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60824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第一节 标准成本法,一、标准成本法的概念 标准成本法又称标准成本制度,它是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相结合,包括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处理成本差异三个环节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其他成本计算方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是产品的实际成本,而标准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则是产品的标准成本,而不是产品的实际成本。因此,标准成本法主要是用来加强企业成本控制。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种成本管理的方法。这是标准成本法与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的最根本的区别。,标准成本的作用 (1)标准成本能够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计算和分析差异,可以找到成本升降的真正原因,

2、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实际成本超出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成本控制。 (2)有利于分清各部门责任。 (3)标准成本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由于标准成本使企业管理者所期望达到的预定目标成本,它剔除了各种不合理的因素,因此可以作为确定产品价格的基础,用于产品销售定价决策。同时由于标准成本是采用科学方法制订的,既不是高不可攀,也并非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它又可以作为定量化决策成本分析的依据,用于对有关方案的鉴别与选优等。 (4)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二、标准成本的制定,(一)成本标准的类型 常见的成本标准有三种分类方法: 1.按照制定成本标准的依据不同,分为历史标准成本和预期标准成本。 2.按照标

3、准成本使用的期限不同,分为基本标准成本和现行标准成本。 3.按照标准成本的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 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应采用何种标准成本,要考虑自身情况,既要先进,又要切实可行。制订后既不能长期不变,也不能变化过频,一般以每年修订一次为宜。,(二)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是由企业会计部门会同采购、劳资、行政管理、技术及具体生产等有关责任部门,在对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条件进行认真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产品的标准成本是针对产品生产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项目进行制订的,其基本形式是以“用量标准”与“价格标准”的乘积求得有关项目的标准成本,这样便与计算、分析实际成本

4、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明确责任。,标准成本=标准消耗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数量直接材料标准 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工时直接人工标准工资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三、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一)成本差异概念 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成本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如果实际成本大于标准成本所形成的差异叫做不利差异、逆差或超支;如果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所形成的差异,叫做

5、有利差异、顺差或节约。,(二)成本差异种类 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 成本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数量差异+价格差异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标准价格,直接材料:包括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和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包括直接人工效率(工时)差异和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工时)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分配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工时)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开支(分配率)差异,(三)各种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直接材料

6、成本差异=材料实际成本材料标准成本 =实际数量乘以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例,某产品生产过程耗用A材料,A材料的标准消耗量为600千克,标准单价为8元,实际消耗量为700千克,实际单价为7.5元。则A材料成本差异计算如下:,A材料成本差异=7007.56008=450(元) 其中数量差异=(700600)8=800(元) (不利差异) 价格差异=(7.58)700=-350(元) (有利差异) 分析:该产品生产耗用A材料超支450元,其中由于增加了材料的消耗量引起成本超支800元,而由于降低了采购成本引起

7、成本节约了350元。因此,企业要降低材料成本和在控制采购成本的基础上,有效控制生产部门消耗量,减少浪费。,材料的价格差异一般应由采购部门负责,例如材料采购的批量、交货方式、运输工具、材料的品质等,不论这些因素的任何一个脱离预先确定的标准,都可能形成材料价格的差异。但如为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可能对某种材料进行小批量订货,或运输方式发生改变等所形成的材料价格的不利差异,则不应由采购部门负责,而应由生产部门负责。材料用量差异由生产部门负责。,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 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8、(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例:生产甲产品200件,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工时为5小时,标准工资率为2.5元/小时,实际消耗的工时为1200小时,实际支付工资2880元。则该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差异计算如下: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2880200 52.5=380(元) 其中效率差异=(12002005)2.5=500(元) (不利差异) 工资率差异=(2.42.5)1200=-120(元) (有利差异),分析:甲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超支380元,其中,由于生产效率降低导致成本增加了500元,工资率降低只使得成本降低了120元。因此,要降低直接人工成本,在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必须改进生产工艺,

9、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工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材料或零件的传递方式不正确、工人技术的熟练程度和责任感、机器设备运转不正常、作业计划安排不周密、动力供应情况不良等。这些原因产生的差异一般应由生产部门负责;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应由其他部门负责,例如,采购部门购入质量低劣的材料,或由于生产工艺流程发生改变等,则是由非生产部门控制和负责的。,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与分析,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实际变动费用标准工时标 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分配率差异=(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实际工时,例:某车间本月变动制造费用

