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话的历史与现状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0726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PPTX 页数:119 大小:4.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北京话的历史与现状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老北京话的历史与现状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老北京话的历史与现状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老北京话的历史与现状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老北京话的历史与现状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北京话的历史与现状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北京话的历史与现状课件.pptx(1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话,指的是住在北京城区一带的本地人所说的话。以北京城区为中心,东至通县(今通州区),西至门头沟,南至丰台,北至怀柔,说的都是北京话。北京话的形成历史虽然众说纷纭,但是至晚在元代已经形成。本报告介绍了北京话的特点(儿化、轻声等),北京话的形成历史,反映北京话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小说(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以及损公、老舍著的小说)中的北京话。以及当前老北京话的现状和濒危情况。举例丰富,内容饶有趣味。,总说,第一章 老北京话举例一、红楼梦中的北京话,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中,“咱们”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我们”则包括说话人和其他人,但不包括听话人,这种现象为北京话特有。 介词“给”的出现,例如“我转给

2、你瞧”,“明儿挑一个丫头给老太太使唤”,都是当年北京话的特点。 助词“来着”也是清代北京话的特点。例如第三回中“你这妹妹原有玉来着。”第三十三回中“当日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着?” 助词“呢”也是清代北京话里才有的,例如第二十回中“老太太等着你呢”,第二十三回中“你若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而在当时其它方言里往往说成“哩”。 表示劝阻或禁止的否定副词“别”也是北京话特有的,例如第十九回中“别告诉人,连你也不是”,第四十四回中“你可别多心”。,从红楼梦中体现的北京话特征,语言学家认为,具备以上五项条件的作品就可以确定为使用了北京话。,例如:1、第十七回里黛玉说“你的意思不叫我安生,我就离了你。”其

3、中的“安生”就是一个方言词汇;2、第七回里王熙凤说:“呸!扯臊!他是哪吒我也要见见。”第二十八回里王夫人说:“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其中“扯臊”一词 是厚着脸皮瞎说的意思;3、第十五回里王熙凤说:“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这个“猴”字由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像猴于一样纠缠不放的动作,很传神也很独特;4、此外还有“挨晚儿”、“成年家”、“东道”、“掇弄”、“搁的住”、“担当”、“老着脸”、“撂开”、“没要紧”、“难缠”、“派不是”等词汇也都是北京地方色彩很浓的词汇,或者是外地方言中根本没有的词汇。,红楼梦里采用了不少清代北京地区流行的语词,1、“墙倒众人推”

4、2、“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3、“树倒猢狲散”4、“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5、“拉硬屎”6、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是个老北京人,说出话来很有特点,例如她第一次班贾府打抽丰时说:“但俗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红楼梦里北京方言中丰富的俗语、俚语、歇后语,红楼梦里的人物语言非常生动尤三姐骂贾琏:“你不用和我花马掉嘴!咱们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你别糊涂油蒙了心,打量我不知道你府上的事呢!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姊妹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我也知道你那老婆太难缠。如今把我姐姐拐了来做了二

5、房,偷来的锣鼓打不得。我也要会会这凤奶奶去,看她是几个脑袋?几只手?若大家好取和便罢,倘若有一点叫人过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两个的牛黄狗宝掏出来,再和那泼妇拼了这条命!喝酒怕什么?咱就喝!” 这段话活生生地描绘出尤三姐的刚烈、泼辣的性格,令人叫绝,也是北京方言的典范。,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二、话剧小井胡同中的老北京话,1.四九城儿:,即北京城。,2.煤核儿:,没烧透的煤块或煤球。穷人家的孩子经常去捡煤核儿拿回家烧。,3.执事、响器:,仪仗和锣鼓家伙。,4.认头:,不情愿而勉强承受。,5.喝取灯儿:,取灯儿,火柴的旧称。指喝用火柴头上硫磺兑的水,是自杀行为。,6.拍花子:,指拐卖小孩的人。,7.咧

