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监测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监测 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营养监测赵丽云 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目 录 第一节 营养监测系统的建立和管理 第二节 营养监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三节 营养监测资料分析与信息反馈 第四节 案例-建立20052007年6岁以下儿童营养 监测系统,营养监测系统是一个长期地搜集、分析、解释和管理相关健康信息的系统,应具备把资料收集、分析和利用同公共卫生政策、规划连接起来功能。 一次性调查或单项研究不能称为监测,资料的利用必须同制定和评价特定的公共卫生项目连接。 即:如何帮助确定公共卫生的重点,如何评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和效益,第一节 营养监测系统的建立和管理 监测系统的组成部分有数据收集、数据交流、数据
2、处理、分析和解释,以及分析结果的利用。 营养监测系统还要有机构、所需的人力物力条件及信息系统的工作方法。可以用一个流程图来表示如何建立一个运转有效的监测系统。(见下图),一、 营养监测目的 任何监测的目的都是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制定干预项目提供信息。营养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估计人群营养问题发生状况及人、时、地的分布; 2. 动态监测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 3. 从长期监测资料分析,通过人群中患病率、发病率的变化,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4. 找出营养状况不良的易感人群,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5. 确定影响人群营养状况的有关因素; 6. 为确定预防策略确定优先突破点; 7
3、. 为充分地社会服务,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和为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信息。,二、确定营养监测方式 监测方式的确定,既与监测的目的有关,也与所监测疾病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经费和人力的限制。 监测方式包括两点: (1)一般人群监测还是哨点监测 (2)主动监测还是被动监测,(一)一般人群监测 一般人群的监测有利于了解全体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尤其是疾病在亚人群中的分布,长期监测就能了解人群中疾病的变化趋势。 缺点:监测耗费的人力和财力非常大,同时也难于控制质量,此外进行主动监测与收集更详细的信息都相对困难。,(二)哨点监测 哨点监测是指在选择的人群中,根据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指标,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一般而言,从
4、可行性的角度考虑,哨点一般不通过概率抽样方式确定,但是选择哨点的标准需要与该监测系统的监测目的相一致。 特点: 哨点监测一方面保留了全人群监测的优点,又避免了耗费人力和财力的确定。,三、确定监测人群和监测点(一)选择营养监测人群 根据营养监测的目的,确定营养监测人群,如全人群、5岁以下儿童、孕产妇、儿童青少年等。 通常在监测点内,由正式户口的散居人群为监测人群,不包括临时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口。监测的人群选取既要保证样本有代表性,又要避免过多耗费人力和财力。,1. 样本量计算根据监测指标计算出层样本量(最小样本量),常用公式如下: 2(1-) N= deff 2 (1)为监测指标中某种疾病的患病
5、率,通常取所监测的率中最低的一个。(2)为允许误差,可以根据所选率的值以及其他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控制在1015以内,以保证精确度。(3)deff为随机效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通常取值1.5。(4)取95%可信限,即=1.96,以保证准确度。(5)考虑监测对象的失访。通常失访率按10计算,即需要另外增加N10的监测对象,防止由于监测对象的减少对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2. 考虑分层因素(1)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提出的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2)城市和农村划分:在三大经济地带基础上,将我国分成城市和农村两个层次,也可以进一步根据社会经济、卫生等指标,将城市分为
