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机构质量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损检测机构质量培训课件.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无损检测机构审查中发现的常见问题探讨夏 福 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高级检验师,主要内容一、资源条件方面:(一)常见问题 (二)问题综述及措施 二、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一)常见问题 (二)问题综述及措施 三、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一)常见问题 (二)问题综述及措施 四、检测工作质量方面 (一)常见问题 (二)问题综述及措施 五、具体检测质量管理的要求的举例六 、工艺规程及作业指导书的编制要求,一、资源条件方面:(一)常见问题 1、xxx无损检测资格证未注册; 2、未提供XXX的工程师职称证书; 3、XXX的NDT资格证书未变更; 4、无法提供部分检测人员有效的资格证书原件; 5、未能提供公司部分
2、人员的社会保险证明.6、关键岗位人员任命文件缺少岗位代理人;7、部分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的期限过期,8、固定办公场所已搬迁至现申请地址,营业执照注册地址未变更;9、固定办公场所土地使用证、或房屋产权证,地址与面积不清楚,租赁的未提供出租方产权证明的复印件;10、场地变更未办理告知备案;11、缺少检测责任过失的赔付能力见证资料;12、缺少磁粉探伤仪自校用4N、118N重力试块各一块。13、缺少1台黑光灯。14、未提供超声检测试块购置发票、付款证明。,15、个别设备到期未进行检定(校准);16、未提供年度审计报告17、部分仪器设备没列入设备台帐18、未及时更新特种设备相关规程标准。19、资料档案室内的
3、底片存放不符合要求,缺少专用档案柜。20、未提供机构负责人无损检测资格证书或无损检测相关知识培训见证资料。,(二) 问题综述 资源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检测机构对许可条件的要求及评审指南中的规定理解不够,准备不足。要从法人资格、公正性(经营范围)、无损检测人员、机构负责人及关键岗位人员、设备、场地设施、法规标准、赔付能力八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1、在人员方面要准备如下资料,供评审组现场确认: 所有持证人员的无损检测资格证、注册证书(原件);所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证书(原件)、职称证书(原件); 所有人员的劳动合同(原件)或聘用协议、母公司的派遣证明等; 所有人员交纳的社会保险的凭证(原件);公
4、司交纳社会保险的,交纳社会保险的证明材料;约定聘用人员自行交纳的,约定合同、相关费用已支付和交纳证明的见证资料;内退人员的内退证明;母公司派到子公司工作的人员,由母公司交纳社会保险的证明等;,所有人员近三个月的工资发放记录 无损检测人员花名册(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学历、专业、职称、持证项目、聘用起始日期、社保方式等); 未持证的机构负责人,提供参加“接受特种设备行业无损检测相关知识培训”40学时的见证材料。检测责任师不得由机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兼任。,2、在设施设备方面要准备如下资料,供评审组现场确认:设备设施:应当提供检测仪器设备、检测场地与房屋(暗室、评片室、射线曝光室、检测试
5、验室、漏磁检测试验室等场地)、办公场所(办公室、设备库、档案室、图书资料室等)、各类办公设施(计算机、电话、传真机、复印机等)等的见证材料: 房屋及实验场地 a.自主产权的,应当提供房屋产证(原件)、或购置合同(原件)等; b.租赁的,应当提供房屋租赁合同(原件),出租方的房屋产权证(复印件); c.调拨的,应当提供调拨方出具的正式调拨的文件等见证材料。,提供无损检测设备台帐(包括设备名称、型号、公司内编号、出厂编号、原值等);设备档案,设备标识。单价原值大于等于1万元的无损检测设备提供:采购发票、付款证明(如汇票存根、支票存根、电汇凭证、承兑汇票等);入股设备,验资证明;提供审计报告 在仪器
6、设备的数量、规格上要满足资源条件的基本要求。做到台帐、采购发票、付款证明与实物一致。,3、赔付能力保险方式,提供购买保险的证明材料(原件),如发票、保险合同等; 专项基金方式,提供建立专项基金的证明材料(原件);抵押担保方式,提供担保方出具的证明材料(原件),4、企业资质营业执照 企业名称、地址、法人、经营范围;办公、检验场地的产权证、租赁协议;上述两项的地址与核准证书的一致性。,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方面(一)常见问题1、记录的控制程序未对检测原始记录的编号规则作出规定。2、检测报告控制程序未对检测报告的编号规则作出规定。3、缺少接受安全监察的管理程序或制度;4、缺少独立工程项目开展检测工作的