6、子:,使性子,发脾气。,8.绝户:,指没有后代的人。,9.搭碴儿:,接着别人的话说话。,10.界壁儿:,指隔着一堵墙的邻居。,11.趁落儿:,指有钱、富有。,12.半膘子:,指干事傻气、莽撞的人。,13.变天账:,被打倒的反动阶级梦想变天后要追回的财物记录。,14.幺蛾子:,歪门邪道的馊主意。,15.胡吣:,形容说话不着边际、随意胡说八道。,16.猴顶灯:,由下面小的物体支撑上面大的物体的形象比喻。表示悬、不稳当。,17.蛤蟆夯:,用电动机作动力的机械夯。与之相比较的是人力抬夯。,18.蒙事行:,蒙事之流,调侃的说法,指以欺诈行骗为职业的人。,第二章 北京话概说,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

7、地图二、北京话与普通话三、北京话与北京官话,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地图,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北京全图,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地图,1916年(民国5年)京都市内外城地图,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地图,1934年(民国23年)北平全市详图,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地图,1947年(民国36年)北平内外城全图,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地图,北京市区图(三环以内)图中红线标示的即为原来的北京城,内外城以虚线隔开,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地图,1.“内九外七皇城四”,“内九”指内城的九座城门(现地铁2号线沿线):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 崇文门、宣

8、武门、德胜门、安定门、正阳门“外七”指外城城门,是老百姓进出用的: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 东便门、西便门、永定门“皇城四”是城里的文武百官进出宫廷用的: 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地图,北京城门示意图图中:红色圈为“内九”蓝色圈为“外七”黄色圈为“皇城四”,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地图,各门都有其不同的用途,以“内九”门为例,正阳门:走“龙车”。朝阳门:走粮车。 阜城门:走煤车。崇文门:走酒车。 宣武门:走囚车。德胜门:走兵车。 安定门:走粪车。西直门:走水车。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地图,2.“九坛八庙”,

9、“九坛八庙”指的是京城九坛和京华八庙。 九坛:即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 八庙: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和历代帝王庙。,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地图,“九坛”,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祭祀社神与稷神天坛(今天坛公园圜丘坛):祭天地坛(今地坛公园方泽坛):祭祀土地神祈谷坛(今天坛公园祈年殿):祈求谷物收成朝日坛(朝阳门外):春分日祭日夕月坛(阜成门外):秋分日祭月先农坛(永定门内西侧):祭祀神农氏太岁坛(先农坛东北侧):祭祀太岁求吉祥先蚕坛(今北海公园内):皇后躬行桑礼,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地图,“八庙”,太庙(今劳

10、动人民文化宫):供奉先祖牌位奉先殿(故宫内):祭祀皇帝的先祖传心殿(故宫文华殿东侧):供奉帝王、先师 牌位寿皇殿(在景山公园内北侧):是供奉清代帝 后、祖先神像之处,同时也是帝后死后 入葬前的停灵之所,一、清末民国北京地图与当代北京地图,“八庙”,雍和宫:原为清雍正皇帝胤禛即位前的府邸, 乾隆皇帝出生于此,后改为喇嘛教的 庙宇。文庙(又称孔庙):祭祀孔夫子的地方堂子:满洲人祭天祭神的场所。康熙年间定制, 祭祀堂子,不准汉官参与,故堂子鲜为 人知。历代帝王庙:祭祀我国历代的164位皇帝和79 位名臣。,二、北京话与普通话,1.何谓普通话?,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

11、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6年2月6日 国务院,二、北京话与普通话,2.何谓北京话?,北京话,指的是住在北京城区一带的本地人所说的话。以北京城区为中心,东至通县(今通州区),西至门头沟,南至丰台,北至怀柔,说的都是北京话。 林焘普通话和北京话,二、北京话与普通话,3.体会以下几组北京话与普通话,第一组,普通话:今天几号了?,北京话:今儿几儿了?,第二组,普通话:嗨,昨天晚上你做什么去了?,北京话:嗳,我说,昨儿晚半晌儿你干 嘛去了?,二、北京话与普通话,第四组,普通话:我那朋友特别讲义气,你那朋友一看 就小家子气。,北京话:我那朋友倍儿局器,你那朋友一看就 鸡贼。

