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672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195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经济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5页
土地经济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5页
土地经济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5页
土地经济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5页
土地经济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经济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课件.ppt(1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经济学,2011年9月,1,t课件,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概述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土地经济学学科来源于经济学 其产生和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1)人类社会实践中存在土地经济问题,要求人们去研究解决; (2)有了经济学,人们具有了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能力去研究这些问题,并取得了建立一门独立学科的成果。 2、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2,t课件,二、土地经济学定义,1、经济-在经济学中,经济(economy)是指在相互竞争的用途之间配置稀缺资源的一种机制。2、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一门学科。3、土地经济学-研究与

2、土地有关的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3,t课件,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内容、领域,(1)基础理论部分土地、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系列基础概念;人口与人口持续发展理论;土地报酬规律、土地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原理;地租、地价理论与应用等。(2)土地利用部分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战略;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工、区域规划和区位选择;各类土地的持续利用;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等。(3)土地制度部分土地制度概论;土地产权理论与城乡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建设;土地市场与土地市场制度;土地金融与土地金融制度;土地税收与地税制度等。,4,t课件,有时分为两个部分,农村土地经济学:注重土地和水的利用、土地规划和开发、土地分类、土地评价、

3、土地市场、地租、土壤保护、税收及土地利用计划、区划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土地经济学或叫不动产经济学,作为普通经济学或经营学的一个分支,注重住房、城市化、城市土地开发和再开发、工商业选址、城市不动产评估、金融、营销等一系列问题。,5,t课件,影响土地经济利用的三方面因素,自然物质和生物因素 经济因素制度因素,6,t课件,四、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依据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古代社会先是地广人稀,没有土地问题;继之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逐渐产生了地权关系、土地分配和土地利用问题,并引起人们对土地问题的研

4、究。,7,t课件,第二阶段,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产生以后的时期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对地租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地租理论。其后至20世纪初期,土地问题和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则附属于一般经济学。第三阶段,20世纪的20年代前后,美国伊利等首先提出了“土地经济学”一词,并相继发表了土地经济学大纲(1922年)、土地经济学原理(1924年)、土地经济学(1940年)等专著。,8,t课件,土地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土地经济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分为三个时期19001929年

5、为第一个时期 19301949年9月为第二个时期 1949年10月至今为第三个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分为中国大陆部分和台湾部分。),9,t课件,五、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抽象与具体的方法2、系统分析的方法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5、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6、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方法,10,t课件,第二节 土地、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系列基础概念,一、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1、土地是指大气层以下一定高度,地壳一定深度,包括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劳动的自然、历史和经济综合体,是一切物质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理解上:空间、自然界、一种生产要素、

6、消费品、位置、财产、资本 2、土地资源是指在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3、土地资产是指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权利。,11,t课件,资源:一切可为人类形成财富的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因素,即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自然界形成的可供人类生活与生存所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社会资源:一切能用于创造财富的社会因素或社会条件。它是来自人类社会的人的因素,是人类自身通过劳动提供的资源,包括社会、经济、技术三方面的因素,其中劳动力资源最重要。,12

7、,t课件,土地:经过人类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自然资源(已开垦利用的土地),附加了人为的因素,一般应具双重性,但仍然称为自然资源。 不动产:受控制的附着于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工资源的总和。,13,t课件,就生产关系方面而言,涉及土地财产、土地资产、土地资本三方面的问题。土地财产:是土地的经济形态之一,是指人们拥有产权的土地,或在产权上有所归属的土地。土地资产:土地财产中可折算为货币并可用于抵偿债务的部分即土地资产土地资本:投入经济运营的土地即土地资本,而土地价格即土地资本的货币表现,即土地资本金。,14,t课件,4、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 位置固定 要就地利用。面积有限 要求我们节约集约利用质量

