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8671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课件.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LUCC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要表现形式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驱动力,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要表现形式,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土地用途转移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侧重于土地的经济属性。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方式的耕作、放牧、伐木、聚落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保护、旅游休闲、军事等。,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与类型的变化和土

2、地属性的转变,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覆被变化现象也是形形色色的,可归纳为三种:,(1)土地覆被的退化,即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但其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伐木引起森林覆被密度降低;(2)土地覆被的转换,即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地被全部砍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3)土地覆被的改良,指某种覆被得到维护、修复、更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森林抚育、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三种土地覆被变化中,转换和改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监测;而退化却较难观测,因而其记录最不完备。,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

3、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如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等有意无意地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但土地覆被状况及变化不完全受控于人类,人类活动只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许多因素之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极为复杂,其动因与广泛的人类活动及自然变化相关,其结果将影响全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研究涉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驱动力,历史时期土地覆被的变化大都是人类通过土地利用活动造成的。因此,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的作用被摆在重要位置。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间接因素包括6个方面: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政经政策、

4、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它们通过直接因素作用于土地利用,后者包括: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对土地的投入、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权属、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对土地资源保护的态度等。,以往的驱动力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前者是对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政策等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行了定性描述,它是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的基础;后者主要是基于统计学理论,通过建立社会经济因素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的方法。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方法、典型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方法等。研究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研究需要,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揭示区域土地利

5、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驱动力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方面,以往主要是单因子分析,目前则更多地综合考虑多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从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驱动力来源角度,可将其区分为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两大类。前者是指驱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过程,如气候变化、地形演化、植物演替、土壤过程、排水格局变化等;后者的涉及面更广,如人口变动、产业结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政策法规、市场与价格,乃至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意愿、偏好等等。在多数情况下,自然驱动力主要引起土地覆被的变化,而不直接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即使有影响也是间接地起作用;反之,社会经济驱动力

6、可通过影响人们在土地利用上的决策对土地利用的变化直接产生影响。,2.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自然驱动力,2.1.1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中的气温、光照强度和降水决定着土地生产潜力,而灾害性气候限制着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大面积的洪涝干旱、雨雪霜冻、大风等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诱导着土地利用和覆被分布的基本方向。2.1.2 水文因素水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保障,它通过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植被分布间接影响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的保护正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的要求。,2.1.3 地质地貌因素地质地貌对影响着土地利用的程度与方式,不同的地质地貌又决定了不同的动植物的生长与分布。2.1.4 土壤与植被因素

7、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了土地利用/覆被的类型与作用方式。,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社会经济驱动力,2.2.1 人口增长因素土地利用/覆被是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它是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中最具活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口增长和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促使人类对土地的作用成都加强。(2)人口增加和结构变化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被占用,荒芜的土地被开发,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用地急剧增加,加剧了人地矛盾。,2.2.2 经济发展因素土地利用/覆被

8、变化是一个与经济发展阶段不断适应的过程。2.2.3 技术进步因素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土地本身的性能和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如使用化肥等提高土地肥力,增加作物产出;采用先进手段,开发利用荒地、滩涂等,这些都会对区域土地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2.2.4 土地政策因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土地问题是长期存在的难题和挑战,也是我国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土地政策和制度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导向作用显著。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和制度从宏观上调控土地利用。,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土地利用 覆

9、被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和深刻,因此有必要对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做进一步划分,可区分出两类社会经济驱动力:一是“一般驱动力”,是指由基本的社会经济因素所组成、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间接起作用的驱动力,如前面提到的人口变动、科学技术、政策法规、市场与价格等;二是“直接驱动力”,是指直接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类:一是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产生负面影响的驱动力,如在工农业生产、矿产开采等过程中产生污染性废弃物的人类活动,再如生物物质燃烧、不适当施肥、草地开垦、森林砍伐及不合理的城郊农地开发等;另一类是指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产生正面影响的驱动力,如科学的

10、法律法规及市场调节、技术创新等等。强调对驱动力做这样的划分,有利于更深入地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原因和机理,便于人们采取适当和必要的措施,促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社会经济驱动力实质是指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发生变化的主要人文和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系统中影响土地利用的驱动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包括: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对土地的投入、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权属、土地利用;间接因素包括六个方面: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政治与经济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他们通过直接因素作用于土地利用。引入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后LUCC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根

11、据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的不同建立土地覆盖变化分类体系;进行典型的实例研究,从而建立社会经济形态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类的基础;,在认清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的各种人类驱动力的基础上,建立 LUCC 模型,并且考虑 LUCC 模型与其它全球环境变化模型的整合;实现模拟并预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从而认识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与土地覆被的关系。目前,在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方面,颇受重视的内容是社会经济机制及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包括:体制怎样影响到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的改变如何作用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在大区域范围内,越来越重视国际性协定,国家的环境与国土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回答这些区域性的政策对土地利用影响的方式、方法、时间、地点等问题。,参考文献:,1陈百明,刘新卫,杨红.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03,01:22-29.2罗格平,周成虎,陈曦.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J. 地理学报,2003,01:63-72.3倪绍祥.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 自然资源学报,2005,06:138-143.4刘新卫,陈百明,史学正. 国内LUCC研究进展综述J. 土壤,2004,02:132-135+140.5肖志坤. 区域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