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社会生活史(第三章饮食第四章服饰)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7263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PPT 页数:310 大小:3.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商社会生活史(第三章饮食第四章服饰)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0页
夏商社会生活史(第三章饮食第四章服饰)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0页
夏商社会生活史(第三章饮食第四章服饰)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0页
夏商社会生活史(第三章饮食第四章服饰)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0页
夏商社会生活史(第三章饮食第四章服饰)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夏商社会生活史(第三章饮食第四章服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商社会生活史(第三章饮食第四章服饰)课件.ppt(3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夏商社会生活史,第三章 夏商人的饮食,一、授课题目:夏商人的饮食。二、教学目的:了解夏商人的饮食状况,并理解从饮食这一最为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社会政治的某些情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夏商人之炊具、餐具,以及有关饮食方面的礼仪。四、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五、教学内容:,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 古人明确说过: “食者,万物之始,人之所本者也。”1饮食往往在总体上成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动态直观和人们消费生活水平高低的表征。另外,饮食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早在夏商时代,已经与政治观念和等级制度结合在一起,在维持温饱的生理需要的基础上,统治阶级的“

2、食政”意识已经出现。1 尚书大传。 又淮南子主术训: “食者,民之本也。”,夏商时代的饮食,已经具有“明贵贱,辨等列”的显而易见的 “礼政” 之内容。 所谓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2等等。总之,严阶级之别,序等级之分,协调统治集团之人际关系,重视人伦教化,是夏商时代饮食的“食礼”和“食政”的中心内容。1 礼记礼运。2 周礼春官大宗伯。,由于存在着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或其他种种自然的及人为的原因,夏商社会的饮食现象的特征不容易把握,但“寓礼于食”和“食以体政”,则是普遍的两大特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演进脉络,在夏商时期已经定下了基调。,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

3、的饮食,一、人类开始火食人类早期,生活十分艰辛,古代文献中有记载: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1太古之人,饮露食草木实,圣人为火食号燧人。2这是追想人类在没有学会“火食”以前,只能靠采集自然界的植物野果,捕捞水产,猎取禽兽,生吞活剥以维持生存。1 礼记礼运。2 公孙尼子。,考古人类学揭示,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从人与土地的关系而言,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山林时期,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人类以山林采集和狩猎为生;第二阶段为山前时期,属于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 是从高级采集经济向农业文化迈进的萌芽时期;第三阶段为河谷阶地时期,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行发展

4、时期,出现了大的氏族部落组织。11 参见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体系及其有关问题,亚洲文明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茹毛饮血”大致反映了人类在第一阶段的饮食生活状况。由于长时期的生存经验和积累,在这一阶段的中后期,人类逐渐知道了使用火的方法。距今约 70 万年至 20 万年的北京猿人, 已经能够自觉用火和火食。 1 当时是从天然火中取得火种。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取火方法发明,以钻木取火最为普遍。取火方法的发明,使原始先民首先取得了一种支配自然界的能力,在人类进化史上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以火熟食,导致了原始先民饮食生活的根本性改观。 1 贾兰坡,黄慰文,卫奇:三十六

5、年来的中国旧石器考古,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二、饮食的多样性,中国幅员辽阔,在史前时期,东部季风区呈现森林草原景观,西北干旱区则为草原荒漠景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史前时期不同的区域经济类型和多元性的饮食形态。,在黄河中游中原地区,属于旱地农业经济区。这里新石器文化早期的代表,可以追溯到 8000 年前后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前者遗址有 50 多处,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东部边缘与黄淮大平原过渡地带,原始农业在当地的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栽培作物是粟(小米),但采集、狩猎和捕捞生产仍然占有一定比例,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和制陶业。后者发现于河北武安县南磁山, 有发达的

6、农业,一定比例的渔猎经济,并且饲养猪、狗、牛、鸡等禽畜。,距今7000年到4000年的新石器文化中晚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两种代表性文化,分布范围大体相同, 以河南、 陕西、 晋南为中心, 西达甘肃, 东至鲁西, 北及内蒙古, 南到汉水流域。在这前后约 3000年的时间内,本地区先民全面进入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在这一阶段的原始氏族公社内,储藏粮食的窖穴屡见不鲜。1 如西安半坡氏族公社遗址出土有成罐的粟类作物及罐装菜籽。2 陕西临潼姜寨部落遗址出土有整罐的黍类作物(即糜子)。3 1 杜葆仁:我国粮仓的起源和发展,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2 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

7、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124页。3 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543页。,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以上考古发现都说明, 至少从仰韶文化时期开始,人类的粮食品种主要有粟、黍,除此之外,尚有小麦、大麦和高粱等。各地人类的主食并不雷同,有的还种植蔬菜。而上述半坡和姜寨两处遗址都发现有饲养家畜的围栏,可见家畜饲养是人类食物的重要补充手段, 而渔猎业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十分次要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鱼钩,在华北沿海区, 以山东为中心, 北达辽东半岛, 南及苏皖北部, 包括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是古代旱地农业经济区的又一重要中心。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典型龙山文化,

