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7435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通识课程授课内容一览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通识课程成绩评定,论文成绩:70分团队成绩:演讲+PPT30分总分:100分演讲要求:演讲35分钟,讨论10分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课题选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的资源问题城市交通困境城市垃圾围城城市空气质量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核能与人类绿色消费与食品安全,一、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二、可持续发展的形成与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五、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

2、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宗旨和产生的原因,决定了其研究对象只能是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因、条件、特点、规律和途径。,一、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定位,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揭示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运用理论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某一具体领域或特定经济问题的科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交叉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一、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理论体系框架,二、可持续发展的形成与发展,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自世界保护联盟1980年在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首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至今,仅30年时间。但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火花,可谓源远流长。 古今中外的圣者和先贤对天道的探索,对人道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的终极感悟,都留下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源泉。,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忧患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思想:易传中的“居安思危”,诗经中的“未雨绸缪”、“君子居安如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广义上讲,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方法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普遍意义。,周易一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本是卜筮之书

4、,它只是对一些偶然的占卜结果所作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无知或无法把握的外在世界的一种幻想上的理解。易经中记述占卜结果并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无法对现实人生起指导作用。只是到了易传中,方才借用易经的框架,通过对旧形式语言的新阐释,说出了新时代人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思考,代表了先民哲学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成果。,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忧患意识:东方的思想家洪亮吉(17461809)与稍晚的西方学者马尔萨斯(17661834)对人口问题进行了类似的思考(比马早5年)。在治平篇和生计篇中写道,户口“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只增二十倍焉”,而田地、房屋“亦不过

5、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使得“田与屋之数常处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增加,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增加”,因此产生了“终岁勤动,毕生皇皇,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和为非作歹之徒,酿生“攘夺之患”。,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洪亮吉清代经学家、文学家。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和谐”与“中道”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信仰天人合一,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6、”。“山林非时,不生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 ,以成鱼鳖之长。”,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齐国名相管仲也认为人不能“上逆天道,下绝地理”,否则“天不予时,地不生财”。“山林

7、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互动共济的人伦观,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三纲五常”所蕴涵的互动人伦观可以为世人提供有益的借鉴。“三纲”

8、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互动共济的人伦观,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

9、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如果全面而不是割裂地理解“三纲五常”,其所倡导的是一个互动的人伦观,所追求的是一个“爱人”和“兼爱”的境界。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家庭有“纲”,才能井然有序,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五常”又是“三纲”得以确立的基础。所以“三纲五常”决不是有些人所片面理解的那样单向独断的人伦观,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协调的人伦观。,1.2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马尔萨斯的生活资料与人口关系论,马尔萨斯(17661834)在1798年出版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人

10、口原理著作中构建了其人口理论: 人口增加,必须有生活资料,即食物为人类所必须。只要有生活资料的地方,人口就必定会增加。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于是,占优势的人口增长过程必然会受到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因素干扰,以期适应生活资料的增长。并以美国和英国为例进行了论证。 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从今天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他是在一般意义上探讨人口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关系问题。对于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2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以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11、,20世纪70年代初掀起的一股对发展前景持悲观主义看法的思潮,直接拉开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序幕。 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是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集中研究和讨论“人类目前和未来的困境”,认为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其结果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认为这五种因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人口的增长,粮食,资源,投资,环境污染,他们认为,按照20世纪70年代初的趋势发展下去,在2100年到来之前,人类社会就会“崩溃”,世界末日就会来临。,二、可持续发展的形成与发展,2、可持续发展思

12、想的形成过程四个具有历史意义事件,第一个里程碑: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是人类历史上各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大家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存在诸多争议,会议最终产生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又称斯德哥尔摩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们共同努力,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没有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起草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文件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从此较为广泛的使用和流行。,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四个具有历史意义事件,第二个里程碑: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13、文件 以当时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文件。系统阐述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文件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目标和策略。 由于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影响和推动,许多国际性组织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如1991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共同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1991,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布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2、可持续发

14、展思想的形成过程四个具有历史意义事件,第三个里程碑: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发大会,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共聚一堂讨论人类的环境与发展,最后达成共识:为了实现人类持续发展,为了保护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自己的地球家园,要彻底改变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努力建立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实施新的发展战略。会议最终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制定把可持续发展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全球21世纪议程。 里程碑意义在于,世界各国在共同的利益前提下,承诺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全新的持续发展道路

