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587148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规划以区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基础,对市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总体设计和安排,是十四五时期指导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适用范围为市行政辖区,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第一章现状和形势第一节工作成效市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降低能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完善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安宁的发展定位,确定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方式。经过十三五期间的扎实

2、工作,市生态环境有效修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能耗双控指标高效完成、清洁能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树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各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能耗双控考核高效完成。2020年,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1255.66万吨标准煤,完成区能耗增量控制目标。低碳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6.6:33.1:40.3演进为2020年的24.8:27.9:47.3,十三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7.0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煤炭、电力、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冰雪、大数据、生物科

3、技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十三五时期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300万吨,对全兴不锈钢制造有限公司退出粗钢产能7万吨,持续开展打击取缔地条钢工作,坚决严控新增水泥产能。能源结构显著优化提升。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多元绿色电力供给系统逐步形成。十三五期间,全市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总容量由102.97万千瓦上升到144.61万千瓦,增幅40.44%,占比全市总发电装机容量由12.66%上升到17.01%;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由13.57亿千瓦时上升到35.33亿千瓦时,增幅高达160.3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全市总发电量由4.19%上升到9.46%,增长近1.3倍。2020年可再生

4、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中,风电占比最大,分别达到52.71%和56.75%;太阳能发电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z2020年装机量为36.64千瓦;生物质能发电为2019年布局,两年来装机量累计达6万千瓦,发电量为1.3亿千瓦时。低碳城镇建设持续完善。绿色建筑迅速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区民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在完成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同时,对新增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要求逐年提高。2020年全市通过施工图审查的绿色建筑250万平方米,占通过施工图审查的建筑总面积比例达到85%o绿色交通全面铺开。加快了老旧渡船、游船的强制报废,先后注销排放不达标的老旧船舶5艘、强制报废船舶5艘,注销中

5、渡船57艘、旅游船5艘。开展柴油货车污染专项治理。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公共机构节能成效显著。成立了市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实施远程计量仪表安装及在线监测平台建设,实现了节能降耗分项计量、实时监测、动态管理。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医院和市教育系统、市检察院等一大批公共机构低碳节能项目建设完成。全市63个市直机关完成45个节约型机关创建,创建率达到71.42%;12个市区591个机关完成423个节约型机关创建,创建率达到71.4%,提前超额完成区下达的创建任务。2020年,全市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降至953.94公斤标煤/人,单位面积能耗降至45.16公斤标煤/平方米。

6、生态碳汇能力稳步提升。全市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形成点、线、面结合,一体化推进的大绿化格局,扎实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草原质量稳步提升。20162021年全市森林面积增加15.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1.75%增长到52.35%,提高了0.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12.1亿立方米增长到13.15亿立方米,累计增加1.05亿立方米;十三五期间完成退牧还草447.84万亩,草原生态得到了有效修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步提升,草原植被盖度稳定在70%以上。试点示范建设稳步推进。自2012年底市获批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以来,全市按照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低碳城市的创建工

7、作,完成全市碳排放历史情况核算工作,编制了20142020年市低碳发展规划市温室气体清单及碳峰值测算报告。持续推进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制定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92025年)和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施方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气候适应能力持续提升。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高,2020年自然灾害受灾26.03万人,因灾死亡0人,紧急转移安置489人,倒塌房屋0间,直接经济损失6.08亿元,比2015年分别下降8.05%、100%,65.73%.IoO%、55.75%o全市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不断完善,高新技术装备广泛应用,

8、重大水利工程、气象水文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隐患整治、应急避难场所、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设防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未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270万亩,草原鼠虫害防治面积2439.89万亩,无害化防治率达95%以上。深入实施沙区综合治理。河湖长制全面推行一河(湖)一档,管理数据基本形成,水资源总量达到316.19亿立方米。第二节面临的形势从区形势来看,由于区作为能源战略基地,承担着外送电力的重要任务,十三五期间,区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有所增加,且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为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区将进一步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9、,逐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全面践行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理念。总体而言十三五期间,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挑战仍然十分艰巨。一是碳排放减排任务艰巨。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生产、运输等都围绕煤炭构建,传统高耗能产业有待压减,产业链条有待完善,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目前尚处于发展不充分的阶段,加之气候原因,取暖期较长,未来一段时期能源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能源供应系统无法在短期内摆脱高碳的格局。因此,的碳减排工作较为艰巨,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二是绿色低碳发展基础仍然不足。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从工业结构看