10、实际发生额为2680元,实际消耗工时为1 500小时。标准工时为1400小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为1.8。则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计算如下: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268014001.8=160(元) 其中效率差异=(15001400)1.8=180(元) (不利差异) 分配率差异=(2 680 15001.8) 1500 =-20(元)(有利差异),分析:变动制造费用成本超支160元,由于机器工时的增加使成本增加了180元,而分配率的降低使成本降低了20元。 变动制造费用是一个综合性的费用项目。对其差异的分析,应结合变动制造费用具体明细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情况下是根

11、据预先编制变动制造费用明细项目的弹性预算,并结合同类明细项目的实际发生数,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差异发生的原因,落实责任。应当说明的是,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工时利用效率的问题,在差异分析时应结合直接人工效率差异来进行,4.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与分析,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实际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标准工时) =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工时 其中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 分配率差异=(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12、)实际工时,例:某车间本月生产甲产品200件,本月实际耗用工时3000个,实际固定制造费用9600元。单位产品标准工时20小时。本月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为3元/小时。 标准固定制造费用200203=12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960012000 =-2400(元)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3.2-3)3000=600(元)(不利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3000-200203=-3000(元)(有利差异),分析:固定制造费用成本降低2400元,由于机器工时的减少使成本降低了3000元,而分配率的提高使成本增加了20元。 由于固定制造费用是由许多明细项目组成,总差异不利于对每个项目进行控

13、制和考核。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查明差异产生的原因,就必须按固定制造费用各项目的静态预算数与其实际发生数进行对比,以便分别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企业内部因素造成的,诸如临时添置固定资产、不按原定计划时用管理人员及辅助生产人员,致使培训费增加等。 生产能力利用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产品产量和销量的变动所引起的。例如经济环境恶劣、产品定价过高,都可能使产品销路不畅、原材料供应不足等。 至于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则与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相同,一般应由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四、标准成本法的账务处理,1.标准成本法的账户设置 标准成本法下设置的“原材料”、“生

14、产成本”、“库存商品账户,不论借方还是贷方均登记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为了归集日常计算出来的各种成本差异,其所使用的账户可按大类的成本项目进行设置,也可按具体成本差异的内容来设置: (1)按大类的成本项目设置的计算成本差异账户主要包括:“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在每个账户下再按各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设置明细账户。,(2)按具体成本差异的内容设置账户主要包括:“材料用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开支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和“固定制造费

15、用效率差异”等八个差异账户。 各种不利差异,应分别记入有关差异账户的借方;各种有利差异,应分别记有关差异账户的贷方。,2.会计期未对成本差异进行的处理 在会计期末分析计算出各种成本差异后,企业会计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通常的做法是: (1)在期末要将各项成本差异账户予以结清,如果差异较小,则全部计入本期产品销售成本,作为销售毛利的调整项目;如果差异较大,可在期末在产品、库存产成品和本期已售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资产负债表中的在产品项目和产成品项目以及损益表中的本期已售产品成本反映的都是产品的实际成本。 (2)期末根据各成本差异账户的借贷方余额编制“成本差异汇总表”。将产品的各种有利成本差异和不利

16、差异相互抵消后的净额作为销售成本的调整项目。,五、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的比较,标准成本法是西方国家企业所广泛采用的一种包括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以及处理成本差异三个环节,将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成本计算方法。 1.标准成本法区别于定额法以及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的根本之处在于,采用定额法计算的是产品的实际成本,而在标准成本法下,一般只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不需要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 2.在定额法下,对成本差异的核算较为简单,只核算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且不需要设置单独的成本差异会计科目,与定额成本在同一个成本明细账中进行核算。而在标准成本法下,要设置各种总账科目对成本差异进行核算,并在

17、利润表中详细列示。,3.在定额法下,在期末要将成本差异在各种产品之间、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在标准成本法下,企业一般是将各种成本差异全部作为当期损益来进行处理的。 4.在定额法下,可以根据现成的定额成本来进行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而在标准成本法下,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所依据的标准成本则是多种多样的,如基本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理想标准成本等。,第二节 作业成本法,一、作业成本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作业成本法是英文ActivityBased Costing或ActivityBased Costing System的中文译名,简称ABC法。它是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而

18、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最早由美国会计学者科勒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西方会计学者开始对它进行全面反思,加快了对作业成本法的全面研究,80年代后期开始在企业实际中应用。它是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创新。,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和应用与新制造环境下的成本构成内容的变化密切相关。由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通常是以某一总量为基础,计算统一的间接费用率来分配间接费用的,所以在间接费用较少、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少、对成本的管理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实行

