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b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7421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b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b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b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b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b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b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b课件.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何 跃(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2008-03,“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雅斯贝尔斯),“一个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也就没有能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文化,它将或被消灭,或全盘同化。”(汤一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罗素),1、三个世界与三种基本思维模式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举要3、西方哲学思想

2、举要4、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5、 “实践转向”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6、学位课程论文写作要求致谢,1、三个世界与三种思维模式 (1)三个世界 1)形下学世界 又名现象世界,指可以或可能被感知、被指称和形下学描述言说的对象性世界。 自在的形下学世界 未知自在自然界;潜意识世界 人化的形下学世界 世界1客观物质世界(自然物与人工物) 世界2主观世界(意识和下意识世界) 世界3客观知识世界(以物为载体的人类精神),2)形上学世界 即本体世界,指不可能被感知,但可以被直觉或证悟、被指称和形上学描述言说的对象性世界 客观的形上学世界 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形上学世界(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意义上的形上学世界(上帝或绝

3、对精神等) 主观的形上学世界 主观唯心主义意义上形上学世界(大我、本我、先验自我等),3)超形上学世界 又名空、“无”,指不可能被感知、被直觉或证悟、被指称和正面描述言说的非对象性世界。 空宗和禅宗意义上的“空”:“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庄子言下的“言默不足以载”的“泰初有无无的”“无无”; 马克思所说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的“无”; 海德格尔意下的“非对象性存在”的“无”。,(2)三种基本思维模式 1)西方的二元论思维模式二元辩证法 本质:“虽有合,而实为二”(“心是什么?非物。物是什么?决非心!”) 程序:分合分(“始于分,中于合,终于分。”) 实

4、例:经典科学中的波动与粒子、有序与无序、确定论过程与随机过程; 经典系统科学中的部分与整体; 日常生活中的你、我、他。,2)东方的单元论思维模式单元辩证法 本质:“虽有分,而实不二”(“天与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体与用,本不二,而究有分,虽分,而仍不二。”) 程序:合分合(王夫之:“始于合,中于分,终于合。”) 实例:量子论中的波粒二象性; 混沌现象包含的有序与无序; 克隆技术所揭示出来的部分与整体关系; 心经言及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超元论思维模式 狭义超元论思维模式 其核心思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 大

5、乘佛教的“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禅宗的“山水”之喻以及“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 “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缘起性空”,“缘起即空”。,广义超元论思维模式 其核心思想是“应有所住而生其心”。 量子物理学家的“盲人摸雪”比喻; 萨特存在与虚无:“我使意义来到了事物中。”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如果没有此在生存,也就没有世界在此”,“动物没有世界。” 马克思坚持的“人化自然界”思想以及“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举要(1

6、)阴阳五行智慧(2)中和中庸智慧(3)老子的智慧(4)天人不二智慧(5)空宗、禅宗的智慧(6)现代中国哲人的智慧(7)中国传统智慧的核心,(1)阴阳五行智慧,形下学涵义变化发展,生生不息;阴阳变化形上学涵义通过阴阳变化看到其背后的东西本体(“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 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超形上学涵义 “无极(不能够说的东西)而太极”如何解读周易怎样解析五行关系,太极图中有一条S形曲线,把一个圆形分为两条鱼形,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两种因素的运动变化。而且,正是在“阳”的一方发展到最为壮大之际,开始了“阴”的生成;又正是在“阴”的一方发展到最为壮大之际,开始了“阳”的复生

7、。 以太极图为标志的阴阳思想告诉人们:强弱盛衰都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人类居安应该思危,绝处可以逢生。强者要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弱者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尤其是安富尊荣、处于强势的人更应有忧患意识,严于律己;切不可骄奢淫逸,任性妄为。,“易者易也”单元不二智慧 “易有三义,一变易,二不易,三简易” 变易(气)形下学:功用、现象 不易(理)形上学,道、理、本体 简易(即气即理)体用不二:从体起用,摄用归体“善易者不卜”周易的智慧 “惧以始终,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殊涂(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天行健,君子以自疆(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8、。”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五行思想指世界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这显然是朴素的唯物思想。同时,五行思想强调五种物质运动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生与克的作用。 生是指生成、促进、助长、发扬等作用。克是指克制、束缚、挫折、摧毁等作用。生的模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画出来就是一个圆圈。克的模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画出