6、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划分为一般农村和贫困农村。(3)性别划分:被监测对象应考虑性别比例同全国或某一地区的比例一致。3. 计算最终样本量将所有层的层样本量相加之和,为总的监测所需样本量。,(二)选取监测点选择监测点时要考虑监测点的基本条件,否则收集不到所需要的数据,或者数据的偏性很大,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如果抽到的监测点不能胜任监测工作时,可以在同类地区进行调换。监测点选择后必须经过建设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监测点,包括工作制度的建立、必要设备的配备、人员培训等。,1. 监测点选取的原则(1)可行性的原则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营养监测点要成立监测领导小组,负责营养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同时在领导
7、小组的指导下,明确营养监测的职能部门;2)有健全的监测工作网络;3)具体监测工作有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4)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质控和考核制度、资料管理制度;5)能保质保量完成监测任务; (2)代表性的原则考虑经济、地理分布、被监测人群等因素,保证样本在不同卫生状况的地区的人口比例与全国类似,同时保证监测点地理分布的均衡性。,2. 监测点的选取(1)监测点的选择 营养监测点可以是一个行政上的区(县),也可以是一个社区或一个乡,这与监测系统的目的密切相关。(2)监测点的数目 采用多阶段分层系统整群抽样。按照初级单位含量比例,确定监测点数。根据不同地区存在营养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考虑开展
8、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确定的监测点数进行调整,最后确定数目。,(3)监测点的抽样1)省/市的抽样 为保证全国代表性,根据三大经济地带中包含的省数比例确定各类经济地带中需要抽取的省份。根据营养监测的重点内容不同,可以在营养问题严重的地带适当调整多抽取一些省份。2)县/区的抽样 从被选中的各省中,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城市和县。考虑的因素同省/市的抽样。3)监测点的抽样 从被选中的县/区中再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乡或街道作为监测点。(4)监测点的调换 如果抽到的监测点不能胜任监测工作时,按照一定的抽样要求和方法可以在同类地区进行调换。,四、选择营养监测指标 营养监测是有规律或定期的收集数据,对其进行评价,
9、以说明人群当前或将来的营养状况,指标是一组数据所组成。 选择监测指标时应考虑其灵敏性、特异性与可行性。,1. 营养监测指标选择原则(1)灵敏性 灵敏性是指检测出真实阳性(如真正的营养不良者)的能力。选用的指标必须是很灵敏的,在明显症状出现之前就能测出不良变化,也就是说它能指出不正常的变化或倾向。 由于正常人群往往也会有一部分人落在临界值以下,所以在评价时应根据临界值以下的人数的多少,如人数达到某一水平时可以认为该人群存在营养问题,这水平称作危险界值。临界值是人为确定,是可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改变的。,(2)特异性 特异性是指排除假阳性(如非营养不良者)的能力,也就是说指标要能检出真正有阳性的
10、,而又能将非阳性的排除掉。如血红蛋白是缺铁性贫血的良好指标,但对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血红蛋白就不是良好的指标。,(3)可行性 指标的可行性很重要,可行性是指所选定的监测指标可否为人群及地区所接受,可行性程度常常可反映出人们的参与程度、费用负担程度、器材设备与操作方法的复杂程度和结果统计分析处理的能力等。 指标宜少不宜多,以使监测宜于进行,并尽可能多的选用无损伤性的监测指标。在实践中也要考虑收集这些指标数据时所需的人力物力及调查对象接受的程度。 为了了解现状,一般需要较大的样本,但在监测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或作预测时,只采用一个有代表性的小样本即可。,2. 常用的营养监测指标(1)健康指标 健康指
11、标的选择随地区不同而不同。应根据可得到的资料及基线调查数据而定。 下表是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1978年召开的营养监测研讨会上推荐的与健康有关的指标(表1)。,表1 营养监测的健康状况指标(WHO),表2 特殊情况下营养监测的附加指标(WHO),有肥胖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还应选择下列指标:1)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2)血压3)三头肌皮褶厚度(中位数2SD)4)按身高的体重各年龄组特别是成年人(中位数2SD或参考标准的120%)5)冠心病死亡率。,(2) 社会经济指标 人群营养状况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和农业方面的变化是可以测量的,可以作为营养监测的重要部分。 食物