10、,市较为依赖资源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大部分集中在煤炭、电力和有色等重型工业,轻重比例失调、没有形成多点支撑、民营经济体量较小、制造业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凸显。因此,在传统能源产业提档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孵化方面存在较大的挑战。从能源结构上看,市的能源消费结构目前仍然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小,占一次能源比例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空间仍需拓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且发展潜力较大,但是由于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农畜产品基地,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因此很多区域属于区主体功能区划规定的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域,寻找合适的地点建设风力、光伏发电厂成为一大难题。另外,本地高碳产业基础牢固,可再生能源发

11、电的消纳存在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的提高。从服务业结构看,规模以上高附加值的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农业、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物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从经济发展方式看,从前依赖的资源型产业的驱动力正在快速减弱,但新型产业的支撑尚未建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三是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不断加剧。随着全球升温幅度的进一步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风险正在持续增加,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出现频率可能进一步加大,全市市政、水利、能源、应急、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和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的能

12、力还有待提升。20152020年,市年平均气温已连续六年高于常年(分别高1.4、0.1oCx0.9oCx0.3oCx1.2oCs0.9)。十三五期间,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是暴雨洪涝、冰雹,其次是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和霜冻。但从影响大小来看,造成损失最大的灾害类型是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霜冻等。四是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尚有待完善。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础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目前工作合力还未发挥、底数还未完全摸清、考核机制还未完善、资金保障还不充足、技术支撑和人员队伍有待加强。污染减排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作用未发挥,目前对协同治理的机理认识还不深入,在管理措施协同、减排项目协同、技术手段协同等方面缺

13、乏研究,碳减排和污染物减排未同步实施,协同治理的效果还不明显。第二章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对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牢牢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深入落实区关于东部盟市发展的工作要求,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去,加快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4、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筑牢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更加美丽富饶和谐安宁。第二节基本原则全面统筹与协调联动共同发力。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将政策与措施有机结合,落到实处。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创新低碳技术、低碳发展模式,探索建立一批低碳试点,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污染减排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充分考虑污染物减排和温室气体减量协同化治理,强化治理目标一致性和治理体系协同性,加强全过程监管,全面提高治理效果,促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同步推进。强化目标的约束作用,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气候适应能

15、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紧密结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促进企业绿色生产,推进公众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转型。第三节总体目标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速继续减缓,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区要求。能耗双控任务全面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率达到区要求。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持续增加,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48%,森林蓄积量达到14.6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5%以上。低碳发展模式得到全面提升。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全面贯彻落

16、实,高耗能行业低碳发展模式得到有效推广,低碳发展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加速发展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8.6%以上。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构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o建筑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得到全面实行,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100%,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到3%,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5%。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大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适应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生态农畜林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升,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能力显著提升,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到2025年,气

17、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o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力全面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化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制度全面建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试点工作有效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卓有成效,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展望2035年,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大幅跃升,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形势日益明显,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城市、农牧业、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脆弱区、人群健康等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气候韧性明显提高,草原更碧绿、森林更茂密、河湖更清澈、空气更清新,全市达到更高水平的美丽富饶、和谐安宁。第三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第一节开展碳排

18、放达峰行动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围绕实现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贡献目标,在深入研究和综合研判市的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战略定位、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市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峰值目标和路线图,在十四五期间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和手段措施推动实施,确保在2030年前全市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战略目标。推进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推动能源、工业等重点领域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工作。重点控制煤电、化工、有色金属等高碳排放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引导市内重点高碳排放企业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鼓励高碳排放行业和重点企业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降低煤炭消耗。鼓

19、励国有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实现达峰。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按照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选择适宜技术进行升级改造。专栏1推动市能源和工业领域碳排放达峰市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工业领域。能源领域主要是发电和产热产生的碳排放,工业领域排放涵盖了有色、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工、建材等行业化石能源消耗的直接排放。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市应重点推进能源和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终端能源电气化为抓手,寻找聚焦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工业低碳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第二节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调整和优化产

20、业结构。立足市供暖期长的地区特点,优化升级传统能源,进一步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统筹产业政策、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依规、坚决有序淘汰部分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加快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改造升级,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广应用,组织实施热电联产、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新能源发电等节能改造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顺应产业低碳、智能、高端、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围绕生物科技、冰雪经济、通用航空、中医药(医药)等领域,培育产业集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促进

21、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进和培育现代装备制造、数字经济、贸易物流、会展商务、通航产业、生物科技、高端乳业、智慧农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以特有的自然资源为基础,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旅游服务业,推动实现从单一知名的草原旅游地到生态体验、康养度假、冰雪时尚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龙头骨干带动作用,完善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保障制度,实现旅游+融合发展。大力促服务业发展扩量提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现代商

