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文学《法学导论》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3285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与文学《法学导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法律与文学《法学导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法律与文学《法学导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法律与文学《法学导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法律与文学《法学导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与文学《法学导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与文学《法学导论》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法律与文学,法律与文学,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 Lilei All Rights Reserved,文学与法学融合与意义波斯纳 :法律与文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三联书店徐昕:正义的想象:文学中的司法中国法制出版社徐昕:影像中的司法,清华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 文学与法学融合与意义,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 Lilei All Rights Reserved,第一节、作为法津原型和文学类型的复仇,复仇的法律与历史意义文学范本:哈姆雷特赵氏孤儿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元杂剧赵氏孤儿法国文豪伏尔泰于17531755年,对赵

2、氏孤儿进行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 第一节、作为法津原型和,法律与文学-法学导论课件,法律与文学-法学导论课件,赵氏孤儿,屠岸贾,赵朔,庄姬公主,公孙杵臼,程 婴,赵武,赵氏孤儿屠岸贾赵庄姬公主公孙杵臼 程 婴赵,一、复仇的社会背景:1、没有正式法律机制的社会,没有法律强制力对侵犯者实施报复承诺。 没有统一且强有力的公权力维持社会和平和秩序2、家族关系的存在:谋杀无亲属者,惩罚就会消失 “将赵盾三百日满门良残,诛尽杀绝”切断家庭脉络 剥夺对方复仇能力,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 Lilei All Rights Reserved,一、复仇的社会背

3、景: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 Lilei All Rights Reserved,二、复仇的社会效果1、妨碍劳动力的专业分工 2、报复行为会倾向于变得过于粗糙或野蛮惩罚与所造成的损害之间没有系统的比例关系(违背等价赔偿)复仇结果超出我们今天认为应当有的或是恢复平衡的限度 绝对责任 忽略故意、过失、过错、无过错3、复仇培养了一些负面的情感 愤怒、敏感,不宽恕,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 二、复仇的社会效果,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 Lilei All Rights Reserved,三、复仇制度的逐渐消失群体扩大 亲缘关系淡化 小型

4、公权力出现 中央集权 寻求新的、和平、安全、低成本有效的复仇制度法家反对复仇“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勇于共战,怯于私斗”“侠以武犯禁”国家乱之因 刺客 杀(金钱交易)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国家暴力对抗私力复仇 收缴民间武器,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 三、复仇制度的,四、复仇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形式改变:愤慨 愤怒新形式的复仇促进受害者及家属协助司法机关处罚罪犯威慑着微小侵犯和伤害 (一些不值得启动国家惩罚机器的纠纷)现代社会古典复仇的残余:黑社会 五、复仇与现代刑法制度刑法制度受制于 社会环境与人性的制约刑法不断减轻处罚程度是否可行?,四、复仇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5、 李蕾 版权所有 Lilei All Rights Reserved,第二节:梁祝悲剧与中国制度变迁,一、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特征: 民间自发形成的,表现为习惯、惯例国家一般不干预,立法上不作规定,“司法”裁判上尊重惯例。 只有当婚姻家庭制度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有直接的重大关系时,国家才干预。例如,商较变法时对分家有严格规定,以及越王勾践为了对吴国复仇,鼓励生育,也对婚龄作了严格规定,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 第二节:梁祝悲剧与中,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 Lilei All Rights Reserved,梁山伯一与祝英台唐代文字记载,元代白朴曾撰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一

6、剧, 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婚姻制度的变革,越剧版被拍成新中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50年代中期作曲家陈钢和何占豪以越剧曲调为素材改编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蕾 版权所有 梁山伯一与祝英台,研究蓝本,元杂剧的梁祝剧本如今已经失传明代戏剧同窗记(全本同样已失落)一出:是描述梁山伯到祝英台家中提亲两人重新相见的山伯千.里期约另一出:是描述梁伯与祝英台学成回家分手时河梁分袂,研究蓝本元杂剧的梁祝剧本如今已经失传,二、悲剧焦点何在?,祝家女公子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攻书,途中遇到同样外出求学的梁山伯,俩人“结为八拜之交,“如胶漆雷陈,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同窗只年,祝英台暗中爱上了梁山伯

