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26426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昆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是指一定时间内对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数量具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包括有机和无机环境。,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称为昆虫生态学。了解环境条件对昆虫生命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在环境条件作用下昆虫种群盛衰的变化,从而找出昆虫发生消长的规律,地理分布,数量变化的原因以及起作用的主导因素。它是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的防治的理论基础。,温度和湿度对昆虫影响较大。 气候有大气候、地方气候和小气候之分。大气候:是指一般气象台站观测的气候条件。地方气候:是指一定生态环境的气候条件。小气候:是指地面上1.5-2.0m气层内的气候条件。,第一节 气候因素对昆虫的

2、影响,一、温度对昆虫的影响,昆虫是变温动物,自身调节体温能力很差,体温基本上取决于周围环境的温度,因此它的新陈代谢速率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温度支配。昆虫维持体温的热能来源有两方面:环境的外来热和由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内生热。(一)昆虫对温度的一般反应昆虫的生命活动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这个范围称为昆虫的适宜温区或有效积温。,1、温度(1)昆虫对温度的反应临界高温高适温度最适温度低适温度发育起点温度(2)过冷却现象及过冷却点过冷却现象:由于昆虫体液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所以0c以下不会结冰的现象。过冷却点越低,耐寒性越强,是判断昆虫耐寒性的重要指标,据此推测迁飞性

3、昆虫的越冬界限,45: 致死高温区 短时间内死亡40-45: 停育高温区 热昏迷35-45:高温临界 温度过高而生长发育开始被抑制40-30 : 高适温区 温度升高,死亡率增大;22-30 :最适温区 消耗能量小,死亡率低,生殖力最大;8-22 : 低适温区 温度降低,死亡率增大。8-15:发育起点温度 昆虫开始生长发育-10-8 :停育低温区 冷昏迷-10 :致死低温区 短时间内死亡 8-40 : 适温区,昆虫对温度条件的适应范图,最适温度不一定是昆虫生长发育最快的温度,而是指对种群的繁衍最为有利的温度。,(二)、温度与昆虫发育的线性关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昆虫的发育速率和温度成正比,温度增高

4、则发育速率加快,而发育所需时间和温度成反比。温度与发育速率 Logistic模型(负相关曲线),1、有效积温法则,A、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1个虫期或1个世代)需要一定的温度累积,并且完成这个阶段所需的温度累积值是一个常数(K) 。 KNT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观测温度。),B、昆虫必须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上才能开始发育,因此,式中的温度(T)应减去发育起点温度C。即 KN(TC),2、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估测某昆虫在某一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世代数=某地一年内有效积温总和/某虫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温(2)预测昆虫发生期 ;(3)控制昆虫发育进度,益虫利用; ;(4)预测害虫

5、在地理上分布。,3、局限性:有滞育的昆虫,不能用有效积温预测;只反应适温区的发育发育情况;实验室恒温下研究的有效积温法则;昆虫的发育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昆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适温范围内,昆虫的活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昆虫的飞行对温度的反应更为敏感。此外,温度也是影响昆虫分布和区系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4、温度对昆虫其他方面的影响,(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1、湿度对昆虫的生态意义,昆虫的一切新陈代谢都是以水为介质,体内的整个联系,营养物质的运输,代谢产物的输送,废物的排除,激素的传递等都只有在液体状态下才能实现。,(1)最主要的途径是由食物中获得;(2)直接饮水;(3)充

6、分利用有机物质在消化道分解时所产生的水分;(4)一些昆虫可以通过体壁直接吸收水分;(5)昆虫的卵可以通过卵壳吸收水分。,昆虫获得水分的途径,昆虫保持水分的方式(1)增强体壁的不透水性;(2)增强直肠垫回收水分的作用,避免在排泄废物时大量失去水分;(3)关闭部分气门,减少呼吸失去水分;(4)寻找湿度适宜的环境条件。,昆虫排泄水分的方式(1)在代谢废物时排泄水分;(2)蒸腾作用,通过体壁失去部分水分;(3)通过呼吸失去部分水分。,3、湿度对昆虫影响的实质,影响成活率;影响生殖力;影响发育速度.,(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在自然界中温度和湿度总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综合起作用的。不同温湿度组合,对昆虫

