以美国出口小麦进口布为例,国

4、际贸易的直接利得,贸易后 美国的生产与消费结构变化了,进口商品布的价格下降了,国家的福利水平由I0提高到I1。这就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利得。,3.国际贸易利益的源泉,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价格变动效应。国际贸易使商品的价格结构发生了变化,引起了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单纯由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利益被称为来自贸易或交换的利益。二是国际分工效应。国际分工使各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引起了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单纯由专业化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被称为来自分工或专业化的利益。这两种效应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进而社会无差异曲线得以达到更高的水平,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也提高了。,20,40,布,

5、小麦,S1,S0,80,50,40,60,C,T0(2:1),T1(1:1),I0,I1,以美国出口小麦进口布为例,I2,C1,来自分工的利益C1C,来自贸易的利益 S0C1,贸易条件变化经济利益变化图,第二节 国际贸易间接利得,国际贸易打破国内市场的垄断,促进竞争,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开拓新的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加速资金积累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1.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出口企业不能不同外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竞

6、争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又不能避开进口商品的竞争。,2.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出口企业往往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使得生产扩大,成本降低,就业增加。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以致各种各样的从属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如果出口产业是联系效应大的主导产业,那么,这个产业的发展将对经济发展起很大的带动作用。,后向联系:某部门同向它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前向联系:某部门同吸收其产出的部门间的联系。 如在钢铁、机械、汽车三部门中,机械的后向联系部门是钢铁,前向联系部门是汽车。,部门间联系:,从国外引进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往

7、往能起到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新产业成长的作用。进口替代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第一步。这个过程就是:进口商品刺激国内需求,进而导致进口替代部门的产生。如果条件具备,进口替代部门还能发展成为出口部门。进口国外的新产品还可促进本国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我国奇迹般崛起的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产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技术进步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硬件的技术进步和软件的技术进步,前者表现为新的生产设备,对一种新产品的生产能力;软件技术进步表现为科研能力,以及这种研究所形成的专有技术或专利产品。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作用:(1)国际贸易提供了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进口:国外产品的竞争迫使企业努力

8、改进技术出口: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转化为企业创新的动力,3.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2)国际贸易为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 进口方面: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新产品的生产专利、新的工艺以及信息、人才等可提高生产效率。进口产品还可以带来技术扩散。 出口方面:出口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可能无论是技术、设备的直接进口,还是国外贷款以购买,最终都要用外汇偿还,这必须依靠出口赚取外汇。出口还可以使产品技术更为完善。成熟技术出口还可弥补期投入的科研经费,要素积累是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性质转变的一个基本条件,对劳动力充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因为劳动力要素可给定是充裕的,因而资本要素的积累便成了要素积累的核心。

9、,4、加速资金积累,(1)对出口而言企业商品出口可获得更高的收益商品出口实际上限制了国内消费,将国内部分的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转化为资本收入,将其中的一部分转为资本品和生产资本品的中间材料。特别地,当发展中国家缺乏资本品的生产能力,使得货币投资转化为实物投资、货币储蓄转化为实物资本难以实现时,贸易对弥补发展国投资品不足更具特别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有时资本的缺乏恰恰不是储蓄倾向太低,而是国内资本品生产能力的缺乏。,(2)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 通过引进外资获得的资本品能力,依赖于外债的清偿能力,外贸发展可增强这种能力。 (3)对进出口竞争部门的刺激,促进企业提高积累率,5.促进一

10、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现代经济发展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结构优化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1)由于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2)另一方面,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3)促进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6.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 产生积极影响,国际贸易对一国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和某种教育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交换带

11、来的利益还要大,它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孕育出来的精神文明成果,诸如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等,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尤为重要。,各利益主体的利得,政府的利益企业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国际贸易的代价,政府的利益,提高现有要素的利用率引入高生产率的新要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政府收入,企业的利益,静态的贸易利益动态的贸易利益 改善经营观念,调整产业结构,获得规模经济,消费者的利益,消费品种的增加消费价格的下降,国际贸易的代价,产业萎缩就业收入分配过度依赖,贸易利益实现的限制条件,一国的经济主体能否对国际贸易作出合理的行

