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3352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实施方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实施方案一、基本原则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城镇化,必须深刻理 解新阶段、新要求、新使命赋予城镇化建设的新内涵。聚焦始终坚持 人民至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聚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 量发展作为鲜明导向,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 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聚焦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强大国 内统一市场,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增长极;聚焦现代化建设全 局,统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相互 促进、同步发展,扎实迈向共同富裕;聚焦城乡发展规律

2、,充分尊重 人民意愿,遵循自然历史进程,遵从资源生态环境约束,积极探索具 有山东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围绕上述五个聚 焦,坚持产业高端化、产城一体化、生活便利化,准确把握智慧化、 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要求。一、产城融合,智慧发展顺应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产兴城、依城促产, 促进人、产、城和谐发展。坚持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将数字化、网 络化、智能化贯穿城镇化全过程,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数字 应用场景,完善城乡数字治理,构建全国领先、特色鲜明的山东半岛 智慧城市群。二、文化传承,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 进山水林田湖草沙

3、系统治理,实现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打造安全高效 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全面保护 传承历史文脉,打造内涵深厚、多元开放、包容和合的城市文化,彰 显齐鲁山水人文特色。三、以人为本,均衡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心用力用情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实 现劳有所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弱有所扶,大幅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城乡互促,双向发展坚持城乡一盘棋理念,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进得 来、留得住、离得开,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 合理配置,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二、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聚

4、力打造美丽宜居生态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城乡发展整体布局,发挥规划导向和约束作用,建设绿色、安全、韧性、人文的现代宜居城乡,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第一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 城镇格局。一、发挥城镇化规划导向作用发挥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和约束 作用,建立健全全域统筹和分类引导相结合、刚性和弹性相结合、专 业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规划管理机制。增强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公共预 算、资源配置等政策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打破地域分割和行 政壁垒,以新发展理念推

5、进人口、产业和要素的优化布局,破解城镇 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二、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 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开发。 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将 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 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各类新城新区、 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功能区要纳入所在行政辖区国土空间规划,不得 单独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 划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研究制定全省城市更新实施

6、意见,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全面开展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及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分年 度推进更新改造。实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计划,完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2025年前 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90万户。新建居住区推广街区制,打通城市 道路微循环。开展完整居住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因地制宜改造和建 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四、实施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管控构建覆盖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规政策体系,严格规划变 更程序,推行规划批前公示和批后公开,健全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 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对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监督权,强化群众对建 设活动及

7、建后管护的知情权和建议权。第二节创新城市绿色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城市碳排放碳达峰实现路径,推动建筑、交通、产业等 关键领域绿色变革,加快形成集约紧凑低碳的发展模式。一、完善城市环境设施体系全面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标准 和政策体系。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以区县为单位,整建制实 施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新建城区全部实行雨污分流,确保城区污水 全面收集、雨水高效利用排放。建立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清零省级财政 资金激励奖补制度,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向周边农村延伸, 到2025年,建设改造修复城市污水管网5000公里,60%以上的城市污 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建立完善黑臭水体

8、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消除 城市黑臭水体。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适度超前建设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到2025年城市(县城)生活焚烧处理率达到 90%以上。二、加大节能降碳力度研究编制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 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 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消 费比重。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绿 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工程,开 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9、CCUS)等重大项 目创新。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绿色 新兴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配 合国家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三、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程策划、设计、生产、运输、施工、交付 等建造全过程,推广绿色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装配 式建筑,到2025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 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5亿平方米。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因地制宜推 广被动式建筑,2025年居住建筑清洁取暖率达到80%以上。鼓励具备 条件的建筑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 将建筑从能源消

10、耗主体转变为生产主体。推广智能建造,严格控制碳 排放量增长,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不高于300吨/万平方米。四、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出行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 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全面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 碳运输方式,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025年智能网联充电设施 超过10万个。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等低能耗交通方式,统筹推进公 交车更新换代,除应急救援车辆外,新增城市公共汽车全部采用新能 源汽车,搭建以低排放车、新能源车为主的短途货运系统。支持各市 制定新能源家用汽车推广应用政策。加快氢能在交通行业的推广应用。 依托交通线建设生态航道及绿色