7、的孵化、幼虫的存活、成虫羽化、产卵及发育历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分析害虫消长规律时,不能单根据温度或相对湿度某一项指标,而要注意温湿度的综合影响作用,常采用温湿系数和气候图来表示。,第二节 土壤因素对昆虫的影响,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1、土壤温度 影响地下害虫上下移动。金针虫:冬季 下移 、 春季 上升 、 夏季 下移2、土壤湿度 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一般土栖昆虫要求湿润而通气良好的土壤条件,土壤过干或淹水都会直接影响它们的分布、生存、发育和活动。影响分布:水多低洼地:细胸金针虫,小地老虎为害区;干旱草原:沟金针虫;干旱沙地:多种拟地甲;影响出土发生期:吸浆虫幼虫在3、4月间遇到土壤

8、水分不足时,停止化蛹,继续滞育,长期干燥可滞育几年,3、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酸碱度及含盐量,对土栖昆虫或半土栖昆虫的活动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如华北蝼蛄喜欢在砂质土壤中活动繁殖,粘土中少等。湿润沙土蝼蛄 壤土蛴螬 粘土(结构疏松的团粒土壤)葡萄根瘤蚜(利于1龄若虫的活动)未腐熟的农作物,虫口多。,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指环境中除昆虫以外的其他有生命活动的生物,包括:寄主植物,捕食、寄生天敌,病原微生物。,一、生物因素的基本概念,食物链:以植物为起点,相互依存的食物联系的基本结构。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替构成的分支结构。生物群落:在一定的地域内,由于气候、地形地势、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相似,往

9、往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着的动物和植物组合,由此形成了该地域内特定的动、植物组合结构,这个结构的总合称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物质和能量体系。农业生态系统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它以农作物为中心,形成的作物-害虫-天敌-微生物系统。,二、食物因子,根据食物来源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杂食性。根据取食食物的种类分为:单食性只食一种植物,如梨茎蜂,柑桔爆皮虫寡食性取食同科内或近缘科的多种植物,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蔬菜多食性取食不同科的多种植物,如桃蛀螟,吹绵蚧(棉铃虫可取食20多科,200多种,最喜茄、豆科),三

10、、植物抗虫性机制,概念:抗虫性植物本身具有的不受害虫危害的习性,表现为抗虫三机制:不选择性,抗生性和耐害性。是植物与害虫长期斗争的结果。(1)不选择性:植物不具备引诱昆虫产卵或取食的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或植物具有拒避产卵或抗拒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或昆虫的发育期与植物的发育期不相适应,因而昆虫不产卵或不取食。,(2)抗生性:即植物被取食后不能全面满足昆虫的营养需要;或者含有对昆虫有毒的物质;或缺少一些昆虫需要的特殊物质,因而昆虫取食后发育不良,寿命缩短,生殖力减弱,直至死亡;或者由于昆虫取食的部位产生化学的或组织上的变化而抗拒昆虫继续取食。 (3)耐害性:有些植物被害虫为害后,具有很强

11、的生长能力以补偿或减轻被害损失。如多种阔叶树被害后再生能力强,常可以忍受大量的失叶,如湿地松虽然也同样受松突圆蚧的为害,但受害比马尾松轻得多。,四、天敌因子,1、天敌与害虫的基本关系:天敌依害而生存: 相对平衡;天敌是害虫进化的选择因素;,2、天敌类群捕食性天敌:捕食性昆虫、蜘蛛、蛙、蜥蜴;寄生性天敌:姬蜂、茧蜂、小蜂、细蜂、寄生蝇、赤眼蜂等。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 :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如 :白僵菌、蚜霉菌、虫草菌、苏云金杆菌、斯氏线虫、微孢子虫,第四节 昆虫的种群动态一、种群(population) : 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

12、位。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 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二、种群基数估测方法,种群基数 (种群密度) 种群基数(N)指前一代或前一时期某一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或成虫)在一定空间的平均数量,或指单位时间内昆虫的个体数。 1. 总数量调查法 2. 取样调查法 (1)样方法 (2)标志重捕法 (3)去除取样法,1、总数量调查法: 即计数在某地段中生活的某种昆虫的全部数量。 在调查某作物某害虫发生量或危害时,不能或没必要将整个田内发生的该害虫或被害株逐个查清。2、 取样调查法: 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据此即可估算种群总数。 通常根据该害虫在此作物田内的分布型,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在总体中抽取一