8、差异 因地制宜功能永久 合理利用与保护,达到持续利用。(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面积有限 供求不平衡土地的可垄断性 稀缺性 占有、所有、使用、受益土地利用的制约性 位置固定性 就地利用、用途变更困难土地的可改良性 投入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投资量和结构要适度,过犹不及。,15,t课件,5、土地功能,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基础和条件。土地具有两项基本功能:(1)承载功能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地和生产的场所;也是地球陆地上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存在与繁衍的基地,它们都毫无例外地必须依赖土地的承载功能。没有土地的承载就不会有整个世界。(2)生产功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9、,即使在没有人类劳动投人的情况下土地也能不断地生产出大量的自然产品。土地的这种生产力被称为自然生产力。,16,t课件,二、人地关系的概念和实质内涵,1、人地关系 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其实质就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人地关系可分为两种: 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可成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人是主体(为土地利用和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土地是客体,为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人与人的关系,称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17,t课件,2、人地关系的实质内涵,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人地关系:基本层次:

10、人地关系可简称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如人均土地、人均耕地等等。中间层次:人口与食物供应的关系,即目前经济学家和地学家研究的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量等等。综合层次:指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人口、环境(土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8,t课件,第三节、土地可持续发展,一、 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一)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提高,有时也指每个人收入或实际消费水平的增加。好处:提高世界经济水平,很多国家经济及综合国力得到加强。很多国家消除贫穷,大大提高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消费方式也向更舒适、更高层次发展。社会问题:贫富不均、失业、环境恶化、犯罪

11、率上升、社会不稳定,19,t课件,(二)经济发展:指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实现的发展。1、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2、 生活质量的改善3、 国家的独立意识的提高二者的相同的缺陷:忽视了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恶化1、 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资源日趋枯竭2、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20,t课件,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生下面这一新理论(四个阶段),可持续发展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核心: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社会公正、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

12、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21,t课件,基本特征:1、鼓励经济增长2、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 能力相协调3 、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实现途径:1、 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 转变生产与消费方式3、 调整产业及经济政策4、 维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22,t课件,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及应用,1、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土地的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土地资源本身的高效持续利用;二是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持

13、久发展。,23,t课件,2、土地可持续利用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在资源数量配置上与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2)在资源的质量组合上与资源性质相适应。(3)在资源的时间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24,t课件,3、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目前,在中国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2)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3) 要有长远性。 (4) 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 (5) 要追求质量的平衡。,25,t课件,4、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现阶段是改造中地产田土,其作用有:(1)直接提高粮

14、食单产。 (2)改善生态环境。 (3)解决贫穷问题。 (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济发展。,26,t课件,第二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我们来研究土地问题,尤其土地经济问题,首先就要研究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也就是说有多少土地供给我们使用,而人们又需要多少土地。供给:可利用商品或资源的数量。 涉及到已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商品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人们需要并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涉及到影响商品需求的各种因素,还涉及到人们满足相应需求的能力。,27,t课件,第一节 土地的供给一、概念1、供给-是指卖者或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某一市场上在每一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数量。2、土地供给-

15、是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种用地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利用的后备储量的总和。 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为什么区分?1、土地资源的总供给受地球表面能提供的资源总量的限制。2、单个经营者、国家乃至全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总是随环境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28,t课件,二、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1、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物理供给、实质供给) 指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强调土地以其自然固有的属性供给人类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其特征是:相对固定,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供给无弹性。有时可(1

16、)针对一些特定资源 (2)针对具体的地区单元来理解。,29,t课件,2、制约因素(1)地球的表面积(2)适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3)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4)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5)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指各种有用的矿产动植物可供利用)(6)一定的交通条件(使人们易于接近,便于联系和物质交换) 3、自然供给的现状,30,t课件,三、土地的经济供给,1、概念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强调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自然供给自然存量经济供给