9、来成为一个星形。,五行思想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智慧五行思想不仅指明宇宙统一于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都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所以,世界上决没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够凌驾于其他一切事物与力量之上而独霸天下;谁想独霸天下,必然狼狈不堪,自取其辱。而且,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生或者克,做过了头又都会引发反生或反克。,直接的反生:如水生木,但如果灌水太多,也能把植物(木)淹死。又如父母爱子女是生,但如果是溺爱,反而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 直接的反克:用斧劈柴,劈多了,斧也受磨损;一味恃强凌弱,仗势欺

10、人,必然为群众所不容。 间接的生克后果更加复杂多变:例如水克火,火却可以生土,而土却可以克水。又如木生火,火太旺了又生土,而土却是木的克制对象。在各种生克关系中,克之反以生之的现象更发人深思:如金克木,木因而成器。火克金,金因而成为纯金、精钢。“修身克己”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与价值。这都说明克可能导致更高境界的生。,(2)中和中庸智慧 中和智慧 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世界上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

11、。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现在常有人提到“中华和文化” 。,大家都认为中和、和谐最好:一个家庭要做到“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概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中和、和谐。中和、和谐是中国人的普遍要求,早已深入人心 。,中庸智慧 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 中庸之“中”,的确要求事物出现平衡状态,但它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从而把

12、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 当然,处理矛盾交错,情况复杂的社会问题,要做到准确把握一个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实行中庸之道、把握准确的度很不容易,因为这必须具有三个前提: 一是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个世界只能“和而不同” 。二是要有忍让意识。无论“双赢”或单方面让步都需要一定的忍让。忍让的精神在东方文化中往往受到赞扬。 “六尺巷的故事” ;“日本白隐禅师的故事” 。三是要有修养与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可见要做到适度与和谐不仅仅是个认识

13、问题,还与人的品格、修养有关系。,(3)老子的智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

14、之所恶,故几于道。”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

15、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4)天人合一智慧“学不及天人,不足以为学”(邵雍)“天”有五义:物质自然主宰运命义理“人”有两义:现实中的认知主体或实践主体价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天人合一”有九义:老子的“天人玄同”。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周易的“天人相通”(“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荀子的“天人相交”(“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但他出来没有否认天与人相合的一面。)董仲舒的“天人相与”。,程颢的“天人同体”或“天人一本”。王夫之的“天人一气”。朱熹的“天人一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陆九渊的“天人一心”(“吾心便

16、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为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的一点灵明。”天人合一的本质含义是天人不二“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程颢),(5)空宗、禅宗的智慧 “在中国的佛学”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发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持续至六、七世纪以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龙树:“最高实在”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中国的佛学:禅学” 北渐(神秀):“即心即佛”-“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南

17、顿(惠能):“非心非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一义不可说:“问:如何是第一义?师云:我向尔道,是第二义。”; “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顿悟:“如桶底子脱” 无得之得:自迷而悟,从凡入圣;入圣之后,又必须从圣再入凡。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平常心是道,平等心是教,平安心是效。(王舜钦),(6)现代中国哲人的智慧熊十力的体用不二的思想体用皆实,即体用皆为实有,实体不是万物的始基,实体不在功用之外。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心物不二。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变易:气;不易:理;简易:理气合一,体用不二。冯友兰的新理学理在气先:形上学的 “真

18、际”,在形下学的“实际”之先。境界说:“极高明而道中庸”。负的方法:“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7)中国传统智慧的核心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而”字表示高明与中庸不可离,有高明而无中庸,就留于虚;有中庸而无高明,便失于俗。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坛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惧以始终”、“自强不息”(周易)应有所住而生其心(人类的世界),3、西方哲学思想举要(1)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2)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3)近代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4)德古典哲学对经验论、唯理论的扬弃(5)现代西方哲学唯科学主义与人本

19、主义的对立(6)解构性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不同,(1)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古代印度、中国与西方文明是在彼此完全隔离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及其思想就像一条河流,它时而汹涌湍急,时而如涓涓细流,是时而又几近干涸,但从来也没有完全断流,其精神传统一直保留到我们当今时代。希腊哲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哲学鼻祖。”“会同希腊文化的其他因素,希腊哲学成为西方文明中除基督教文化之外的第二个精神支柱。”(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祖)万物的本原是“水”;他认为充斥宇宙的灵魂引起万物的运动。阿拉克西曼德(人类抽象思维之父,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奠基人)万物本