12、,普通话:你们俩人别在我面前亲热,我也没时 间跟你们废话。,北京话:你俩甭跟我这儿起腻,我也没功夫跟 你们耍嘴皮子。,第三组,二、北京话与普通话,第六组,普通话:太阳下山了,你也别在这儿糊弄我了, 该干什么干什么去,我要散步去了。,北京话:老爷儿下山了,你小子也别跟这儿涮我 了,该干嘛干嘛去,我要遛弯儿去了。,普通话:从今天起,这事别跟他说,他是个外行, 跟我说,这事儿我明白。,北京话:打今儿起,这事儿甭跟他说,他就是一 棒槌,跟我说,这事儿我门儿清啊!,第五组,二、北京话与普通话,第八组,普通话:那个人来了别在这儿开玩笑,要不咱就 说说你那些事儿。,北京话:那主儿来了甭跟这儿逗闷子,不介咱就

13、 抖搂抖搂你那点儿破事儿!,普通话:他一个大男人,有话就直说啊,总是有 事儿没事儿提,还不明说,最后事情出 来了到处说我不管他,真让人生气。,北京话:他一大老爷们儿,老念秧儿,跟我这儿 兜圈子,末了儿还满世界说我不管他, 真搓火儿!,第七组,三、北京话与北京官话,1.北京官话区,从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经过河北省东北部的围场、承德一带,直到北京市城区,形成一个东北宽阔、西南狭窄的区域。在这个相当广大的区域内,各方言的声韵系统十分相近,调类完全相同,调值极其相似,无疑应该同属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可以称为北京官话区。,三、北京话与北京官话,北京官话区分布图林焘北京官话区的划分,三

14、、北京话与北京官话,北京官话区南部 林焘 来源同上图,三、北京话与北京官话,2.北京音系和北京城区话,平时所说的北京音系实际指的是以北京城区话为核心的语音系统。(古影疑两母开口一二等字的不同读法是相当理想的确定北京城区话区域的标准。)北京城区话的区域也可以据此来确定。 北京城区话的区域只占北京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三、北京话与北京官话,北京市及附近地区“爱安藕恶”四字的声母,三、北京话与北京官话,北京市“爱安藕恶”四字的声母,三、北京话与北京官话,3.日本太田辰夫鉴定清代以来北京话的七个特点,(1)“咱们”和“我们”(2)介词“给”(3)助词“来着”(4)句末助词“呢(哪)”、“哩”的用法

15、(5)禁止副词“别”(6)程度副词“很”用于状语(7)形容词后面的“多了”,参考文献:,1胡明扬1987:北京话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2林焘1987:北京官话区的划分,方言第3期, 166-1723林焘2000:普通话和北京话,北京:语文出版社4太田辰夫 1969:中国语学新辞典,东京:光生馆5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恕不一一注明出处,第三章 研究北京话的语料,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二、元代北京话语料三、明代北京话语料四、清代北京话语料五、民国时期北京话语料六、现当代北京话语料,本章内容提要,辽金时期的北京话语料主要有以下四种: 1.契丹-汉对音材料 2.女真-汉对音材料 3.辽金时期幽燕地区的

16、诗人用韵 4.诸宫调的用韵下面我们来分别加以介绍。,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契丹大、小字的使用,在当时只限辽代贵族范围,如辽史列传中提到通习契丹字的人,是耶律倍、耶律庶成、肖韩家奴、肖音乐奴、耶律大石等上层人物。而这些人又都精通汉文,所以,契丹字的使用范围实际上并不广泛。辽朝的对外正式公文、朝廷诏令奏议、对中原和西夏的所有文件,都用汉文。佛经的解释、著述,士人的科场考试,契丹文学家的诗文集等,也都用汉文。这说明汉文在当时是通用文字。契丹文的使用,迄今考古发现,仅限于哀册墓志方面的装点,并且常常同时对照刻写汉文。,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1.契丹-汉对音材料,沈钟伟(2006a, b, 2007