17、(其中供给人们利用的部分,当人们有足够的兴趣使用它,对其用途产生需求,并赋予一定的价值或愿意承担包括开发成本在内的成本时,土地资源才具有经济意义。),31,t课件,特点:有弹性,是有效供给其可变性表现为两种形态:(1)从某种具体场合看,土地价格可以不变,但土地的经济供给可变,土地投资商可在同一价格水平下选定土地供给量。(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商品受一般价格因素决定,其经济供给是变动的。,32,t课件,2、经济供给的增加形式:(1)直接增加(外延式增加):总量的增加某种用途土地数量的增加(2)间接增加(内涵式增加):一定面积上产出的增长(相当于原劳动生产率下的土地数量增加,实质是生产率的

18、提高),33,t课件,3、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术水平(3)交通运输条件 (4)社会需求(派生需求) (5)价格 (6)土地利用计划 (7)土地供应者的行为及制度,34,t课件,4、扩大经济供给的措施(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增加经济供给的直接途径。加大对土地后备资源、废弃地的开发复垦力度;向海洋发展(生产能力是世界耕地的1000倍)(2)利用新技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改变粗放经营,提高集约经营(劳动、资金、技术)、规模经营水平,使土地产出提高。(3)调节消费结构 达到地尽其用,最适宜利用(4)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珍惜、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不要浪费。(5

19、)保护土地资源,35,t课件,第二节 人口压力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一、人口发展趋势据人口学家分析,世界人口发展大体是按照由缓慢增长到逐步加速增长又趋向减速增长这一轨迹进行的。1、世界人口发展趋势2、中国人口发展趋势,36,t课件,二、人口压力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一) 人口理论1、西方人口经济理论马尔萨斯人口论适度人口论2、马克思主义人口论,37,t课件,(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1、 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利用和土地空间的压力。 二是人口结构、素质和分布对土地的压力。主要指人口密度、人地比例和人口消费水平的

20、上升导致对土地的压力。,38,t课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增长对耕地资源的压力。人类消费的大部分热量和蛋白质95%来自土地,其中80%来自耕地,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0.18hm2,目前不到0.07 hm2,人粮矛盾尖锐,迫使人们不断开垦和进行掠夺式的经营,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人口增长对草地资源的压力。人口增长对水面和水资源的压力。人口增长对能源矿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39,t课件,2、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量分析,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从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资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

21、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其数学函数式如下:其土地承载力(LPC)=f R(t),P(t),C(t)式中,R(t)为农业自然资源条件 P(t)为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 C(t)为人口消费水平 t为时间,40,t课件,广义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既包括耕地与后备耕地,也包括非耕地(如园地、林地、草地、水面)等等,涉及的因素和范围很广泛。土地人口承载力主要研究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二是人口需求生活水平。,41,t课件,土地的生产潜力,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能力。其测算的方法很多,既可以用农业生态区域法,也可用趋势预测法,42,t课件,区域生产潜力可

22、表示为: Y=Y1+Y2+Y3+ + Yi 式中:Y为土地生产潜力; Yi为单种作物生产潜力。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 P=Y/L 式中:P为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 Y为土地生产潜力; L为人均生活水平。,43,t课件,区域人口承载比: SR=P*/P 式中,SR为区域土地人口承载比; P*为预测人口; P为土地承载力。 若SR1,表示土地超载。,44,t课件,中科院研究组根据此公式计算结果,将全国大致分为三类地区:,一、富裕地区(SR1),9个省区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黑龙江、吉林总耕地面积占全国40.5%,人口占全国41%,人均粮食高于400kg;,45,t课件,二、临界地区

23、(SR=1),8个省区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陕西、宁夏、新疆总耕地面积占全国34%,人口占全国31%,人均粮食在300-400kg,资源承载力接近人口总需求;,46,t课件,三、超载地区(SR1)12个省区京、津、沪、辽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甘肃、青海等,总耕地面积占全国22%,人口占全国27%,人均粮食不足300kg或难以达到400kg, 资源承载力人口总需求。,47,t课件,依据人地关系发展规律和原理提出缓解途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节约、合理、集约利用和保护每一寸土地和一切自然资源,完善现行土地制度;严格依法保护和管理好土地和耕地。,48,t课件,第三节 土地的需求,