7、管理程序或制度。5、缺无损检测责任师的岗位职责;6、文件控制中缺文件使用控制环节的要求,7、机构内部质量体系文件宣贯、学习不够,员工的知晓度不高,执行力不够;8、机构管理评审、内审、内部的监督抽查工作未落实到实处;9、未建立检测安全和应急措施的控制程序,10、在接受监督控制程序文件中,缺少机构名称、地址、负责人等重要信息变更应及时书面告知等内容; 11、在抽样及样品控制程序文件中,对样品标识及标识方法要求不明确;12、在检测过程和结果实施监督控制程序文件中,缺少监督组织、监督结果评价等控制要求;,13、检测报告的控制程序中,对检测的责任人规定不明确;14、作业指导书中缺少磁粉检测仪器自校规程;
8、16、记录的控制程序中未对底片及相关资料移交做出规定。17、未制订质量目标考核办法;18、未对与政府有关的过程控制作出规定。19、超声波作业指导书中缺少承压设备用锻件、钢板检测的相关内容;磁粉检测作业指导书中缺少管件、棒件部件检测的相关内容等。 20、作业指导书编制人员资格不满足相关要求;,(二)、问题综述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检测机构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学习理解不够,对相关技术标准掌握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质量方针内涵不高(内涵应言简意赅,不能口号式的顺口流),不能体现机构的创新的思路(即以科技为先导),不能与机构的宗旨(即服务于安全)相适应,不能为机构
9、的质量目标提供科学的框架(即质量目标建立的依据和问题处理的最高准则)。质量目标不能表述机构的近、中期目标和长远的奋斗目标,其内容不能完整的描述机构的检测质量目标、服务目标、顾客(含政府)满意度目标、法规标准贯彻执行目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目标、机构组织目标和资源目标。,质量方针和目标的管理,大多数机构都存在未将质量目标进行展开和分解,未规定组织内每一个相关职能和层次上的质量目标,未制定相应的贯彻、落实措施和考核计划。 质量管理体系的描述,大多数机构都存在未按技术管理、质量监督和控制、检测安全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未明确技术负责人是机构技术管理体系的最高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是机构质量监督和控制体系
10、的最高负责人、安全负责人是机构安全管理体系的最高负责人。未明确单位法定代表人是机构技术、质量和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质量职能和职责的管理,有部分机构在表述质量职能和职责时界定不准确,使其混淆。其实,质量职能是对质量管理的任务而言,而职责是对管理者的责任而言。因此,职能可以落实到机构及所属部门及管理者,而职责必须落实到具体管事人。,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有不少机构在质量手册中职责规定清楚,而对权限则一带而过,甚至未涉及,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实际上,必须做到职责和权限对等,应有权有责。手册中还存在对某些职责的概念的界定发生混淆,如“审批”是审核和批准两个过程的缩写,也可以将审核批准
11、两个过程合并为一个过程即“审批”,但其内容仍然包含其两个过程的内容。“批准”是指组织内部上级对下级的报告、请示文件的批准,是机构内部文件传递过程中的一个控制程序,不涉外。“签发”是指机构涉外文件、报告传递过程中的一个控制程序。由于对“审批”、“批准”和“签发”的内涵不清楚而造成体系文件中的使用错误。特别是造成单位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和检测责任师的职责和权限相互交叉和矛盾的现象。,检测检测设备管理与控制,大多数机构均未制定“检测检测设备自校准控制程序”和各种检测检测设备“自校准检定作业规程”。检测检测过程策划和管理,大多数机构在编制“检测检测过程策划和管理程序”时,均未按特种设备结构特征、结合
12、检测过程特点编写,其过程未规定控制环节和控制点及其顺序和相互作用,其针对性、操作性均不强。检测安全的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大多数机构均未编制“检测安全的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程序”。有的内容不能完整地体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第二十七条四个方面规定的相关内容。,检测过程和结果实施监督管理,大多数机构在编制“检测过程和结果实施监督程序”时,其内容均未按管理体系要求第三十条规定的要求进行编写,特别是过程监督检查时机、内容、方法、考核标准、检查记录和报告、纠正和处理等细节均无具体规定。接受政府质检部门的监督检查,大多数机构在编制“接受政府质检部门的监督检查程序”时,均未规定机构检
13、测资格证书(包括员工的个人资格证书)、检测资格范围许可和异地检测向当地监察机构备案和监督检查的责任管理内容,未明确机构在开展对客户服务时,应公开检测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和接受社会监督等内容。,(11) 大多数检测机构均未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第三十五条规定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管理程序”,也未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第三十五条规定,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内部或者外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体系的有效性。,2、要求 提供完整的、经正式颁布实施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作业指导文件、记录表格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层次清晰合理;审批手续齐全有效;各类标识符