22、贸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发展低碳农业。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优化调整农牧业结构,以草原畜牧业产业带等农牧主产区为重点区域,推进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能产业、农牧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高效有机肥产业、休闲农牧业等多种产业循环链接和集成发展。大力推动农牧业绿色化发展,持续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牧业节水增效、农牧业污染治理技术开发等生态建设组合拳,着力解决农牧业污染,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全市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00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o专栏2低碳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项目传统产业结构优化项

23、目:统筹产业政策和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技术标准,依法依规,有序推动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围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加快有色金属、化工、水泥建材、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挥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绿色农牧业增量增质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减少物化投入,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计划并进行示范推广。提升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鼓励推广大型农业机械,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研究创新农业生产活动的低碳化新模式,形成适合实际的粮食高产低碳栽培技术模式。编制高标

24、准农田建设规划,严格实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增强土地抗旱节水能力,优化节水灌溉地块种植结构,推广耕地轮作。发展沙地经济,推广沙生植物林下共生技术。在东部肉牛、草原牧区肉羊等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坚持以养定种”的原则,实行牧区饲草灌溉总量控制,推广旱作饲草,实施牲畜饮水总量控制,鼓励开展屠宰废水等农牧产品加工废水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99万亩,改造提升32万亩。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现代旅游服务业建设项目:建立生态环境长效保护机制,严禁生态区域新建大规模开发项目,清理整合不符规范的小散乱项目,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引领下的创新发展模式,

25、着力推动生态保护与生态观光和谐统一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广袤草原、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景区等生态旅游存量,通过多元化的生态品牌提炼、纯生态及创意旅游新兴业态植入、景区设施完善及生态化建设等举措,提高文化内涵及服务品质水平,推进生态旅游整体提质升级。重点推出以提升河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观光能力为主的生态旅游产品。第三节构建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结合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立足地区供暖期长,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现状,加快推广应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和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和资源产出

26、率。实施传统燃煤机组改造,全面推广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要求和先进能耗标准。严格控制新增用户自备机组的煤炭需求量,在提升效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现有机组。在建材、有色、化工等耗煤工业领域,以燃煤锅炉淘汰落后和改造提升为重点,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在火电、有色、水泥等高排放行业,推广应用高效除尘、分级燃烧、智能控制、余能利用等新技术。到2025年,全部矿山达到或区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不符合绿色矿山标准的矿山企业依法逐步退出市场,矿山三率水平达标率达到标准,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100%。有序开发清洁能源。在满足市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布局风电、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具备条件

27、的情况下,在岭东地区适度布局风电项目。推进秸秆燃料化利用,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研究开展地热、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调查评价和绿色勘探。积极布局储能产业,研究牙克石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发展,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力争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8%0完善现代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能源运输通道和输配网络,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统筹生产与输送,形成稳定可靠的能源输配网络体系。实施气化工程,推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支线项目建设,提升市天然气利用水平,鼓励通过煤层气、LNG(CNG)等多气源保障管道气未覆盖区域用气需求。提高远距

28、离输电能力,增强电网互济和保供能力,研究推进电力外送通道建设,促进清洁电力优化配置。第四节加强能源节约强化源头控制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坚持节能优先、量能而行,持续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指标,将能耗双控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开展节能改造项目,全面实施用能预算管理,编制用能预算管理方案,将新增用能空间和节能挖潜、淘汰落后等腾出的用能空间纳入用能预算管理。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到2025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幅度、能耗双控目标均达到区考核要求。严格节能审查约束。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严格把握两高项目准入,全面强化两高项目管理,

29、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的衔接。深化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推行区域节能评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项目建设投产节能验收,完善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开展抽查与后评估。对节能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严肃查处违规违法用能行为,推动企业依法依规合理用能。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和能力建设,开展专业培养,提升监察队伍业务技能水平。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开展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第五节推动工业领域低碳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梳理排查拟建、在建和存量两高项目,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进行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把控两高项目准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和区产业规

30、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节能审查、产能和能耗置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区域削减等要求。对电力行业实行总量和单位产品碳排放控制约束,控制行业碳增量指标,优化电力供应结构,提高风力、光伏等新能源电力企业装机容量和上网比例。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准入,对已有项目按照先进的能效标准改造提升。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显著下降,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促进高耗能工业低碳发展。扎实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加快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强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逐步建立基于技术进步的清洁生产高效推行模式。组织实施建材、电力、化工等重点

