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2735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程ppt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的含义,一,最常见定义:课程是“学习的进程”。典型定义:(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缺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等。(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作了什么。缺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且太宽泛。,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的含义,一,(三)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

2、材料。缺点:是幼稚的。(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成顺从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缺点:过于天真,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的含义,一,本书定义: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流派,二,(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 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和目的。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第一节 课

3、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流派,二,(二)学科主义课程论1、要素主义(巴格莱) 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2、永恒主义(赫钦斯) 课程应以永恒学科组成,他推移出我们人性的共同要素,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首要的。首先是古典书籍。,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流派,二,(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1、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四)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课程最终要由学生需要来决定。 人文学科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第

4、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流派,二,(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形成4R的后现代课程标准1、丰富性richness: 体现了开放性。2、循环性recursion: 旨在发展能力3、关联性relation: 教育上的关联;文化方面的联系。4、严密性rigor: 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目标,一,(一)课程目标的特征(P161):1整体性;2阶段性;3连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美国加州大学)(1)预定若干课程目标,涉及课程的各个方面;(2)书面征求有关方面人员的意见;(3)汇总;(4)依次选出若干最重要

5、的课程目标;(5)据统计结果,确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项课程目标。2、参照法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目标。,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内容,二,课程由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构成。(一)课程标准(P163)1、课程标准的结构:(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2、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1)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体系等(2)学生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内容,二,(二)教材(课本)教材的定义(P163):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1、教材的编排2、教材的作用(学生思考,再看书P164),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类型,三,(一)学科课程(分

6、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做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有两种理论:A、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形式教育论;(训练人的各种官能)B、在实质教育基础上的课程论(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优点: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较少的考虑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类型,三,2、活动课程或称儿童活动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设计课程、随机课程此课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背景是“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优: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缺: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

7、性和随机性。,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类型,三,二者区别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1)从目的上讲:传统知识经验与获得性经验3)从编排上讲:知识的系统性与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5)从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自主的实践7)在评价方面: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类型,三,(二)综合课程(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与核心课程1、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认为:应把所有的知识视为一体,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教授。优点:可发挥学习着的迁移能力;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缺点:忽视每门学科自身逻辑结构面临的困难:教材的编写;师资问题解决对策:协同教学方式;开设综合课程专业。,第二节 课

8、程组织,课程内容,三,2、核心课程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形式上,由近及远,有内及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要求以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优点:统一性;实用性;适用性;积极参与;认识改造社会缺点:范围无规定,内容凌乱,学习单元支离破碎,文化遗产不能完全体现,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内容,三,(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1、国家课程:自上而下有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缺点: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与学校条件脱节;与学校教师脱节;与学科发展脱节2、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优点:更具特色,经常修订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提高

9、社会满意度缺点:不平衡性加剧;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理论与技能;教育资源需要提高;影响质量和连续性,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四,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扮演重要角色,课程计划是通过老师的教学而得到实施的。,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评价,五,(一)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与测量学业评价: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测量:是学业评价的一种手段,定量分析。使用与某些学业的评价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基础,同等重要。,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评价

10、,五,(三)终结性评价与形式性评价1、终结性评价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注重总体评价)目的:表明课程的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对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做出判断,关系到名次与荣誉。2、形成性评价指贯穿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整个过程的评价。(注重细节分析)目的:寻找原因,发现问题,使课程更趋于合理,学生学习困难,完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评价,五,(四)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评价观1、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传统评价观)以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为代表采用标准参照测试测量学生学业,从而决定目标实现的程度。2、人文自然主义评价观(新潮课程评价观)认为

11、:研究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质量是了解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一,(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要求、现代社会生产要求劳动力有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无意需要教育的培养2、经济的地区性差异制约者课程变革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 a、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从前,倾向于意识形态。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注重经济价值 b、课程目标综合性市场经济导致了就业的多样性与流动性。狭窄的知识面妨碍了就业 c、课程结构的优化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简单叠加。今后,考虑知识的有机结合,因为市场经济导致就业的

12、转换性。,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一,(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教育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文化通过教育得以保存和发展1、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文化模式(定义见P180)要求课程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现民族特色。2、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3、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文化多元:社会内容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学校课程要体现文化间差异,将文化与少数族文化结合起来,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一,(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演变历程: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原

13、始结合 注重传授知识 二者并生 注重能力的发展这一演变中,科技起决定作用。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1)影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课程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2)学校理科课程的科目构成也与科学技术门类演变直接相关3、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一,(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 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符合受欢迎; 脱离实际反对2、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3、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去选择教学内容。,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总趋势

14、:课程的现代化(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核心内容学习与选修学科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以及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课程政策开发下移(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内容本位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多样化结合吸纳新的学科领域(整合或独立)连续性增加,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从“忠实取向”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过渡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信息技术作用增加课程要求弹性大强调“校本评定”能力(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从“目标取向的评价“向”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过渡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评价,第三节 课

15、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三,(一)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成就: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打破“集权制”,力求“集权制”“分权制”结合;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大胆引鉴国外先进经验。(二)新世纪课改朝以下几方面发展:1、提升课改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2、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3、课程内容上,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结合4、课程结构上,更新、努力实现综合化5、课程实施上,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6、课程评价上,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三,在课改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课程具灵活性,选修与必修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工具性,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人的发展(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在课程目标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课程编制上,学科系统社会实际(培养知识与能力、创新精神); 在知识内容上,各学科系统知识知识综合性、整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性;,本章学习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