20、原是“不定形”;他是提出地球可能是无支撑地飘浮在太空中的西方第一人。阿拉克西美尼万物本原是“气” 。,2)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辩证法之父、哭泣的哲学家)“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战争是万物之父,战争是万物之母”“一切皆流,万物常新”“承认一切即一就是智慧的”“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爱智慧的人必须熟悉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这个世界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3)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一个使用“哲学”(PHILOSOPHY即“爱智慧”))数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点生线,线生面,面生体

21、,体生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要素。4)恩培多克勒(著名医生,修辞学的创始人)“人是由鱼变来的。”四根说:“水、土、气、火共同构成万物。”动力说:爱、恨导致万物的聚散。,5)阿拉克萨哥拉(第一个把哲学引入雅典的人,伯里克利曾是他的学生)万事万物本原是种子(体积各异、形状各异、数量无限、性质各异)。“在小中不能有最小,因为永远有更小,同样也永远有比大更大的存在。”宇宙本是一个原始的混合体,在奴斯(即心灵)的作用下,才分离形成万物。,6)原子论学派留基波、德谟克利特“原子虚空(空间)”“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伊壁鸠鲁(“夸克幽禁”的形而上学之父)原子不仅有体积、形状的不同,而且有量的差

22、异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存在偏斜运动原子有两类:一是元素原子,二是始原原子(有结构空间的实粒),7)苏格拉底、柏拉图苏格拉底认识人比认识自然更重要;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就是有知识的人;“认识你自己。”(德尔菲神庙的铭句)柏拉图理念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是正本,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是副本”)洞穴比喻;理想国理论:“除非哲学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王,或者我们现在称之为王和统治者的真正成为哲学家,否则,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将没有尽头。”,8)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四因说与两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形式因。四元素说与四性质说“水、土、气、火”;“热、干、冷、湿”。二元世界论完美的

23、月上世界(天界,由以太组成);不完美的月下世界(地界,由水土气火组成)。,(2)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一些哲学家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前者被称为“唯实论”(realism),后者被称为“唯名论”(nominalism)。,1)唯实论唯实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其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的唯实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

24、的存在,犹如柏拉图的理念。温和的唯实论: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极端的唯实论者的代表安瑟尔谟。他认为,事物之所以是真或善,就在于他们分有了最高的真或善(上帝),因此,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并不是真正的存在,只有精神所认识的共相才有真正的存在,共相是先于和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安瑟尔谟甚至认为有一种纯粹的共相存在,这种共相并不体现为任何单一的事物。相反,个别的事物只是作为共相的结果才具有存在。 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2)唯名论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的唯名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也不过是“声

25、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到的,只存在于心灵之中。,极端的唯名论的代表奥卡姆。他认为,个体而且只有个体是真实的存在。共相是一种设想出来的东西,它仅仅存在于灵魂中。共相在物之后,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一般概念,是符号,现实中没有与这种符号相应的实在的对象。现实中没有独立的联系,只有相互联系的事物,联系仅仅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也不存在一个单独的多,而只有多的事物。,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之外设定一个联系,在多的事物之外设定一个多,只能使科学毫无意义地复杂化。这是违背逻辑和一切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在此基础上,奥卡姆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能以较少者去完成的事情

26、,若以较多者去做,便是徒劳”。后人把它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从这一原则出发,他认为像“实体形式”、“隐蔽的质”、“影象”之类都是多余的东西,都应当加以抛弃。哲学史上把奥卡姆这一思想形象地称之为“奥卡姆剃刀”。,(3)近代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的归纳方法,而唯理论者则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我们之所以在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分歧时反复强调“一般说来”,是因为实际上既不存在“纯粹的”经验论者,也不存在“纯粹的”唯理论者,哲学家们的思想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例如经验论者的思想中有唯理论的因素,唯理论者的思想中也带有经验论的

27、痕迹。,1)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坚持经验论的哲学家中,既有培根、洛克、霍布斯等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有贝克莱、休谟等唯心主义哲学家。2)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并认为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在坚持唯理论的哲学家中,既有笛卡儿等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有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等唯物主义哲学家。,休谟是经验论的代表,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巴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 经验不可能告诉我们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那么我们的因果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休谟认为,尽管经验不能提供因果之间