13、定数量的个体,我们把这个有限个体叫做“样本”。 害虫调查,一般是通过样本调查来估计某害虫总体在田间的发生期、发生量或危害程度等的。只调查一小部分借以估测整个昆虫种群,这种估测方法称为抽样调查。可分为3类:,(1)样方法 : 首先,将调查地段划分为若干个样方;然后,在调查地段中随机地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方;随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利用所有样方的平均数,估计种群总数或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样方法应注意的问题:a、样方的形状可以多样,但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可通过随机取样法来保证。b、样方的大小要视研究对象而定。c、样方的数量需要在抽样前确定。,(2)标志

14、重捕法(林可指数法) 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时间后再进行重捕。假定总数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比例相同,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个体的总数。即 N : M = n : mN = M n / m其中,N为该样地中种群个体总数,M为样地中标志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例如:在对粘虫的种群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了39只粘虫,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粘虫15只。该种群数量为N,则 N:39=34:15 N=39 34 15=88(只)。,调查时应注意的问题:,调查期限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会发生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增加迁入和迁出的可

15、能性;过短会影响标志个体的均匀分布。 标志方法要合理。标志物既不能影响动物的活动性,也不能过分鲜艳;标志物不能易丢失。,应用标志重捕法需要满足的条件:,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被捕机率相等;调查期间,没有迁入或迁出,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3)去除取样法,原理: 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去除取样法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每次捕捉时,每个动物个体被捕机率相等;调查期间,没有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或迁出,举例:,20

16、22/12/3,34,三.昆虫的生态对策,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方式,称为生态对策,又称为生活史对策。昆虫的生态对策是其对生态环境适应能力的体现。,2022/12/3,35,(一)、生态对策的类型,昆虫的生态对策反映在昆虫身体的大小、世代数、生殖力、寿命、分布范围等方面,以使其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和合理地利用能源。昆虫和其它生物一样,在能量分配上有一定的协调性,在生殖上耗去的能量较多,在生存机能上耗去的能量相对较少。如昆虫有很好的照顾后代的能力,其本身繁殖能力就相对较小。昆虫种群的大小和变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昆虫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和环境容量(K)。种群的内禀增长力是指

17、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间增长速率。环境容量是指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下,种群可能达到最大稳定的数量。r反映了昆虫种群的增长速率,K反映了昆虫种群发展的最大范围。所以,当K值保持一定时,r值愈大,种群增长速率愈快,种群愈不稳定;当r值保持一定时,K值愈大,种群发展的范围愈大,种群愈趋向稳定。根据r值与K值的大小,可将昆虫种群基本上分为两个生态对策类型。,2022/12/3,36,(一)K对策者 K对策者类型的r值较小,而相应K值较大,种群数量比较稳定。属于此种类型的昆虫,一般个体较大,世代周期较长,一年发生代数较少,寿命较长,繁殖力较小,死亡率较低,食性较为专一,活动能力较弱,常以荫蔽性生活

18、方式躲避天敌。其种群水平一般变幅不大,当种群数量一旦下降至平衡水平以下时,在短期内不易迅速恢复。其中典型的昆虫种类如金龟类、天牛类、麦叶蜂、十七年蝉、舌蝇等。(二)r对策者r对策者类型的r值较大,K值相应较小,种群数量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变幅较大,易于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一般种群数量下降后,在短期内易于迅速恢复。属于此种类型的昆虫,一般个体较小,世代周期短,一年发生代数较多,寿命较短,繁殖力较大,死亡率较高,食性较广,特别是活动能力较强。其活动能力强(如扩散、迁飞)不仅有利于摆脱种群密度过大而造成食源不足,去寻找新的食源,而且有利于躲避天敌。其中较典型的如蚜虫类、螨类、沙漠蝗、棉铃虫、小地老虎