8、 是本地区先后出现的三种新石器时代代表性文化,其年代与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体相当。1 1 参见吴汝祚: 试论北辛文化兼论大汶口文化的渊源;苏秉琦:山东史前考古。均见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自北辛文化时期开始,本地区先民就已经进入定居农业生活阶段。粟是本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家畜饲养业比中原地区要发达一些, 品种有猪、狗、牛、羊,个别地方还驯养马和鸡。渔猎业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远远高于中原地区。,从东北到西南环绕中原大地的半月型地带之内,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则一直是畜牧或半农半牧经济文化区。1 文献中有记载 :“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 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

9、2 “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 3 说明了这一地带之内人类传统的经济活动和饮食习惯。1 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到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2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3 史记匈奴列传。,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是上古时代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距今7000年至4000年前后,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先后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从出土粮食作物可知,本地区先民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另外家畜饲养和渔猎生产也相当发达。,与此同时,长江下游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 先后主要有河姆渡文化、 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而采集、家畜饲养及

10、渔猎捕捞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总之,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经济类型的多元性和饮食文化的地区性差异。其中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和华北沿海区近内陆地带,旱作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嗣后夏商社会生活的展开,准备了充分的先期条件。,北方地区的游牧经济和南部及东南部地区的稻作农业经济,又给处于中原的夏商的饮食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中原地区对周边地区也同样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起到内在的借鉴或同化作用,这是夏商时代饮食动向的主要特征。另外,当时社会财富向权力倾斜和聚焦,内外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在饮食中所加入

11、的意识和观念的时代内涵是复杂多变的。,第二节 夏商人的食粮,处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在史前相当早的时期,人类已经进入定居农业生活阶段。农作物主要有粟、黍、小麦、大麦、高粱,极个别地区还种植水稻。人们生活中的食用粮就来自于这些谷类作物,是当时人们的主食。,夏商两代人的食粮品种,基本上承自史前,这可以从考古发现中得到证明。当时山西南部是夏王朝重要统治区,襄汾陶寺遗址出土墓葬中人骨经过测定数据表明,约在公元前 2085 年左右,属于夏纪年范围之内,当地居民以粟为主食。11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 ,考古1984年第12期。,陶寺遗址,陶寺遗址,大体说来,中原地区的夏人,其主食以粟类谷物为主,

12、去皮之后即今所称之小米。位于夏王朝东南地区的一些方国,则有以稻米为主食的。,商代对于谷类作物的推广种植,已经大大超过了夏代,其食粮品种也比较多。从考古发现上看,河北藁城台西、河北邢台曹演庄等商代遗址曾经出土有炭化黍, 1 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粟类, 2 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稻壳遗存。 3可知商人的食粮品种并不单一, 有多元性的特点。1唐云明:河北商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 1982年第1期。2 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78页。3 许顺湛:灿烂的郑州商代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7页;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13、在商代的某些方国, 食粮也不限于粟、黍、麦、稻之类。如陕西长武县泾河流域碾子坡遗址,出土有未去皮的高粱。据说这里为周人后稷 (即弃) 所处时期, 周族先人当时可能以高粱为主食。,总之,商人五大粒食品种是:粟(亦称禾、稷)、黍、麦、稻、高粱。由于商代存在着阶级和等级之分,当时之谷物也有贵重食粮和贱食之区别。粟(禾)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是中原地区最常见的主要谷物,在甲骨文中禾字又被引申为一切谷物的通称,应当是一般平民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用粮。,麦、稻、高粱在商代的种植量不多。例如,在卜辞中有记载,“月一正,曰食麦”,说明麦是新年时的特殊食物,因为麦是越年生作物,占地约 8个月才能成熟,在商代种植技术不

14、高,收获量不会丰富。稻是水生作物,商代重心在北方,可以适合于种稻的水田不多,种植量也有限。,在当时,黍既是产量很大的作物,同时又是贵重食粮,主要为统治阶级所享用,一般平民平时很难吃到。据 诗周颂良耜 云: “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饷伊黍。”孔疏:“少牢、特牲大夫、士之祭礼,食有黍,明黍是贵也。玉藻云,子卯稷食菜羹,为忌日贬而用稷,是为贱也,贱者当食稷(即粟)耳。” 另外, 对于死者饭含之礼,按照周礼,天子饭黍,诸侯饭粱,大夫饭稷。可见贵黍而贱粟,在周代还是如此。,因此,在商代,稻限于自然条件而未能推广,高粱之种植也很有限,考古发现主要是周族先人的食粮品种,而作为商代五大粒食品种之一的麦,似为时