28、必然联系的证明,多次重复的经验亦并不比单一例证提供更多的东西,但是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经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这就是所谓“必然联系”观念的来源。,“习惯”乃是因果观念的基础。“因为任何一种个别的动作或活动重复了多次之后,便会产生一种倾向,使我们并不凭借任何推理或理解过程就重新进行同样的动作或活动。” 休谟得出了结论:“根据经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假如没有习惯的影响,那么我们除了当下呈现在记忆和感觉中的东西之外,对于其他所有的事实都一无所知。这样一来,不但一切行

29、动都无法开始,而且思想也难以进行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休谟强调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莱布尼茨是唯理论的代表,他认为真理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他敏锐的看出,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究竟是一切真理都依赖于经验,亦即依赖归纳与例证,还是有些真理更有别的基础。因为如果某些事件我们在根本未作任何实验之前就能预见到,那就显然是我们自己对此也有所贡献的。感觉对于我们的一切现实认识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足以向我们提供全部认识,因为感觉永远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例子,尽管数目很多,也不足以建立这个真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不能因此便说,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将来也会同样发生。” 莱布尼茨的批评的确切中

30、了经验论的要害。,3)如何看待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经验论与唯理论都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深刻反思,都 其一定的合理性。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它们都割裂了人的感性和理性,只是从抽象的经验或理性看待人类的认识问题。当然,从根本上说,是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去看待人的认识,这样势必会走向彼此的对立。,(4)德古典哲学对经验论、唯理论的扬弃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段时间是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古典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之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将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由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典型

31、地体现了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并且将它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它的理想,因而我们通常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而且对20世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当然,德国哲学在将古代哲学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致的同时,亦彻底暴露了古典哲学的局限性,因而这个时期既是形而上学的体系化的时期,也是形而上学走向终结的时期。当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登上哲学舞台之时,正是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争论陷入僵局,科学理性与自由发生冲突,形而上学名存实亡的时候。这些就构成了德国哲学家们所面对的问题。,1)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在认

32、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难题摆了出来: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在康德哲学中,“先天的”(a priori)与“后天的”(a posteriori)是一对基本概念。“后天的”意即单纯经验的,就知识而言表现为个别、偶然和相对的。“先天的”意即独立于经

33、验而且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就知识而言表现为普遍和必然的,康德因而也称之为“客观的”。显然,如若我们承认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是存在的,它就必须同时具有经验和先天这两方面的因素,然而看起来后天的经验与先天的因素却是水火不相容的。,康德在总结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原理。他的名言是:“思维无感性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他以自己的“先天综合判断”综合之前的先天判断(亦称必然判断)和综合判断(又称经验判断)。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2)黑格

34、尔的理性思维的能动性黑格尔认为,虽然康德强调感性直观与知性思维的“联合”,但在康德那里“思维、知性仍然保持其为一个特殊的东西,感性也仍然是一个特殊的东西,两者只是外在的、表面的方式下联合着,就象一根绳子把一块木块缠在腿上那样。”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感性与思维的辩证统一问题。他要求凭借理性思维的能动性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5)现代西方哲学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按本质特征来划分,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阵营,以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1)唯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认为是自然科学的同盟军,它是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2)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与人文

35、科学、社会科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多少都有一些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的倾向。,3)超越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如果我们以“表述”(其职能是陈述经验事实,由此得到的命题能够通过经验本身来判断其真伪)的立场去看待和要求哲学,就会否定两千年的哲学史,而把哲学的出路归结为“科学的副产品”,这就是科学主义思潮;如果我们以“表达”(其职能是陈述人的情感或意志,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命题无法通过经验来判定其真伪)的立场去看待和要求哲学,则会把哲学归结为各种哲学关于人的不同理解的总和而否定哲学的真理性,这就是人本主义思潮。真实的哲学是“表述”与“表达”混合物。,人本主义代表叔本华认为,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现象世界虽必然是

36、杂多的,但又都以单一的主体作为其支柱,即它们是作为主体的表象而存在的。主体本身又是表象世界中的一个个体,它必须有身体作为其凭借。就人本身来说,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也就是意志。叔本华认为人的理性、知识就其起源和实质而言,都是服从于意志的。理性不过是意志雇佣的向导。意志好象是一个勇猛刚强的瞎子,而理性则不过是由他背负着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叔本华进一步指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既然人是有意志和欲望并由意志和欲望来支配其一切的,那整个宇宙也必然是这样的。意志是无所不在的,它既是每一特殊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也是全部事物的实质和核心,它既表现于盲目的自然力中,也表现于人的自觉的行为中。因此,世