14、合要求。 提供岗位人员任命文件;提供岗位职责文件。 上述内容要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三、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方面(一)常见问题1、未设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和检测责任师的代理人;2、未提供外来文件的受控标识和发放、回收记录;3、未向客户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和服务承诺事项。4、检测责任师及其代理人的任命文件中,代理人职责与要求不符合。5、未制订XXXX年度人员培训计划;6、未制订年度检测质量监督计划。7、检测报告签字人(审核、批准),不符合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8、缺少检测过程年度监督考核计划;9、检测工作质量控制及监督考核控制实施不够,未进行设备、人员比对,10、检测业务合同中,法定授
15、权人不明确(多人签字),部分合同无签字;11、部分仪器设备超期未校验;12、缺少用户反馈意见记录;13、报告发放记录填写不规范 14工艺规程、操作指导书的内容不全面,不能正确指导实际探伤工作,原始记录用检测报告代替使用。,15、未按公司的检测资料归档管理制度的规定,将射线底片放入底片柜(架)存放,编制分类目录并建立台帐;16、质量目标未分解,缺少质量目标考核办法及考核记录;17、未提供XXXX年度数据分析资料;18、缺少安全培训及考核记录。19、超声波探伤仪,XXXX年自校准记录不符合公司超声波探伤仪校验规程的规定;,20、XXXX年内审发现的不符合项,未对不符合的严重性进行评价,且缺少纠正措
16、施实施记录。21、公司合格供方评价表中的部分内容未填写,如营业执照号、法人代表、 注册资金、通讯地址等;22、缺少劳动保护用品发放记录;23、合同评审内容不完整,未对合同的法律性、技术规范标准的符合性、有效性进行评价.24、使用未受控表卡。,(二)问题综述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检测机构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学习理解不够,对本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宣传贯彻和执行不到位。具体表现如下:质量会议记录不健全,记录内容不规范,无会议参加人员签到表予以支持。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的评审目的混淆,不能正确区分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的方法和内容。评审人员资格和评审素质不高,评审前未接受评
17、审素质培训和教育。不符合项纠正措施实施无跟踪监督检查记录。,内部培训记录不健全,培训实施考核评价记录均无主考人和受培训人签字,无培训计划实施记录和考核试卷支持。机构关键管理人员在体系运行中到岗履行其职责的见证资料和记录较少,关键管理人员代理人到岗签字混乱、不规范,核对签字人笔迹发现有代签现象。检测过程和结果实施监督无见证记录;或是实施记录填写不规范,内容简单,未格式化;或是监督检查人员资质不符合体系控制要求。检测检测报告定期抽查无抽查考核评定规范,考核结果无评审依据,考核评审记录和报告未格式化,不能对考核结果进行较全面的、准确的评价。,提供评审的检测过程的质量活动记录,大多数不符合质量记录控制
18、要求。如填写不及时、不规范,个别数据、信息偏差大也无复验记录,有涂改和空格,无检测设备编号,无检测工艺细则编号,无检测日期,无检测人员和校核人员签字等现象。检测用仪器设备、量具大多数未按“检测设备管理与控制”及“计量器具管理与控制”要求进行标识。属自校检定的仪器设备的自校检定记录和报告内容不符合相关标准规定,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设备使用精度和使用性能。仪器设备及计量器具保管未按检定状态设置三个区域分别存放,须定期充电仪器不能提供定期充电记录。,质量记录(体系运行记录、技术记录、安全记录)栏目设置不合理,不能包含质量活动中的所有信息,难以保证记录中所有信息都能在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的复现,与报告无
19、接口关系,不能全面的、完整的和准确的支撑报告。其原始记录大多未记录该设备检测所遵循的检测工艺细则或操作指导书的编号,故不能提供本次检测方法的法律性、标准性和有效性。 大多数机构都不能提供对本机构和下属各部门的质量目标实施考核的记录。 11. 大多数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所制订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未对不符合的严重性进行评价,未对所采取纠正措施的必要性进行评价,未对进行跟踪纠正措施实施效果验证的评价,未对发生的潜在的不符合工作开展原因分析。,(三)实施要求1、近四年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审核、批准的见证材料;发放的见证材料;评审的见证材料;修订的见证材料;2、提供近4年来质量目标分解