15、令性食粮,因收获量不大,也不能成为日常生活的经常性食粮。而黍和粟则是商人日常生活的主食,并且有贵贱之别。,第三节 夏商饮食器具和进食方式,一、夏商人的饮食器具礼记礼运中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郑玄注:“汙尊,凿地为尊也。抔饮,手掬之也。”这是想象在远古时代, 人类在没有饮食工具的时候, 只能够就地挖个小坑当作饮器,用手掬水而饮, 之后才出现陶匏之类的用具, 其说大体可信。,在器用发展的历史上,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物质生活的意义极为深远,它是人类制造日用器物最为便利的一种途径,当代人类也离不开它。,传说有“神农耕而作陶”,1“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2说明陶器的发明与农

16、耕定居生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最早的陶器见于中原地区,到仰韶文化时期,在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等大型原始氏族部落遗址中,已经发现有专门烧制陶器的窑场,制造出绚丽多彩的陶器。1 太平御览卷833引周书。2 太平御览卷833引吕氏春秋。,彩陶人面鱼纹盆(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彩陶人面鱼纹盆(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彩陶鱼纹盆(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彩陶鹿纹盆(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小口细颈锥刺纹壶(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指甲纹罐(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几何纹钵(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红陶小口尖底瓶(1972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仰韶文化陶器(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形状似船),仰

17、韶文化陶器(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似属于汲水器具),仰韶文化陶器(1953年陕西洛南出土,呈人形,可盛水),青海宗日文化的舞蹈彩陶盆,大汶口文化彩陶,大汶口文化白陶,大汶口文化黑陶,陶器发明后,在很长的岁月内,一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炊煮和饮食用具。到夏代,陶器仍然是当时贵族统治阶级以及一般平民的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但制陶技术比原始社会时期更加成熟,器型种类也更为丰富多样。到商代,制陶业成为普遍的、生产规模很大的手工业部门,陶器中的一部分继续被人们用作饮食用具。,商代是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与阶级对立严重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当时的陶制品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极端发展趋势。商代陶器有灰陶

18、、红陶、黑陶和白陶等,其中灰陶、红陶很普遍,比白陶、黑陶制作粗糙,为一般平民所使用,当时下层社会所使用的陶制饮食器具, 种类趋于简单化, 制作也不精致。而贵族阶级所享用的陶器则趋于礼仪化,不仅器类齐全,造型众多,纹样别致,并且烧制工艺有更大的提高。,如始见于龙山文化时期的白陶,在河北藁城台西、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山东济南大辛庄等商代遗址中均有发现,使用高岭土 1做坯料,经 10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质地坚硬洁白,纹样精细,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是贵族专用的陶制礼器。2 1 制作精致陶器的土质原料,以产于江西浮梁县高岭地方者最有名, 故称高岭土, 也是以后制作瓷器的上等原料。2 参

19、见彭邦炯:商史探微,重庆出版社 1988 年版,第250页。,除陶制饮食器具之外,青铜饮食器具是夏商时代(尤其是商代)最为著名的饮食器具。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具有熔点低、 硬度大、 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非常适合于用作饮食器具。青铜饮食器具产生于夏代,盛行于商代与周代,是贵族统治阶级专用的饮食器具,并且发展成为礼器。,最初, 青铜饮食器具主要是模仿陶器,其种类、形制与陶器相当。之后, 青铜饮食器具得到更快的发展,种类众多,形制丰富,纹样精美,成为中国灿烂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夏商时代, 主要的青铜饮食器具有以下几类:炊煮器,包括鼎、甑、鬲、甗,等;盛食器,包括簋、 瓿,等;酒器,包括爵、

20、斝、 觚、觯、角、觥、盉、尊、卣、壶、罍、彝,等;盥洗器:主要是盘。在以上器具中, 有许多沿用到周代甚至更远的时代。,鼎,炊煮器。形制多为圆腹、双耳、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在商周两代都很流行,是先秦时代青铜饮食器具的典型代表,也是饮食礼制的重要标志,具有“别上下,明贵贱”的政治功能。,司母戊方鼎,商代后期。高133.2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 78 厘米,重875公斤。 1939年河南 安阳 武官村 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甑,蒸食炊器。底部有许多蒸汽的孔格,常作为甗的一部分而存在。鬲, 炊器。 流行于商至春秋时期。 与鼎相类似, 主要区别在于足部, 尔雅释器谓鼎“款足谓之鬲”,款足即空足

