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7465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一、EBV生物学性状,EB病毒(Epstain-Barr Virus, EBV)是一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亚科,外层有囊膜,囊膜内是核衣壳,它是20面体,有160个壳粒,最内层为大分子的双链DNA。人感染EBV后建立终身潜伏感染,人群感染率超过90%。,二、感染途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唾液传播,偶尔输血感染感染类型: 增殖性感染: 初次感染 幼儿隐性感染多见 青春期原发性感染 50%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非增殖性感染:潜伏感染引起细胞转化恶性转化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唾液传播,偶尔输血感染感染类型: 增殖性感染: 初次感染

2、 幼儿隐性感染多见 青春期原发性感染 50%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非增殖性感染:潜伏感染引起细胞转化恶性转化,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唾液传播,偶尔输血感染,4,12/8/2022,三、感染特点 原发EBV感染时,EBV先是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附近的B淋巴细胞,受到感染的B淋巴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可以造成全身性感染。EBV原发感染后,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尤其是6岁以下幼儿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但在儿童期、青春期和青年期 ,约50%的原发性感染均表现为IM。一旦感染,EBV在人体B细胞建立潜伏感染,EBV只表达潜伏抗原(包括EBNA-1、EBNA-2、EBNA-3A、EB

3、NA-3B、EBNA-3C、EBNA-LP、LMP-1、LMP-2及EBER),受感染者将成为终身带毒者;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和某些因素触发下,潜伏的EBV可以被再激活,引起病毒复制及临床疾病。,5,12/8/2022,四、EB病毒感染所致疾病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青春期初次感染多见 现婴幼儿也不少见2、嗜血细胞增生综合征 婴幼儿嗜血细胞增生综合征,EB病毒感染也是常见因素3、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Burkitt瘤) 发病前有重度EBV感染 EBV引起细胞转化 血清学证据:患儿体内EBV-Ab水平高 瘤组织中EBV DNA和EBNA 4、鼻咽癌:见于我国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瘤组织中有EBV-

4、DNA,EBNA,血清中EBV抗体增高。,6,12/8/2022,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定义: 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临床症状特点: 1、发热 除极轻型的病例外,均有发热,体温自38.5 40不等 2、咽峡炎 眼睑水肿 3、淋巴结肿大 以颈部为主,直径大于1cm 4、部分患者有肝、脾肿大、皮疹 5、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极少被累及,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症状。脑脊液中可有中等度蛋白质和淋巴细胞增多,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预后大多良好.,7,8,12/8/2022,实验室检查:血象:起病一周内白细胞计数多为正

5、常,继之逐渐增高。临床报道中白细胞有升高至5-7万。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血涂片:异型淋巴细胞 10骨髓象:通常无特征性改变。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细胞可以增加,出现一定量的不典型淋巴细胞,不如血象明显。粒系、红系、巨核系无明显变化,9,12/8/2022,微生物检查: EBV分离培养困难血清试验(1)嗜异性凝集试验(2)鉴别吸收试验(3)单斑试验(4)EBV抗体测定,其他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肝脏损伤多见,可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可明显升高。脑脊液:累计神经系统可出现有中等度蛋白质和淋巴细胞增多,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尿液:累计肾脏时尿中可出现蛋白、颗粒管型和细胞管型,尚可引起一过性

6、尿素氮、肌酸酐升高。,抗原antigen 抗体antibodyEB病毒核抗原 在疾病早期出现,并长期存在膜抗原(MA) 抗膜抗体是病毒的中和抗体, 其高峰出现虽然较晚,但以后可 持续终生早期抗原(EA) 在疾病的急性期有80%的阳性率病壳抗原(VCA) IgM 抗体急性期阳性率最高,急性 期可首先出现,并很快达高滴定度, 是传单患者急性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以后在数周内消失。IgG抗体在发病 两星期达高峰,以后以低水平存在持 续终生,虽不能作为近期感染指标, 但可用作流行病学调查。淋巴细胞决定抗原(LYDMA),诊断(1)下列临床症状中的3项: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2)

7、下列3条实验室检查中任一项:抗EBV-CA-IgM和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阴性;抗EBV-CA-IgM阴性,但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合力抗体。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 同时满足以上2条者可以诊断为EBV-IM。,鉴别诊断 传单 急淋 传淋发热 常持续13周 持续不规则发热 无或暂短发热淋巴结肿大 有 有 无脾肿大 2575%有 有 无传染性 小 无 大白细胞计数 中等度增多 从减少到极度 显著增多 增多有诊断价值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 原淋、幼淋 正常成熟小淋巴贫血 无 有 无血小板减少 一般无 有 无骨髓象 有异型淋巴 原淋+幼淋显著 正常

8、小淋巴细胞 细胞 增多 增多嗜异性凝集试验 阳性 阴性 阴性预后 良好 不良 良好,治疗 本病的病程自数日至6个月不等,但多数为13周。 (1)休息。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如肝功能损害明显应卧床休息,并按病毒性肝炎治疗。(2)在疾病早期,可以考虑使用如下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多聚酶,终止DNA链的延伸。干扰素。在细胞表面与特殊的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AVP),选择性地阻断宿主细胞。mRNA的传递和蛋白合成,使病毒不能复制。(3)抗生素的使用:如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敏感抗生素,但忌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皮疹,加重病情。(4)肾上腺糖皮质