11、交通廊道。五、加大环境协同治理力度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 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体系。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 治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 5)和臭氧 (03)协同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浓度下降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任务,有效遏制03浓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善水污染 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流 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实施 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加强环境

12、噪声污 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六、转变城市资源利用方式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安排 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存量发 展空间。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 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产业和城市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逐步 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完成国家分解目标任务。高标准实施 国家节水行动,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城 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健全完善产 业用地政策和标准体系,推进落后、过剩产能或者低效用地逐步退出, 以用地效率提升倒逼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用地地均生产

13、总值产出得到 稳步提升。七、塑造全民绿色低碳生活新方式依托集约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全面节约战略实施,倡导简 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 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村镇和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围绕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促进绿色低碳商品供给。强化公民 环境意识,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低碳发展理念,积极 参与绿色志愿服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第三节增强城市生态安全韧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生态安全格局,树立危机防控意 识,加强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建设,维护城市运行秩序,保障人民生命 安全。一、构建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生

14、态安全屏障在两屏三带四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础上,严格遵守生态红线约 束,加快推进市县级生态红线落地,推动全省域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舒适。加强沿黄国土综合保护,推 进黄河水体、河岸、河口、黄河故道系统治理,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 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规划建设千里生态廊道。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 沙生态保护,推进矿山修复,开展增绿护绿行动。持续实施城市生态 修复,加大城市双修力度,加强城市自然风貌保护,扩大城市优质生 态产品供给,到2025年,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左 右,不断扩容开敞有度、疏散高效的城市内部安全空间。二、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坚持系统思维、整体

15、推进、综合治理,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 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 显成效。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提升自然蓄水排水 能力。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工作部署,系统化全域推进海 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渗、滞、蓄、排、净、用能力,打造生态、安 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科学规划 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系统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 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三、强化城市安全管理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安全风险管控、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机制,提升城市安全源头治理、风险防范、监督 管理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

16、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实施公共基础设施 安全加固工程,以燃气管网等为重点,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快 更新改造步伐,确保安全可靠运行。实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建筑应急避难功能,提高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气象 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增强应对灾害能力。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指挥体系,完善事故 应急救援预案和工作规范,加强城市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 急物资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 应急保障机制建设,整合城市应急、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卫生健

17、康、 公安、水务、城市管理、气象等各部门业务信息和实时数据,实现信 息化实时感知、智能化快速预警、自动化及时处置和多部门协同响应。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和管理平台,探索建立多种方式、区域协同的高效 救援模式。提高公共卫生防治救治能力,各市至少建成1处医疗废物 集中处置设施,实现应收尽收。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监测系统,完善分级分层分流的疫情救治机制。健全应急物资储备机 制和快速调配机制,提升应急处置效能。五、打造平安山东一张网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加强依法治理、系统 治理、智慧治理,有效应对非传统领域安全风险,努力建设领域更加 宽广、机制更加完善、基础更加巩固、治理方式

18、更加科学、人民更加 满意的平安山东。强化全领域智慧化应用,推动安全数据跨领域分享, 维系工业、生产、消防、交通等重点行业安全,兜住特种设备、核设 施、危化品等安全底线,对食品、居家、校园等百姓身边的安全保持 持续高压态势,切实维护公共安全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平安 格局。第四节彰显齐鲁山水人文特色充分挖掘儒家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泰山文化、 齐文化、农耕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意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 融为一体。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世界儒学研究和传播,扩大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 论坛)影响力,打造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 统保护

19、工程,挖掘和阐发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山东篇章。建设齐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推动泰山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二、保护利用山水人文资源聚力打造三区三带,形成鲁东滨海、泰沂山区、鲁西平原三大风 貌区和胶东半岛海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和运河文化风光带三大特色 文化带,形成彰显齐风鲁韵、海岱风情的山水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主体 架构。有机融合历史人文气质和自然生态资源,修复山水城传统格局, 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及其影响地段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三、开展城市品牌建设行动注重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历史风韵在现