15、。这是可持续发展从理论研究转向全人类实践的重要标志。,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四个具有历史意义事件,第四个里程碑:2002年世界首脑峰会 2002年8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代表,共商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大计。会议通过了两份重要文件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显示了各国政府采取共同行动,以拯救我们的星球、促进人类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与和平的决心。 会议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时间表,如到2020年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危害;到2015年将全球绝大多数受损渔业资源恢复到可持续利用的最高水平;在2015年前将全球无

16、法得到足够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等。,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1、可持续发展和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以简单地总结为:在资源和环境支持的限度内,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运用和人类广泛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核心,社会持续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可持续发展要追求的正是自然、经济和社会这样一个复合系统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和谐与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为宏观层次的一般性原则和微观层次的具体可操作性原则。一般原则可概括为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指发展的机会及带来的福利增加

17、应该公平地惠及全体人类社会。不仅当代人公平合理地受益,后代也应该受益或其利益不被提前预支,这就是所谓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问题。代际公平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于不同的世代人之间在发展的条件、机会和能力上的纵向公平性。代内公平是指当代人之间,在发展的机会上的横向公平。可持续性原则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而是要追求长期稳定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共同性原则是指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上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和价值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责任。可操作性原则有: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污染排放原则,非再生性资源使

18、用原则。 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要求所有再生性资源的利用水平要小于或等于其种群的生长率;如森林的砍伐。 污染排放原则要求所有可降解污染物的排放低于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 非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要求将非再生性资源的开采所得的收益分解为收入流和投资流,投资流应该投入到对这种非再生性资源具有替代作用的再生性资源之中,这样就能够保持资源的动态平衡。,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评价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是十分严重的,它没有考虑或无法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资源变化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考虑经济增长过

19、程中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消耗与折旧,没有真实反映或根本不考虑环境预防费用,也没有把环境退化损失费用纳入考核体系之中。,GDP与GNP区别:,例:一个家庭,妻子在家种蔬菜,一年产值6000元,丈夫在外做生意,一年产值13000元。他们还有一间房屋租给一家软件公司,一年产值10万元。则,这个家庭的GNP就是丈夫和妻子的生产总值,13000+600019000元;这个家庭的GDP就是妻子和那个公司的生产总值,6000+100000106000元,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年内一国国境之内所有最终产品的产值和所有劳务产值。GNP(Gross Nati

20、onal Product), “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年内一国国民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产值和所有劳务产值。,A B,C,A:表示该国企业在本国内生产总值;B:表示外资企业在该国内的生产总值;C:表示该国在国外的企业的生产总值。,GDP=A+BGNP=A+C。,GDP=GNP + (外资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总值),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 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选择必须是调控自身的再生产水平和方式,在人口规模、质量和结构等方面与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 具体包括: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市场准入制度,产业政

21、策,污染许可证制度和交易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应该采取以资源集约利用型为主的方式来实现。 一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利用资源替代原理,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要充分利用较为丰裕的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在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把人类的最大经济福利建立在对资源和环境的最小利用和破坏的基础上。,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建立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绿色的生产模式至少包含如下内容:有利型生产、资源节约型生产和清洁化生产。 有利型生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满

22、足人们正当而健康的需求,即对人的发展有利;二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利,即生产活动对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持续性。 资源节约型生产是指生产活动要充分利用人类资源,依靠科学技术,集约地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物质和精神的消费需求。 清洁化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把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最低水平。具体说来就是要变生产有害物排放的末端控制为过程控制,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或者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绿色消费则意味着:适度消费、无害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是指把人们的消费水平建立在与生产力水平和资源状

23、况相适应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摈弃那种无度追求奢华、肆意挥霍资源、毫无节制地滥用物质财富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也不是一味地节约吝惜物质财富,以至人为地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消弱人们追求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无害消费就是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中不对资源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不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性的损害。 理性消费就是使人们把日常消费的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消费方式中选择最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方式。,提倡国际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现实世界中的集团和国家利益,使得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发达国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大多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最为突出,如人口过快

24、增长、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对环境的肆意破坏等等,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负有重大责任。发展中国家则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是人类面临一系列问题的罪魁祸首。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率先采取行动,并承担起全球责任。 人类面临的难题是所有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难题,要求地球上每一个国家都行动起来,共同承担责任。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尽管国家和集团利益为人类实现这一共同目标造成许多障碍,但由于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一最根本的前提,国际合作将是人们的最终理性选择。,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1、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人口发展而产生 在人类