12、消费调查是很好的监测数据,但由于其调查比较困难,故一般不作常规监测内容。常用于营养监测的社会经济指标见表3,表3.1.3 营养监测的社会经济指标监测内容 内 容 分 类 监测频率1.经济状况 A再生产的物质财富 (1)住房: 年度结构类型/房间数 年度 每间住人数/电器化/供水 年度 (2)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机动车/家畜 年度 (3)储蓄存款/收入 年度 (4)设备:如农具、经商用具 年度 B不再生产的自然财 (1)拥有土地面积年度富(自然资源) (2)农业供水年度 C无形的财富 (1)教育水平,受教育年限 年度 (2)文化程度 年度 (3)职业 年度2.环境 A供水 (1)家庭水源类型
13、年度 (2)离水源距离 年度 (3)供水质量(季节性) 季度 B粪便及垃圾处理 (1)厕所设施类型 年度 (2)处理垃圾类型年度 C. 社区资料 (1)海拔高度/地形一次 (2)人口数 年度 (2)与服务部门(卫生、教育、年度 银行/信用社、农业机构)距离3.各种服务 A医疗卫生机构 (1)医疗卫生机构数 年度 (2)每千人中床位数 年度 (3)每千人中医生、护士数 年度,(3)人群营养状况指标 如食物与营养素摄入量、膳食结构变化、钠摄入水平等(详见营养调查技术规范)。监测频率为每季度一次。(4)饮食行为与生活方式指标 职业、膳食、吸烟、饮酒、高血压和高血脂、高血糖、体力活动及生活规律等情况,
14、以及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监测频率为每季度一次。,(5)用于特定目的所需的营养监测指标 1) 用于制定国家发展计划及政策的营养监测指标 根据调查与监测所得的信息,包括不同人群的营养状况及其变化和原因等,确定是否需要修改有关营养的规划和政策,同时为制定与营养有关的公共卫生政策、公共卫生营养规划、食品援助计划、食品强化、食品安全性和标签法法规以及食品生产和流通等提供信息和资料。 WHO推荐以下几方面的监测指标(表3.4)。,表3.4 制定国家发展计划及政策的营养监测指标1.卫生政策指标: 卫生资源的分配及公平程度 社区卫生保健的实施 组织机构和管理程序2.涉及健康的社会经济指标: 人口增长率
15、国民总产值和家庭总产值 收入分配 工作条件 成人识字率 居住条件 可获得的食物3.提供卫生保健指标:卫生预防措施,初级卫生保健范围、免疫接种、 转院治疗系统范围4.营养健康状况指标:儿童营养状况及社会心理发展 婴幼死亡率 出生体重 出生或某个年龄的预期寿命 母亲死亡率,2)用于评价改善营养规划的营养监测指标 卫生与营养规划项目包括:公共卫生措施、卫生预防措施。营养干预项目有:补充喂养、营养康复、营养教育、强化食物等。这些规划很多是通过卫生系统实施的。为了评价这些干预项目对营养改善的效果,需要对实施过程和项目完成后的相关指标进行监测。通过访问和测定,查询规划过程的资料和记录、 间断性小规模调查中
16、可获得资料。不同类型营养干预项目的监测指标见表3.5。,表3.5 用于评价某些营养干预项目和目标的营养监测指标,3)为预警和干预规划的营养监测指标 干预措施和预警是紧密相连的,在某些情况下,短时间的事件如自然灾害、地区性冲突和战争等引起农产品价格改变,均可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 在各种营养状况指标中,体重/身高可能是代表食物短缺最有用的指标。身高/年龄或体重/年龄指标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以往慢性食物短缺,但不能准确反映当前营养不良的特点,而且有时不易获得准确的年龄资料。 当食物短缺影响到营养状况时,已发展到威胁生命的危险程度,因此应直接对这类特定的家庭及其成员进行营养状况的调查,包括身高、体重和
17、临床特征。同时对家庭和地区发起紧急救援行动,实施食物救济或补助。,4)与实施相关慢性病营养危险因素监测指标 饮食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肥胖症、糖尿病等慢性病存在密切联系。 在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中常用的人群营养状况指标有肥胖率、膳食脂肪、食物与营养素摄入量、膳食结构变化、水果、蔬菜摄入量、钠摄入水平等。,五、营养监测工作程序1资料收集,包括收集的地方、人员、时间和方法;2资料核对; 3质量控制工作;4资料上报方式;5资料分析(地方和全国);6资料分析的结果,分析结果提供形式与公布。,六、营养监测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培训 营养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信息管理和分析工作,要求从事营养监测工作的人员具备
18、一定 的基础知识,并应经过系统培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 对于指标的检测,要事先进行细致的练习,统一操作的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找出可能产生错误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严格质量控制。,七、监测系统的评价 即根据监测结果,对照原定计划的执行情况,明确通过监测发现并解决的问题,对营养状况的判断是否准确,为制定合理的食物与营养政策向有关部门提供了哪些信息,同时要评价监测系统的准确性、灵敏性和可行性。 如:随着监测系统的运转,该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是否能更有效地为公共卫生服务?,(一)评价监测系统效力的原则 不同的监测系统在监测方法、监测范围、监测对象,以及所具有的某些属性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评