12、为反应,并采取合理的行动产业结构转变的代价和时间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各国外贸政策的影响,1.一国的经济主体能否对国际贸易作出合理的行为反应,企业是否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企业是否具备充分有效的信息生产和交易是否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2.一国是否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出口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大小与否,取决于出口部门与国内经济其他部门在生产、技术和市场交换等各方面的联系程度,这就要求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作为联系的渠道,这样,出口的增长才能通过市场这一中介向各个部门传递经济和技术的信息,通过出口的扩大而牵动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增长。,3.产业结构转变的代价

13、和时间,现实经济生活中,产业结构的转变并非轻而易举的,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并付出一定的代价。从微观层次上看,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会面临一个重新选择职业的问题。从宏观层次上看,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需要付出经济上的代价,而且必然伴随有利益的再分配和权力结构的调整,社会磨擦往往难以避免。,瑟罗:美国经济增长的诀窍不善于发展技术成熟的行业(生产率一年只增长1)。我们做得最好的是关闭老企业。在美国解雇人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容易,我们很善于除旧布新。如果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阶段,美国就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我们能干好的事。我们关闭大企业,解雇成千上万的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3年解雇了100万人;作为钢

14、铁重镇,匹兹堡1015年内解雇了80万人。,4.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从短期看,贸易会引起出口行业的产品价格上升,因而出口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同时,进口竞争行业的产品价格下降,因而这个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从长期看,贸易会引起生产要素在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引起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收益。收入分配的对象对经济发展影响也不同:出口获得的收入如果进入储蓄倾向高的、偏爱国货的居民手中,有利国内投资、生产;如果进入偏向进口货的消费者居民、不利国内生产,5.各国外贸政策的影响,保护政策会使国内生产资源朝非出口部门转移,并且通过限制进口,间接影

15、响外国出口部门的增长一国政府关于产业发展的方针,有时也不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虑,而偏重于政治军事或其他方面的需要等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贸易利益的形成国际贸易利益的实现还受到一国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的影响(如美日两国对破产的态度),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据美国商务部统计, 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逆差高达2 56269亿美元,在美中货物与服务贸易逆差总额(2 51617亿美元)中的比重高达10185%。而同期在双边服务贸易差额上,美国对中国则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根据美国商务部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对美中货物贸易逆差结构的统计,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主要表现为美国对中国的制成品贸易逆差,

16、2007年这一逆差额高达2 68809亿美元,占双边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10489%;美国对中国的初级产品贸易则呈顺差12540亿美元。,其中,美中制成品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商品(1 17212亿美元)与第8类杂项制成品(1 13234亿美元);初级产品贸易顺差则主要集中在第2类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材料上,即美国对中国主要出口原材料,而中国对美国出口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制成品、纺织品和皮革为代表的杂项制成品。,在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中,美国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十分突出。据美国普查局统计, 20022007年,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虽然从2002年的8289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

17、0349亿美元,但自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进口却增长更快,从20097亿美元增加到88006亿美元,使得美中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1181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67657亿美元。,显然中美贸易间现有的这种贸易结构与中美双方的进出口比较优势不符,因而难以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但这种贸易结构的出现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加工工序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同步,因此:正是由于这类产业转移,使我国对美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增长加速,导致了美中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从中

18、国对美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性质分析,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美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据中国商务部投资指南统计, 2007年中国出口总额达到12 180亿美元,其中外资在华企业出口额高达6 9552亿美元,占571%。由于外资在华企业进出口增速的不同, 2007年外资在华企业贸易顺差高达1 36112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192%。,而外资在华企业对美贸易差额也基本呈现这一趋势:由于外资在华企业对美国出口的偏好,外资企业对美贸易顺差成为中国对美贸易顺的核心部分之一。据中国商务部现有的统计, 2006年外资在华企业对美出口1 3747亿美元,对美进口额33021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总额高达1

19、04449亿美元,占外资在华企业对外贸易顺差总额(91219亿美元)的1145%。,从贸易方式上看,在外商对华投资企业对外贸易顺差中,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占了极大的比重。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2007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高达2 11797亿美元,占外资企业对外贸易顺差总额(1 36112亿美元)的1556%。而从2006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美贸易顺差的发展趋势看,这些加工贸易顺差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外企对美加工贸易顺差上。,因此,从上述两方面可以看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中国FDI产生的对美贸易转移和返销,是当前美中贸易失衡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当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