19、自动化生产、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弹性制造系统(FMS)的丰硕成果。这就为生产经营的革命性变革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它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这就使得直接人工费用在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小,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如20世纪80年代间接费用在产品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美国为35,日本为26;就美日的电子和机器制造业看,这一比重在日本高达5060,在美国高达75。同时,产品的多样化,也会使各种产品在技术层次上(精密程度)相差较大。在这种成本构成内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提供更为广泛和相关的成本信息,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客观上要求把成本控制的重点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逐步向制造

20、费用转移。,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既产生了高度电脑化、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同时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重大变革,形成了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新的企业观。所谓新的企业观,就是把企业看作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如要完成一项工作就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作业,依此类推,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这里所说的作业是指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某种活动或事项。,作业的转移同时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同时也表现为全部作

21、业的价值集合。因此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作业形成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可以增加转移给顾客价值的作业叫做增加价值的作业;不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的作业叫做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或浪费作业。企业管理就是要以作业管理为核心,尽最大努力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尽可能提高增加价值的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成本核算的根本性要求就是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新技术革命和日趋剧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它要求成本核算工作由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建立起一个以作业为基本对象的科学的成本信息系统,使之贯

22、穿于作业管理的全过程,以便通过它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进行动态反映,提供更为相关精细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为科学、有效的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评机制,以促进企业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于是就产生了以作业量为成本分配基础,以作业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旨在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为相关、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特征,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制造费用归集于每一作业,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因此,进行作业成本的计算,必须明确作业成本计算的几个基本特征: 1.作业。作业是作业成本法下的最基本的概念,是进行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和

23、基础。一般认为,作业是企业为了提供一定产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通俗地讲,作业也就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不同企业的作业在分类上具有较大的差别。通常情况下,制造类企业的作业可以分为五个基本的类别:,(1)进货作业,即与采购业务密切相关的各项作业,如外购原材料的搬运、分类整理、储存等。 (2)生产作业,即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作业,如加工、组装、检验、包装、储存等。 (3)营销作业,即与推销介绍企业产品相关的作业,如建立销货渠道、广告、促销等。 (4)发货作业,即与产品销售发出相关的作业,如产品入库、发运、订单处理等。 (5

24、)服务作业,指为主要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各项作业,如安装、修理、设备调整等。,对生产作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 单位作业,即使每一单位产品都直接受益的作业,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此类作业是重复性的,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即需要作业一次,所耗成本将随产品数量而变动,与产品产量成比例变动。 批别作业,即与产品批此相关的作业,如对每批产品的检验、机器准备、订单处理等。这类作业与批次相关但与批量无关。 产品作业,为生产特定产品而进行的作业,如对每一种产品编制数控规划、材料清单等。这类作业的成本与产品产量及批数无关,但与产品项目成比例变动。 维持作业,为使各项生产条件保持正常工作状态而发生的作业。如设备的日常维护、

25、保养等,这类作业与产品的种类和产品的产量无关。,2.作业成本的会计处理。与传统成本会计处理不同。在作业成本制度中,成本的发生首先按其性质记载,再将有关成本按各作业进行归类。 3.成本动因。指作业成本与产品之间的相关性。当作业选定,且作业的成本一归集后,就应将作业的成本根据相关性的要求分配到产品中去。假如某一作业的成本与产品产量相关,则以产量作为作业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动因;假如某一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消耗的机器小时直接相关,则可选择机器小时作为作业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动因。 4.增加直接成本。在传统成本制度下,只有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属于直接成本,其他各项则属于间接成本。在作业成本制度下,则尽可能将各类成本

26、归为直接成本。,三、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基本程序,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步骤较多,内容较广泛。但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1.选择成本基础 选择成本基础,就是将与企业间接费的发生有关的作业活动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生产,其作业活动的领域不同,其选择的成本基础也就不尽相同。同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业千差万别,例如有的企业可以将作业活动划分为原材料处理、制订生产计划、设备维护、调整与准备、检验、物料消耗、电力消耗等;有的企业则把作业活动分为采购、设计、规划、组织订货、制造、仓储与发运、售后服务等。,2.确认作业,划分作业中心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业千差万别,大的作业下又包括许多小的作业。要实施作

27、业成本法,应首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作业分析,确认作业、主要作业,并以主要作业为主体,追踪资源,将同质作业归集为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通常作业中心可按照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划分:(1)与产品产量有关的作业中心;(2)与产品批次有关的作业中心;(3)与产品项目有关的作业中心。(4)与产品设施有关的作业中心。,3.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归集成本费用 在确定作业中心的基础上,企业发生的各项具体费用要先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计算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当然,在建立作业成本库时,应保证库内所归集的成本的同质性(可以用相同的成本动因来解释库内所归集的成本)。按