19、、家蝇等。,2022/12/3,37,在进化过程中,r对策者是以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而K对策者则是以提高竞争能力获胜,也就是说r对策者在生存竞争中是以“量”取胜,而K对策者则是以“质”取胜。实际上生物的生态对策从K对策型到r对策型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称为r-K连续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按照K类选择和r类选择的不同程度排列着各种各样的生物,除极端的 K对策型和极端的r-对策型外,存有许多过渡的中间型。所以这两种对策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如在大的分类单位中,可把脊椎动物作为K对策型,把昆虫作为r对策型;蚜虫在昆虫中属于极端r-对策型。,第五节 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一.调查的内容,1.昆虫相调

20、查 查明某地、某区域、某作物昆虫的种类、各种数量比例、发生期及寄主受害状况等,确定防治对象和天敌的利用价值。2.种群分布调查 (1)查明某种昆虫分布及虫口密度,确定害虫防治或益虫保护利用、引进与释放,并将植检对象的分布作为划定疫区和保护区的依据; (2) 可查明某种昆虫的空间格局,以确定正确的取样方法。 3.种群动态调查 查明某昆虫种群在时、空间上的数量动态分布与为害、越冬虫态与场所、发生世代与发生期及在不同时期数量变动等,以确定害虫防治对策、适期和方法或天敌保护利用措施。,4.防治效果调查 查明防前、后的虫口变化、残留情况及其对作物、人、畜和天敌等的影响程度,评价防治措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

21、益。 5.受害程度调查 查明害虫数量与作物产量、质量损失的关系,确定防治适期和防治阈值,并估计经济损失。上述调查内容,可根据具体工作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等条件,进行单项或几项综合性调查。,(一)昆虫田间分布型,昆虫在田间的分布型是各种群对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昆虫种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点、虫口密度及生境的不同,其田间分布型各异。按各昆虫种群内个体的聚集度和分布方式,田间分布型常见3种(图1-3):,图1-3 昆虫田间分布型 1随机分布型 2核心分布型 3嵌纹分布型,1.随机(二项)分布型 在田间呈稀疏的、个体间距离不等的、比较均匀的分布状态。 由于调查取样时各个在样点内出现的机率相同,取样

22、时样点数可少些,样点可适当大些。 一般采用对角式或棋盘式抽样调查。如玉米螟卵块、菜粉蝶卵、水稻秧田中的三化螟成虫及卵、棉田中的盲蝽象的分布。 (另:泊松-其个体都是独立的,个体间无相互作用,个体之间距离可以很不相同)。,2.核心(奈曼)分布型,田间分布呈许多放射状小集团或不均匀的状态,小集团的分布是随机的,而昆虫的个体之间则是的分布却不是随机的, 比较浓集。,取样点数可多些,样点可小些。 一般多采用棋盘式或隔行随机抽样调查,如玉米螟、甘蓝夜蛾、稻秧田中三化螟幼虫、棉田中棉铃虫卵、幼虫的田间分布。,3.嵌纹(负二项)分布型,非随机分布,聚集分布的1种。在田间呈疏密相间的极不均匀,嵌纹状分布。 由

23、于抽样时各个体在样点内出现的机率不同,故取样时样点数适当多些,样点相应小些。 多采用“Z”形或棋盘式随机取样调查,如棉叶螨在向棉田内迁移时造成周边分布较多,并呈不规则的扩展蔓延而形成嵌纹分布;菜粉蝶、小菜蛾幼虫在甘蓝等蔬菜上也呈嵌纹分布。,(二)取样方法,(1)五点取样 较简单,取样数量较少,样点可稍大,适于较小或近方形,密集或成行的田块,害虫为随机分布型分布的。 (2)对角线取样 分单、双对角线2种。与五点取样法一样,取样数较少,每样点可稍大,也适合密集或成行的田块,害虫为随机分布的。,(3)棋盘式取样 将田块划成等距离、等面积的方格。每隔1个方格的中央取1个样点,相邻行的样点交错分开。 取