21、,也称袋足,即足部是空心并与腹相通。甗,炊器。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甑,下部为鬲,甑与鬲之间为箅,箅上甑中放置食物,鬲中放水,底部加火,即可蒸制食物。流行于商至战国时期。,夔纹甗,商代前期,高 36.3 厘米,重2.25 千克,口径 27.6 厘米,炊蒸器。上部作盆形甑,下部为鬲。 口沿平折,深腹束腰,分裆, 袋状空锥足, 腰内有箅,中央为一圆孔,周围镂八孔。 颈饰细线云纹组砀夔纹,腹裆间饰人字纹双线弦纹。壁薄,表面有烟炱痕,是首次发现的商前期炊器。 1974 年湖北省黄陂盘龙城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妇好甗,商代后期。高 35.3 厘米, 口径24厘米,炊蒸器。甗分甑、鬲两部分。 甑部为敞口

22、, 敛腹, 平底,上腹有饰牛首的半圆形耳一对,底有三角形四孔。口沿下有凹弦纹一道, 并饰鸟首夔纹带,下加垂叶纹。内壁有铭文“妇好”两字。鬲部口面似平盖,中有外侈圈口, 平肩, 腹下略鼓, 分裆,三柱形足。此器为分体甗中最早之一例。 1976 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妇好三联甗,妇好三联甗图片说明,商代后期, 通高68厘米,宽27厘米,总重量138.2千克, 长103.7厘米,甑高26.2厘米,甑底径15厘米, 甑口径33厘米,炊蒸器。由一长方形似禁的承甑器和并列的三甑组成。承甑器面有三个侈领圈口,作为置甑之用。三甑为敞口敛腹,底微内凹,有三扇面形孔,牛首双耳,圈口饰三

23、角纹和勾连雷纹。器面绕圈口有蟠龙纹,四角饰牛首纹,四壁饰龙纹,下饰大三角纹。各器均有铭文“妇好”两字。此甗形制特殊,在商周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弦纹甗,商代后期。通高46厘米,口径29厘米,炊蒸器。上部甑体特别大, 口略呈椭圆三角形,平口垂唇, 方形立耳稍内收,柱状中空足。 腹中部和袋足饰弦纹。 通体用三块范铸成,铸缝明显。 1973 年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土城子出土。 现藏赤峰市文物站。,兽面纹甗,商代后期, 高 80.9 厘米,口径44.9厘米,重40.02千克,炊蒸器。甑、 鬲连体,腰间透空。侈口, 双立耳,深腹, 三蹄足。耳饰夔纹,甑

24、颈饰兽面纹,腹饰变形夔组成的垂叶纹。造型浑厚凝重,花纹庄严典雅,工艺娴熟,是青铜器中罕见的大型甗。现藏故宫博物院。,立鹿四足铜甗,商代。1989 年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通高105厘米,口径 61.2 厘米,重78.5 千克。 该甗系甑鬲合体的炊器,上部为置食物的甑,下部为盛水的鬲,中间以箅相隔。立鹿四足铜甗因其特大的形体和精湛的铸造工艺而被称为“中国甗王”。现藏于 江西省 博物馆。,立鹿四足铜甗,簋,盛食器。流行于商至春秋时代。形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有的足下有座,或方或圆。主要用于盛放熟饭。,戈父丁簋,图片说明,商代。 敞口,卷唇,深弧腹饰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有1浮雕兽

25、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铭 3 字 “戈父丁”, 系戈氏为父丁所作之器。,三耳簋,图片说明,商代后期。盛食器。狭沿,深腹,高圈足。 口沿下饰目雷纹及乳钉纹,圈足饰曲折角型兽面纹。 有三耳, 耳作一怪兽,上端怪神头部为有角人面, 双手前拱,双腿曲踞, 头部浮雕, 余为线雕。商人敬鬼祀神,于此纹饰可见一斑。三耳簋极为少见,现藏故宫博物院。,北单戈簋,图片说明,商代后期,高 13.8厘米,重2.65千克,口径 20.7厘米,盛食器。侈口,束颈,鼓腹, 圈足。肩有夔纹, 并附三兽首。圈足饰雷纹。内底有铭文,记此为北单戈氏之器。殷墟前期簋多无耳,此簋当是殷墟簋中较早的式样。1950 年河南安

26、阳武官村出土。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黄簋,图片说明,商代晚期。 这件簋的造型采用当时流行的无耳簋式样, 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颈饰 3 兽首,颈、腹、足各饰蕉叶纹、鸟纹、 乳钉纹,精细秀美,腹内底铸1字铭文。,执簋,图片说明,商代。侈口,束颈,鼓腹,两侧有兽形耳,高圈足。口沿下前后中央各一浮雕兽首。口沿下、 腹、 足各饰蝉纹、 鸟纹、兽面纹、雷纹。耳内各铭1字。,乳钉雷纹铜簋(商) (上海博物馆藏),瓿,盛食器。形制为圆口,深腹,圈足。,四羊首瓿,商晚期(公元前 13-前 11世纪)。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整器体积宏伟