7、,而梁山伯却不知祝英台的真实身份。 分别前,祝英台假称自己有一妹妹,许嫁给梁山伯,并以“二八”、“三七”、“四六旧反复暗示十日后,梁山伯及时来提亲;但交流失败,梁山伯误以为让自己三十天后提亲。 三十天后,梁山伯期约来到祝家提亲,祝员外已将祝英台许配当地马员外的公子,并已订下迎亲的日期。梁祝相见,悲感交加,但无法改变所订婚约。离开祝家后,梁山伯一病不起,含恨辞世。在马家迎娶祝英台的途中,祝英台坚持要到梁山伯的坟前告别,获得许可。祝英台痛哭祭奠梁山伯,当时,风雨大作,坟裂,祝英台纵身坟内,殉情身亡。,二、悲剧焦点何在? 祝家女公子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攻书,,50年代观点偏颇认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是

8、构成悲剧的主要因素 实则不然,线索:祝家与马家同为员外之家,因此两家仅仅是“门当户对”而已,并无有意高攀之嫌 山伯千里期约来求亲时,祝员外也没有为两人相见设置任何阻碍。尽管剧作中没有明确告知梁山伯的家庭成份,但我们没有理由推定其出身一定是贫下中农 祝员外曾允许好强的女儿孤身远赴杭州求学,若是以当时的社会标准来看,这一点就足以表明祝英台的父母是颇为开明 原剧本中没有任何地方表现出马家“依仗财势”相反,仅就马家在迎娶途中还能允许祝英台祭奠梁山伯这一点,在我看来以及我认为在许多人看来,马家应当说是相当仁义和宽容的,50年代观点偏颇认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是构成悲剧的,最重要的是,从全剧来看,祝英台和

9、梁山伯的言行始终都没有反抗当时的级媒约之言和父母包办为主要特征的结婚制度。所有的证据似乎都相反,他们在肯定着这个制度: 尽管祝英台已经爱上了梁山伯,她还是要将这种感情掩盖起来 他俩曾“同床而睡,结脚而眠”,如果真的是反对包办,主张婚姻自由,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重要的是,从全剧来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言行始终都没有,梁山伯已经准备求娶两人分别时祝英台虚构出来的那个妹妹;只是发现这一希望也落空时,梁山伯才“罢休不成”,表示要“前去寻、泊个月老冰人,定要把赤绳给定,定要把赤绳给定”。同时责备“一来恨贤妹言而无信(这是可以理解的过激之词一一引者),二来恨卑人薄命,三来恨月老注得不均平”,梁山伯

10、已经准备求娶两人分别时祝英台虚构出来的那个,祝英台还是坚守已经由传统的婚姻程序和制度确定的与马家的婚约, 并以酒做媒证,许愿“今生不和你谐凤侣,来生定要和你结姻亲”。最后,俩人只能伤感而别。剧中既没有显示祝员外或马员外对祝英台施加什么压力和强迫,也没有祝英台的反悔。 如果就剧本本身而育,无论祝英台和梁山伯都力求以这种包办婚姻和媒约之言的程序和制度来实现良己的梦想,他们希望经过这种“程序正义”的认可。,祝英台还是坚守已经由传统的婚姻程序和制度确定的与马家,三、梁祝二人的年龄,法定婚龄判断当时社会现状判断:(战乱之后国家鼓励生育,努力增加人口,采取了一种强制性的婚龄) 前一种婚龄往往规定的是男二十

11、,女十五;而后一种在中古时期则一般为男十五,女十三,到明清之后均为男十六,女十四 从剧本展示的情理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时年龄最多是在十一二岁上下,殉情时火约在十四至十五岁上下。,三、梁祝二人的年龄法定婚龄判断,梁祝“同窗三载”,朝夕相处,俩人甚至曾“你当初与我同床而睡,结脚而眠”而梁山伯完全没有察觉到祝英台的女儿身。对此可以作种种解释,但最简单并且言之成理的解释则是:.从祝英台方面来看,祝英台尚未发育,至少尚未完全发育,否则,无论其体形、皮肤.、举止和说话声音都会发生丝大变化,很难在同异性非常亲近的卒攀中完全掩饰过去;而在梁山伯这一方可能更不成熟,很可能还没有开始发育,未进人青春期,因此,

12、梁山伯才没有表现出在青年男子身上,梁祝“同窗三载”,朝夕相处,俩人甚至曾“你当初与,四、早婚与包办婚姻,早婚制度的社会根源与合理性:婚恋观 需 教育制度、法律文化的支持正常 与 反常 不是天然概念,而是一种社会建构长期的古代农耕社会中,生产力水平很低,交通不便,人员、信息流通不畅,科学技术水平很低,医疗卫生水平自然也很低。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必然很低。为了保证生命的正常繁衍、延续,人们就必须早婚早婚的限度:需得到人的自然(生物)属性的支持:以基因规定的人的生理发育时间和程度为基础并与其相兼容童养媳,四、早婚与包办婚姻早婚制度的社会根源与合理性:,包办婚姻的法律文化基础,同姓不婚