28、作业中心归集成本有利于衡量企业各项作业活动的效果或绩效。,4.选择适当的成本动因 所谓成本动因就是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成本动因可以是一个事件、一项活动或作业,它支配成本行为,决定成本的产生。选择成本动因,就是要根据追踪的资源,选择分配各作业中心成本的标准。例如,材料搬运作业的衡量标准是搬运的零件数量;生产调度作业的衡量标准是生产订单数量;自动化设备作业的衡量标准是机器工时数等。所以,要把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中去,必须要了解成本行为,识别恰当的成本动因。,5.确定作业成本中心分配率 当作业中心已经确认,成本已经归集、成本动因已经确立后,就可将该作业中心的成本除以成本动因总量,计算

29、以成本动因为单位的分配率。 6.计算产品成本 成本计算最终要计算出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业成本法下,根据各批产品所耗用的成本动因交易量即各该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率,即可计算出该批产品所应负担的成本。,上述作业成本的计算程序如图所示:,四、作业成本法计算举例,例,某企业某期生产A、B两种产品,其中A产品的结构要比B产品较为复杂。本期A、B二产品的销售价格、产量及其它有关资料如表,计算A、B产品的单位成本和盈亏状况。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A、B二产品的成本计算如下:,B产品的单位销售毛利为4.55元,是为该企业带来受益的重要产品;而A产品的单位销售毛利则为1.5元,不但不能给企业创造利润,还给企业

30、带来了负的效益,因此应立即停产。由此,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将所耗资源的成本根据各自的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中去,所得的产品成本相对的来说比较真实、准确,可以为管理者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可靠真实的成本信息。,传统的成本计算法下的产品成本,以直接人工小时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时:制造费用分配率=1040000(200010000)=86.67 (元/小时)A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200086.67)20000=8.67 (元)B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1000086.67)200000=4.33 (元),就制造费用分配而言,传统成本计算法的计算结果导致成本信息的歪曲程度更为清楚。这说明传统成本信息在很大程度

31、上已经丧失了决策的相关性。由本例题可以看出,传统的计算法与作业成本计算法在制造费用分配结果上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距,其原因就在于两种成本在计算方法和分配基础的选择上的重大差别。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是以数量为基础来分配制造费用,而且一般是以工时消耗这一单一标准对所有产品分配制造费用;而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是以作业量为基础来分配制造费用,即为不同的作业耗费选择相应的成本动因来向产品分配制造费用,从而使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五、作业成本法的优点,1.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 作业成本法把作业、作业中心、顾客和市场纳入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形成了以作业为核心的成本核算对象体系,不仅核算产品成本,而

32、且核算作业成本和动因成本。 2.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能够改变传统成本计算中标准成本背离实际成本的事实。它从成本对象与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着手,根据资源动因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再按作业动因将作业计入成本对象,从而揭示了资源与成本对象真正的“一对一”的本质联系,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假定的缺陷。作业成本计算分配基础的广泛化,使间接费用的分配更具精确性和合理性,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按单一的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所造成的对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3.作业成本信息可以有效地改进企业战略决策 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由于间接成本不是均衡地在产品间进行分配,而是通过成本

33、动因追踪到产品,因而有助于改进产品定价决策,并为是否停产老产品、引进新产品和指导销售提供准确的信息。有人说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也是管理咨询服务的工具,而且还是管理会计师提高企业发展能力、获利能力、工作效率的技术。,4.提供了便于不断改进的业绩评价体系 传统成本计算忽视了可供资源与实际需用资源之间的差异,将未使用资源和非增值作业耗费的资源也计入成本对象的成本,严重影响了业绩评价的客观性。作业成本法(ABC)则关注那些使成本增加和复杂化的因素,揭示在产品之间分配间接成本时“苦乐不均”所产生的后果。在评价作业时,作业成本法的宗旨就是利用具体的作业信息提高增值作业效率,力图规

34、避无效作业。作业成本法的业绩评价清晰地反映了作业。资源在增加顾客价值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以及可供资源、实际使用资源和实际需用资源之间的差别,可为改进作业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有用信息。,5.便于调动各部门挖掘盈利潜力的积极性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资源流动始终的因果分析过程,便于明确与落实各部门的岗位责任,揭露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它们不断挖掘盈利潜力,优化经营管理决策,使整个企业处于不断改进的环境中。 6.有利于企业杜绝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作业成本计算通过对成本动因的分析,揭示了资源耗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指明了深入到作业水平,对企业供、产、销各个环节的基本活动进行改进与提高的途径,从而有利于消除一切可能形成的浪费,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整体的经济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