37、界只是这个意志的一面镜子。意志作为“自在之物”是无意识的,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故可称之为“生命意志(will to live)”。万物最珍贵的就是生存,因此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6)解构性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不同1)后现代主义概述后现代主义不是一场运动,不是一种模式,也不是一个学派,它只是一种一系列的相互关联的文化趋势,是一套新的价值体系或观念,是一套新的看法或程序。它产生于20世纪30-60年代中叶,在70-80年代中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80年代中叶以后,特别是90 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了更大的包容性。在前一阶段以强调解构性为其基本特

38、点,而在近期则以强调建设性为主。,2)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强烈批判西方现代文化从各个角度揭示现代主义存在的内在矛盾和局限,它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原有经验和解释;它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它认为现代性是所有奴役、压制、压迫的根源,因而视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更加彻底的新的文化解放运动。表现一种标新立异的社会生活方式,致力于消解所有已建构之物哲学的终结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概念。在他看来游戏是没有本质的,哲学家拼命寻找事物的普遍本质则一如人们硬要寻找游戏的本质一样,是在误入歧途。,中心的消解非中心主义或反中心主义:语言是一个无“主体”的系统,因此,不是“我在

39、说话”,而是“话在说我”,语言活动是超越主体的、按照能指和所指进行的一场游戏活动,是语言自身在活动;语言除了在它表面能够进行游戏外,它的深层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思维过程只不过是一种“语言游戏”过程而已;“你们都想成为世界的中心,你们必须明白,既没有中心,也没有世界,有的只是游戏。”;德利兹认为,伟大的当代英雄只可能是精神分裂的人。,基础的塌陷反基础主义:基础主义分传统的和现代的两种形式。前者以笛卡儿为代表,他们找到了“实体”(斯宾诺莎)、“单子”(莱布尼兹)、“绝对精神”、“我”;后者以分析哲学为代表,他们试图找到反思和讲话的界限。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一点上二者是一致的,那就是都坚信存在着某种

40、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在反基础主义看来,哲学上基础主义的“基础”概念的最大缺陷是它的“先验性”。,理性的陨落非理性主义:从根本上摈弃了“绝对真理的幻想”。尼采说,“我们和柏拉图学派与莱布尼兹学派在思想方式上最大的不同点便是:我们不相信有所谓的永恒的概念,永恒的价值,永恒的形式,永恒的灵魂。”德里达利用自己的解构主义,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意在将人类从理性的权威统治中解放出来。,人的终结后人道主义:宣告了被传统人道主义奉为神明的“人”的死亡;不仅“上帝死了”、“我死了”,而且“作者也死了”;“我、主体既不是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至少它只是自以为如此。这样的一个中心根本就不存在。”,结构的颠覆解

41、构主义:首先是对统治西方哲学上千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消解。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指的是一种以“在场”为中心的本体论,它将某种外在的绝对参照物作为基础、本源、中心和出发点;追求现象背后的逻各斯(实体、理性、本质、终极意义、第一因、真理、实在、结构)是传统哲学、现代哲学的终极关怀。,视角的多元化视角主义:一是将“客体性思维”摧毁,二是将客体还原为“视角的客体”,将存在还原为“为我的存在”,三是进一步将存在等同于本文,将事物还原为意义;一切都在一切中,任何一种视角都是处于其他视角中;伽达默尔主张将“初始视界”与“现今世界”这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达到“视界融合”。,解释的游戏施莱尔马赫认为,“哪里有

42、误解,哪里就有解释学”,新解释学也认为在解释中根本就不可能避免误解;德里达认为“解释即游戏”,即任何解释都不是唯一的、最后的解释;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即只有用语言表现出来的存在才是我们可以理解、说明的真实存在。,反对方法多元主义方法论:费耶阿本德坚持“反对方法”,主张“怎么都行”。哲学史的破产后现代哲学史编纂学:丹尼尔认为,“哲学文本仅仅在解读和解释的氛围中才有意义”。也就是说,不存在“本文”后面的原著思想家,存在的只是在解读中出现的思想家)。,3)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之否定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旨在强调:不能只是对现代性进行一味的批判、否定,还应当为现代世界提出

43、可供选择的重构方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试图通过对泛经验论、有机整体观以及彻底生态主义等思想的强调,来完成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扬弃以及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王治河先生认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以下重要特征:倡导创造性德勒兹坚持认为伟大的哲学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是新概念的创造者,哲学家要做的是开辟新的领域,进行新的尝试。倡导多元思维德勒兹认为,后现代哲学的最大成就就是坚持了多元论的观念,这与他们坚持“本体论的平等”概念紧密相关。他们主张倾听一切人的声音,哪怕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的声音。倡导对世界的关爱,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格里芬强调他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具有三大特点:泛经验论他认为,与现代性视个人与他

