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为动力解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行为动力解读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 理 学,PSYCHOLOGY,2,第二章 脑与心理,第三章 行为动力,第四章 认知过程,第五章 情绪,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第七章 人格,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心理学,3,心理学,第三章 行为动力,第一节 需要,第二节 动机,第三节 主要动机理论,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4,第一节 需要,需要的概念 需要的种类 需要理论,第三章 行为动力,思考题,什么是需要?,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的一般特征:对象性:物质的或精神的。动力性: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社会性:范围、层次、满足需要的方式。,
2、8,恒河猴实验 20世纪60年代,哈洛(Henry F. Harlow),9,虎视眈眈凯文卡特,1994,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10,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马克思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需要的种类,起源,生物需要:又称生理性需要、原发性需要,起源于人的生物性,是保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如饮食、运动、睡眠、排泄、性等方面的需要。社会需要:起源于人的社会性,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如劳动、交往、求知、成就、奉献等方面的需要。,物质需要:指向物质对象,是对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需要。 包括与
3、衣食住行有关的物品、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科研仪器等。精神需要:指向精神对象,是个体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包括交往、认识、审美、道德、创造等方面的需要。,对象,思考题,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理论,默瑞(H.A.Murray)的需要理论奥德费(C.P.Alderfer)的ERG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激励-保健理论勒温(K.Lewin)的需要理论麦克来兰(D.C.McClelland)的需要理论弗洛姆(E.Fromm)的需要理论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美国犹太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
4、理学创始人。,1.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的需要可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两大类即基本需要(basic needs, 缺失性需要)和成长需要(growth needs)。,17,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指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如对食物、水、氧气、性、排泄和睡眠等方面的需要。安全需要(safety need):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典型的安全需要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职业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例如
5、需要朋友、爱人,希望归属于某一团体。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追求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他尊。,成长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need to know):即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和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审美的需要(aesthetic need):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指个人希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活动。,20,马斯洛认为,可以把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
6、禀性,定义为更充分地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21,马斯洛认为,所谓高峰体验,可以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或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凡是产生这种体验的人,“都声称在这类体验中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仿佛遮掩知识的帷幕一下了给拉开了。像突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2. 各种需要在个体身上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出现。高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以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不同层次的需要随着个体的发育而产生和发展(年龄特征)。,23,3. 各层次
7、的需要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例是不同的。越是高级的需要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小。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停留在中间某一层次。,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贡献:注重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建立了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次系统。,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局限:首先,他把人类的各种需要看作类似本能的固有倾向,使他的理论带有生物决定论的色彩,也忽视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其次,他强调个人价值、潜能的自我实现,而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对立起来,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27,第二节 动机,动机的概念 动机的种类 动机冲突 动机与行为效果,第三章 行为动力,动机的概念,动机(motivation)是
8、直接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来说,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思考题,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诱因激活的条件下,需要转化为动机。,诱因:是指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正诱因:能驱使个体趋向目标的刺激或情境,如食物、水、名誉、地位等。负诱因:能驱使个体逃离或回避目标的刺激或情境,如危险信号、灾难等。,诱因与目标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有时诱因与目标是同一的,有时诱因只是达到目标的条件。,诱因期待或目标期待也能使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所谓期待,是个体对行为是否会导致某种目标的主观估计。,动机具有三方面的功能:激活功能 (始发功能)引导功能
9、(指向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的种类,36,生理性动机:也叫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引起的活动满足某种生物性需要,如饥、渴、呼吸、性、睡眠等需要引起的动机。社会性动机:也叫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例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动机冲突,动机冲突(conflict),也叫动机斗争,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动机冲突通常有四种类型:,思考题,什么是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有哪些基本类型?,40,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勒温的行为动力理论研
10、究以需要为动力的动机体系,认为冲突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Kurt Lewin 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物。,41,Carl Iver Hovland 1912-196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生活中有更复杂情境,即一个人面临许多的选择目标,而每一个选择目标又有趋避的可能性,霍夫兰德称之为双重趋避式冲突,又叫双重接近回避冲突。,双趋斗争(接近-接近型冲突):同时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吸引,而只能选择其一的动机斗争。双避斗争(回避-回避型冲突):同时力图回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只能回避其一的动机斗争。
11、趋避斗争(接近-回避型冲突):对于同一目标既希望接近又希望回避时的动机斗争。多重趋避型斗争(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同时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对其中的多个目标又需要作出接近或回避的多重选择的动机斗争。,动机与行为效果,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动机本身的强弱个体行为的质量,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会因课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当任务比较容易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任务比较困难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适度的动机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45,思考题,简述动机与活动效果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47,第三