17、, 2011)采用了22种契丹小字材料。如下:,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1 兴宗哀册(1055)*2 仁懿哀册(1076)*3 道宗哀册(1101)*4 宣懿哀册(1101)*5 萧令公墓志(1057)6 许王墓志(1109)7 故耶律氏铭石(1115)*8 郎君行记(1134),9 萧仲恭墓志(1150)10 耶律仁先墓志铭(1072)*11 耶律宗教墓志铭(1053)*12 海棠山契丹小字墓志残石(不明)13 金代博州防御使墓志残石(1170) 14 泽州刺史墓志残石(1108)15 耶律迪烈墓志铭(1092) 16 耶律永宁墓志铭(1088),宣懿皇后哀册(契丹-汉对照),一、辽金时期北

18、京话语料,17 耶律弘辨墓志铭(1100) 18 耶律智先墓志铭(1094) *19 韩敌烈墓志铭(1101)20 耶律奴墓志铭(1099)21 韩高十墓志(1076+)22 皇太叔祖哀册(1110)*,这些墓志和碑文的摹本和考释都已经发表。其中郎君行记,萧仲恭墓志,和金代博州防御使墓志残石三种都是金代(1115-1234)的材料,并不是辽代(907-1125)的作品。,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通过内部对比发现北方官话有这样5点特征: 1. 唇音声母唇齿化 2. 知组声母和照组声母合并 3. 全浊声母清化 4. 塞音韵尾失落 5. 带k 韵尾的音节复元音化,女真文可以使用的材料范围限于为数有限

19、的几种碑刻中的汉语借词。,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2.女真-汉对音材料,图为女真碑文摹本,DS 大金得胜陀颂碑(1185)ZY 昭勇大将军同知雄州节度使墓碑(1186)HL 海龙女真国书摩崖(1167)BQ 北青女真国书摩崖(1218)JS 女真进士题名碑(1224)CY 奥屯良弼饯饮碑(1210)QY 庆源郡女真国书碑(?)YN 永宁寺碑(1413,明初) 等YY 永乐本女真译语,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沈钟伟(2006a, b, 2007, 2011)分析了如下9种女真文材料:,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通过研究发现当时的北方官话的语音同样有5点特征: 1. 唇音声母唇齿化 2. 知组声母和

20、照组声母合并 3. 全浊声母清化 4. 塞音韵尾失落 5. 带k 韵尾的音节复元音化这5点特征与契丹-汉对音材料反映的特征完全相同。,辽金时期幽燕地区的诗人用韵研究成果主要有丁治民(2006)、崔彦(2011),他们对当时北京地区的诗人用韵做了深入探讨,对研究这一时期北京话语音做出了贡献。,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3.辽金时期幽燕地区的诗人用韵,丁治民2006:唐辽宋金北京地区韵部演变研究,合肥:黄山书社。崔彦2011:全金诗韵部研究,大连:大连出版社。,我们把诸宫调独立出来是因为它与辽金时期的诗人用韵有所不同。 诸宫调盛行于宋金时期,现存有三种:刘知远诸宫调、董西厢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除

21、了天宝遗事诸宫调是元代作品以外,其他两种通常认为都是金代作品。而以刘知远诸宫调为最早。,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4.诸宫调的用韵,有关研究见周大璞董西厢用韵考(武汉大学学报1963:2),廖珣英诸宫调的用韵(中1964:1)。最近王昊教授论证刘知远诸宫调非金代作品乃是辽代产物,如此说成立,则诸宫调所反映的音韵现象时代更应提前。 举例来说,中原音韵有支思韵和车遮韵,这两个韵的形成时代通常认为是元代,但根据周大璞和廖珣英的研究,则诸宫调亦有独立的支思韵和车遮韵。其形成时间更应提前。研究诸宫调的用韵是考证北京话形成的又一思路。,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元代的北京话语料主要有以下三种:甲反映元代北京话