25、历史进程,两个阶段人类突出地面临着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是人类发展的史前阶段,时间是自人类进化早期到大约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口的增长主要受制于自然环境和极端低下的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当环境有利时,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手段的人们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为人口的增长提供条件。当环境条件恶劣时,人类无法摆脱野兽的袭击、疾病的困扰、食物的匮乏等灾害,甚至部落之间的相互残杀。使人类基本受制于天然,人类面临着“能够生存下来”的问题。,二是人类发展已经到达相当水平和高度的时代,时间是大约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突破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瓶颈之后,人口发展呈加速增长,在相当长的阶

26、段里,人类的发展似乎不再受任何制约。可是人口呈指数增长的趋势和物质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得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下食物和其它资源的有效供给面临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压力。人类面临“人类能够发展下去”的问题。,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增加的人口及其活动 一方面人口增加带来的生存压力让人们选择了对环境破坏式利用。如开辟林地和围垦湖泊与滩涂,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最终导致环境的破坏。 另一方面,人们追求更高经济效益和更高生活质量而选择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往往也会成为环境恶化的祸根。如工业生产带来“三废”对环境的破坏,已经为人们所意识,但在“发展”的名义下,环境给经济效益让路的事例确屡见不

27、鲜。,膨胀的人口及其对资源无度的利用是资源短缺的根源在人口规模较小,对资源需求总量较少的条件下,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增长没有超出资源自身的更替速率,这类资源的供给是有保障的。对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已经掌握的资源总量而言,也是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间的。因此可持续性问题并不存在。随着人口规模扩大,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的压力更大。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提高了3倍,对燃料的需求提高了4倍,肉类需求增长550,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400。1950年全球共有汽车500万辆,到2002年增加到5.65亿辆,调控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

28、,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调控人口因素,就是适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适度控制人口数量,就是要把人口规模控制在其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和利用不超过其再生和更替的水平之内。优化人口结构,就是在人口的各种构成和分布上做出有理性的预期,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一方面使人口再生产本着以健康、和谐的方式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是使人口的构成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相适应,做到良性互动。提高人口质量,就是通过对人类自身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确定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合理目标。,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人口质量与数量的相互影响 遍观世界各国,一个十分普遍的共同现

29、象就是随着发展程度的提高,人口质量上升,生育水平下降。众多研究已经证明人口质量提高和生育水平下降之间至少是互为变量的、高度相关的关系。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 人口质量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人口质量的提高,人们可以主要通过对自身知识技能的集约运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建立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基础之上。,2、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第一大类是进行知识的研究和发展。第二大类是教育。第三大类是培训。第四大类是健康。第五大类是迁移和流动。,人口结构指共同组成特定人口总体的各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亚群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30、。可以分为自然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质量结构和地域结构五个大类。第一,人口结构与人口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口结构可以影响人口再生产模式,从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影响。第二,人口结构可以作为评价人类经济社会发达程度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性指标。第三,通过能动地调整人口结构,可以确保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方向。,3、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思考题:,中国的人口问题?,4、中国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4.1中国的人口数量及其发展趋势,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呈现阶梯式增长的特点(1)公元前(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1000 万左右(2)公元初至17世纪中期(封建社会):5000-6000 万 (

31、3)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突破1亿 (4)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突破2亿(5)1760-190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突破4 亿 (6)1900-1954年:突破6亿(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5.4亿)(7)1954-1969年:突破8亿(8)1969-1982年:突破10亿(9)1990年:达到11.34亿(10)2000年:12.6亿 (11) 2010年:13.41亿,新中国的人口发展的特点,庞大的人口数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13亿人口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人口过多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消极影响很多,对此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象中国政府这样感受得

32、如此深切。温家宝总理说得很形象:“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这段话形象地表述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位居世界第87位。,4.2中国的人口质量问题,中国人口质量现状 新中国成立50余年间,中国人口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平均寿命大大提高(已超过72岁);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中国人口质量存在问题第一,初级教育的基础仍然不牢固和完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学辍学率还很高。第二,教育供给渠道狭窄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使得全面的社会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第三,教育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忽视素质

33、教育而偏向学历教育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4.3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1、年龄结构1)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 (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2、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问题 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事关我国人口安全。 (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3、中国人口的城乡结构问题 城镇化水平低,4.4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口战略选择,不管人口问题多么复杂,中国最大现实就是人口太多,负担过重。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形成由人口质量决定竞争成