20、代城市的创造性 呈现,保护性传承、创新性发展每座城市独特文脉,创建全国文明典 范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传承求实多元的齐文化、重礼尚仁的 鲁文化等优势文化,彰显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传统城市人文特色。 强化城市特色风貌引导,将特色文化符号和元素融入城市整体形象设 计,杜绝大拆大建。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加大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传统格局 和风貌,让城市留下记忆。推动泉城文化景观、青岛老城区申报世 界文化遗产。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建以好客山东为引领的文化旅游品 牌体系,建设山水圣人、仙境海岸、黄河故事、红色文化等一批特

21、色 旅游线路、标志性景区和精品项目。推进文旅服务智能化,实现一部 手机游山东。加强全要素配套服务,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实施文 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 式,建设一批影视、动漫、出版、文创产业园区。三、规划实施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有效建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最大程 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 大合力。第一节加强监测评估完善规划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 结评估,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以及重要 改革推进情况,纳入各有关部门和干部评价体系。开展城镇化发展绩 效评估,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

22、行政问责制度,对城镇化发展成绩突出 的市、县(市、区),根据有关规定给予通报表扬,并在土地指标和 城镇化发展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奖励,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 性、创造性。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运用大数据、遥感等辅助手段, 实施动态监测,强化监测成果运用,为城镇化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提 供支撑。第二节凝聚实施合力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整合人口、产业、土地、投融资、住房、生 态环境等方面政策,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实施计划,分解 规划目标,明确年度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 金跟着项目走,建立城镇化建设项目清单。依法依规开展项目环境影 响评价、社会稳定性评价、能源评价等前置评价,开

23、展水资源论证, 提高规划实施科学性和可行性。加强城镇化智库建设,鼓励科研院所 和高等院校等开展新型城镇化研究。深化城镇化国际交流合作。发挥 群团组织、社会各界作用,凝聚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共识和力量。四、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主动拥抱数字时代,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据资源开 放共享、人民群众全面感知、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的智慧生态,提升城 镇智慧化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质量,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打 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慧城市群。第一节筑牢城镇数字底座坚持适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加大城镇通信网络、基础算力、智 能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全

24、面支撑城镇智慧化建设。一、优化城镇网络通信速率建成高质量、大规模独立组网5G网络,实现在重点企业、产业园 区、商务楼宇等场所深度覆盖以及城镇、重点行政村功能性覆盖。发 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纤网络,推动城镇千兆宽带接入网络建设全面提速, 2025年年底前,布局100万个10G-P0N接口,实现城镇家庭千兆接入 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 部署,加快济南、青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支持青岛建设互 联网国际出入口局,实现城镇网络通信速率全面升级。二、强化城镇基础算力支撑支持基础条件好、有实际需求的城镇,加快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核 心区、集聚区。推动各市、县(市、区)

25、结合实际布局一批普惠性超 低时延边缘数据中心,建设一批移动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全面支撑 民生应用和产业发展。支持有需求的城镇建设智能计算中心,全面支 撑人工智能应用发展。2025年年底前,建设50个以上高技术、高算力、 高能效、高安全的省级新型数据中心,在城镇布局200个左右的边缘 计算数据中心。三、加快城镇智能终端部署加速推进NB-IoT窄带物联网和5G宽带物联网在城镇深度覆盖, 积极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感知设备。建设一 批物联网平台,接入摄像、射频、传感、遥感和雷达等感知单元,建 立天地空三位一体的泛在感知网络,实现物联、数联、智联,增强城 镇立体化的智能感知能力。推动

26、城镇实体感知设备和数据的统管共用, 综合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lM)、城市信息模型(ClM)等现代化信息 技术,构建城镇运行数据底图,探索建设虚实交互的城镇数字李生底 座。四、推动城镇传统设施改造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市政设施、管 网、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加快城镇智慧杆柱建设,推动各类挂高资 源开放,逐步推进具备条件的电力杆塔、通信基站、路灯、监测监控 设备等多杆合一、功能整合和数字化改造。支持建设城镇智能化综合 管廊,因地制宜设置改造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行控制 等智能设备,建成一体化综合管廊智能管理体系。推进城镇公用设施 智能化升级,提升城镇供水、排水、燃气、