20、记录、考核记录3、近4年来,每次管理评审的见证材料,如管理评审计划、会议通知、输入资料、会议记录、管理评审报告等。4、提供“职工花名册”,职工的聘用合同;近4年来人员培训计划、培训记录;人员档案。5、检测工程项目的合同评审记录及合同评审变更记录。6、无损检测设备台帐、无损检测设备检定/校准台帐;近4年的检定/校准计划,检定/校准证书;无损检测设备档案;借用记录等。,7、提供接受监督的见证材料及有关问题整改的见证材料;变更备案的见证材料;报告重大事故的见证材料8、提供作业指导书和非标准检测方法的编制、评审、审核、应用的有关见证9、提供近4年来合格供应(服务)方清单、合格供应(服务)方评价资料、采
21、购计划、供应品验收记录等10、提供分包方名录、分包方档案;11、提供5个涉及分包的无损检测工程,提供其分包委托、征求客户意见、分包结果监督的见证材料12、提供危险源辨识的结果、风险评价结果、风险控制以及安全控制措施、安全应急预案、安全培训记录等13、提供不符合报告的处置记录,14、提供近4年来的年度质量监督计划,监督记录等15、提供4年来历次内部审核的见证材料(通常包括内审计划、首次会议签到表、内审记录、末次会议、不符合项报告、内审报告等)16、提供近4年的不符合报告及采取纠正的见证材料17、提供近4年投诉处理或客户满意度调查的见证材料18、提供近4年数据分析的见证材料19、提供近4年纠正措施
22、的见证材料20、提供近4年预防措施的见证材料,(四)项目部管理要求 1、提供正式审批后的项目管理制度。2、提供项目部检测人员一览表;有关岗位的任命文件;所有检测人员的无损检测资格证。3、项目部检测设备配备一览表。4、项目部提供项目部配备的所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5、提供涉及公司对项目部监督制度;提供公司对项目的监督计划、实施记录等。,四、检测工作质量方面(一)常见问题1、检测原始记录无编号,无操作指令、操作指导书编号,记录内容不能完整描述检测过程全部质量活动信息。 如RT检测无检测设备编号、胶片型号、增感屏种类和规格、底片黑度和像质计灵敏度等。MT检测无磁时间、磁化方式
23、、磁化重叠区、磁悬液浓度及灵敏度试片使用等等。PT检测无灵敏度试块使用和检测过程步骤控制参数记录等。2、所抽查的渗透检测原始记录格式中缺少灵敏度等级、渗透时间等内容; 3、编号为XXXXX的超声检测原始记录和相应的检测报告中未注明嵌入式焊缝的探头扫查方式;,4、编号为XXX AE原始记录中未注明传感器布置的位置尺寸。5、编号为XXXX PT操作指导书中未填写工件名称、检测部位、材质、规格、焊接方法、坡口型式、检测比例等信息;6、抽查的RT、PT检测报告、原始记录、操作指导书的编号与公司程序文件的规定不一致;7、抽查的五份RT、UT报告均缺失检测部位示意图。8、射线检测、超声检测操作指导书及记录
24、中缺少检测技术等级要求;9、编号为XXXX射线检测记录和报告均未对缺陷进行定位,且对应的检测记录中缺少检测设备的编号;10、编号为XXX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均缺少检测部位示意图,且对应的检测记录中缺少被检设备规格的信息。,11、MT检测操作指导书中缺少坡口型式、焊接方法、磁悬液。管道MT检测工艺中缺检测示意图、磁化次数。12、MT检测记录中缺少操作指导书编号。MT检测报告中缺少原始记录编号。13、PT检测操作指导书中缺少被检工件的焊接方法、热处理状态。PT检测记录中缺少操作指导书编号。PT检测报告中缺少原始记录编号、缺少检测部位图;14、UT原始记录格式缺少缺陷最大反射波幅及检测结果的记录内容;
25、15、MT操作指导书缺少检测灵敏度试验、润湿试验的规定。16、报告审核人不符合公司体系文件的要求:,17、超声波检测原始记录中缺少反射波幅的内容。18、部分检测操作指导书的使用未经检测责任师确认,实际工程中引用有错误;19、应加强对委托单的审核,执行标准、检测技术等级、验收等级应明确并符合特种设备相应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20、超声检测报告缺少缺陷参数相关栏目,应按照标准规定修订;21、个别超声检测报告对检测结论的描述不规范,部分射线检测报告透照参数与检测记录不一致;22、底片及相应的原始记录移交委托方手续不齐全。23、超声检测工艺规程中缺少对仪器设备、试块及探头的性能控制要求;,24、UT原始
26、记录格式中缺少操作指导书编号、探头实测K值;25、管道焊缝MT操作指导书格式中缺少检测方法示意图。26、抽查的超声检测原始记录中缺少检测技术等级、横向缺陷扫查及实测K值信息; 26 编号为XXX角焊缝渗透检测记录中缺少接管数量、规格的信息及分布位置示意图27、所抽查的超声波检测操作指导书、原始记录的格式中缺少扫查方式、探头移动范围等栏目; 28、所抽查的渗透检测操作指导书、原始记录的格式中缺少多余渗透剂去除方法;,29、编号为XXXX的射线原始记录中未记录被检工件的名称及编号; 30、报告抽查记录内容不完整,无抽查考核评审依据;31、试检测任务单缺少检测数量;32、试检测工程射线检测原始记录未