34、败的格局。就中国人口问题而言,数量要控制,质量要提高,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坚持计划生育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教育,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改革养老保障体系,做到老有所养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对策措施,五、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非耗竭性资源:自然界生成的数量丰富而稳定,而且几乎不会因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其的利用而导致枯竭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天然降雨等,耗竭性资源:随着时间推移,日益减少,直至枯竭,可再生资源: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和其他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如森林、草原、水、

35、土壤等。,不可再生资源没有自我循环生长能力,随着人类的使用而日渐消耗减少的自然资源,可回收非再生自然资源如:金属矿物质、大部分非金属矿物质。,不可回收非再生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划分是相对的,1 自然资源的类型,2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属性:自然资源都是在千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力作用 的结果,没有或较少的包含人类劳动。系统性:存在于各种层次的生态系统中,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区域分布不均匀性: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分布上依地理环 境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并表现特殊分布规律。功能多用性: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如森林资源即可

36、用作 燃料、家具、建筑等,又可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改善环境。稀缺性:由于自然资源的储存量有限,分布不均,自然资源稀缺; 另外相对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趋势和人的无限需求,自然资源稀缺。 难以替代性:自然资源整体上难以找到替代品。虽然可以通过人工 合成的方式找到替代品,但原材料仍然来自于自然资源或其衍生物。,3 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人类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人类可以不断提高和加深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人类发展的前景取决于能否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自然崇拜时期;二是以开发地下矿产资源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时期;三

37、是以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时期。突破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制约的途径,两种方式:一是人类借助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手段,从地球外的空间获取源源不断的资源补充;二是在现有的地球中通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实现。,4 中国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4.1中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中国资源的总体态势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数量少,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配置利用不甚合理 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耕地资源是平原、盆地多,丘陵、山区少,东部多西部少;水能集中分布在川、滇、黔、桂、藏5省区,西南占76.9,华北只占1.2,华东只有3.6%;矿产资源的基本分布是由西部高原到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逐渐减少。资源类型多、

38、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 中国资源质量差别悬殊,低质资源比重大。全部耕地中,中低产田占2/3左右,大部分属风沙干旱、盐碱、涝洼、红壤等地;矿产大都属贫矿,且共生、伴生资源多,铁矿有95以上为贫矿,铜矿品位低于1占2/3。并且由于开发难度大,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致使资源浪费严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3050。呆滞资源多,开发投资大 宜农荒地0.3亿公顷中,有多达0.23亿公顷处在边远、盐碱地、沼泽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草地资源中有27属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型;森林中有15亿立方米为病瘸、风倒、枯损,或分布于江河上游,或处于深山峡谷地带;海洋资源中“争执”面积较大,石油和勘探难于进行。矿产资源中有

39、不少分布在地理地质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若要开发利用总投资要高出78倍。,(2)中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开发利用强度大中国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30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几乎找不到一片条件优越而又尚未开发的空地。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1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资源开发进入高潮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人口的迅猛增长,资源的开发进入了高潮。中国原煤产量为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1993年前为石油净出口国。淡水取水量从1949年前约1000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5500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从4提高到19。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

40、3050;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每生产1千克粮食的灌溉取水量,中国为1.2立方米,美国为0.9立方米,加拿大只有0.07立方米;每生产1吨钢取水量,中国为2556立方米,美国、英国则在5.5立方米。,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较多,可再生资源超采明显 矿产资源采、选、冶过程中排出的尾砂、矿渣等多数未利用,占用农田、污染水系的问题很多。对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而言,往往是开发过渡造成资源退化,加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洪灾等灾害。资源供给自给自足向利用国外两种资源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同时也希望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在自己的国土上找到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资源,打破

41、帝国主义封锁,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很多资源如石油、铁矿石国内已难以保障供给,另外有些资源国外更便宜,还有从战略考虑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资源储备,因此中国有从国外进口部分资源的内在要求。,(3)中国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资源,加强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如中水回用、废物回收、普及资源管理和保护知识,加强资源管理和保护法制建设等。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需矛盾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农业资源的生产率和利用率,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保证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应用新技术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不断增加矿产资源储量,提高矿