24、需求-指人们需要并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某一市场上,在每一价格下,对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的形成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消费者对该商品有欲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对某一商品有欲望,但无支付能力,则形不成需求;如果有支付能力。但对某一商品无欲望,同样形不成需求。,49,t课件,一、土地需求的概念及决定因素,1、土地需求: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总量、结构 农用土地需求土地需求 非农用地需求,50,t课件,2、农业用地需求(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 。 影响因素:(1)人口数量。(消费数量,人口密度、人地比例

25、)(2)消费及营养标准。(消费质量及饮食爱好) (3)土地生产率。(反比关系)3、非农业用地需求(包括工业、商业、交通、教育、文化、住宅等) 影响因素:(1)人口数量。(2)消费水平。(3)科学技术进步及劳动生产力提高。(4)城市化进程。,51,t课件,二、各种土地利用需求间的竞争 人口日益增长和现代生活物质需要的提高,几乎每一类土地利用需求的面积都会增加,但地球上土地资源面积固定,所以土地需求每一次新的剧增都将带来不同利用的进一步竞争,以及原来的土地利用与新生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冲突。,52,t课件,例如: 1、非农用地对农用地的蚕食。 2、耕地与林地、牧草地、水域等地类之间的竞争。 应注意土地

26、利用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除市场外应政策调控,53,t课件,三、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可纳入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包括:1、经济规模的扩大引起土地总量的需求变化2、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土地需求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投入为基础1、土地资源2、非土地资源(资金、物资、技术、劳力等)。,54,t课件,B,A,B1,B2,A1,A2,非土地资源,土地资源,资源投入等产出曲线,55,t课件,56,t课件,第四节 土地的供求平衡,一、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1、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 (1)一般商品的需求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商品价格上升而下降,随商品

27、价格的下降而上升,57,t课件,58,t课件,(2)需求曲线变动D0 -D1的条件:消费水平下降人口减少替代品价格下降互补品价格上升D0-D2D 的条件:与上面相反,59,t课件,2、一般商品的供给曲线 (1)一般商品的供给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随商品价格上升而上升,随商品价格的下降而下降。,60,t课件,61,t课件,(2)供给曲线变动S0-S1的条件:消费水平上升人口增加替代品价格上升互补品价格下降S0-S2 的条件:与上面相反,62,t课件,二、需求与供给曲线的例外1、需求“便宜无好货”的畸形消费、炫耀性及显示地位的商品(珠宝、玉器等)价格升高需求增大。2、供给古董、邮票等商品价格

28、高供给反而减少,63,t课件,三、土地的供求平衡 1、供求平衡与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64,t课件,2、土地供求平衡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土地交易遵循一般商品的规律,但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许多方面有其特殊性。(1)土地供求的绝对不平衡 供不应求,65,t课件,(2)土地需求的特殊性低价时 ,需求减少高价时,需求增加,66,t课件,3、耕地供求关系 耕地主要供求变化主要受人均占有粮食数量的影响。投机现象较少4、工业、商业和宅基地的供求关系投机现象较多。从而导致特殊的供求曲线。,67,t课件,第三章 土地利用经济原理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其中人与人关系的,而人地关系

29、问题就是土地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利用土地的问题是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课题之一。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含义及目的一、土地利用的含义 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2、土地利用是个技术问题(1)提高对土地自然要素(空气、土壤、水分、海拔、地形、地貌、生物等)的认识程度,从而采取合理的手段、措施。(先进的手段如:GPS GIS RS,利用新技术改造中低产田,如使用结构改良剂,坡改梯田)(2)新技术的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生产力。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精准农业(“三S”应用于农业),68,t课件,