27、受控(无受控编号标识),其内容不全,缺少检测仪器型号、编号、像质计灵敏度;,(二)问题综述 检测工作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检测机构对无损检测技术的掌握、法规标准的理解执行不够,对本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宣传贯彻和执行不到位。具体体现如下:1、检测工程项目中人员配备不足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在数量、资格、能力不能满足检测要求。2、检测工程项目中设备配备不足,材料控制不严;不同方法所需的设备、仪器不够,材料的选择不能满足相关要求。3、质量体系控制不到位,建立、实施、监督有欠缺。4、作业指导文件没能起到指导作用;编制有错误,实施不到位。,5、检测资料不完整、不规范、不真实造成乱、错、假。6、
28、信息沟通、反馈不及时通畅,错过最佳检测时机,使得检测质量受到影响,甚至无法进行。7、违规、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拍假片、出假报告;如何杜绝假证、假人、虚假检测结果。8、告知、接受监督监察、监督检验不主动,造成不告知、非法分包、躲避监检。,(三)对于检测工作质量应从以下方面严格控制:1、无损检测委托单或任务委托书(甲方)2、派工单(检测公司)3、操作指导书(格式、内容、编制质量)4、原始记录(格式、内容、填写质量)5、报告(格式、内容、编制质量)6、检测部位示意图(检测部位、方法、尺寸标识),(四)要求1、报告格式的选用是否正确(符合标准、体系要求或用户指定格式)2、“检测报告编号”是否符合机构规
29、定,检测报告是否有保持与原始记录的可溯源性的信息;报告填写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修改痕迹3、报告内容是否正确(与检测对象、标准、技术规范和体系控制要求的符合性);报告内容是否与原始记录的内容吻合4、报告中缺陷的定性、定量、定位、定级表述是否准确5、报告中检测部位的描述是否准确,图示表达是否清晰、完整6、报告的“检测”、“审核”、“批准”的签署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日期的时效性),相应人员资格是否符合要求,结论页是否加盖了检测专用章或行政公章,7、报告是否有专人管理,报告的发放、归档与保存是否符合机构的规定,报告发出后需要更正时,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更正8、原始记录格式的选用是否正确9、“原始记录编号”是
30、否符合机构规定,原始记录是否有保持与操作指导书的可溯源性的信息,是否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更正是否采用划改,且有更正人签名和日期10、原始记录内容信息是否完整、正确(与检测对象、标准、技术规范和体系控制要求的符合性);原始记录的检测技术参数、检测环境是否符合标准、操作指导书的要求11、原始记录对缺陷的记录、评定(定性、定量、定位、定级)是否准确,12、原始记录检测部位的描述是否准确,图示表达是否清晰、完整13、原始记录的检测结果是否经过校核,检测、校核人员资格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填写检测日期(包括日期的时效性)14、原始记录的归档与保存是否符合机构的规定15、操作指导书格式的选用是否正确(符合标准
31、、体系要求)16、操作指导书编号”是否符合机构规定,操作指导书的归档与保存是否符合机构的规定.17、操作指导书填写的内容信息是否完整、正确(与被检测对象信息相符、与相应检测标准、规范和检测机构体系控制要求符合),是否能指导检测人员实施检测18操作指导书编制、审核的签署是否符合要求,相应人员资格是否符合要求,五、具体检测质量管理的要求的举例,1、检验人员的管理 1) 人力资源配备和储备2)人员资格的管理3) 人员培训与考核4) 人员的技术业绩档案a、技术工作简历表b、学历、资格、技能等级证书c、上岗培训考核记录d、历年工作考核记录e、历年培训和考核记录f、技术业绩的资料:事故处理、制定标准、发表
32、论文、研究成果等g、检测质量方面的奖惩记录。,2、仪器设备档案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基本情况,使用情况、检查情况、维修情况、故障情况为能得到及时、准确记录。主要仪器设备应建立档案,档案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仪器设备名称(2)制造商名称、型号、编号 (3)接受和启动日期(4)放置地点(5)接收时的状态及验收记录(6)使用说明书或其复印件(7)检定/校准日期和结果以及下次检定/校准日期(8)维护记录和维护计划(9)损坏、故障及修理记录。,3、仪器设备使用管理1)、标识设备状态分为三种:合格、待修、停用(报废)。标识牌上应标明编号、名称、状态,下次检定或校定日期。2)、仪器设备的保管、使用和维护(
33、1)保管:由设备管理员统一保管、领用需办理借用手续,并做好记录,设备归还时使用人应将设备清理干净,与设备管理员共同对设备状态进行验证办理仪器归还手续。(2)使用:操作人员操作前均应检查其校准状态和环境要求(需要时),并作好记录,符合规定要求方可开机操作,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一旦当仪器发生故障应按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处理并将情况予以记录。,(3)维修:设备管理员对损坏的设备仪器,及时维修、校准、检定,并制定仪器设备的维护措施。需充电的设备仪器至少每月充电一次,入库时干电池及时取出。无法修复的仪器可申请报废,报批后按规定处理,明确标识、隔离存放或送废品站处理。暂不用仪器按规定办理手续并在设备上贴停