27、热力、电力、通信、轨道 交通等设施设备动态感知和智慧化管理能力。大力推广多表合一,实 现电、气、热等多种能源消费信息的集中自动采集和跨行业数据共享。 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济宁开展全 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第二节健全智慧服务体系围绕教育、医疗、文体、出行、就业、社保、养老、救助等重点 领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开展数据创新应用, 打造一批典型城镇智慧化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 智慧化惠民服务体系。一、健全智慧教育体系开展智慧校园建设行动,加快建设智慧课堂,提供教、学、考、 评、管一体的数字校园服务,2025年实现城镇智慧校园全

28、覆盖。优化 城镇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入学信息精准推送、证明 材料线上提交、入学报名网上办掌上办。整合提升各类教学平台和工 具,打造智能教学空间,实现智能辅助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服务。开展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工作,推进专递、名师、名校网络三个课堂建设应 用,加快跨区域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网络家庭教育全覆盖。二、提升智慧医疗水平加快在城镇各类医疗机构普及移动支付,推广诊间结算、先诊疗 后付费新模式。推进城镇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信 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医院之间诊疗数据共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等的信息共享和互认互通。加快发展互联网医院, 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

29、的在线健康咨询、远程诊断等服务。推进医疗诊 断、治疗、康复、管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加 速智能医学影像识别、人工智能辅助外科手术等推广应用。三、丰富智慧文体服务提升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强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 字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 体传播体系,建设智慧广电。实施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工程, 实现一机在手、畅游山东。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推动全民 健身设施、器材智能化升级。加强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促进体育场 馆在场地预定、赛事信息、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方面提供智慧化健 身服务。四、发展智慧出行服务加快布局城镇智慧交通网络,

30、推动交通出行监测预警自动化、应 急处置智能化,提升城镇交通设施整体智慧化水平和运营效率。全面 推行无感化、电子化高速收费,打造跨方式、跨区域全程电子化客运 服务体系,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全程电子化服务。加快城镇交通信号灯、 电子标识等智能升级,应用绿波带、交通诱导屏等智能管控方式,提升通行效率。整合停车资源,开发智慧停车应用,实现资源统筹利用 和信息精准推送。五、优化智慧就业服务完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平台,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智能化水平。 促进城镇就业数据跨业务、跨区域、跨部门共享,推进就业和人才服 务领域高频服务事项全省通办,提升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 城镇创业孵化载体和创业园区建设,提升线

31、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打 造一体化的创业培训体系。优化个体经营服务,支持微商电商、网络 直播等多样化创业就业。六、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开展城镇智慧健康养老试点建设活动,鼓励发展智慧居家和社区 养老服务,逐步形成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支持 智慧养老机构建设,为老人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康养结合、 医养结合等全方位养老服务。七、探索特色智慧服务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为居民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产品, 加快构建全时段、全方位、高质量、个性化的数字服务体系。推出一 批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教、养、颐等智能应用场景,加强 城镇数字服务供给,丰富完善健康、教育、娱乐、医疗、健身等数字

32、 化服务产品。推广智能门禁、智能安防、智能监控、智能服务机器人 等楼宇智能产品,设置健康、舒适、节能类智能家居产品,加快发展 数字家庭。第三节提升精准智治能力以数据创新应用驱动城镇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模式变革, 加快建成精准高效、智慧和谐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城镇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完善城镇治理体系加快提升城镇数字化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构建城镇数字化 治理体系。结合城镇发展和管理需求,构建综合集成、高效协同、闭 环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加快数字机关建设,实现办公、决策、执行、 督查、反馈等数字化协同,推进城镇高效治理能力的提升。加强公共 数据和社会数据的统一汇聚、分布存储