20、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生产加工工序向中国进行“工序”转移,使外资在华企业对美加工贸易顺差逐渐扩大,导致了美中贸易失衡的不断扩大。,目前美中贸易中的产品内分工主要有三方参与者:美国、中国和东亚经济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与东亚经济体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美、中和东亚间形成了这样一种全球性的产品内分工格局:美国、日本与韩国从事的是研发、设计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生产并出口关键零部件;东盟与中国台湾等从事的是生产与出口零部件系统或模块的环节;中国大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并提供少量组件的环节;中国香港从事的是面向美国等海外市场的营销服务环节;而美国同时又成为最终产品的目标

21、市场。,从传统的贸易顺差即得益的观点看,中国因对美巨额贸易顺差而获益,美国因对华巨额贸易逆差而受损,东亚经济体因未直接参与中美贸易交往而受益难以确定。如果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来考察各方获得的附加值等直接贸易利得以及与其相关的间接收益,则参与各方实际都从美中贸易失衡中获益,并已形成了一种“互利”的利益分配格局。,美国因产品内分工增加了自己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由于中国大陆加工生产的最终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市场,对美出口需求的持续扩大不仅使中国大陆对美国进口的依赖度日益上升,而且在产品内分工的影响下,中国大陆加工贸易产业的多个环节过多地依赖美国相关产业,使中国大陆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远高于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22、性,提高了美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对美出口快速增长的贡献。随着外商对华FDI的增加,中国获得了大量直接或间接收益,如FDI带来的产业转移提高了中国工人就业和工资收入;增加了中国出租土地的资金收益和政府赋税;促进了对中国原材料、燃料、电力和中间产品的购买,最终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产生了一定的乘数效应。自2002年开始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和对美出口增长率要远高于中国GDP的增长率,三者呈同向变化,充分说明中美贸易扩大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东亚经济体通过这种产品内分工获得了巨大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对东亚各经济体而言,将自身对美贸易顺差转化为中国对美贸

23、易顺差,有利于减少其与美国间的贸易摩擦,优化对外经贸环境;而且通过产品“工序”的转移,进口中国廉价的消费品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消费者剩余,促进本地区就业人员逐步向高附加值的就业部门转移,提高整个地区人们的平均收入水平。,中国对美出口主要以加工装配商品出口为主,因此衡量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中国企业实际获益应主要以其获得的产品附加值收益为对象,比较贸易各方企业获得的附加值大小。,在美国及东亚经济体对华直接投资产生的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生产网络中,美国企业由于拥有广阔的市场、雄厚的资本和关键的技术,在产品内分工中往往居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战略价值环节,而这一环节由于进入门槛高和产品替代性差,

24、因而“往往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性质”,这就意味着美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是实际的主要控制方,因而在利益分配中他也就具有最强的“话语权”和市场决定权,进而能够获得相对其他各方更高的利益份额。,我国传统的贸易模式是以“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为主,在与美国和东亚经济体形成的产品内分工贸易模式中,中国主要从事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和贴牌定制等劳动密集型环节,这些环节进入门槛低,替代性强,基本处于或接近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因而在这种产品内分工网络中,中国往往处于被控制的地位,缺乏市场主导权,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值收益。,虽然,近年来随着中国吸引FDI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出口贸易结构逐步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过渡

25、到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但这一转变并不是由于中国自主创新水平提高带来的,而只是将中国企业从事的生产工序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所处工序仍以加工装配类为主,产品附加值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增加。,而作为贸易第三方的日本、韩国、东盟及中国台湾等东亚经济体,在产品内分工中主要从事的是资本密集型的制造类环节,主要获取核心零部件及包装环节的收益。虽然其从事工序环节的垄断程度不如美国,但其获得了核心的制造类商品收益,因此在利益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要高于中国大陆从事加工装配类生产获得的收益比重。,由于对华核心零部件产品的出口,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东盟等东亚经济体对华贸易顺差从2002年的5032亿美元、13033亿美元、31475亿美元、7613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188亿美元、4523亿美元、7756亿美元、1419亿美元.可见在与中美两国间形成的产品内分工贸易中,东亚经济体获得了相当大的经济收益。,20022007年中国大陆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贸易差额(亿美元),综合三方获益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由于所处的劳动工序附加值低,在实际利益分配中获得的直接经济收益要远远低于占有垄断资源和从事核心生产工序的美国和东亚各经济体的出口企业。,价值链原理,微笑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