13、畜牧业、农业社会中 交通和信息流通不便、人们生活世界范围很小,同一个村庄成长(近亲属较多)寻找配偶的的信息费用过高困扰着农耕社会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为了扩大择偶的可能性和成功率 创造一些可能的公共交往空间:赶集 踏春 寺庙上香拜佛 (普救寺内的“待月西厢下”)少数民族 :山歌会 三马会并非人人都有条件使用这些制度,一些父母还会大量借助媒约之一言 ,为包办婚姻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包办婚姻的法律文化基础同姓不婚,促成包办婚姻的其他社会因素:,婚姻不是仅仅是自然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涉及后代的健康、养家糊口等世俗的问题这些问题无法由 十四五岁的青少年来辨别与决断,父母具有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与经验古

14、代社会 儿子在婚后与父母共同居住,甚或养老父母对配偶的个性、性格要求很高包办婚姻由此成为农耕社会的基本婚姻制度,代表着一种实事上的法理,人们有义务遵守并通过社会压力保证其实施,促成包办婚姻的其他社会因素:婚姻不是仅仅是自然情感的表达,,五、包办婚姻中的财富问题,女性的生育资源稀缺 女性选择配偶相对更挑剔身体强壮 有才华以家庭背景(包括身体强弱、家庭财富、家教、门风等)作为衡量婚配对象之养育能力的替代标识,五、包办婚姻中的财富问题女性的生育资源稀缺,包办婚姻制度本身的问题,并非所有的包办婚姻都不幸福 包办婚姻制度对爱情的预测能力非常弱尽管、体能、身高、样貌能够成促成爱情的因素,但是爱情还需要一些

15、个性化的因素在古代或传统社会的条件下,人类无法找到更好的检测爱情的机制 ,这些缺陷无法避免人类无法生活在一个完美的世界中 即使是今日的自由婚姻也未必能解决爱情是否永恒这个难题自由婚姻 通过自由选择 好坏结果由个体承担,试图隐藏问题,但通过其他形式转移了 离婚,包办婚姻制度本身的问题并非所有的包办婚姻都不幸福,六、悲剧因素再解读,1、自然与社会当代的许多人都强调个人自由; 婚姻上,表现为强调婚姻和恋爱的自,婚姻的自然属性并非一种实物是自然的,就认为它是高尚的基于本能的行为并不足以获得社会的正当性人类的冲动必然受到习俗与法律的种种限制人类的本能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制度才能更好的满足,爱情也是如此没

16、有婚姻制度的建立没有文化的发展,只有生物自然的本能人类也无法感受爱情与婚姻的美感今人的生活远比古人更为由衷且尽兴 制度与文化更多的是支持而不是压迫爱情、婚姻 备制度话,无论一夫一妻还是多配偶 必然以某种方式满足人的不能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压抑这种活那种的本能,六、悲剧因素再解读1、自然与社会,2、常规与例外,任何社会实践一旦成为制度都会有弱点,因为制度回答都是一个稳定社会中某一类常规问题:制度的弱点一:建立制度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条件大致稳定,一旦社会发生剧烈、根本或是重大变化,制度的效用会急剧下降例:社会动乱时,难以动用司法制度,可能以复仇取代 “乱世用重典”农耕社会 到工商社会 制度弱点二:

17、制度针对的是常规问题坚持制度还是创造特例?,2、常规与例外任何社会实践一旦成为制度都会有弱点,因为制度,3、何时改变制度,梁祝的悲剧发生在科学技术乃至制度性知识不发达的古代,在某个具体制度活着的人并不知道这个制度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人们只是习惯这种做法。他们是当局者,我们是旁观者所谓合理与不合理 都是同历史拉开距离之后对历史的反观(马后炮),这种反观有助于了解“历史”却无法解释“现在”人只有回头看才了解生活,但生活却是永远向前的,3、何时改变制度梁祝的悲剧发生在科学技术乃至制度性知识不发达,人类永远要在一种对现在和未来境况无法拥有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作出影响甚至是影响自己未来的决定人类历史的非目的性,无法却只最终的目的,面临大量无法返回的可能性,无法看清我们选择的后果依赖某种制度,却不知这种制度的后果如何梁祝的悲剧不限于一个弄跟社会的婚姻悲剧,它展现的是一个“制度作为规则与现实世界中特殊问题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法理学永恒的问题,人类永远要在一种对现在和未来境况无法拥有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作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