34、用标志;停用仪器重新使用,应按规定办理手续,经检定合格并贴上合格标志后方可使用。需使用外单位设备仪器时,应对所借(租)用的仪器进行评定,确保仪器设备各性能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4、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根据仪器设备情况单位编制检定计划表,新购、停用、重新启用和到期的仪器设备,一律需要进行检定或校准。 对无检定规程、标准、相关技术资料或无法溯源到国家标准而需自检的仪器设备,应编写自校规程,若某些仪器设备测量不可能溯源到国家标准应按制定的比对和验证计划进行比对和验证试验,并出具对比和验证试验报告。 校准、检定记录及检定证书放入设备档案,所有检验设备在使用时,必须具有有效的检定(校、核、比对)证书,如发
35、现所使用的设备未经检定或检定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对该次检测数据有效性做出相应处理。,5 材料的管理主要指胶片、显、定影液、磁粉、磁悬液、渗透检测剂及各种方法所需要的试块试片。采购、进货检验、登记、保管、领用应严格按管理程序进行。材料的进货检验特别注意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入库后应在规定的条件下存放,以防变质。,6、检测工艺的管理6.1 工艺规程的制定工艺规程应根据相关法规,技术标准的要,并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和设备技术条件进行编写.内容应覆盖本单位(制造、安装和检测)产品的检验范围。工艺规程应详细、明确、便于操作、检验人员应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工艺规程的编制应按照各检测方法标准规定的相关因素要求进
36、行编制;编制工艺目的是为了保证无损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工艺实际上是对检测方法和要求作统一的规定以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的要求,保证检验结果和一致性和可靠性。,工艺规程是一个法规性的文件,编制人员要对它的正确性负责,执行人员严格执行无权修改。工艺规程的编写、审核和批准人员三级签字。工艺规程的编写应为该专业的级人员,同样审核人员应具有该种方法的高级资格的技术人员或责任工程师。批准应由技术负责人批准(三级签字)。审批权限应在质量管理文件中明确规定,这样才符合质量管理程序。,6.2检测操作指导书操作指导书和工艺规程属于同样性质的工艺文件,操作指导书的编制依据是相应工艺规程和用户委托的技术要求,
37、操作指导书是工艺规程的“浓缩”,它是针对某一具体产品或产品上的某一部件依据工艺规程和图纸的要求所制定的有关透照技术的细节和具体参数,它的编制、审核随时都要进行。因此,在工艺规程覆盖范围内的操作指导书可由级人员编写,由责任师审核,超出工艺规程的操作指导书由级人员编写操作指导书的批准,按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规定执行,一般由无损检测质量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批准。,7、检测报告、底片及原始记录控制和 档案管理检测报告:应由级或级人员出具,应按有关规定经审核和批准签字,并盖单位印章,在管理文件中应作相应的规定。检测报告采用规定的格式,内容完整,经批准后方可使用。检测报告应逐项填写,字迹清楚,表达明确,
38、用数字表达的检测项目应填写实测数据,计量单位均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各项参数必须与原始记录保持一致。报告中应有对应的记录编号。,原始记录的填写保证真实性,各项记录必须是实际操作的数据,各项参数应满足操作指导书的要求,但不得抄录操作指导书上规定的数据。 原始记录中应有对应的操作指导书编号。检测报告、评片记录、原始记录、操作指导书及检测部位示意图应按有关规定存入档案室,由专人保管,并建立台账以便查询。底片评定后,理顺编号存档。应建台账,以便查找。底片存放一般将底片垂直放于架上,不得平放或堆叠,以防受压变形变质,室内的温度湿度应适宜以防霉变。,六、工艺规程与操作指导书的编制要求1、工艺规程编制的具体要
39、求1.1、工艺规程版本号 按照检测机构质量体系文件规定对工艺规程进行编号,并含有版本号。版本号是为了明示有效性。 1.2、适用范围 要根据工艺规程涉及的相关因素项目确定。不同的检测方法。相关因素不同;,如磁粉检测相关因素:10项 a) 被检测对象(形状、尺寸、材质等); b)磁化方法; c)检测用仪器设备; d)磁化电流类型及其参数; e) 表面状态; f)磁粉(类型、颜色、供应商); g)磁粉施加方法; h) 最低光照强度; i) 非磁性表面反差增强剂(使用时); j)黑光辐照度(使用时)。,渗透检测相关因素:7项 a)被检工件的类型、规格等(如焊接接头、小工件批量b) 依据的法规、标准 C
40、) 检测设备和器材 d) 工艺方法 e) 检测技术要求(灵敏度要求、技术等级) f) 工艺试验报告(如PT非标准温度试验验证) g) 缺陷质量分级 由此可见工艺规程与过去的通用工艺规程不同、应根据相关因素的要求对不同的方法、不同类别的检测对象编制若干项工艺规程。,1.3、编制依据的标准、法规或其他技术文件 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本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 1.4检测人员资格要求 资格、数量、职责 1.5、检测设备和器材,以及检定、校准或核查的要求及运行核查的项目、周期和性能指标。 注重检测设备