27、,颇为壮观。,在夏商时代,贵族阶层嗜酒成风,因此青铜酒器繁多,有饮酒器、温酒器、容酒器等各种配套的酒器,并成为青铜礼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爵, 饮酒器。 形制为圆深腹, 三尖高足,上部前流后尾,流延上有两柱,腹旁有鋬(把手)。产生于夏代晚期,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管流爵,夏代晚期 (前 18 世纪- 前16世纪)敞口弧沿, 双翼上展,狭长的器身下,设有假腹,假腹下接三棱形的足。器身一侧带有管形流,流上有 2曲尺状装饰。 腹饰简单的乳钉纹、弦纹。爵和角都是用于饮酒的饮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则无流而具有若尾的双翼。此器形似角而带有管状的流,属特殊形式的爵,非常少见。,亚其爵,商晚期 (公元前 13

28、世纪-前11世纪)这件爵的造型和纹饰都极为精美,器形高大瑰伟,器壁厚重均匀,足部粗壮,具有端庄凝重的气派。除了腹部的兽面纹外,流、尾部等部位都装饰精细的雷纹,装饰幅度很大, 与雄伟的形制构成奇妙的对比,给人以华丽夺目的美感。,妇好爵,通高26.8厘米,足高12.1厘米。商后期, 饮酒器。流和尾部器壁较厚, 柱呈帽形,浅腹,平底,三棱锥足细而长。流及腹均设棱脊。鋬内有铭文,记器主为 “妇好”。1976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斝, 饮酒器。 形制与爵相近, 三尖高足,两柱一鋬,但无流和尾,口为圆侈口。产生于夏代晚期,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铜斝(夏),高315毫米,口径17

29、2毫米。 19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妇好铜方斝,商(约公元前 16 世纪前11世纪)高67厘米。1976 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这件斝口部为长方形 ( 不常见),口上有对称的方塔形立柱。 深腹平底,四足(不常见),足呈四棱锥尖形, 器身饰夔纹、饕餮纹,内腹底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觚, 饮酒器。形制为长身细腰, 侈口,似喇叭形,高圈足。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天觚,高 26厘米,口径 15厘米。商后期。饮酒器。敞口,厚方唇,腹部不显, 高圈足。颈饰仰叶纹,有鳞纹边饰。腹饰对称夔纹,圈足饰卷体钩鼻兽纹。全器自颈至圈足有四道

30、三棱形棱脊,上饰人形几何纹。 圈足内有铭文四字,记天觚为父己作器。此觚纹饰奇丽,同类器形较为少见。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觯, 饮酒器。 形制有扁体和圆体两种,往往带有盖。产生于商代晚期,沿用至东周时期。,父乙觯,商晚期。 这件觯为扁体,纹饰精美,盖、腹、圈足均饰兽面纹,颈部为三角雷纹,其下还有鸟纹。盖和器身四周都有突出的扉棱,这是为了掩盖范缝美化器物而特设的附饰,是独特而巧妙的艺术构思。上海博物馆藏。,觥,容酒器。器腹椭圆,有流及鋬,底有圈足或四足,器顶一般为兽头形,也有整器作兽形的。流行于晚商至西周前期,西周后期逐渐消亡。,父乙觥,商晚期(前13世纪

31、-前11世纪)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觥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前端兽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体饰凤纹, 主凤特大,长尾逶迤,形态优雅。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 , 是商代晚期较为独特的作品。,妇好圈足铜觥(商),图片说明,铜觥为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这件铜觥扁长体,短流,扁圆形短圈足,牛头形把手。内腹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盖的头端为一虎头,张口露齿,两耳竖立。后端为一鸮头,尖喙圆眼,竖耳,盖面中部有一条较长的扉棱,扉棱两侧饰以夔纹。整个器物设计巧妙,器盖相合后,前端似一蹲坐的老虎,后端为一站立的鸮,鸮的双翅并拢,爪着地。,盉,温酒器。圆

32、口,深腹,三足,有长流、鋬和盖。产生于夏代晚期,流行于商至东周时期。,铜盉(夏),通高 600 毫米。19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中国 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藏。,妇好封口盉(商),通高383厘米,重 78 公斤。1976 年殷墟妇好墓出土。,尊,容酒器。形制不一。流行于商至东周时期。,四羊方尊,商代后期。容酒器。方口,大沿,长颈,高圈足。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肩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 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圈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 全体饰有细雷纹。 1938