9、激素的应用:重型患者发生咽喉严重病变或水肿者,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时,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5)防治脾破裂,患儿应尽量少用阿斯匹林降温,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极减少。,六、嗜血细胞增生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告,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流行病学以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儿

10、童原发性HPS(FHL)的年发病率约为0.12/1O万。在日本和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本病来势凶险,东方患者的死亡率约为45。,病因分类,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HPS,或称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和病情加剧常与感染有关;继发性HPS常见病因为感染、实体瘤和血液系肿瘤、药物(苯妥英钠)、红斑狼疮及免疫缺陷等,故一旦HPS诊断确定,应严格探究潜在疾患。感染相关的HPS(IAHS)中多见病毒(尤其是EB病毒)和细菌感染,血液肿瘤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已报道可引起HPS的恶性淋巴瘤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NK细胞淋巴瘤,血管中心型淋巴瘤,成人鼻T细胞淋巴瘤,大细胞性淋巴瘤(T-和B-细胞型),

11、Ki-1阳性大细胞淋巴瘤(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和进展性NK细胞白血病。,临床症状特点,主要临床表现有持续性发热,以高热为主。有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肝功异常、水肿、胸腔积液、腹水。血细胞减少、凝血病。一过性皮疹,20%的患儿可出现。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惊厥,昏迷及脑病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实验室检查,血象:多为全血细胞减少,以血小板减少为明显,白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轻;观察血小板的变化,可作为本病活动性的一个指征。病情缓解时,首先可见到血小板上升;而在病情恶化时,亦首先见到血小板下降。 骨髓象:骨髓在疾病早期的表现为中等度的增生性骨髓象,噬血现象不明显

12、,常表现为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无恶性细胞浸润,应连续多次检查骨髓,以便发现吞噬现象。NK细胞活力降低或缺乏。病理:吞噬性组织细胞增多累及骨髓、淋巴结窦状隙和髓索、脾红髓、肝血窦和门脉区,偶可浸润其他器官,如肺、心、肾上腺、中枢神经系统、肾、子宫和胃。,高细胞因子血症:在家族性HPS及继发性HPS的活动期常见下列因子增多:IL-l受体拮抗因子、可溶性IL-2受体(sIL2)、-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血脂:可见甘油三酯增高,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当病情缓解时,脂蛋白胆固醇可恢复正常。 肝功能: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胆红素可

13、增高,其改变的程度与肝受累的程度一致。在全身感染时,可有低钠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及血清铁蛋白增多。 凝血功能:在疾病活动时,常有凝血异常,特别是在疾病活动期,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在肝受损时,其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 脑脊液:中等量的细胞增多(5-50106/L),主要为淋巴细胞,可能有单核细胞,但很少有噬血细胞,蛋白增多,但有的即使有脑炎的临床表现,其脑脊液亦可能正常。 免疫学检查:家族性HPS常有自然杀伤细胞及T细胞活性降低。,诊断标准:,以下8条有5条符合即可诊断HPS:发热,高热超过1周,体温38.5 ;脾脏增大;外周血至少两系减少,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10

14、9/L,中性粒细胞110109/L;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脾脏或淋巴结中有噬血现象;NK细胞活力降低或缺乏;血清铁蛋白500mg/L:可溶性CD25(SIL-2R)2400U/ml。近年来新增加了基因诊断,为诊断该病金标准。EBV感染的证据:下列二条之一,血清学抗体检测提示原发性急性EBV感染或活动性感染;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原位杂交和Southern杂交从患者血清、骨髓、淋巴结等受累组织检测EBV阳性。,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最容易混淆的是家族性HPS与继发性HPS,特别是与病毒相关性HPS的鉴别,因为病毒感染不但与病毒相关性HPS有关,在家族性HPS患者,也常有病毒

15、感染,而且家族性HPS也常由病毒感染而诱发。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问不到家族史,更增加了诊断的难度。一般认为,在2岁前发病者多提示为家族性HPS,而8岁后发病者,则多考虑为继发性HPS。在2-8岁之间发病者,则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判断,如果还难肯定,则应按家族性HPS处理。其次要与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相鉴别,二者在骨髓片上很难鉴别,但HPS要比恶组常见得多。但如临床上呈暴发经过、严重肝功能损害、骨髓中组织细胞恶性程度高,特别是肝、脾或其他器官发现异常组织细胞浸润,则先考虑为恶组为宜;否则应诊断为HPS。,并发症,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DIC,治疗,根据发病原因不同治疗及预后不同继

16、发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尤其是一些细菌感染及部分病毒感染引发,症状较轻的患儿可用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应用丙球、激素即可达到满意效果,预后良好。家族性嗜血细胞综合,预后较差,死亡率90%以上,存活时间4-6周,化疗效果差,应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EBV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预后不好,病死率高,且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除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外,主要有化学免疫治疗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化学免疫疗法:HPS-04方案,该方案包括足叶乙甙(VP-16)、地塞米松、氨甲喋呤环孢霉素A等,分为初始治疗及巩固治疗两个阶段,总治疗时间为40周。(2)骨髓移植治疗:对于发生于家族性HPS、X性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症和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的EBV-HPS,以及难治性病例,需要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抗EBV特异性治疗:阿昔洛韦等抗EBV特异性治疗对EBV-HPS无效。,27,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28,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