24、样数量较多,比较准确,但较费工,害虫为随机或核心分布型的。,(4)平行线取样 适于成行的作物田,样点较多,分布也较均匀,害虫分布为核心分布型。,(5) “Z”字形取样 样点分布沿田边较多,田中较少。主要针对一些在田间分布不均匀的、嵌纹分布型的昆虫,如红蜘蛛等。,二.田间虫情的表示方法(1)以虫口表示 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调查它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容器或一定寄主单位上出现的数量。地上部的害虫,可抽样检查单位面积、单位植株或单位器官上害虫的卵或虫数。 一般在害虫发生(最易)季节,或越冬期进行,如稻褐飞虱和蚜虫。,地下害虫,检查单位面积一定深度内害虫的数目,必要时进行分层调查。如金针虫。飞翔类

25、昆虫,可诱捕,以单个容器逐日诱集数表示。,(2)以作物受害情况表示 田间虫情可以用作物的被害情况,即被害率、被害指数和损失率表示。被害率被害株(杆、叶、花、果)/调查总株(杆、叶、花、果)数X100%(不能说明实际情况)被害指数=各级值x相应级的株(杆、叶、花、果)数的累计值/查总株(杆、叶、花、果) 数*最高级值X100(说明受害的轻重程度),损失系数,健株单株产量,100%,(健株单株产量被害株单株产量),第三节 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一、害虫预测预报的概念,通过实际调查取得数据,根据害虫发生规律结合当地有关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害虫未来的发展动态做出判断,并及时发出情报,用以指导防治前

26、的各项准备工作,掌握害虫防治的主动权。以昆虫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根据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害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来揭示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趋势。,二、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型,发生期预测:预测某种害虫的某虫态或虫龄的出现期或危害期,以此作为确定防治适期的依据。 发生量预测:预测害虫的发生数量或田间虫口密度,主要是估计害虫数量是否有大发生的趋势和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 受害程度预测及损失估计:在发生期、发生量等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农作物品种和生育期,对作物受害程度和产量损失做出估计。迁飞性害虫预测:根据迁飞性害虫在其发生基地内发生数量动态,以及各迁出迁入作物生育期与季节相互衔接的规律性变

27、化,结合气象预测资料,来预测迁飞的时期、数量及作物虫害发生区域等。,(一)按预测内容分,(二)按时间长短分:,短期预测:根据害虫前一虫态预测后一虫态发生时期和数量,预测时间大约在20天以内。中期预测:根据害虫前一代预测后一代的发生时期和数量,预测时间大约在20天至1个季度。长期预测:根据越冬后或年初害虫的有效虫口基数、作物布局及气象预报资料等的综合分析,展望全年发生动态,为制定全年防治计划提供依据。预测时间常在1个季度以上。,三、预测预报方法,(一)、发生期预测,(1)发育进度预测法 A、历期推算预测法 B、期距预测法(2)有效积温预测法(3)物候预测法,(二)、发生量预测,(1)有效基数预测

28、法(2)生物气候图预测法(3)经验指数预测法,1、发育进度预测,(1)、获得发育历期的方法:,收集资料: 历史资料中害虫各虫态或发育阶段的历期饲养法:对于田间难以观察的害虫或某一虫态,模拟自然条件饲养,观察虫态的历期或期距。田间调查法:在害虫发生期内,从一虫态出现前开始调查,定点定期调查各虫态或幼虫的不同龄期的出现时期或所占的百分比,从而掌握各虫态的始期、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诱集法:对于能飞翔活动范围较大的成虫,利用灯光、性诱剂、黄板、糖醋液等,定期定时去记录诱捕到的虫种、虫态、性别、虫口数,积累材料掌握发生期动态。,y,x,某虫态出现的累计百分数,日期,始盛期16% 或20%,高峰期50

29、%,盛末期84% 或80%,预测的时间点:,常将发生期分成始见、始盛、高峰、盛末、终见各期。,A、历期预测法1 原理 通过田间对某种害虫前一二个虫态发生的情况的调查,查明其发生进度,如如孵化率、化蛹率、羽化率,达到16%、50%和84%时分别为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加上当地气温下,各虫态的平均历期,即可推算后一虫态发生始盛、高峰、盛末的日期的相应日期。 2 举例 江苏埠宁县1959年调查田间二化螟化蛹进度,数据见下表蛹期一般为8天左右,求二化螟蛾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解:从表中可见: 7/21-7/22化蛹进度为16%左右 因此蛾的始盛期为7/29-7/30 7/24-