19、价监测系统效力的原则是: -主要是判断该系统是否是为公共卫生事业服务,是否达到了该系统预期的目的; -其次是监测系统是否在有效地运转,需要评价该系统所具有的属性与目的是否匹配。 评价的重点是估计监测系统所具有的属性是否反映了对系统的要求。,(二)对监测系统的评价内容 1、列出该系统的目的 2、了解监测所使用的监测指标及指标定义 3、了解监测目标人群的定义和范围 4、资料收集、传递和保管,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反馈。 5、了解监测资料的利用情况 6、了解系统的组成、运行途径 7、评价监测系统的经费情况,第二节 营养监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找出该监测范围的主要营养问题,评价营养干预措
20、施的效果,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营养监测所需数据,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营养问题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制定干预措施和行动提供所需的信息,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改善措施,解决实际营养问题。,(一) 前期准备1、人员培训 参加营养监测的工作人员都要接受工作培训,统一数据收集和现场调查的方法。严格质量控制。,2、 材料准备(1)测量设备:身高(长)计、体重计、测量尺等; (2)器材与试剂:实验室器材、检测试剂等; (3)调查表或填报卡:基本信息调查表、膳食调查表、相关信息填报卡等;(4)培训教材:由国家级营养监测中心单位,制定每次营养监测的计划实施方案及调查表格或填报表格。(5)数
21、据处理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存储设备;(6)出版物:监测工作宣传材料、营养知识宣传材料。,3、预试验 开展正式监测活动之前,选择24个监测点,根据既定的实施方案、工作程序,对所有监测的内容进行预试验,根据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修改。,(二) 收集数据1、现有资料收集 (1)收集的主要内容:1)人口普查资料:如总人口数、性别比等;2)政府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3)卫生部门常规收集的资料:如计划免疫接种率;4) 社区资料:生态区、海拔高度地形、水源、耕作类型、收割方式、社区周边情况、与服务部门的距离等。5) 家庭资料:家庭成员的职业、收入、教育水平、拥有土地面积、信贷、生
22、产投资、应用技术。6)个人资料:如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社区状况、人群营养素和食物摄入情况,体格检查等。,(2)收集的途径1) 在卫生系统中,门诊可以收集资料(如儿童的体重和年龄、存在的疾病),然后通过常规渠道将这些结果送到分析部门(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2)学校的资料(如在校学生身高、体重、疾病情况)常由学校校医或教师汇总,也通过正常途径传送到分析部门;3)其他资料,如人口数据通过地方户籍管理部门传送,人口普查结果主要从人口普查办公室获得,经济水平和发展计划由计划、经济管理部门提供,食品生产、流通、销售情况可从商业、经济管理部门获得;4)监测点现场调查得到数据,开展定期营养调查活动,得到体
23、格测量、生化检测、膳食调查、家庭状况等方面数据。,2、 现场调查(1)调查内容1)询问调查采用集中或入户调查的方法对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收入、家庭一般状况以及家庭人口等进行调查;个体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教育、职业等)、主要慢性疾病的现患状况及家族史、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等情况、营养及慢性病有关知识、饮食习惯2)医学体检以监测点为单位集中进行医学体检,对所有调查对象的身高和体重、3岁以下儿童头围、15岁以上调查对象的腰围和血压等指标进行测量。3)实验室检测采集被监测对象的血液样品,以便测定血红蛋白、空腹血糖(15岁以上)、血脂(3岁以上)、血清维生素A及血清铁蛋白(3-14岁
24、)等指标。4)膳食调查 称重法、24小时回顾法、食物频率法,(2) 现场工作流程 1)前期动员:提前通知、组织发动监测点的被监测对象; 2)登记、签署知情同意书; 3)编号:由专人负责核对。 4)问卷调查:对被监测对象进行询问,包括膳食调查。 5)体格测量: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 6)生化检测:采集血样,送实验室分析。 7)现场核对调查表格/收表:由专人负责核对。 8)审查表格:对当日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复核。,(三) 数据整理 1数据核查 首先要对其内容进行审核,其次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复核,检查有无漏项和编码填写错误等。 数据量大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部分结果来复查,在数据量不多