33、年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卣,中型容酒器。器形变化很多,一般为圈足,有盖和提梁。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祖辛卣,商代。通高25.5厘米,口径 9 10 厘米,1965 年河南省辉县褚丘出土。口与盖子母扣合,鼓腹,圈足。盖上有菌状钮,盖及器身出扉棱四条。整个器物以云雷纹为地, 饰以鸟纹。 上腹部有竖瓦纹,提梁两端饰兽头。盖内及器底均铸 “祖辛” 二字铭文。提梁两端怪异夸张的兽头将装饰变得更为凝重肃穆,下腹部高浮雕的鸟眦目凝视,加强了神秘威严的装饰气氛。,壶,容酒器。形制多样。自商至春秋、战国, 一脉沿续,制作未曾中断过。,X壶,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这件小口长颈的

34、壶是商代早、中期盛行的形式, 壶肩上有两个穿, 可见原来连有活动的提梁。器身有华丽繁密的纹饰,除盖上的卷体龙纹外,壶的肩腹部布满婉转流畅的纹样,极为精美。壶的圈足内有一个 X形的铭文,为作器者的氏族徽记, 十分难得,是青铜器发现最早的铭记之一。,罍, 大型容酒器。 形制或圆或方, 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肩部常常有两环耳,腹下又常有一鼻。流行于商周时代,流行时间较短。,青铜方罍,商晚期。这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整器自上而下装饰了六段花纹,以腹部为主干纹样,分三段:上段作鸟纹;中部为一锐牙裂口,形状猛烈的巨大兽面纹;下段也作兽面纹,唯形象与中部不同。全器纹饰以云雷纹为地,主干纹样粗壮突出,

35、极有气势。器的每面中线及四角均出棱脊,使器物更为稳重庄严。,彝,容酒器。形制为方形,上有屋顶形盖。 出现于商代晚期, 沿用至东周时期。,鼎方彝,商晚期。青铜的方彝出现于商代晚期,通常作长方形,带有四阿屋顶形的盖。此器的器盖各有 1字铭文“鼎”,盖身装饰有多层浮雕的兽面纹,盖部兽面纹呈倒置状,配合器身上大下小的造型,和谐贴切,体现了商人高超的设计思想。,妇好偶方彝,图片说明,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盛酒器,商代后期。高60厘米,长88.2厘米,重71公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夏商时代的青铜盥洗器主要是盘。形制一般为浅腹,圆形,有足,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蟠龙盘,图片说明,商代。通高26厘米

36、,1984年浙江省温岭县琛山乡出土,现藏温岭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这只蟠龙盘为侈口,方唇,高圈足。腹部外以六道棱脊间隔成六组纹饰,每组以同向双鸟纹为主纹,衬以雷纹为地,鸟身上饰云纹。盘内铸出一条蟠龙,龙首昂起,挺出盘心 10 厘米,龙身两边鳞纹,中间夹以重斜方格纹,圈足纹饰由六道棱脊间隔分组。每组饰一虎耳龙纹,雷纹为地。盘口径 61.5 厘米,在现存圆盘中有“盘王”之美誉。此盘造型生动,工艺独特,实属罕见。,二、进食方式和餐具,夏商时代, 人们的进食方式主要是抓食。陕西绥德出土有一件铜器,上刻有“飨”字作【】, 1象二人跪而进食,一人正在伸手抓取食物,是抓食吃法的形象表现。1 陕西出土西周青铜器

37、(一),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图版88,图版说明1314页。,用手抓食起源于原始时代,直到商代以后很长时期之内仍在沿袭,并且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礼节。 礼记 曲礼上: “共饭不泽手” , 郑注:“为汗手不洁也”, 孔疏: “古之礼, 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这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抓食时手应干净, 因此饭前盥洗手的礼仪也就产生了。,在甲骨文中, 有 “盥,侑于河”(乙8077 )之记载, 从中可见商代的洁手礼节,在商王祭祀祖先时尤应如此。另外商人还有食后用细签剔牙洁齿的习惯,通过人牙之鉴定,证明有其事。1 1 毛燮均: 安阳辉县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 (续)安阳殷墟头骨研究,文物出版社

38、1988年版,第130页。,与抓食吃法并行,夏商人使用餐具将食物或饮料送入口中的进食方式,也在逐渐推广之中。有关餐具主要有匕, 勺、 斗、瓒,刀、削,叉,箸,等等。,1、匕: 进食器具,前端有浅凹槽和薄刃,形状一般为扁条形或曲体形,质料有骨制、角质、木制等,后来又出现了铜、玉制品。说文:“匕,亦所以用比取饭”。匕的用途比较多,可以用来把肉类从容器中箅出来,还可以用来批取食物,也可以用来捞取羹食。匕是现在匙的前身。,羊首匕(商),图片说明,1987 年陕西省延川县出土。 匕即古代挹取食物的匙,文献上多有记载,考古发现中匕常与鬲、鼎等食器共出,更证明它是人们进食时经常使用的餐具。此匕作长板式, 柄