30、3、土地利用也是一个综合性经济问题。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必须服从一定的经济规律(如:报酬递减最小限制因子律),土地利用不仅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而且要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利用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期达到最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4、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概念。土地利用的形式在不断变化,由原来的刀耕火种到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由无污染到有污染,均处在不断变化中,因此也是一个动态概念 (1)第一阶段直接从土地上获取野兽、植物果实 (2)第二阶段原始的农业生产即简单的播种收获 (3)第三阶段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 (4)第四阶段土地利用是开发和保护相结合

31、,综合考虑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69,t课件,二、目的人们利用土地的总目的,不外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对物资资源的需要。其主要目的可分为两个方面。 1、向土地取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及不动产资产,以供维持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例如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依赖于土地的提供。农林牧副渔业、工业等的发展所需生产资源和动力也均来自土地,房地产等不动产间接来自土地。 2、向土地索取活动场所和生产基地。包括居住、交通、娱乐及各种生产、经济、文化、军事等活动所需基地。,70,t课件,三、土地利用的内容(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1、自然要素的调查。 2、利用方向、途径的调查。调查每类土地的利用现状及最适的利

32、用方向、利用途径。 3、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分等定级、适宜性评价,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和水平农业用地: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 100% 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全部水面 100% 草原载蓄量=各类放牧牲畜的头数/草原面积 100%,71,t课件,城市用地: 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 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100%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100%指标越高,表明土地利用程度越高。 2、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在

33、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所占的比重。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主要是为了得到两个结论: 一是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 二是了解现有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72,t课件,3、土地利用效益是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服务来表示。在农业上,往往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值、水果产量、鱼产量等来表示。对城市土地来说,看重的是单位面积土地带来的利润。(三)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分为总体规划、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部门规划(

34、专项规划),73,t课件,(四)土地开发 1、广义土地开发包括:(1)对未利用土地的清理、整治使之转变为可利用(2)改造无法利用的土地成为可利用的土地(3)非农地的开发,即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基础设施建设使之转变为非农业用地 2、狭义土地开发,即开垦生荒地成为耕地,74,t课件,(五)土地保护土地保护:依据自然规律来采取各项保护措施或者在利用土地时,停止采用原来的破坏性措施,从而达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目的。 如采用退耕还林、减轻草场载畜量、施用复合肥、推广生物技术、改进种植方式等。,75,t课件,四、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手段(一)目标 1、从土地利用提供的产品来说(1)获得物质产品 (如: 食物 、

35、动物产品 、 矿藏、原材料、动力等)(2)获得服务(效用)即提供生产生活的场所空间 2、按人类利用最终发挥的作用划分(1)经济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2)生态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耕地资源,以便持续利用,造福子孙。(3)社会目标:形成协调的人地关系使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76,t课件,(二)实现目标的手段 1、制定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 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3、税收调节 4、土地用途管制 5、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土地生产力,77,t课件,五、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我国人均耕地严重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

36、实,然而在广大地区,尤其是发达城市的城郊结合部,大量的土地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现象普遍存在。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不高,78,t课件,六、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一)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所谓调查、评价就是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种类等,并对这些资源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确定其合理利用的方向与方式,根据评价结构及区域内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开发、利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首先是查清西部资源的家底,然后再开发。,79,t课件,(二)扩大耕地面积与集约经营利用相结合 1、我国土地资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

37、生命线。所以在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时,一定要把适宜开垦成耕地的荒地、旧宅基地、废弃地利用起来,这是增加耕地面积的最直观的方法。 2、要努力走集约经营的道路。集约经营有资金集约型和劳动集约型。我国人口多,经济基础差,应该走劳动集约型。提高单位面积产出量。,80,t课件,(三)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农业优先是指首先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用地。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粮食需求是我们的第一需求,因此,首先要保证农业用地。在尽量满足粮食用地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交通、建筑、文教、卫生等用地,来促进经济的发展,81,t课件,(四)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主要指协调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