33、和统筹管理,推动数据要素开 发应用和市场流通,全面支撑城镇智慧化治理。二、优化城镇营商环境围绕城镇化发展中企业和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突出的问题, 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数据、应用最大公约破除营商环境服务壁垒,全 面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深化企业开办退出、工程项目 审批、不动产登记、生产经营、招标采购等涉企服务改革,让跑一次 成为上限、不用跑成为常态,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 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推动企业群众办事进一张网,办全省事。三、推动市场数字治理加强城镇执法监管智慧化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在行政执法全过程 中的应用,探索通过远程、移动、非接触式监管方式提升城镇执法监 管效率。

34、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 监管治理机制,推进各部门、各行业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联通和应用。 强化城镇互联网+监管与行政执法监管、信用监管的融合应用,推动食 品、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产品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加 强网络和广告市场监管,优化医保基金、国资国企监管,实现精准化 的城镇市场治理。四、强化安全数字防控深入推进城镇智能感知设施共享应用,加快社会治安全息感知体 系建设,构建智慧化的城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城镇社会矛盾纠 纷化解数字化应用,构筑基于大数据的矛盾纠纷预警系统,推进矛盾 纠纷化解创新发展。深化电子健康通行卡(码)和冷链食品疫情防控 系统应用,提升

3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能力以及疫情精准防控能力。 推动城镇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隐患治理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在建筑施工、矿山生产、化工园区监管、危化品运输、燃气输送等方 面实现智慧监管。建设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支撑各类突发事件跨层 级、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联动处置,全面提升城镇风险防范预警和 应急救援调度能力。第四节推动城乡智慧协同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分级分类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智慧社区(村居)提升工程,打造智慧共享、 普惠便民、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一、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先行区推动山东半岛新型智慧城市群协同发展,在省会、胶东、鲁南经 济圈组建区域发展联盟,支

36、持各市打造智慧城市建设跨区域应用场景。 分级分类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擦亮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整体品牌。 实施城市大脑提升工程,加快构建感知设施统筹、数据统管、平台统 一、系统集成和应用多样的城市大脑体系,探索构建城市智能体,推 动市级城市大脑与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和综合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实 施智慧民生基础设施提升行动,筑牢智慧公共服务底座。二、塑强智慧社区(村居)功能区加快完善社区(村居)智慧服务体系,支持建设智能照明、智能 停车、智能快递柜、智能充电设施、智能健身、智能垃圾箱等公共配 套设施,打造社区(村居)居民10分钟智慧服务生活圈。实施智慧社 区(村居)提升工程,推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智慧化

37、建设,加快老旧 小区智慧化改造,2025年建成5000个左右的智慧社区(村居),2035 年基本实现智慧社区(村居)全覆盖。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提升农村 地区移动宽带网络服务质量,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实现 农村固定网络接入能力和速率基本达到城市同等水平。完善面向农村 信息服务的信息终端、手机应用,加快乡村物联网建设部署,推动乡 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推动教育、医 疗、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智慧化公共服务水平。第五节构建区域创新高地落实科技强国战略,推动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企业创新主 体作用,推进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城 市,为

38、智慧城镇化植入可持续发展基因。一、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保障研发经费投入,十四五 期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维持在9.3%左右。建设大科学装置群,争 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在山东省布局。到2025年,争 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3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左右山东省 实验室、300个以内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形成具有山东省特色的1313 基础研究平台布局。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5重大工程,积极参 与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 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齐鲁科技创新大走廊和中科 院济南科创城建设。聚焦十强产业,

39、高水平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 心,协同京沪高铁沿线城市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带。二、壮大创新型企业主力军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梯次培育 更多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推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 要发源地。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 2. 5万家和3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到50%左右。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科技资源支撑 型等不同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 特色载体。三、打造全国重要的人才集聚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

40、、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 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柔性引才力 度,支持外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来鲁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 人才签证、工作许可审批服务。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山东省 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打造一批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专 家服务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 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技能人 才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 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赋予科研人员 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四、建

41、设协同创新城市群优化数字经济生态,推进数字技术研发应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数字经济引领区。依托三大经济 圈产业布局,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引擎,引导城市间产业错位、协同发 展。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空天信息等一批 新型产业,推动数字经济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打造济南、青岛未来产 业集聚区,推动城市产业智慧转型,推动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 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培育多个具有国际影响 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 区,支持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积极构建工业大数据生态体 系,打造一批数字化应用灯塔