30、7/26化蛹进度为50%左右 因此蛾的高峰期为8/1-8/3 7/31化蛹进度为84%左右 因此蛾的盛末为8/8,B、 期距预测法1 原理与方法 是从历期预测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短中期预测方法,主要用当地积累多年的有关害虫发生规律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和总结当地各种主要害虫的经验值。2 例子 1972年4月10日调查,二化螟越冬代的化蛹率为38%,已知越冬代逐日平均化蛹递增率为2.21%,且已知越冬代到第二代化蛹高峰期平均期距为76.132.24天,预测第二代化蛹高峰期的时间。3 优缺点 应用范围广,简单,适用于短期、中期预测 地区性强,耕作制度改革、作物品种更换和农药使用等变化时导致期距发生

31、变动,使预测结果与实际有显著偏差。,解:4月10日到越冬代的时间为(50%-38%)/2.21%=5 越冬代化蛹高峰期为4月15日 第二代化蛹高峰期为4月15日+ 76.13.24=6月30日2天,2、有效积温预测法,根据害虫某一虫期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结合近期气象预报,预测下一虫期的发生期。D=K/(T-C)D:完成某发育阶段的天数K:有效积温T:环境温度C:发育起点温度,3、物候预测法,1 原理 应用物候学知识预测害虫的发生期,叫做物候预测法. 物候学:研究自然界的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与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 举例 小地老虎“榆钱落,幼虫多;桃花一片红,发蛾到 高

32、峰。” 棉蚜-“花椒发芽,棉蚜孵化,芦苇起锥,向棉 田迁飞。” 吸浆虫-“小麦抽穗,吸浆虫出土展翅。”高粱蚜-“杏花含苞越冬卵孵化;榆钱成熟第一次迁飞”,二、害虫发生量预测,影响害虫发生量的因素甚多,例如营养、气候、天敌、人为因素等,因而预测的难度相对较大,准确度相对较低。因此发生量预测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趋势性的,例如将发生量或其危害程度划分为严重、中偏重、中等、中偏轻、轻等。发生量预测一般有以下几类方法:,(1)有效基数预测法,通过田间调查或灯诱等方法,在掌握有效虫口基数(N0)的基础上,根据害虫的世代存活率(S)、雌性比(P)和繁殖率(R),利用种群增长的差分方程(N = N0SPR)或

33、Morris (N = N0S1 S2 S3 PR)模型,预测害虫下代发生数量,这对于一化性或一年发生世代较少的害虫,且在耕作、栽培、天敌、气候等条件较稳定的情况下是适用的。,有效基数预测法,P = P0 e ( 1 M ) ,P 待测发生量,P0 虫口基数,1 M 存活率,P0 e f% 产卵率 存活率夏蝗蝗蝻密度 = 0.05 240 45% 90% 0.45 = 2.2头/平方米,f为雌虫,m为雄虫,e表示每头雌虫产卵数,雌虫百分率,(2)生物气候图预测法,以月的平均温度为横坐标,相对湿度(或雨量)为纵坐标,按月的顺序连结均温和均湿的交点,构成一个封闭的曲线,称为气候图。把某种害虫主发代

34、发生的最适温、湿度范围以方框叠加在气候图上,称为生物气候图。根据不同年度的生物气候图与害虫发生量(趋势)的相关性,找出典型的大发生或轻发生的模式,即可与根据气象预测绘制的气候图进行比较,从而估计害虫发生量的趋势。积累多年的资料对于建立数理统计预测模型或应用列联表预测是十分有用的。,气候图预测法, 7月上旬温湿度交叉点, 7月中旬温湿度交叉点, 7月下旬温湿度交叉点,(3)经验指数预测法,河南玉米螟数量y = 22.7x 25 x为4、5月的温湿系数,河南第三代玉米螟y = 5330 1335.5x x为7、8月的温湿系数,山东麦田粘虫 轻 中 重 严重4月水分积分指数 1.58 2.20 2.80,地域性强,形态指标预测法,根据待测昆虫形态上的特征进行预测。,有翅成、若蚜,镜检 38-40%目测 30%预测 7-17天后大量迁飞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