25、时可采取全部复查。,2. 数据录入 (1)数据录入程序 应统一制作数据录入程序,并发放到进行数据录入的单位使用。(2)数据录入人员 各监测点营养监测数据录入人员需经过统一培训,并模拟实习录入过程,考核合格以后才能参加正式录入工作。,3. 建立数据库(1)数据文件的命名 营养监测系统对要求的各类数据文件规定统一命名。(2)数据报送 数据库进行整理之后,各监测点通过邮寄光盘或网络传输方式将本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结果发送给国家营养监测中心(3)数据整理 由国家营养监测中心将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库各类文件统一处理,建立国家级营养监测数据库。(4)数据访问 由国家营养监测中心单位负责分配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各省
26、级、市级、县(区)级监测单位根据所得权限访问相应的数据量。,4.数据的保管 监测点数据原始资料应有专人保管,取用时需经过负责人同意。计算机数据应注意保密,防止各种随意更改,并有专门硬盘或光盘备份。,(三)营养监测资料的质量控制 监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是全面的、系统的工作,它不仅是简单地核对数据,找出并修改差错,而是贯串于整个监测工作的全过程。 各监测点的统计资料都遵循统一、规范的要求,对提高营养监测资料的准确性、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有重要意义。,1.监测资料质量控制标准(1)正确性 资料的正确性指收集的资料数据与客观实际的相符合程度。资料的正确性涉及监测工作所需收集的所有资料,资料中任何一项发生错误
27、都会影响整个资料的正确性。,(2)完整性 监测工作中的资料要力求完整。监测点人群的信息应尽可能的收集到,遗漏过多将直接影响监测资料的完整性。(3)可靠性 数据资料的可靠性是指同一个调查对象如果由不同的调查人员,在不同的调查场合下调查,是否能取得相同的调查结果。,(4)可比性 监测资料不仅可以反映监测地区居民营养状况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而且可以用于全国各监测点的分析比较,用于反映全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监测工作实施的标准、要求、调查分析方法的统一是提高可比性的前提。,第三节 营养监测资料分析与信息反馈一、监测资料的分析 营养监测资料的分析是指从所收集的大量数据中,选择合理的统计指标
28、,采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从中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根据营养监测系统收集的资料性质,数据分析、涉及人群、营养素摄入状况、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其趋势分析、干预的效果评价等资料,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一)资料分析的方式与机构 数据分析不一定都是全国性的,在数据未送到中央单位之前,有关数据的汇编、核对和传送通常直接由有关单位负责。某些分析也可以在地方机构进行。 对于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制订计划的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常常需要加以集中。 数据分析机构通常设在中央,由监测系统的中心单位控制工作进度。,(二)资料分析的方法与手段 分析方法一般有描述性分析、趋势性分析和干预性分析。 数学、计算机、信息学、实
29、验科学、临床医学以及行为科学、卫生经济、卫生管理等方面的进展,极大地改进和促进了监测资料分析处理能力的提高。,1计算机的使用 计算机及其有关软件的引入使监测的效率大大增高,使大量的资料更易于管理和分析,同时使很多不同来源的资料便于联系起来分析。,2统计学及其它有关学科的技术 为了使监测资料更好地被利用,监测系统对统计学分析技术以及用于统计学分析的软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的分析技术对确定干预重点、成本效益分析也都是必需的。,3图形展示技术 由于监测资料的分析结果直接分送给卫生决策者和公众,直观、简明的图形显示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图形能够把大量资料一目了然地表现出来,分地区、年龄
30、、性别、经济水平等的图形分布都是非常有用的。,二信息的传播虽然通过监测系统可扩大影响,但通过非正式报告(会议、专业接触等)、正式简报、定期详细出版物加以综合可能更为恰当。在所有各级用户之间必须形成定期联系的制度,以加强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并探讨信息本身传播的方法。,三监测信息的利用 对于旨在制订计划的监测系统来说,主要机构重点是中央单位或小组,其任务是负责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并向政府其他部门介绍结果和提出建议。 对于规划评价来说,主要重点是在规划范围内实施监测与评价;,(一)营养及相关健康状况的监测 营养及相关的健康资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政策、科研、健康和营养教育、医疗实践和制定营养素