42、工厂晨星工厂。五、深入推进均衡城镇化扎实迈向全民共同富裕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城市空 间、社会、资金等领域治理体制机制,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 人口全覆盖。第一节统筹区域联动发展一体布局深度融入全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发挥山东省处于北横、 东纵的十字交汇区位优势,按照统筹协调、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集 约高效的原则,围绕一群两心三圈,构建适度集聚、分工协作、功能 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一、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密切联动黄河中上游城市群,积极构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通道, 引领带动黄河流域整体提升。建立和完善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协调机 制,共商对接国家战略的

43、重大问题和省际重大合作事项。深化与省界 相邻城市的联动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沿黄省区、国家综合 运输通道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水平。二、推动济南、青岛提升能级联动发展加快提升济南辐射带动作用和青岛开放创新功能,鼓励社保转接 互认、教育和医疗资源共享,打造错位互补发展的双引擎。织密济南 与青岛之间联系通道,构建济青科创制造廊带,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 集聚带。以济南为中心,辐射带动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 东营六市一体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优先打造济(南)一淄 (博)、济(南)一泰(安)发展轴。以青岛为核心,聚集形成潍坊 一烟台一威海一日照一体联动发展的沿海城镇高质量发

44、展带。三、促进三大经济圈一体发展坚决破除经济圈之间、城市之间行政和市场壁垒,加强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经济圈城镇体系,形成多中心、 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做强做大省会经济圈,打造全 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 的地。全面提升胶东经济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创新中心、 对外开放枢纽和黄河流域开放门户。振兴崛起鲁南经济圈,打造乡村 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和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建立更加有效 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优势互补、 协调联动、一体建设。四、提升交通网络支撑能力五、青岛为中心,烟台、临沂、

45、潍坊、荷泽等城市为节点,构建 中心凸显、内联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全省公 路网密度达到188. 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4400 公里左右,市内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通用机场数量达到30个左右,2030年实现经济圈内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城市群内城市 之间2小时通达,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城市群。第二节推动城镇体系结构均衡协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 市环境,补齐城市设施短板,增强城市承载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的 现代化城市。一、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疏通老城区微循环,建设文化、体育、 休闲活动场地,完善老城

46、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建设公园城市, 开展公共开敞空间、城市公园、体育公园、社区公园等城市增绿工程 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质景观环境的城市特色片区和魅力街区。提 升城市设施支撑能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三级医院和高等 院校在大中城市布局,增加文化体育资源供给,推进文化馆、博物馆、 科学馆、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布局 建设,完善交通、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布局合理、经济高 效、绿色便捷、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促进人流、物 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动。二、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县城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作用,统筹安排生产、生活、 生态空

47、间,优化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增加基本 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 进公共服务、环境基础、市政公用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产业支撑能 力,引导县域特色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在中小城市集聚,优化发展劳 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努力形成小企业、大群 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依托产业园区、 特色小镇等产业集聚区。三、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培 育发展卫星镇,遴选一批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积极对接城市需求, 承接城市发展外溢红利。精心打造专业功能镇,加强对占据区位优势 或具备独

48、特资源的小城镇的政策保障和市场化运作水平,促进特色小 镇规范健康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精深加工、交通枢纽、商贸物 流、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聚力提升综合性小城镇,引导远离城市的 小城镇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好服务乡村发展。配套完善 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 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推动大中型搬迁安置点与周边小城镇统一规 划建设,合理引导村(居)人口向县城、小城镇周边集聚。增强城镇 发展活力,培育10个镇区人口过10万、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新 生小城市和30个大城市卫星镇,新增一批全国百强镇,打造就地就近 城镇化示范区。第三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共享以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为重点,努力办 好民生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按常住人口规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科学统筹布 局商务、产业、游憩、消费等功能和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 等场所,促进城市空间机会公平。优化社区生活服务网络,打造包括 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家政服务等在内的15分钟社区服务圈。引导社 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开展无 障碍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深入 推进公共服务信息无障碍建设,实现无障碍提供、无障碍传递、无障 碍获取,打造更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