41、和器材的适用性和完好状态。,1.6、不同检测对象的检测技术和检测工艺选择,以及对操作指导书的要求; 1.7、检测实施要求:检测时机、检测前的表面准备要求、检测标记、检测后处理要求等; 应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确定检测时机; 根据检测方法确定表面准备要求; 规定检测部位和检测结果标记 根据检测对象和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确定后处理要求。,1.8、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分级; 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评定检测结果和质量分级。 如RT 的级、;UT的I级、 级;MT、PT的I级合格等.1.9检测记录的要求及 检测报告的要求; 按照各检测方法标准的规定内容1.10、编制者(级别)、审核者(级别)和批准人 ; 无损检测工
42、艺规范的编制、审核及批准应符合相关法规或标准的规定。 工艺规程采用三级签字:编制级,审核级,批准为技术负责人。1.11、编制日期。,典型检测工艺规程编制示例,焊接接头着色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工艺规程版本号 :GYGC-PT-2017-01 编制:XXX 审核:XXX 批准:XXX 编制日期:XXXX XXXXXX无损检测有限公司,焊接接头着色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工艺规程版本号 :GYGC-PT-2017-011、 适用范围及编制依据1.1适用范围及编制依据 本工艺规定了承压设备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渗透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适用的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的金属包括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和钛及钛合金、镍及镍
43、合金。焊接接头的型式包括对接接头对接焊缝、插入式和安放式接管交接接头对接焊缝(以下简称“管座角焊缝”)。承压设备的其他金属材料、支撑件和结构件的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也可参照适用。1.2本工艺规程适用于着色渗透溶剂去除溶剂悬浮显像法(C-d法),1.3、编制依据 a.NB/T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部分:通用要求 b.NB/T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5部分:渗透检测 c.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d.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e.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f.本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2、渗透检测工艺流程,接受委托,编制工艺,接受委托,重新委托,编制工
44、艺,检测准备,检测实施,结果评定,后处理,记录,报告,返修,不合格信息反馈,3人员资格3.1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 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相应无损检测人员资格。3.2 取得渗透检测方法的各资格级别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方法和该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3.3 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且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不得有色盲。,4 设备及材料4.1、劳保用品渗透检测人员按下列条件和工艺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渗透材料易燃、有毒,操作者应配带手套、口罩等劳保用品。4.2.渗透检测剂4.2.1 渗透检测
45、剂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组成,对同一检测工件,不同类型的渗透检测剂禁止混用。4.2.2通常采用携带式喷罐装渗透检测剂,包括着色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4.2.3喷罐装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a、渗透检测剂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要附带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b、对于喷罐式渗透检测剂,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喷罐不得出现泄漏。,c、渗透检测剂必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对人体基本无毒害作用。d、对于镍基合金材料,硫的总含量质量比应少于20010-6,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的质量比不得超过1%。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e、对于奥氏体钢、钛及钛合金材料,卤素总含