22、的音韵学著作 1.八思巴字与蒙古字韵 2.中原音韵乙反映元代北京话的非音韵类文献 3.元杂剧下面我们来分别加以简单介绍。,二、元代的北京话语料,八思巴字,由元朝时期皇帝国师八思巴根据藏文(梵文体系)制定,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蒙古文字,并作为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全国统一文字的书写方法。它有音无义,类似音标,可拼写不同民族的语言。,1.八思巴字与蒙古字韵,元代八思巴字瓷瓶,二、元代的北京话语料,蒙古字韵是我国元代用八思巴字译写汉语的韵书。这部韵书正文上冠以八思巴字字头,下列所译写的汉字,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八思巴字汉语的语音面貌,是八思巴字汉语文献中最重要的一种。 该书编著于12691292年之间,

23、编著者未详。元刻本流传至清代道光年间,后亡佚。现在仅存一个旧写本,是元至大戊申(公元1308年)朱宗文(字彦章,信安人)所做的校订本,也已流失国外(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二、元代的北京话语料,元代的最重要音韵资料是中原音韵,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性质,学界一直有不同意见,王力(1985)、宁继福(1985)、唐作藩(2000)均主中原音韵代表元代大都音。,2.中原音韵音系,二、元代的北京话语料,关于中原音韵的音韵系统,声母方面的构拟差别较大,这里取中原音韵25声母说(忌浮1964),如下表:,二、元代的北京话语料,中原音韵有十九个韵部,上一章我们也已经介绍过,相关构拟情况不再赘列。中原音韵的声调特

24、点有三: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中原音韵主要研究著作有四部: 赵荫棠的中原音韵研究(1936) 杨耐思的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李新魁的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 宁继福的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二、元代的北京话语料,这里面实际包含两个问题:一是中原音韵是否代表元代大都音?二是现代北京话是否直接源自元代大都话?我们暂取中原音韵是元代大都音一说。,甲反映明代北京话的音韵学著作 一中国本土文献 二域外文献乙反映明代北京话的非音韵类文献 一史书杂著 二小说 三朝鲜的汉语教科书,三、明代的北京话语料,一中国本土文献(一)菉斐轩词林韵释 菉斐

25、轩词林韵释又名词林要韵。共分十九韵,入派三声。该书通常认为是词韵书,经赵荫棠先生考证,该书非词韵书,而是曲韵书。白涤洲的北音入声演变考说“赵荫棠先生菉斐轩词韵时代考认它为明代洪武正韵以后的东西。后来赵先生又考出它是明代陈铎所著,成书于成化年间。”,反映明代北京话的音韵学著作,(二)徐孝合并字学篇韵便览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作者徐孝,该书是一部记录明代北京话语音系统的典籍,对研究北京话语音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该书包括四部分:字书合并字学集篇。韵书合并字学集韵。韵图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反切总汇四声领率谱。,(三)佚名音韵集成 音韵集成成书年代和作者不能确考。赵荫棠先生“韵略堂”曾藏有一部抄本,他推

26、断成书年代为明末。集成韵字录自字汇,字汇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汇通凡例四次提到集成,可知集成成书于1615年至1642年间。集成十六部如下: 东洪居鱼呼模灰微幽侯支齐真文先元 遮蛇庚晴江阳歌何萧豪家麻皆来山寒,(四)元曲选音释 元曲选为元人杂剧的总集,共选录100个剧本。元杂剧剧本,现存世150种左右,而元曲选所选就占其中2/3。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先刊前集,共50种,次年刊后集50种。元曲选的编者是臧懋循(1550-1620年),臧懋循字晋叔,浙江长兴县人。,二域外文献(五)四声通解中之“今俗音” 四声通解成书于16世纪,是朝鲜学者崔世珍用正音文字转写汉语语音的一部韵