38、境。过去人类对土地投入太少,获得太多,这种现象导致了土地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频繁的自然灾害,因此土地利用必须开发和保护相结合。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1、增加向土地的投入 2、调整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的方法和措施,82,t课件,(五)专业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1、专业利用:主要强调因地制宜,“能种什么,就种什么”,而不是“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并且要形成一种规模,走规模经营的道路。2、综合利用:进行多种经营、配套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如“稻田养鱼”、“桑塘搭配”、生态农业等。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按照以上的原理和原则来管理和利用土地,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83,t课件,第二节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一、

39、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土地利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项经济活动过程,因此,土地利用也应遵循经济规律。阐述经济规律的经济学原理很多,下面只介绍与土地利用有密切关系的几条重要的经济学原理。,84,t课件,1、土地稀缺原理稀缺性:是指资源的有限与欲望的无限之间的状态。 稀缺性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土地的总面积是有限的,能用于某种特定用途的土地是有限的,而人口在不断增长,人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都造成了土地供不应求,使土地稀缺,使土地的价格在不断上涨。由于土地的稀缺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土地时,一定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而不能浪费土地。,85,t课件,2、替代原理

40、替代原理:在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只要商品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或者能够满足人们某方面的需求时,人们一般愿意买价格比较低的商品。 在土地利用中,从用途方面考虑,替代原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城市中,一般商业用地收益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带来的纯收益农业中,特殊经济作物 一般经济作物 大田作物(粮食)用地收益在土地规划许可的条件下,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遵循上述原则来安排用地。,86,t课件,3、比例原理 事物的结构在数量上的反映,即是比例.不同的比例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土地利用中,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因素:用途、土地、劳动力、资金、生产工具和经营管理者。只有把这些因素按合理的比例结合起来

41、,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一定要和优良的土地相结合。 总成本一样时,以总产出最高为最佳比例,87,t课件,总产出一样时,以总成本最低为最佳比例。 土地和用途的结合也要有比例,合理的利用结构可以产生最大 的经济效益。这个比例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 耕地使用化肥的数量和种类,一定要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本身的养分相适应,即目前提倡的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不能只偏重一种元素。,88,t课件,4、限制因素报酬最高原理 在土地利用中,主要因素有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在我国最缺的是土地和资金,但在东部和西部又有所不同。在东部地区,缺的是土地而不是资金,土地是

42、限制因素,要力争发展集约经营,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西部地区,资金技术是限制因素,而土地相对较多,要尽量把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全都用在土地上,使之达到最高报酬。,89,t课件,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可以比较容易得到,但对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还没有很成熟的方法来计算,一般是定性分析。故我们重点讲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90,t课件,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1、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概念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有效产品:是指该产品能为社会所需要。 在分析土地利用

43、经济效益时,投入产出率高,则土地利用的效益就好,反之,则低。 2、产出类指标 产品的实物量;总收入;净收入;利润。 3、投入类的指标有 土地面积;劳动力;资金;成本。 用产出类指标与投入类指标比较,则可得到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91,t课件,4、对开发或基建性投入要分为静态和动态分析(1)静态分析法 、单位投资产品增长率。 一般用百元投资平均每年增加产量表示。 公式:每百元投资增加产量=(平均每年增加产量/投资总额)*100% 、单位投资收入增长率。 一般用百元投资平均每年增长的总收入计算。 每百元投资增加总收入=(平均每年增加总收入/投资总额) * 100% 、投资收益增长率。 一般用平均