39、部略窄, 柄端铸一对向后弯曲的羊角,象征羊首。匕前端有一凹槽,刃为圆弧形。匕柄正面铸一站立的虎,虎前铸一人跽坐。羊首匕制作精工,是古代青铜匕中的珍品。距今 3000 多年前当西方国家还远没有发明刀、叉一类西式餐具的时候,我国商代先民却早已在使用这种整体设计巧妙独特而又精美实用的中式餐具,中华古老文明的光辉灿烂由此可见一斑。现藏于陕西省延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王子午鼎(附匕),2、勺、斗、瓒:三者功用基本相同,是挹酒舀汤的餐具。 斗或作枓、 钭, 从木、 从金,表示其质料为木制或铜制。说文:“勺,枓也,所以挹取也”,又云:“枓,勺也”,勺、枓互训,两物应基本一致,既二者都有柄连结前端小杯。 玉

40、篇 云:“勺,饮器也”, 又云: “枓, 有柄形如北斗星,用以斟酌也”。 可见勺、 枓都用于饮酒场合,区别在于柄形,勺为直柄,枓为曲柄。,勺柄如用玉制者,则专称为瓒。以圭为柄的称为圭瓒,以璋为柄的称为璋瓒。在商代,瓒是统治阶级专用的饮器。商代后期,铜勺、铜斗在贵族中广泛流行,尤其是用于饮酒场合。商代贵族墓葬,除通常随葬有以酒器为主体的青铜容器外,又经常出土有铜勺、铜斗。,3、 刀、削:通过考古发现的夏商时期铜刀、 铜削、 石刀、 玉刀、蚌刀等很多,其中有的可能曾作餐刀之用。解放前安阳殷墟小屯发掘的 186 号墓,出土铜刀多件,其中一件置于一张木俎之上,应当是用来作为厨刀的。,俎,图片说明,古代

41、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也用作切肉的案子。多木制,也有青铜铸、石制的,为两端有足的长方形, 案面微凹,有的案面上有几个十字形孔。已发现的青铜俎有商代和春秋战国时代的,数量很少。,安阳大司空村商墓出土之石俎,4、 叉: 餐叉又被称为毕。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执毕先入”,郑注:“毕形如叉”。 叉之使用, 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代餐叉尚未发现, 商代已经有实物出土。如郑州商城曾经出土骨叉一把, 呈扁平形,有三个小齿, 柄齿之间无明显分界,同时伴有一件骨碧匕,可见是用做餐具的。 1 但叉的使用,在商代不如匕、勺、 斗等餐具的流行程度。1 郑州第五文物区第一小区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5期。,

42、5、箸:即筷子。中国人擅长使用筷子,由来已久,但筷子名称之出现,一般被认为始于宋代。 1 在此之前,文献中有箸、櫡、筯、挟提等名称,而箸的称法最为悠久普遍。箸由竹、木、骨、铜、银、象牙等不同材料所制成。 1 参见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88页。,古文献中有商人用箸进食之记载。 韩非子 喻老、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淮南子说山训中都有记载:“纣为象箸”。如果商末纣王用贵重象牙筷子进食属实,则应本之于一定的进食方式,才能出现这种由低级向高级的制箸材料的变化,因此,箸的最初使用年代要更早一些。,总之,我国先民很早就学会了使用餐具进食的方式,但用手抓食的习俗却长时期沿袭不变

43、。礼记曲礼上: “饭黍无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 郑玄注: “挟,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挟提也。”,由此可见,饭食或其他干食,古人通常用手抓食,筷子用以夹取菜肴,刀、削用来割碎肉块而食之,史记 樊哙列传中记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是其晚例。,另外,古人在使用餐具进食时,大概很早就习惯于使用右手,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另外,从甲骨文看,商人一般都是先说到右,再言左,有“尚右”之观念, 1可能惯于使用右手的进食方式,也是促成这种观念形成的因素之一。1 宋镇豪:论古代甲骨占卜的“三卜”制,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1989年。,第四节 烹饪俗尚,一、几种原始熟食法

44、的演进人类知道以火熟食,拉开了“火食之道始备”的序幕。在此之前,人类对食物生吞活剥的生食习俗,虽然已经随着用火知识的积累而逐渐让位于以火熟食,但当时以火熟食的方法还是极其简单的,在饮食方面无所谓主食和菜肴之搭配,更没有烹饪火候或烹调技艺的讲究,熟食之法仅仅停留在能够吃饱肚子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标准上,因此其方法简单粗疏,但却具有实效。,最初的熟食法大致有三种: 燔、 炙和炮。燔是直接将食物放在火上来烧;炙指用树枝之类的东西,把食物串起来近火烤之;炮是前二者的进一步发展,大概原先指将生食放在文火中烧熟,为了避免烧焦,后来又用土或泥加以涂抹,包而进行烧烤。,借助于炊器的熟食之法,大概是在谷物