12、节 主要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期望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第三章 行为动力,强化动机理论,联结主义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由强化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推动力量。,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迷笼,桑代克首创迷笼实验,建立以“试误偶联”方法和联结概念为核心的学习理论和联结主义心理学体系。1905年他确定心理学的对象为“心理行为”,其基本单位是情境(刺激)或心理状态和反应动作的联结。 桑代克用神经联结解释心理联结,认为两者一一对应。,
13、52,经典条件反射:由原先的中性刺激物(或无关刺激物)引发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中性刺激物转化为条件刺激物,取代了无条件刺激物的作用。不论反应是否发生,都予以强化。,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苏联)生理学家。,53,经典条件反射,食物(无条件刺激) 分泌唾液食物铃声(中性刺激) 分泌唾液铃声(条件刺激) 分泌唾液,54,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曾伴随着某个强化物的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无需特定的先行刺激。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机体意向行为中的新反应是通过偶联性强化而得到加强的,也就是“有反应则强化”。,55,斯金纳箱,经典条件反射
14、的事件序列:中性刺激强化应答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事件序列:试误操作性行为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通过呈现或撤销相应刺激以增加反应频率或可能性的程序。,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通过呈现奖励性刺激以增加反应频率或可能性的程序。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通过撤销厌恶性刺激以增加反应频率或可能性的程序。,59,60,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s principle):用高频行为作为低频行为的有效强化物。“要想B,除非A”。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D.普雷马克(DPremack)提出的行为强化原理。他认为,自发性行为有些发生频
15、率高,有些发生频率低,高频率行为可用来强化低频率行为。又被称为祖母原则(Grandmas Law),“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61,1959年普雷克的实验:被试:儿童材料:弹球游戏机;糖果程序:第一步,儿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活动。第二步,实施强化。结果:更喜欢吃糖果的孩子,把糖果作为强化物,便可增加他们玩弹球游戏机的频率;更喜欢玩弹球游戏机的孩子,如果把玩弹球游戏机作为强化物,则可提高他们吃糖果的数量。,强化训练:一种行为矫正技术,即当目标行为出现时就给予强化(正强化,负强化),以增加目标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加强某一行为的动机。,63,强化疗法又称为操作条件疗法,泛指那些系统地应
16、用强化手段增强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64,行为塑造技术:即时强化以习得目标行为的技术。渐隐技术:先提供最容易引发正确反应的情境刺激或模仿对象(线索),然后逐渐弱化或隐退诱发刺激(线索) ,形成适应性行为习惯的技术。代币强化技术:用记分卡、筹码或证券等作为代币进行阳性强化的技术。内隐强化技术:让求治者在头脑中想象自己的适应性行为得到奖赏,从而强化其适应性行为的技术。适用于恐怖症、强迫症、同性恋等的治疗。,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个体愿意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思考题,什么是成就动机?,19
17、38年,默瑞(H.A.Murray)列举了20种需要,其中包括成就的需要,指完成一些困难任务;尽可能迅速而独立地控制、操纵或组织人、物体或思想;超越别人,突出自己。编制了评定的工具-主题统觉测验。,1953年,麦克来兰(D.C.McClelland)出版成就动机一书,提出社会成就动机理论,探索特定社会成员如何通过社会化塑造成就动机,形成对成就的态度和价值观。对高成就动机的人与低成就动机的人的人格特点作了比较。,1963年,阿特金森(J.W.Atkinson)从微观角度探讨成就动机的实质,提出一个成就动机模型:,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动机水平: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个体
18、对某一课题成功概率的主观估计。诱因: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阿特金森认为成就行为是由追求成功动机与避免失败动机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追求成功的动机: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据此把人分为两种人格类型:力求成功者力避失败者,成就动机训练:第一步,意识化。第二步,体验化。第三步,概念化。第四步,练习。第五步,迁移。,期望理论,M = V E,M:motivation,激发力量,是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valence,效价,是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expectancy,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
19、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即主观概率。,Victor HVroom,1964,归因理论,归因(attribution):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海德(Fritz Heider,1958 )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人的归因有两种类型:一是环境归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如他人影响、奖励、运气、工作
20、难度等。一是个人归因(personal attribution),将行为归因于个体自身,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罗特(T.B.Rotter)根据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把人划分为 “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个人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外控型的人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他人压力、运气等外部因素。,思考题,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1972年,韦纳(Bernard Weiner)的在海德及罗特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成败的三维归因理论。,原因的三个维度:原因的部位(focus ofcausality):内部外部原因的稳定性
21、(stability of Causality):稳定不稳定原因的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of causality):可控不可控,82,Weiner:attribution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86,83,84,屡遭挫折的人容易习惯性地将失败进行内归因,而将成功进行外归因,出现习得性无助。,86,塞利格曼(M.E.P.Seligman,1955)的实验:,87,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个体因频繁遭遇失败和挫折,以致于面临困难问题时出现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或行为。,思考题,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习
22、得性无助感产生后的表现:1、动机降低:消极被动2、认知出现障碍:失去控制的心理定势3、情绪失调:情绪冷淡、抑郁,归因训练程序:第一步,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第二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三步,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涉及知觉到的应对具体情境的能力,以及实现这种能力的可能性两个方面。,思考题,什么是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77)认为,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期待
23、又分为两种:一是结果期待,即个体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一是效能期待,即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通过两种认知过程来实现:社会比较过程与提供信息的过程。二是个体的归因方式。例如,个体将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等,不会增加自我效能感;而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则可促进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的动机作用(Bandura, 1989):影响目标的水平。影响目标的保持。影响人的情绪反应。影响进一步的目标设定。,98,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第三章 行为动力,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一种社会性动机。,思考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策略,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