42、产资源利用率。大力研究资源的二次利用和综合利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包括区域内部各企业、各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如中国以沪宁杭、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为主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自然资源不足,应该更多利用国外资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应注意合理开发、尽力保护自然资源,杜绝破坏和浪费资源的现象。,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 在加速资源勘探,合理开发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分享和利用世界资源的能力。要加强对国际资源的研究;促进国际贸易增强资源进口能力;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保证中国短缺资源的国际供应;广开国际资源进口渠道,确保资源安全供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 从广义上讲

43、,是建立一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模型,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高效利用。对中国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往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存在的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必将得到克服资源利用率将会大幅提高。应根据资源供求状况,确定符合国情的消费标准,建立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同时根据消费的导向去组织生产活动。,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及其功能,环境: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人类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即以人类为主的外部世界。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自然环境指的是人类目

44、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人工环境则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环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系统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自然环境精巧复杂,各种成分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动态平衡。大气层有效地防止了来自宇宙各种有害影响,大气运动产生气候变化,江河湖海滋养万物,树木草地形成并保护了土壤,亿万物种组成庞大的基因库,使生命进化繁衍、生生不息。生物圈2号实验: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行了代号为“生物圈2号”的实验,占地13000多平方米,耗资2亿美元。1993年,8名科学家进入其中,但一年多后,氧气含量由21下降到14,而且粮食欠收,不得不吃掉种

45、粮,被迫提前撤出,实验宣告失败。表明人类尚不能脱离地球环境长期生存。,环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基础 人类衣食住行的各种原料,无一不取自环境,人们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以来自环境的初始产品为原料或动力。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废物消耗场所 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会产生一些副产品,有些副产品不能被利用,成为废物排入环境,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分解废物,但是有限的。环境为人类提供美学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人类的艺术创造提供灵感 清洁优美的环境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放松。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神奇美丽的大自然启迪人类指挥,是人类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2 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1955年西蒙库

46、兹涅茨(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在研究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时,发现这样一个情况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差异先扩大再缩小,这种关系在以人均收入为横坐标、以收入差异为纵坐标的直角坐标系中表现为一个倒U形曲线,后来被人们称为库兹涅茨曲线。,人们借用这一倒U形曲线来表达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是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EKC)。EKC假说认为:环境质量随经济增长先恶化后改善,当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环境污染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当经济增长加速时,资源消耗的速率开始超过再生速率,环境出现不断恶化的趋势。当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时,环境恶化的现象逐步消失,并开始出现改善的趋势。,穿越环境高山

47、,2 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当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类活动不断释放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形成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臭氧层位于距离地面1015千米方范围的大气平流层,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阻挡其辐射到地面,有效保护地球生命。人类使用的氟氯烃类化合物制作制冷机、除臭剂和喷雾剂等,扩散入大气层会使臭氧分解成氧。1969年以来,除赤道外,所有地区的臭氧含量减少35。酸雨蔓延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降雨时溶解在水中形成pH值5.6的降水。生物多样性减少统计表明,目前每年有400060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1996年世界动植物保护协会报告指出:地球上1/4的哺

48、乳类动物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每年还有1000万公顷的热带雨林被毁坏。,大气污染肆虐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氨等森林减少据统计,近50年,森林面积已减少了30,导致水土流失、洪灾频繁、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严重后果。土地荒漠化扩大资源短缺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出现明显短缺。专家预计再过5060年即可耗去石油储量的80。水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膨胀和工业发展制造出来越来越多的污水,超过了天然水体的承受极限,导致某些水体变黑发臭、细菌滋生,鱼类死亡、藻类生长,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人体健康。固体废弃物成灾固体废弃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渣。垃圾中含有各种

49、有害物质,任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还会污染周围空气、水体、甚至地下水。有的工业废弃物中含有易燃、易爆、致毒、致病、放射性等有害物质,危害更为严重。,3 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1中国的环境状况(1)19491978年的环境状况 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选择了计划经济和以粮为纲、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实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高积累政策。在这些政策指导下的经济建设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破坏。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时,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还没意识到工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会导致严重的恶果,因而环境保护尚未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三废排放基本不受约束,当时主要的环境问

50、题有:空气和水污染,废水灌溉的生态影响,以及住房建设、城市规划和职业病有关的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迅速蔓延。,保护环境的努力 1972年前,我国尚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环境保护法规,1957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纲要提出了保护环境方面的要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在全国开展的“资源综合利用”活动,对环境保护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大跃进之后,更多的法规被制定出来,特别是一些允许最大排放浓度的规定。 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1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