45、成为人们的主食之后才真正出现的。在此之前,人们曾经使用过石上燔食法或石烹法。礼记礼运:“燔黍捭豚”,郑注:“中古未有釜甑, 释米捭肉, 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这是追忆在未有陶制炊器之前,人们是如何使谷物、 肉类烧熟而食用的。 这种熟食法也称为石炙法。,有一种原始的水煮法即石烹法,其方法是先在竹木或树皮器皿中,或在牛皮中盛水和食物,然后把烧得炽热的石块投入水中,直到水沸食物煮熟为止。这种烹调方法对谷物和肉类都适用。11 参见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357358页。,关于熟食法, 三国时代谯周 古史考认为:始有燔、炙,人裹肉烧之曰炮,故食取名焉。及神农时民食谷,释米

46、加于烧石之上而食。及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 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人类对于以火熟食方法的具体操作,有一个由单调到多样、 由粗疏到精湛的逐渐提高的过程,并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大体是相应的。一般说来,在渔猎采集时代,燔、炙和炮的熟食方法最为盛行。石上燔食和石烹法,大致起源于谷物刚刚成为人们主食的一个阶段。后来才出现了烹煮、汽蒸等等必须凭借炊器的烹饪方法。,以上说明“火食之道成”,烹饪水平的提高, 是饮食器皿产生之后所出现的现象。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陶器得以发明并广泛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原始的几种熟食法也因此而得到升华,被加进了很多新的烹饪内容。,大体而言,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逐步

47、改变了早先那种简单的有烹无调的火食之法。到夏商时代,烹饪技法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先秦文献中有一系列有关烹饪的术语: 燔、炙、炮、烙、蒸、煮、爆、脍、 烧、 炖、 熬、 溜、 煨、渍、脯、胹、 醢、 腊、 齑、 羹,等等。,总之,古代文献所记载的饮食内容,大多是对上古以来饮食器具逐渐繁化和烹饪技艺不断提高的表述,透露出由原始熟食法向“火食之道”完全具备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二、烹饪礼俗,夏商时代的高级权贵大多懂得较好的烹饪技巧,往往在重大的飨宴场合充当主厨角色,这根源于原始时期体现人与人关系的 “酋长掌勺,合族以食,别之以礼” 的古老饮食俗尚。所谓 “君子远庖厨”,实际上是后来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48、例如,夏代中兴之主少康,最初曾经是有虞部落的“庖正”,“以收夏众”,终于“复禹之绩”,重建夏朝之政业。 1另外 世本记载 “少康作秫酒” ,可见他还是一位善于用不粘粟酿酒的能手。 1 左传哀公元年。,商开国之君汤,也精通于食品的制作。淮南子泰族训称 “汤之初作囿也,以奉宗庙鲜骹之具。”汤之重臣伊尹, 更是一位著名的烹调高手。墨子尚贤上:“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史记殷本纪说伊尹“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 其烹饪之精髓在于细察 “鼎中之变”,以尽炊器之妙用。,因此,由于原始时期古老饮食习俗的遗存,在夏商时代,当时的一些烹调仪式乃至食品的加工制作,常常由上层权贵主掌其事。例如,四祀邲其卣铭

49、文中有记载:,乙巳,王曰:文武帝乙宜。在召大庭,遘乙翌日,丙午【】,丁未煮。李学勤先生认为 【】读如说文:“写,置物也”,段注: “谓去此注彼也”,是讲把食物由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的意思。1 1 李学勤:邲其三卣与有关问题,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铭文记载了商王帝辛(即纣王)举行祭祀先王帝乙的活动,亲自主持其烹饪礼仪,从乙巳日开始,到次日丙午主持了将食物投放到炊器的仪式,到第三天丁未又用煮的烹调方法,以文火炖烧,熟而敬献先祖。此铭文中的“宜”指一种肉食祭,字像分格陈放肉块于俎案上,正好说明了与牲肉的切割加工和分类有关。,三、调味品的使用,在夏商时代,调味品已经

50、出现。盐、 梅和酒,是最早出现的三大烹饪调味品。尚书说命下记载武丁与其贤臣傅说的对话: “若作酒醴, 尔惟麴蘖; 若作和羹, 尔惟盐梅”, 已提及这三大调味品。,盐的使用很早。世本记载炎帝时曾“煮盐”甲骨文中有 “卤小臣” ( 合集 5596)的记载,说明商代已经设立了盐官的职务。 尚书洪范记载商末箕子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箕子在解释五行时,指出有咸、 苦、 酸、 辛、甘“五味”,咸为其中之一。,梅则主要利用梅子的果酸作为调料,梅酸有收敛固涩、健脾开胃、增强肝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