27、书,其中的“今俗音”反映了当时的北京音,对人们了解16世纪的汉语官话音有一定的价值。 崔世珍的四声通解(1517年)是增补四声通解而成书的。该书有三种不同性质的对音:正音、俗音和今俗音。,一史书杂著(一)宛署杂记 宛署杂记二十卷,成于1593年,作者沈榜(明),湖广临湘(湖南省长沙市)人,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任顺天府宛平县(北京正阳门棋盘街到西山一带)知县,在任期间留心时事,搜寻掌故,根据署中档案材料编著了宛署杂记,它实际是宛平的县志,也是北京最早的史书之一。该书中国已经亡佚,现藏日本尊经阁文库。,乙反映明代北京话的非音韵类文献,北京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宛署杂记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28、收藏的日本尊经阁文库的摄影胶片排印的。该书涉及了明代北京的分土、署廨、山水、古迹、坛庙陵园,本书17卷中记载了民风方言,从中可以看出今天的许多北京土话的影子,不少词汇可以窥见明代北京话部分词汇的面貌。,(二)燕山丛录 燕山丛录,二十二卷。四库全书置于子部小说家类。明徐昌祚撰。昌祚字伯昌,常熟人。四库提要谓:是编盖其官刑部时所作。多载京畿之事,故以燕山为名。凡分二十二头,大抵多涉语怪,末附以长安里语,尤为鄙俚。又多失其本字本音,不足以资考证。 该书中的“长安俚语”无疑记录的就是明代的北京话,很多词语与今天的北京话无甚区别。日本的波多野太郎与太田辰夫二先生均有研究。,二小说(三)金瓶梅 金瓶梅,也

29、称金瓶梅词话,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由于金瓶梅的语言口语化、俚俗化,完全运用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充满着浓郁淋漓的市井气息,所以其方言属性一直是学界关注的对象。,关于金瓶梅所用方言的属性,主流性看法当然是山东方言说,但是学界一直对此有不同意见。据张玉萍在金瓶梅方言问题研究综述(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一文中的统计,计有山东方言说、河北方言说、北京方言说等十多种说法。但是我们觉得北京方言说特别值得重视。北京话研究专家弥松颐先生力主此说,他在多篇文章特别是专著京味儿夜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一书中多次引用金瓶

30、梅的语汇证明金瓶梅所用方言的属性应该是明代的北京话,如该书和他文中对 “摭溜子”“爱窝窝”(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甜食,北京传统风味小吃)的词汇说明都甚有说服力,笔者亦认为此说不容忽视。,三朝鲜的汉语教科书(四)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 翻译老乞大、朴通事是朝鲜王朝(1392-1896)早期使用最广泛的汉语会话教材。一般认为这两部书是朝鲜中宗朝著名的汉学家崔世珍所编撰的,成书年代不详。翻译老乞大、朴通事是老乞大和朴通事系列中,迄今为止最早的韩文注音本。,在书中出现的所有汉字下面左右两侧各有不同的韩文对音(即“左音”和“右音”),给研究近代汉语的人提供了很关键的线索。,甲反映清代北京话的音韵学著作(略

31、) 一中国本土音韵文献 二满汉对音音韵文献 三正音文献乙反映晚清代北京话的非音韵类文献 一白话小说 二戏曲材料 三曲艺一 四曲艺二 五早期北京白话报 六域外所编北京话教科书和辞书 七圣经的北京话译本 八满(蒙)汉合璧文献 九老北京叫卖与北京童谣 十其他材料:反映北京方言的史书和笔记,三、清代的北京话语料,一白话小说(一)红楼梦(1760)(二)施公案(1798)(三)红楼梦补(1819)(四)品花宝鉴(1848?)(五)红楼梦影(1861)(六)儿女英雄传(1878)(七)三侠五义(1879),乙反映晚清代北京话的非音韵类文献,(八)晚清民初的京味小说作者群 1、蔡友梅(即损公) 2、徐剑胆

32、3、王冷佛 4、穆儒丐,二戏曲材料(一)京剧(二)北大图书馆藏玉霜簃藏曲等新材料,乙反映晚清代北京话的非音韵类文献,第四章 现代北京话语音,一、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二、北京话的儿化三、北京话的轻声四、北京话的变调,本章知识体系概要:,一、北京话的语音系统,语音系统,语音系统包括?,1.北京话的声母(21个)(按发音部位),(1)双唇音: b p m(2)唇齿音: f(3)舌尖前音:z c s(4)舌尖中音:d t n l(5)舌尖后音:zh ch sh r(6)舌面音: j q x(7)舌根音: g k h,读z、c、s的时候舌尖的位置?,想一想,通常课本上的说法是发音时舌尖抬起接触上齿背(如右图