31、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提高工业用能效率。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控制传统化工产业产能总规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工业绿色循环发展。提升工业清洁生产水平,全面实施氮肥、有色金属、原料药制造等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高耗能行业按照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对标自查,对于能效在标杆水平特别是基准水平以下的企业,积极推广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等提出的先进技术装备,加强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污染物减排、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公

32、辅设施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严控煤炭采选、有色金属采选冶炼规模,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有关政策。除规划布局和区延链补链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外,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优化电力、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积极引导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按照用地集约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鼓励工业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第六节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强化公共建筑节能。加快推进以公共建筑为核心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作,促进节能空调、节能电梯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全面推进节能公共建筑体系建设,继续在

33、全市各级机关、学校、医院、科技场馆、文化场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机构中推进低碳公共机构创建。健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机制,完善绿色改造技术和政策措施,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有序开展能耗统计和能耗审计,鼓励实行能耗定额管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确保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o引导和推动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建建筑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机关办公建筑、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公益建筑,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小区,其他城市新建区、绿色生态城区的

34、民用建筑按照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持续提高装配式建筑应用率。推广绿色建材应用,绿色建筑项目应当应用绿色建材。到2025年,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100%。提高城乡取暖清洁化水平。努力争取供热源头的清洁化,积极利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业废热集中供热以及可再生能源供热,在岭东地区推广光伏和生物质供热。加大供热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热量传输效率减少耗散,探索实现多热源互联互通。大力推进农村取暖清洁化工作。坚决淘汰低效率锅炉,推动大型锅炉节能提效技术、尾气收集处理技术等。支持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设公交枢纽站和首末站,完善公交站点覆盖,在关键公交走廊布局中运量公交,注

35、重公共交通路权保障,在城区外围根据需求布设大站快车形成、常规公交支线。逐步形成中运量公交、公交快车、公交主线、公交支线等舒适便捷的多层次公交系统。抓好城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慢行交通网络。到2025年,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5%o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交通。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的交通运输工具,大力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中的应用。第七节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煤炭开采逃逸甲烷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煤层气,提高煤炭利用率,减少井下废气排出。继续推进煤矿瓦斯先抽后采、抽采达标工作。开展废弃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严控

36、关闭矿井瓦斯逸散。控制农牧业领域甲烷和氧化亚氮温室气体排放。持续推进低碳排放选种技术,改进耕作技术,推行土壤改良措施。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大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推广,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施用,全面减少农田氧化亚氮和甲烷排放。发展绿色养殖业,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物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减少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结合畜禽规模养殖场区周围土地消纳能力,采取堆积发酵、生产有机肥等形式,解决粪污资源利用问题。控制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温室气体排放。全面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加快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后续无害化处理以及再利用流程。有序推进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

37、、满洲里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市乡镇污水、垃圾处理厂建设项目,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及垃圾焚烧发电厂严控全流程甲烷气体释放,推进甲烷气体回收再利用。第八节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增加森林碳汇。深入实施造林绿化,按照浅山提质、中山增效、深山扩量原则,封、修、造并举,强力推进造林绿化步伐,积极推动森林城市建设,推进森林公园、的科学开发和有效保护。加强森林抚育保护,实施中幼龄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全面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的蓄积量和综合效益,完善森林抚育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补贴规模,健全森林抚育经营体系和林地质量登记评定制度,研究建立森林抚育经营管理新机制。到2025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52.48%,森林蓄积量

38、达到14.65亿立方米。增加草原碳汇。强化草原自然保护地建设力度,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治理,保土固沙、涵养水源、培育草场、修复生态,实现生态系统协调和谐、良性循环;积极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快退化草地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治,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原植被;退牧还草、退垦还湿还林草,促进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维护生物多样性;统筹协调草原保护开发,大力推广伊敏露天矿等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封禁保护草原严格区、限制利用草原一般控制区,推进美丽草原建设。到2025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5%以上。增加湿地碳汇。着力加强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实施湿地植被保护与重建,修复和畅通生态

39、廊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完善和修复湿地基础设施。鼓励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与管理和建设,不断提升湿地保护质量和生态服务能力。增加农田土壤碳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稳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建设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质量提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推广集成农艺节水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进耕地轮耕休耕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平整土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农田土壤碳汇。第四章适