46、量(氯化物、氟化物)质量比应少于20010-6,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质量比不得超过1%。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f、渗透检测剂的氯、硫、氟含量的测定要求:取渗透检测剂试样100g,放在直径150mm的表面蒸发皿中沸水浴加热60min,进行蒸发。残余物的质量应小于5mg。g、渗透检测剂应根据承压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同一检测工件,一般不应混用不同类型的渗透检测剂。,4.3 设备、仪器白光照度计 白光照度计用于测量可见光照度。4.4 试块4.4.1合金试块(A型对比试块)铝合金试块由同一试块剖开后具有相同大小的两部分组成,并打上相同的序号,分别标以A、B记
47、号,A、B试块上均应具有细密相对称的裂纹图形。铝合金试块的其他要求应符合JB/T6064相关规定。4.4.2镀铬试块(B型试块) 在试块上单面镀铬层厚度不大于150m,表面粗糙Ra=1.52.5m,在镀铬层背面中央选相距约25mm的3个点位,用布氏硬度法在其背面积施加不同负荷,在镀铬面形成从大到小、裂纹区长径差别明显、肉眼不易见的3个辐射状裂纹区,按大小顺序排列区位号分别为1、2、3。裂纹尺寸分别见表1。,表1 三点式B形试块表面的裂纹区长径 4.4.3铝合金试块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情况:a.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检验渗透检测剂能否满足要求,以及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性能的优劣;b.对用于非标准温度下的渗
48、透检测方法做出鉴定。4.4.4镀铬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4.4.5发现试块有阻塞或灵敏度有所下降时,必须及时修复或更换。4.4.6试块使用后要用丙酮进行彻底清洗,清除试块上的残留渗透剂。清洗后,再将标准试块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体(体积混合比为11)的密闭容器中浸渍30min,干燥后保存,或用其他有效方法保存。,5、 操作指导书及工艺验证,5.1对具体的检测对象应编制操作指导书5.2操作指导书在首次应用前应进行工艺验证。5.3使用新的渗透检测剂、改变或替换渗透检测剂类型或操作规程时,实施检测前应用镀铬试块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5.4一
49、般情况下每周应用镀铬试块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检测前、检测过程或检测结束认为必要时应随时检验。5.5在室内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定期测定检测工件表面可见光照度。5.6光照度计等仪器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定期校验。,6检测技术6.1 渗透检测技术分为三级:A级-低灵敏度技术; B级-中灵敏度技术;C级高灵敏度技术。不同灵敏度等级在镀铬试块上可显示的裂纹区位数应按表2的规定。表2 灵敏度等级,6.2 渗透检测技术等级选择应符合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他技术要求。承压设备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一般应采用B级或C级渗透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对重要设
50、备、结构、特殊材料和特殊焊接工艺制作的焊接接头及在用承压设备进行渗透检测时可采用C级技术进行检测。6.3检测时机6.3.1除非另有规定,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应在焊接完工后或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焊缝的渗透检测。6.3.2紧固件和锻件的渗透检测一般应安排在最终热处理之后进行。,7.检测实施7.1预处理7.1.1表面准备 a.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 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 b.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25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测结果。 c.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