33、),z的发音示意图,实际上,汉语普通话的舌尖前音发音时舌尖抬起可以有四个接触位置:,上齿背(通常的课本说法,如前图)上齿龈下齿背下齿龈,这四种发音部位所发出的z、c、s都是正确的。但是与在发音色彩上有差别,仍属于同一音位,2.北京话的韵母,(1)单韵母:9个(2)复韵母:15个(3)鼻韵母:16个(4)儿化韵母:26个,下面分别来具体介绍,(1)单韵母:9个,舌面元音韵母(7个) oo e ii uu uy ,舌尖元音韵母(2个)舌尖前元音-i(资的韵母)舌尖后元音-i(知的韵母),前响复元音(6个) ai ei au ou r ar,(2)复韵母:15个,后响复元音(5个) ia ie ua

34、 uo e,中响复元音(4个) iau iou uai uai,(3)鼻韵母:16个,前鼻音韵母(8个) n en in n in un n uen,后鼻音韵母(8个) n en in on ion in un uen,(4)儿化韵母:26个,or类(2个):or(婆儿)uor(窝儿)ur类(1个):ur (珠儿)r类(1个):r(歌儿)r类(2个):ir(街儿)yr(靴儿)aur类(2个):aur(刀儿) iau(票儿),our类(2个): our(兜儿)iour(球儿)r类(4个):r (灯儿)ir(影儿) ur(瓮儿)yr(熊儿)r类(3个): r (缸儿)ir (亮儿) ur(筐儿)r

35、类(1个):r(空儿),以上仅对26个北京话语音系统中的儿化韵作一初步的介绍,后文将针对北京话的儿化现象作专门探讨。,r类(4个):r (根儿)ir (鸡儿) ur(魂儿)yr(鱼儿)ar类(4个) :ar(盖儿)iar(家儿) uar(弯儿)yar(园儿),3.北京话的声调,阴平55 妈阳平35 麻上声214 马去声51 骂,互动环节:读一读,麻妈妈骑马,马慢,麻妈妈骂马。,er是单韵母还是复韵母?不是单韵母,是复韵母。因为舌头滑动。er的阴平、阳平、上声读音与去声读音有无不同?不同。普通话有两个卷舌音韵母:er和ar “根儿”与“歌儿”是否同音?不同。区别在韵腹是和,想一想,二、北京话的儿

36、化,“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 汉语方言里,北京话以多儿化而闻名。,1. 儿化,前面已经初步介绍了26个儿化韵母,这里,我们来分别对各类儿化韵加以解释分析。(下从略),2. 26个儿化韵,(1)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喜爱的心情。如: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2)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小”、“少”的意思。如: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3)有的词儿化后表示温和的态度。如: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3. 儿化韵的作用,(4)有些动词、形容词儿化后变成名词。

37、如:盖(动词)盖儿(名词)画(动词)画儿(名词)尖(形容词)尖儿(名词)(5)有些词儿化后词义发生变化。如: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看下面的两组词例,你还能想出哪些用儿化来区别词义的词?,想一想,水牛,水牛儿(指蜗牛),看下面的两组词例,你还能想出哪些用儿化来区别词义的词?,想一想,白面(吃的面粉),白面儿(指海洛因),京味文化小贴士,老北京小吃与儿化,驴打滚,豌豆黄,炸咯吱,炒肝,京味文化小贴士,老北京地名与儿化,大栅栏,天桥,新街口,东便门,汉语普通话中有一小部分字,它们在词或句子里和其他字连说时,由于一定的原因,失去了原有的字调,变得又短又轻,这种

38、现象就叫做轻声。 “轻声”这一概念由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首次提出。它是汉语普通话语音的现象之一,是一个功能结构单位,也是一种语音区别手段。,三、北京话的轻声,1. 轻声,轻声不同于一般声调,它没有一个固定的调值,并不是四声以外的第五种声调。普通话的四个调类,阴、阳、上、去之间并不存在派生关系,但轻声字则一般都有自己的本调,是在特定条件下失去原调的变调现象。轻声没有独立的调值,它的音高与升降变化是由前面的音节所决定。轻声是四个声调的一种特殊音变。一般来说,四种声调的字,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失去原来的声调,变读轻声。,2. 轻声与声调的关系,(1)叠音词的后一个字必读轻声,如: 妈妈,哥哥,星星