44、每年的纯收入或利润与投资相比计算。 投资收益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纯收入或利润/投资总额)*100%,92,t课件, 、投资回收期。它表示需要多少年,平均每年的纯收入(或利润)总额等于投资总额,或者收回全部投资。 投资回收期=投资总额/平均每年的纯收益(或利润)综上,静态分析法适用于开发及基本建设投资费用不高、周期较短的情况。,93,t课件,(2)动态分析法(贴现现金流通方法) 开发性或基建性的投资不是一次性收回,这些资金要经过若干年的土地利用后才能收回。由于物价及银行利率不同,几年之后的货币与几年前的实效不能等同,为了具有可比性,需要引进贴现系数和复利系数两个指标来消除这种误差。 贴现系数=

45、 1/(1+r)n (r为利率,n为年期)贴现系数表示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复利系数-即现在的单位货币量相当于几年的多少倍。 复利系数=(1+r)n (r为利率,n为年期),94,t课件,如:两年前投资开发房地产,投资为10万元,两年后才有收益,两年后收益为11万元,两年的银行利率为 r,来比较投资与收益。 10 (1+r)2 111011 1/(1+r)2,95,t课件,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 土地分区利用:根据土地的区位特点,对土地在空间上进行科学布局并合理利用的过程。也称土地区位利用。 意义:1、对土地利用者 2、对消费者,96,t课件,第一节 土地区位利用原理区

46、位及区位理论的概念 区位:即客观物质分布的地区或地点。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质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土地区位:土地所处位置、场所或土地利用项目在空间上的定位或布局。一、几种重要的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屠能的孤立国2、工业区位论3、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理论4、市场区位理论,97,t课件,1、农业区位论-屠能的孤立国中心内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赖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尤其是农业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距离,屠能从土地利用的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经济分析方法。理论核心是农业生产者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假设条

47、件:(1)在一个大面积区域内,只有一个圆形范围的“国家”,四周都是荒野。(2)该国家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它皆为农业用地。该城市是农产品的消费中心。(3)该国家只有唯一的交通工具马车。(4)该国家的土壤质量、气候条件是相同的。(5)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重量和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比例。,98,t课件,由于以上假设条件,就形成了屠能圈。屠能圈的安排:(1)离城市最近的区域生产易腐烂不适于长途运输或重量大、单位重量价值低的农产品。(2)远离城市的区域发展一些单位重量价值较大的农产品,这样可以弥补距离远造成的成本高的负影响。(3)靠近城市的区域趋于发展集约农业;远离城市的区域土地利用粗放。实质

48、:纯收益最高N=P(C+T)PC=N+TN纯收益 P农产品市场价格C农业生产成本 T运费小结(P181),99,t课件,图,100,t课件,101,t课件,小结:,102,t课件,二、工业区位论(韦伯) 条件: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 ,且不存在劳动力在各地各行业之间流动。 其核心是:通过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该理论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前者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两项因素,后者指生产区位的集中,包括人口密度、工业复杂程度等。,103,t课件,(一)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49、首先假设交通路线与运输工具为同一种类(铁路、火车),所需费用的多少由运载量与运输距离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在运载量(原材料重量)和运输距离两个因素中,原材料的性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具有决定意义。根据原材料的性质分:1、稀有原材料:指一定地点储存或开采的,又分为;(1)、不失重的纯物质,即原料经制造后,全部加入产品中。 (2)、失重物质2、常见性原材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材料,如水、气、土。,104,t课件,根据上述描述,得到原材料系数(或物质指数) 原材料系数=稀有性原材料总重/制成品总重或 物质指数=特殊的物质的总重量/产品总重量根据上述公式,可以来确定工业厂址: 第一,凡原材料系数(物质指数)1的工业

50、,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产品总重,为节省运费,工厂应放在原材料基地。 第三、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与运出工厂的产品重量相等,工厂可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意选定。,105,t课件,(二)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1、首先先来了解几个概念(1) 劳动成本:是由工作效率和工资率构成。 工资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报酬。 工作效率: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劳动者的素质不同,工资率和工作效率是不同的,这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 由此,韦伯在分析劳动成本与区位关系时,提出了几个概念:劳动成本指数、地域重量和劳动系数。,106,t课件,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