40、应气候变化影响第一节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统筹划定、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月虽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合理布局城市建筑、公共设施、道路、绿地、水体等功能区,保留并逐步修复城市河网水系,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韧性。大力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强化供电、供热、供水、燃气、通信等城市保障系统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适时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在极端自然灾害情况下城市安全运行能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公共场地建设全面采用渗水设计,推广海绵型公园与绿地、海绵型建筑与小

41、区,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交通运输设施韧性。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安全运行中的气候风险因素评估,重点排查交通设施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风险隐患,提升交通设施应对洪涝、暴雨、雪灾等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提高高寒和地质灾害高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标准,重点实施农村牧区公路提质改造工程,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养护水平。优化重大新建交通线路设计和选址方案,对气候变化风险高、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路段进行强化设计。提高电力基础设施韧性。进一步构建坚强智能电网,有序推进国网公司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项目建设,加快

42、推进电网建设和升级改造,不断增强电网互济和保供能力,全面提升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和系统平衡能力,提高电力设施应对大风、暴雨、冰冻的能力,完善电力设施的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加强与电网安全运行相对应的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能源电力可靠供应,消除电网重大安全隐患风险。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继续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建立水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刚性约束。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对重点用水户、特殊用水行业用水户的监督管理。落实最严格地下水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实行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水位、用途、水质及机电井数量五控制度,加快实

43、行地下水红线管控,建立地下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7.06亿立方米以内。第二节提高农牧业适应能力推动种植业适应气候变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智慧农业,调整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培育和推广高光效、节水、耐旱和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推广省工、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推广抗逆栽培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在主要粮油生产市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东北土地保护利用和保护性耕作面积,推广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推进玉米、大豆等作物轮作常态化,推广集成农艺节水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和粮

44、食产量,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配置,综合提高农业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推动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加强草牧场资源保护,坚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的原则,防止草牧场超载放牧和退化、沙化、盐渍化。加快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依托优质天然草场资源,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调整畜群结构,瞄准高端市场发展高档肉牛、肉羊养殖。加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杂花苜蓿、青贮玉米、燕麦等高产优质人工饲草种植,提高优质饲草供给能力。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力度,提升疫情处置能力,实施动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专栏3提高农牧业适应能力重点工程(-)种植业适应气候变化重点工程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开展土地保护性耕作,到2025年全市达到IIO

45、O万亩。开展保护性耕作,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3250万亩(650万亩耕地每年全覆盖重叠实施1次)。(二)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重点工程动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动物保护系统、提升动物保护能力,重点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兽药质量监察等方面建设。到2025年,积极推进市区兽医实验室、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基本实现动物疫病防控由稳定控制向逐步净化消灭转变。草畜一体化工程:充分发挥农牧结合优势,持续推动粮改饲试点,到2025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加大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力度,全市饲草种植面积达到90

46、万亩以上倒2025年,优质天然饲草和高产优质饲草生产能力达到130万吨。第三节提高自然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以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生态环境整体保护,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和永续利用,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安全格局,实施严格的生态红线管理,全面构建以公园、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推动森林草原适应气候变化。强化林草良种培育,加强组织培养、轻型基质、无纺布和穴盘容器育苗、幼化处理、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增加特色乡土绿化树(草)比例,大力推广抗逆、广适、耐火、耐旱(湿

47、)、抗病虫、抗极温的优良林草品种,构建健康稳定、抗逆性强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强化林草灾害防控,加强对有害生物入侵和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的监测防控力度,建立专业防控队伍,加强灾害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灾害防控物资储备。加强林草过渡带生态治理,防治土地沙化。到2025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草原火灾受害率控制在3%。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小于4%oo推动河流湖泊适应气候变化。加强河流湖泊执法监管,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重要水源涵养区监督管理,重点抓好源头水保护。加强水生态治理和修复,开展河湖健康评估,恢复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开展岸线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开展以呼伦湖流域为

48、重点的综合治理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推动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针对性实施区域水资源调控、水环境治理、生态缓冲带建设、湿地恢复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专栏4提高自然生态系统适应能力重点工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公园建设:有效保护和恢复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保护高纬度地区珍稀野生动植物,协同推进区域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实现统一规范高效管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公园建设:推进以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有效保护的新格局;提升公园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能力;加强跨界自然保护地建设,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典范。自然保护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保护野生物种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加强保护地资源管护、防火和有害生物监控等能力建设,提高保护地资源和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完成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居民搬迁。(二)林草适应气候变化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修复各类退化草地150万亩以上,包括修复退化放牧场、退化打草场、沙化草地等。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周边地区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及湿地保护工程。森林草原防火应急救援:开展市草原森林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