39、,娃娃。(2)一些名词后面的方位词必读轻声,如:地上,桌上,天上,床上。(3)一些名词、代词后缀和形容词中缀必读轻声,如:桌子,虫子,傻子,尾巴,嘴巴。,3. 必须读轻声的词,(4)一些助词必读轻声,如:好的,会的,轻轻地,说得好,看了,吃了。(5)语气词必读轻声,如:好啊,是嘛,我呢,对吧。(6)口语中部分常用双音节词,第二个字必读轻声,如:应付,扫帚,商量,见识。,(1)区别意义(前一词为轻声词)地下(指地面之上 )地下(指地面之下)合计(商量,盘算 )合计(总共,计算在一起)(2)区别词性利害(形容词 剧烈,凶猛)利害(名词 利益和损害)(3)区别结构她是我爱人(名词) 仁者爱人(动宾短

40、语),4. 轻声的作用,看下面的词例,你还能想出哪些用轻声来区别词义的词?,想一想,地道(地道战),地道:这个味,地道!(某方便面广告语),京味文化小贴士,老北京文化与轻声,牌楼,冰糖葫芦,喇叭(唢呐),四、北京话的变调,变调:音节在连读时,相邻音节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1.上声变调2.“一、七、八、不”的变调3.叠字词的变调,我们主要介绍北京话以下几种变调现象:,1. 上声变调,(1)上声音节单念成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 (2)上声音节在阴、阳、去和轻声前,其调值由214变21(211),例:上阴连读北京、广播、统一、展开 上阳连读祖国、改革、语言、朗读 上去连读主意、理论、伟大、广

41、泛 上轻连读怎么、老实、尾巴、喜欢,2. “一、七、八、不”的变调,“一七八不”变调口诀(1)句后单用念本声, (2)去声前面变阳平。(3)后头若是阴阳上。(4)一不念去七八阴。(5)如果夹在叠字间, (6)一不两字念得轻。,(1)句后单用念本声: “一、七、八、不”四个字,在语句末尾或在单用的时候,一律读本来的声调。即“一、七、八”三个字都读阴平,“不”字读去声。,例:一(y) 初一(y) 七(q) 二十七(q) 八(b) 二十八(b) 不(b) 我偏不(b),(2)去声前面变阳平: “一、七、八、不”四个字在去声前面的时候一律变读阳平。,例:一块(y) 一倍(y) 七块(q) 七倍(q)

42、八块(b) 八倍(b) 不去(b) 不对(b),根据近年在北京的调查,中年以下的人,“七、八”有不变调的趋势。,(3)后头若是阴阳上(4)一不念去七八阴: “一、七、八、不”四个字在阴平、阳平、上声前面时,“一、不”读去声,“七、八”读阴平。,例:一斤(y)一瓶(y)一碗(y) 不听(b)不行(b)不好(b) 七斤(q)七瓶(q)七碗(q) 八斤(b)八瓶(b)八碗(b),(5)如果夹在叠字间,(6)一不两字念得轻。 “一、不”两个字夹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的时候,读轻声。,例:试一试(yi) 走一走(yi) 歇一歇(yi) 去不去(bu) 看不看(bu) 懂不懂(bu),3. 叠字词的变调,叠字形容词的三种形式:,(1) AA式:深深地、快快地、大大地、满满的、长长的、平平的、暖暖的、漫漫的(2) ABB式:绿茸茸、绿莹莹、绿油油、黑糊糊、黑洞洞、黑油油、喜洋洋、软绵绵、懒洋洋、亮莹莹、孤零零、羞答答、空荡荡、红彤彤、清凌凌、热腾腾(3) AABB式:老老实实、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欢欢喜喜、高高兴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隐隐约约,变调规律:,(1)AA式:将第二个音节A变阳平。(2)ABB式:将BB变成阴平。(3)AABB式:分别将第二个音节A、B改为轻声,第一个读原声调。,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