44、人、他物的关系为外在的、偶然和派生的相反,后现代主义强调内在关系,强调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为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有机整体观他认为,与二元论的现代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敌对的或漠不关心的异化关系不同,后现代人信奉有机论,在世界如同在家一样。彻底的生态主义格里芬说“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学的”。,4、中西方智慧之比较(1)两者的三个不一样(2)两者之会通(1)两者的三个不一样1)关注的重点不一样中国哲学更重视生命、关系、整体,西方哲学更重视自然、实体、部分。当然,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完全无视自然、实体、部分,西方哲学不讨论生命、关系和整体。,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是智慧哲学,而“禅宗又是最高智慧中的智

45、慧,只有中国人能发展出这一套,世界任何其他民族皆发展不出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缺陷在逻辑、数学与科学。这些都是西方文化的精彩所在。”“中国的形上学之思比较通透,而科学思维不发达,西方的科学发达,而形上学之思相对较弱。”“中国哲学对于智思界是积极的,对于感触界是消极的,西方哲学则反是。”,2)基本的思维模式不一样中国哲学思想的展开所依据的主要是单元论思维模式;西方哲学思想的展开所依据的主要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熊十力说:“西方有唯心论与唯物论之对立,各是其是,不可相融。时余孤陋寡闻,姑志其说而已。后博究晚周诸子,即留心此一问题,然终不见有唯心唯物之说(唯心唯物二词,本以对立而始有。中学从来无有于心物

46、各执一端者。故无唯心唯物二词)。”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而”字表示高明与中庸不可离。有高明而无中庸,就留于虚;有中庸而无高明,便失于俗。,俞孟宣在本体论一书中写到:“中西哲学在形态上的一个根本区别:一体和两离。一体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它是指,中国哲学并不把世界描述为分离的两个,哲学的精神道也不游离于我们唯一的现实世界之外。两离是西方哲学的特点,这里,有一个可感知的世界以及另一个与之分离存在的不可感知的世界,后者是哲学的精神即本体论所表述的那些纯粹原理所栖身的地方。”康德认为,在西方哲学的理解中,“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是经验的。”,3)思想的境界不一样中国哲学轻形下学境界,重形上学

47、、超形上学境界,最终打通了上述三个境界;西方哲学重形下学,轻形上学,也少有人进入或达到超形上学境界者,将三个境界打成一片者。周敦颐于太极图易说中称:“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生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2)两者之会通1)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牟宗三认为:“中西哲学之会通是核心地讲,由此核心扩大而言也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之会通。”“哲学虽然是普遍的真理,但有其特殊性。故有

48、中国的哲学也有西方的哲学,普遍性与特殊性均要承认,这样就可消解二律背反。以其有普遍性,通过中华民族或希腊罗马民族来表达也可以相沟通。可相沟通就有其普遍性,由此可言会通,若无普遍性就不能会通。虽然可以沟通会通,也不能只成为一个哲学,这是很微妙的,可以会通,但可各保持其本来的特性。”,2)中西哲学会通的现实途径通过禅宗实现中西哲学,乃至中西文化的沟通、会通。通过道德良知的“自我坎陷”来实现中西哲学或中西文化的会通。3)中西哲学会通的必然性和可能的方向必然性“天下殊涂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可能方向大乘佛学、禅宗;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强调实践为第一特征的马克思主义。,5、“实践转向”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49、1)马克思的“实践转向”(2)实践人本主义(3)实践及其特点,20世纪以来,人们常常把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称为“实践转向”。这种“实践转向”既是以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为中介去解决近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含精神-物质的二元对立及意识-存在的二元对立),更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去寻求人类解放之路。这种“实践转向”的真实意义,深刻地凝聚在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之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的“实践转向” 马克思的“实践转向”的哲学纲领,是从批判全部旧哲学出发的。 马克思说:“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

50、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怎么理解马克思的上述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坚定不移地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人及其精神的“优先地位”,并以是否承认这种“优先地位”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但他们坚持以下六个观点:(1)在自然界与精神谁为“本原”的意义上区分唯物论与唯心论,不能“在别的意义上” 使用;(2)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关于自然界“优先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