31、参考标准等。例如:1989年2006年在中国九个省开展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提供了有关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膳食摄入、各项健康指标以及相互关系的纵向追踪数据。美国NHANES的追踪性调查可以对营养和健康与死亡和致残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二)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 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量调查不仅包括对个体的食物、饮料和营养补充剂摄入量的估计,还有非必需营养素(如膳食纤维)的摄入。美国农业部的个体食物摄入量连续调查(CSFII)和卫生部的NHANES调查提供了美国一般人群及各亚人群的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的估计。CSFII着重调查美国一般人群及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亚人群的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NH
32、ANES调查则将同一对象的膳食摄入与健康状况联系起来。,(三)知识、态度和行为评价 关于膳食营养的知识、态度、行为及其与健康关系的全国调查也纳入了营养监测项目中。一般来说,健康与膳食调查重点放在消费者膳食与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上,以及消费者对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态度的认识。,美国CDC于1984年开始实施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重点是个人行为及其与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关系。主要收集营养相关信息如超重、减肥锻炼以及血胆固醇水平筛查等。 另外,CDC与州教育部门合作建立了学校监测系统,对青少年的健康行为包括营养行为进行评价。这些营养监测计划的开展为公共卫生解释和利用数据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体系。,此外还有对
33、一些特殊问题(如婴儿喂养方式、减肥方法、以及医疗卫生人员对胆固醇的了解)进行的定期调查,来满足特殊的资料需要。 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与食品企业合作进行了一项“为了增进健康每天吃五份蔬果”的基线调查,评价了公众对水果和蔬菜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四)建立食物成分和营养素数据库 美国自1982年以来,由农业部建立了营养素数据库,并且定期更新该数据库。营养素数据库中每种食物包括28种成分及能量,用于全国膳食摄入量调查的数据分析。我国食物成分数据分析工作起步也较早,自1952年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研究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所首次建立食物成分数据库,至今经历了四次修订,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是对我国食物成分数据
34、的又一次丰富和发展,是以1991年版食物成分数据为基础,对近10年来百姓常用食品进行调查分析,并增补约500种常用食品的40余项营养素的数据。食物成分数据库是营养学领域科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科普宣教等必不可少的参考和工具,也是农业、食品工业等部门进行食物生产和加工、对外贸易和改进国民膳食结构的重要依据。,(五)影响食品供应的决定因素 主要用来评价食品供应对满足人群营养需要的能力和用来监测食品供应的时间变化。下表提供了美国国家营养监测及相关研究项目(NNMRRP)营养监测资料在政策和科研方面应用的范例(见表3.3.1)。,表 营养监测资料的用途公共卫生政策营养监测发现与营养有关问题的高危人群和
35、地区,以便于公共卫生干预计划和食品援助计划的顺利执行评价农业政策改变对美国食物供应的营养质量和对健康的影响- 评价为达到2000年健康人的营养目标的进展- 评价对军队供给系统的营养计划所产生的效果制定对营养与健康问题的预防、发现和处理的建议指南- 监测食物的生产和市场销售与营养有关的项目- 制定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原则(美国人的膳食指南)规划和评价食品援助项目规划和评估营养干预项目和公共卫生项目立法制定食品标签政策- 制定食品强化政策的必要性和监督的文件- 制定食品安全性指南科学研究- 制定营养素需要量(如推荐的膳食供给量)- 研究膳食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对膳食与健康的知识和态度的关系- 酝酿和开展国内和国际的营养监测研究- 开展食物成分分析- 研究食物消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通报和评价营养教育项目,第四节 我国营养监测案例 20052007年建立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